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甲亢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亢患者UA、TG及TCH浓度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50例甲亢患者治疗前后血清UA、TG及TCH浓度的变化。结果新发甲亢患者血清TG和TCH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尿酸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血清TG和TCH上升至正常.而血清尿酸则显著下降。结论甲亢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其高代谢状态可导致血清UA、TG及TCH代谢异常,使血UA浓度升高,而向月旨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脂随发病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年来住院的AP患者以首次TG浓度为分组指标,<3 mmol/L者为A组,≥3 mmol/L者为B组.分析A、B两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变化规律.结果 A组患者血清TG浓度随病程的延长而缓慢升高,而B组患者则表现为明显下降,但两组患者血清TC浓度均随病程的延长而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TG及TC浓度之间成显著正相关(P<0.001);B组中血清TG>1113 mmol/L的患者TG峰值出现于发病的第1~3天,峰值后4天内降至11.3mmol/L以下,其浓度与时间成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 血清TG正常或稍高的AP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其TG浓度有缓慢且低水平逐步升高的趋势.高脂血症性AP患者发病后,其TG需3~7 d降至11.3 mmol/L以下,这些患者可能需要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苓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嗜睡现象的改善作用。方法:常规方法检测高脂饮食诱发肥胖小鼠的体重及睡眠时间,测定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并监测胃苓汤灌胃处理后肥胖小鼠嗜睡情况以及血中TG和FFA的浓度变化。结果:高脂饮食组小鼠体重明显高于普通饮食组,并且活动期(夜晚)睡眠时间明显延长,血清TG与FFA浓度明显升高。高脂饮食动物改为普通饮食喂养20 d后,其睡眠时间及血清TG无显著变化,而血清FFA降低。灌胃胃苓汤可减少肥胖小鼠睡眠时间,同时降低血清中FFA及TG浓度。结论:高脂饮食喂养可致动物肥胖及嗜睡,并伴有血清TG和FFA浓度的升高。胃苓汤可以改善肥胖动物嗜睡症状并降低其血中TG和FFA浓度,推测其改善小鼠嗜睡症状的机制是通过降低血脂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大鼠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实验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20)。对照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喂普通饲料并给予脂肪乳剂灌胃(10ml/kg)。动态观察血清TG、TC、ALT、AST、MDA、SOD、FFA和肝脏TG、TC、MDA、SOD、FFA的变化,并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2周后,随机处死模型组中的10只,与正常组相比,发现血清TG、TC、ALT和肝脏MDA均明显升高,而肝脏SOD则明显降低,病理显示有2只轻度脂肪变性,尚无炎症病灶出现。第3周处死剩余动物,发现肝指数、血清脂质、ALT、AST、MDA、FFA和肝脏TG、MDA、FFA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而SOD则明显降低;光镜下所见模型组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并有炎症病灶。结论通过3周脂肪乳剂的喂养,形成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及甘油三酯(TG)浓度的影响,以寻找其作用耙点。[方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用放射性免疫方法和比色法检测血清NO和TG浓度,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异同。[结果]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都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NO浓度,降低血清TG浓度。但升高NO的作用丹参酮ⅡA优于丹酚酸B;降低TG作用丹酚酸B优于丹参酮ⅡA。[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都能调节血清NO及TG浓度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伴随动脉硬化发生与血清脂肪因子浓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肥胖伴随动脉硬化患者103例,正常血清55例,以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样本的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和内脏脂肪素的浓度,以单链构象多态性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查了2组病人间4种脂肪因子的基因多态性差异。结果:肥胖伞随动脉硬化组血清脂联素、抵抗素和内脏脂肪素浓度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瘦素浓度无差异。同时肥胖伴随动脉硬化组患者的瘦素基因较之对照组有4个碱基的差异。结论:脂肪因子有可能做为肥胖引起的动脉硬化的治疗依据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及甘油三酯(TG)浓度的影响,以寻找其作用耙点.[方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用放射性免疫方法和比色法检测血清NO和TG浓度,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异同.[结果]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都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NO浓度,降低血清TG浓度.但升高NO的作用丹参酮ⅡA优于丹酚酸B;降低TG作用丹酚酸B优于丹参酮ⅡA.[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都能调节血清NO及TG浓度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脂肪性肝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采用牛磺酸2.0g,1天3次,餐后口服,疗程12周.对照组25例,采用维生素E 0.1,1天3次,口服,疗程12周.两组治疗前后均测定肝功能,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并做B超检查.结果:牛磺酸能显著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TC、TG和FBG.(P<0.05),B超显示脂肪肝得到改善.结论:牛磺酸治疗脂肪性肝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膝骨性关节炎(OA)患者与正常人血清、关节液、滑膜中的脂肪因子Chemerin浓度的关系,分析其与膝OA、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和滑膜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行关节镜手术的病人中,选取30例确诊膝OA的患者为实验组,其他膝关节疾病30例为对照组(非OA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对关节液以及血清中脂肪因子Chemerin浓度进行测定,利用免疫组化SP法显色检测滑膜中脂肪因子Chemerin浓度。结果 OA组血清中、关节液、滑膜中脂肪因子Chemerin浓度均高于非DA组,但是2组间关节液及滑膜中脂肪因子Chemerin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组滑膜、关节液中脂肪因子浓度与患者血清中hs-CRP、Outerbridge软骨损伤评分法和Ayral滑膜炎评分法均呈正相关性。结论 OA患者血清、关节液及滑膜中均检测到脂肪因子Chemerin表达,而且其浓度与膝O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酸枣仁脂肪油提取物对大鼠血脂及SOD、CAT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酸枣仁脂肪油提取物对高血脂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以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全血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高脂血症组,酸枣仁脂肪油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灌胃30d后,取血测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全血CAT、血清SOD、MDA活性。结果与高血脂组相比,酸枣仁脂肪油提取物各剂量组大鼠血清TC、TG、LDL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SOD及全血CAT含量均明显增强(P<0.05),而MDA含量则明显降低。结论酸枣仁脂肪油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并可增强SOD、CAT活力,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杨文惠  张洪 《中外医疗》2010,29(3):168-168,170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对Ⅱ型糖尿病的致病相关性。方法以ELLSA法检测血清中CETP的浓度,同时检测了血脂其他指标。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ETP浓度升高,TG、ApoB升高,HDL-C、ApoA1降低。CETP浓度与各项血脂测定结果之间均无相关性,与血葡萄糖也无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患者脂质异常明显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降低血清TG和VLDL,提高HDL-C水平对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合并症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变化,探讨visfatin与NAFLD发病的关系。方法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应用酶法测定对照组及NAFLD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visfatin水平。结果 NAFLD组大鼠血清TG和visfa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血清visfatin水平与TG无明显相关。结论 visfatin可能在NAFLD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肺炎衣原体(CP)感染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CHD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清的CP特异性抗体IgG,同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浓度。结果CHD组CP阳性率为60%,对照组为30%,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CP阳性的CHD患者血清TC、TG浓度高于CP阴性患者,HDL-C浓度低于CP阴性患者。结论CHD患者血清中CP感染率较高,CP感染可能是影响CHD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建模成功后行大网膜切除术,大鼠血清ALT、AST、TG、FFA、脂联素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饮食组(B组)及高脂饮食联合大网膜切除组(C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脂联素浓度变化.结果 大网膜切除后血浆中脂联素水平较单纯高脂饮食组明显升高(P<0.05), 在12周末,C组血清FFA、TG浓度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大网膜切除可明显提高NAFLD大鼠血清中脂联素水平,并改善血生化指标,提示内脏脂肪在NAFL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通过脂联素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结肠癌患者96例(结肠癌组),其中Dukes病理临床分期A期26例,B期20例,C期28例,D期2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内脂素、抵抗素、瘦素水平。分析结肠癌患者血清脂肪因子的变化以及与Dukes病理分期的关系、不同浓度脂肪因子的结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肠癌患者血清抵抗素、内脂素和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均P<0.05)。与Dukes分期A—B期患者比较,C—D期患者血清抵抗素、内脂素和瘦素水平明显升高,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低质量浓度和高质量浓度内脂素结肠癌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52%和65.30%(P=0.044);低质量浓度和高质量浓度瘦素结肠癌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60%和64.30%(P=0.049);低质量浓度和高质量浓度抵抗素结肠癌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43%和60.00%(P=0.043 6);低质量浓度和高质量浓度脂联素结肠癌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20%和80.50%(P=0.026 6)。结论血清脂肪因子的检测对结肠癌患者具有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更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方法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例HLAP患者采取常规胰腺炎治疗方法同时进行DFPP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PACHEⅡ评分及血清甘油三酯(TG)浓度变化。结果:5例患者共进行7次DFPP治疗,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降低,平均降低(5.14±3.38)分,t=3.98,P<0.01,统计学差别明显,DFPP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后血清TG浓度均降低,平均降低(18.96±13.13)mmol/L,t=3.82,P<0.01,统计学差别明显,DFPP可以迅速降低患者血清TG浓度,平均清除率为70.14%。结论:DFPP可以迅速降低患者血清TG浓度,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异体血液制品输入,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HLAP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及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用日本奥林巴氏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62例冠心病患者和50名健康人血清TBil、DBil、TC、TG、HDL-C、LDL-C.结果 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C、TG、LDL-C明显增高,TBil、DBil、HDL-C明显降低,两组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DBil P<0.05.其他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的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敲除杂合子LPL(+/-)小鼠模型脂质代谢的动态观察,进一步明确LPL在脂代谢中的关键作用。方法野生型16周龄C57小鼠6只(对照组)、16周龄LPL(+/-)小鼠6只[LPL(+/-)16周龄组]、28周龄LPL(+/-)小鼠6只[LPL(+/-)28周龄组],螺旋CT测量小鼠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的含量,内眦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然后处死小鼠,检测3组小鼠内脏脂肪和腹部及股部皮下脂肪的质量,并制备肝脏、四肢骨骼肌、腹部及股部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胰腺组织匀浆,检测肝脏、骨骼肌、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和胰腺的TG和FFA水平。结果LPL(+/-)16周龄组小鼠血清、肝脏、骨骼肌、内脏脂肪、胰腺中的TG、FFA水平及皮下脂肪FFA水平较对照组均呈不同水平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脂肪TG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LPL(+/-)28周龄组小鼠血清、肝脏、骨骼肌、内脏脂肪、胰腺及皮下脂肪中的TG、FFA水平较LPL(+/-)16周龄组增加,但仅肝脏和内脏脂肪TG水平与LPL(+/-)16周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LPL(+/-)28周龄组的血清、肝脏、皮下脂肪、内脏脂肪TG及骨骼肌、皮下脂肪、胰腺FFA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PL(+/-)16周龄组的内脏脂肪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L(+/-)28周龄组小鼠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的质量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和LPL(+/-)16周龄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L是脂代谢的关键酶,LPL(+/-)小鼠血清及组织脂质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治疗不同类型高脂血症的效果.方法 分析耒阳市中医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间血清胆固醇(TC)升高或以TC升高为主者92例,其中46例服用辛伐他汀,46例服用非诺贝特;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或以TG升高为主者70例,其中35例用辛伐他汀,35例服用非诺贝特.比较服药前后及服用两种不同药物血清TC、TG浓度的变化.结果 TC组服用辛伐他汀30 d后测得血清平均TC浓度较服药前有统计学差异(t=2.38,P<0.05);服用非诺贝特30 d后测得血清TC浓度较服药前无统计学差异(t=0.57,P>0.05),服用两种药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5.70,P<0.01).TG组服用辛伐他汀10 d后测得血清TG浓度较服药前无统计学差异(t=0.86,P>0.05);服用非诺贝特10 d后测得血清TG浓度较服药前有统计学差异(t=11.62,P<0.01).服用两种药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91,P<0.01).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效果较好,非诺贝特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效果好而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豹皮樟总黄酮(TFLC)对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防治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以酒精联合脂肪乳剂灌胃,每天2次,连续6周,制备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给药组同时灌服相应药物。于实验的第6周末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肝脏TG、TC、SOD、MDA、GSH-PX,并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TFLC(200、400mg/kg)组能明显降低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清AST、ALT、ALP、γ-GT水平;降低血清和肝匀浆中TC、TG、MDA含量,增强SOD和GSH-PX活性;同时病理组织学显示TFLC能明显改善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 TFLC对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和调节脂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