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 1 男 ,68岁。 A型预激综合征 ,心内电生理标测旁道位于左后游离壁 ,消融前心电图 (图 1上 )示 :窦性心律 ,P- R间期 <0 .1 2 s,QRS时间 0 .1 2 s,QRS波群初始部有δ波 ,V1,3,5导联δ波与 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均呈正相 ,V1导联呈 R型 ,P- J间期 0 .2 4 s(本文所测均在 导联 ) ;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呈左束支阻滞 (图 1中 ) ;消融后心电图 (图 1下 )为 :窦性心律 ,P- R时间 0 .1 6s,QRS时间 0 .1 6s,P- J间期 0 .30 s,V1导联呈 QS型 ,V5导联 R型。图 1 例 1的心电图  例 2 男 ,45岁。 A型预激综合征 ,心内电生理标测旁…  相似文献   

2.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心动过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及前间隔旁路等该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12例,其中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左冠窦)10例、右冠状动脉窦(右冠窦)2例;源于无冠状动脉窦(无冠窦)的局灶性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3例及前间隔旁路2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1导联r/S波振幅比≥30%,r波时限(82.2±16.4)ms,V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5.2±21.6)ms.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均能被心房刺激反复诱发和终止,其心电图特点:房性心动过速时P波间期明显窄于窦律时P波间期,Ⅰ、aVL导联P波正向,Ⅱ、Ⅲ和aVF导联P呈负正双向.在心房标测中提示最早的心房激动在希氏(His)束区,但在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的心房激动较His束区的心房波提前,其解剖定位于His束上后方,消融靶点无His束电位.前间隔旁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时呈窄QRS波形,未见预激波,心动过速呈窄QRS形,在无冠窦内记录到最早心房激动点,且无His束电位.17例均消融成功.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和前间隔旁路具有相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应该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策略,把握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的关系,导管消融治疗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1例起源于主动脉窦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的心电生理特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患者术前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PVC的特点,测量V1或V2导联r波时限和振幅,计算r波与QRS波时限的比值及r波于S波振幅的比值。术中行主动脉窦内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PVC起源部位,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辅助定位后行RFCA。结果11例均有频发PVC,5例有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导联呈rS型,胸前导联多移行于V3以前,V6导联多呈Rs型或无S波。V1导联r波时限(84.6±9.8)ms,占QRS波时限的50%以上;r/S振幅比值0.72±0.31。有效消融靶点局部电图V波较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明显提前(35.6±8.9)ms,有效靶点放电2~8 s见PVC减少至消失。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的PVC其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或V2导联r波时限宽(〉50%同导联QRS波),r波振幅高(〉30%同导联S波);主动脉窦内PVC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射频消融左侧隐匿性房室旁路部分病例的靶点图中发现存在提前于常规心电图QRS波的局部低振幅慢电位,本文旨在探讨该电位在隐匿性旁路消融靶点中出现的可能原因、隐匿性旁路隐匿性前传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月~6月经二尖瓣瓣下成功射频消融的46例左侧隐匿性旁路,以 200mm/s描记速度分析射频消融术前、术后窦性心律和术前成功靶点的心室起搏与心动过速时心内电图,尤其注意分析窦性心律时成功靶点心内电图在射频消融术前与术后的区别与特点,以及心室起搏、心动过速时靶点电图与窦性心律时靶点电图的区别,并测量术前常规心电图QRS波最早起点至成功靶点V波起点之间的距离(QV间期)。结果46例患者中有16例(3.78%)术前存在提前于常规心电图QRS波的局部低振幅慢电位;QV间期为-5~-58ms,平均(-14.94±-13.40)ms。所有16例患者的这些局部低振幅慢电位在心室起搏和心动过速时不能显露,并在射频消融术后全部消失。结论 左侧隐匿性旁路部分病例的瓣下消融靶点存在提前于体表QRS波的低振幅慢电位,推测该电位可能为隐匿性房室旁路隐匿性前传所致;存在局部慢电位的靶点提示为有效的消融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室乳头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s)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和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左室乳头肌起源VA患者6例,全部接受EPS+RFCA治疗,消融成功后结合消融靶点对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同期选取另6例左后分支起源VA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结果 6例左室乳头肌VT/PVC组均消融成功,5例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的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出现在V3导联以后,额面电轴左偏I AVL呈q R Rs q Rs R型主波向上II III AVF呈r S型主波向下,QRS宽大畸形平均时间(150±13)ms;1例起源于左室前乳头肌为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出现在V3导联,额面电轴右偏I AVL呈r S型主波向下II呈RS型III呈R型AVF呈Rs型主波向上,QRS宽大畸形时间150 ms;对照组6例左后分支VT/PVC组均消融成功,心电图特点为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逐渐加深,额面电轴左偏I AVL呈Rs RS R型主波向上II III AVF呈r S型主波向下,QRS时间(120±17)ms相对较窄。结论左室乳头肌起源VA体表心电图有其固有一定的特点,随着电生理技术不断发展,导管消融技术治疗这类心律失常被证实安全有效,即使这些患者合并结构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一组特殊类型的左后间隔旁路体表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性房室旁路可以根据体表心电图作出初步定位诊断 [1 - 3] 。但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根据传统心电图定位诊断方法判断错误的病例。[4] 本文将我们收集到的一组 (9例 )特殊类型的显性左后间隔旁路体表心电图作一报告。所有病例均经射频消融治疗取得成功 ,并证实为左后间隔旁路。消融成功的部位根据放射线影像及电生理检查确定 (左后间隔旁路定义 :左侧旁路距冠状窦口 1.5 cm以内 )。9例左后间隔旁路体表心电图特点 :1、V1 导联呈“M”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见图 1) ,R波与 S波之比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 1。收集同期 2 7例左后间隔旁…  相似文献   

7.
右心室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与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5例,分析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特点;病人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于右心室流入道行激动与起搏标测,以心室激动较体表QRS波提早、消融导管远端起搏图形与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相似部位为消融靶点。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5例病人Ⅰ导联和Ⅱ导联QRS波均呈R型,Ⅲ导联、aVF导联以低振幅波为主,V1导联均呈QS型,胸导联较早转变成qR或R型(发生于V2或V3),V5、V6均呈高R型;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限为110~120ms。5例病人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病人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病人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8~3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消融此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 (ILVT)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 ,探讨RFCA手术成功的心电图观察指标。方法 :分析 2 0例ILVT患者RFCA术前和术后 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变化 ,并随访 3个月。结果 :2 0例ILVT患者的消融手术均获成功。术后 19例呈左后分支起源的患者Ⅱ、Ⅲ、aVF导联新出现 q波 ,R波电压较前增高 ,Ⅰ、aVL导联的S波加深 ;QRS波群电压增加 ,心电轴度数不同程度增加 ;1例呈左前分支起源的患者术后Ⅱ、Ⅲ、aVF导联S波加深 ,aVL导联R波增高伴有电轴左偏。 2 0例患者术前、术后QT间期 ,QTd和QTc间期、QTc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随访 3个月 ,以上体表心电图未见进一步改变。结论 :体表心电图新出现左侧分支阻滞图形可作为ILVT患者成功RFCA的重要观察指标 ,术中标测最早肯浦野 (P)电位比最早心室激动点处消融更有效 ,术中体表心电图肢体导联的QRS波群电压幅值的改变 ,可作为消融成功的指征。ILVT经RFCA后不会影响心室肌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的体表心电图形态特点和电生理特点,探讨其误诊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并差异性传导(室上速并差传)的原因及两者的鉴别要点。方法选择进行了心内电生理和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术证实为ILVT且术前曾误诊为PSVT并差传的病例13例,回顾性分析ILVT的临床、体表心电图、心内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比分析PSVT并差传的心电图特点。结果ILVT和PSVT并差传的体表心电图均呈宽QRS形心动过速,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或伴类RBBB特征。ILVT的心电轴左偏或重度右偏。其QRS波群呈类RBBB图形,V1导联有“兔耳征”者11例,13例均呈I、V5、V6的s波宽但顶峰呈尖锐状,不粗钝无明显切迹,V6导联R/S〈1者12例。起源于心室间隔部及左室心尖部9例,其体表心电图上Ⅱ、Ⅲ、avF均以S波为主,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和左室游离壁近心底部4例,其Ⅱ、Ⅲ、avF以R波为主。电生理特点:13例均可诱发及中止,室速时呈VA分离或1:1VA传导、2:1VA传导,心室刺激可拖带心动过速。用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方法标测靶点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全部获得即刻成功,2例术后复发。结论体表心电图鉴别Ⅲ和PSVT并差传有其独特性和局限性,电生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手段,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ASC)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和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学。方法 15例频发PVCs/VT患者经右股静脉进右室流出道行最早激动顺序和起搏标测,消融不成功或失败的病例,采用经右股动脉途径行电生理检查,于心室及主动脉窦内标测PVCs/VT时最早心室激动(EVA),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电生理检查特征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结果 15例PVCs/VT患者,1例患者PVCs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其体表心电图I导联为顿挫的R波,aVL为rSr波,消融靶点局部心室激动提前体表QRS波18ms,放电1次4s终止PVCs;余14例于左冠窦内标测到EVA,其体表心电图呈不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电轴右偏,I导联为QS、rsr、rs或rS波,II、III、aVF导联为高振幅R波,V6均无S波,胸前导联R移行区12例位于V1~V3导联,仅2例位于V4导联,V1或V2导联R波时程指数≥50%者10例(71.4%)、R/S波幅指数≥30%者11例(78.6%)。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左冠窦内标测到的EVA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VA-QRS时间)(45.1±8.0)ms,而5例消融未成功者EVAQRS时间为(26.4±5.9)ms(P0.05)。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PVCs/VT QRS波之前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1),窦性心律时于上述相同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QRS波之后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2),于消融靶点处放电1~3次,3~10s内终止PVCs/VT,消融后9例P2电位均延迟;5例消融未成功者,2例于标测到EVA部位记录到P1电位。随访6个月至8年,10例即刻消融成功患者无复发;另5例消融未成功者1例服用倍他乐克心悸症状明显改善,1例服用心得安,心悸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余3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于左冠窦内消融患者术后24h出现严重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经药物治疗5天症状消失,余患者在围术期及长期随访中无手术相关合并症发生。结论起源于ASC或其邻近组织的PVCs/VT,其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的特点,ASC内经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部分患者此类心律失常,应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探讨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对 7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 ,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 ,同时对 1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成功消融房室旁道后行主动脉瓣上及瓣下起搏 ,记录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对比分析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QRS波图形特点。结果 :7例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 6例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内 ,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右瓣下方 ,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 10例在主动脉瓣下起搏(其中 6例同时在主动脉瓣上起搏 )获得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共同特点为 :QRS波额面电轴向下 ,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 ,QRS波在V2 或V3 前移行为Rs或R型。结论 :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早、室速发生部位之一 ,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s)体表心电图特点及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连续9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VAs患者。所有患者均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和基质标测,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患者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结果 9例VAs患者经射频消融即刻成功8例(8/9),失败1例(1/9),后经心外膜标测消融,心内膜、心外膜均可见大片异常电压区,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VAs患者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V1、V2导联呈r S型,Ⅰ、V5及V6导联呈R型,胸前导联移行区通常在V4或之后,由三尖瓣环后侧壁到侧壁再到前侧壁,下壁导联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r)波呈Ⅱa VFⅢ,S(s)波呈ⅢaVFⅡ。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VAs安全有效,该部位起源的VAs患者有典型心电图特征,部分超声心动图结构正常的患者继发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可能为其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13.
本例心电图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两次S1S1刺激前R-R间期360ms,频率167次/min,QRS波群在下壁导联呈(q)Rs型,s波明显,V1呈rS型,QRS波群终末略凸起,对比S1S1刺激后QRS波群,可以明确是假性“s”波及伪“r”波,结合双极食管导联可见逆行P波(P-波)重叠与QRS波群中,R-P-E间期<70ms,明确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1S1刺激后R-R间期380ms,频率158次/min,对比刺激前,发现下壁导联QRS波群的假性“s”波及V1伪“r”波消失,QRS波群之后可见明显P-波,在Ⅰ、aVL倒置,在V1直立,P-波倒置深度Ⅱ>aVF>Ⅲ,食管导联R- P-E间期90ms,V1 R-P-间期110ms,明确为左(后)侧房室旁道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 ,45岁。因发作胸闷 1年余入院。查体 :心肺(- ) ,常规心电图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均正常。动态心电图模拟 V5导联记录。本图具有以下特征 :1P波规则出现 ,频率 88次 /m in,其形态相同 :2 P- R间期逐渐延长 ,继以 QRS波脱漏 ,呈 3∶ 2房室传导 ,周而复始 :3每个周期的第一个P- R间期短至 0 .12 s,QBS波起始部出现预激波 (δ波 ) ,QRS时限为 0 .16 s,有继发 ST- T改变 ,为沿房室旁路 (Kent氏束 )传导的心室预激波 ;第二个 P- R间期长至 0 .2 4s,QRS波起始部无 δ波 ,时限为 0 .12 s,无继发 ST- T改变 ,为沿正常房室径路下…  相似文献   

15.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搏体表心电图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右室流出道 (RVOT)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 ,事先定位这一区域内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有助于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为评估根据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于RVOT不同部位的心律失常 ,选择 9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57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进行研究。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 ,按距肺动脉瓣的距离由近至远再分上、中、下三部 ,共 6个区。成功进行射频消融后 ,于RVOT不同部位进行起搏 ,并同时记录 1 2导联体表心电图。结果 :在间隔和游离壁起搏时 ,Ⅰ、aVL导联表现为特征性变化。间隔部起搏时Ⅰ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aVL导联QRS波主要呈QS型 ,QRSⅠ/QRSaVL<1 ;在游离壁起搏时 ,Ⅰ导联QRS波主要呈R型 ,aVL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QRSⅠ/QRSaVL>1。Ⅰ、aVL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游离壁和间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在RVOT上、中、下位起搏时 ,V3导联呈特征性变化 ,分别主要呈R、RS(R/S >1 )、rS(r/S <1 )型。V3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RVOT的上、中、下位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 :可根据体表心电图图形特征 ,定位RVOT起源的心律失常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体表心电图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3月室性早搏发作时心电图V1导联QRS波均呈左束支阻滞(LBBB)形态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72例,按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对照组,其中成功组63例,对照组9例(失败4例、复发5例),分析两组体表心电图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胸前导联R波移行导联、V1导联R/S的比值、V1导联R波缺失、aVL和aVR比例(Qs或rS幅度)、I导联R波单相、I和aVL导联Qs波以及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特点.结果 胸前导联移行导联在≥V3成功率较高,≤V2很难成功(P=0.002),V1导联R波缺失预示成功率高(P=0.011),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大于30%更易成功(P=0.025),两组体表心电图的aVL:aVR(QS或rS的幅度比),aVL导联Qs形态和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有显著差异性(P《0.05),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等参数中仅Ⅱ导联的S波时限有显著性差异(P=0.027),其他指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分析心电图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室早患者作为消融对象,以降低失败风险,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胜早搏(PVC)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经验。方法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且频发PVC的患者(男5例,女3例),其中5例伴有阵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年龄19—54(42.7±10.6)岁。其中3例患者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在左后分支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处给予温度控制下射频导管消融。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以体表心电图定位起源于左后分支处区域,其PVC或左心室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均为典型特发性左心室室速(ILVT)表现(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左偏,QRS时限≤160ms)。其中,QRS波I导联6例呈rS,2例呈Rs;aVL导联呈qR;II、Ⅲ、aVF导联呈rs。胸前导联多在V,~V,处移形,由R转为Rs或rs。在消融成功部位(最早激动点)消融导管均记录到融合有浦肯野电位(PP)的V波,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20—48(33.0±10.2)ms,8例患者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术后3~15(8.1±4.2)个月复查,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PVC均小于10000/24h。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PVC,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激动点并融合有PP时可成功消融PVC。  相似文献   

18.
预激综合征多旁路是诱发多种形态心动过速尤其诱发心房颤动的常见原因 [1] 。由于其心动过速发作时可通过多种折返径路 ,与单旁路相比具有更为复杂的电生理特征 ,故临床诊断及射频消融靶点较困难 [1,2 ,3] 。 1 995年以来 ,我们对 1 2例预激综合征左侧多旁路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同期行旁路射频消融 2 2 0例 ,其中1 2例为左侧多旁路 ,男、女各 6例 ,年龄 3 5~ 5 5岁 ,均有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史。术前仅 4例可提供有 2种形态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 ,均为顺向和逆向折返型 ,体表心电图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21例起源于左主动脉窦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分析术前体表心电图(ECG)和Holter心电图室性早搏(VPB)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形态特点,测量V1导联r波振幅和时限,计算r与QRS波的振幅和时限比值。术中在自发VPB或VT时标测主动脉窦,以局部室波最早部位放电消融,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消融靶点距左冠状动脉口的距离。结果21例均有频发VPB,8例有反复短阵VT。VPB或VT在Ⅱ、Ⅲ、aVF导联为高大R波,V1导联r波振幅为QRS波的1/3或以上,r波时限87.5±9.5 m s,为QRS波时限的1/2以上。V3导联多为R s形,V5、V6导联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局部电图室波明显超前ECG的QRS波(36.2±12.2 m s),距左冠状动脉口部1 cm左右。有效靶点放电2~8 s VPB消失或VT终止。结论起源于左主动脉窦的VPB或VT其Ⅱ、Ⅲ、aVF导联为高大R波,V1导联r波振幅高(≥1/3QRS波),时限宽(≥1/2QRS波);主动脉窦激动顺序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右心室节制索(MB)上右束支(RBB)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证实起源于右心室MB上RBB的10例特发性VAs患者。通过在MB处行激动及起搏标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特点、成功消融靶点处电位特征并观察分析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 起源于MB上RBB的特发性VAs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电轴左偏,发作VAs时呈现较窄的QRS波,V1、V2导联为rS波,且S波无顿挫,VAs时R波均移行于V4~V6导联,晚于窦性心律,V6导联均有正向R波。在VAs时最早激动位点处均有领先的RBB电位,术中消融领先RBB电位均有效地消除了VAs,消融后6例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过程中2例恢复。结论 MB上RBB的特发性VAs体表心电图表现为较窄的QRS波,典型LBBB,电轴左偏,胸前导联R波移行晚于窦性心律。消融最早激动位点前领先的RBB电位成功消除了V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