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10例有颈椎X线资料患者的分组调查,了解长期高枕与颈椎病发病间的关系。方法:资料分为发病组与对照组,分别测量枕高、颈侧高和颈凸高,并询问睡姿。结果:(1)发病组平均枕高不但超过对照组,壳组的平均颈侧高和颈凸高;(2)发病组81.8%和高枕,对照组12%用高枕。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长期高枕是诱发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枕高应以颈凸高为宜,以不超过颈侧高为度。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发生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基础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颈椎病发生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基础徐德永①孙锡和②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其患病率为3.8%~17.6%不等,男女之比约为61[1]。各地报告患病率不同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对颈椎病的认识不一致或诊断标准的差异。对颈椎病发生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 相似文献
3.
1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在100年前称颈椎关节病。1934年peet Echals证实颈椎管内所谓软骨瘤或外生骨疣,实际上是变性突出的椎间盘组织。1946年Belart发现颈椎病变后所出现的症状和症候群多种多样,因而称之为颈椎综合征。1948年Braiu等将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能导致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受压并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称之为颈椎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前路减压和后路减压两大类。其疗效已有较多报道,但这些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专门报道及研究不多。本文综述了这些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情况,包括术后复查、实验研究,介绍了研究的材料、方法、原理及结论。1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该术式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已得到临床卜的广泛共识[1、2、3、4]。杨克勤等[1]报道对4例经前路多节段减压及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植骨愈合者83例,占62.9%,未愈合者49例,占37.1%。两种情况植骨虽有所吸收,但多数椎间隙稳定,不稳者仅3例,占1.4%。张… 相似文献
5.
颈椎舒冲剂对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100017北京解放军第305医院刘立,陈宝田,童丽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81.55颈椎舒冲剂治疗颈椎病已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近年来作者观察了单纯口服颈椎舒冲剂,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旨在探讨该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项新的无创性量化诊断标准。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测定25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并分白天和夜间2个时段与25例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人比较。结果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对照组MHR、MeanRR(白天时段)、LF/HF 3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2个时段指标MeanRR(夜间时段)、SDNN、SDANN、rMSSD、PNN50两组相比较,颈椎病组明显降低(P<0.05)。病例组2个亚型间心率变异性(Heart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指标比较表明,激惹型与麻痹型MHR、MeanRR、LF/HF有显著性差异(P<0.05)。50例受检者的Lorenz散点图表明,慧星状、非慧星状2组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26.087,P<0.01)。结论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表明植物神经功能受损,其中颈交感神经激惹型患者交感神经张力升高,颈交感神经麻痹患者交感神经张力降低,该型患者迷走神经功能也有部分受损。此结论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客观和量化参数。 相似文献
7.
颈椎舒冲剂对颈椎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4年,我们观察了32例颈椎病患者单纯口服颈椎舒冲剂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变化,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受试者32例均符合下列4条标准:(1)具有颈椎病典型症状;(2)颈椎X线摄片(正、侧及左、右位斜位)符合颈椎病诊断;(3)四项体征(压颈试验、旋颈试验、臂丛牵拉试验、枕大神经历痛)有一项以上为阳性;(4)无脑血管病、糖尿病,无肝肾功能不全。32例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21~72岁,平均41.8岁。病程10个月~28年,平均3.6年。神经根型15例,推动脉型12例,颈型5例。1.2治疗方法颈椎舒冲剂(主要成分:黄… 相似文献
8.
健康指导对颈椎病康复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对颈椎病患者康复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两组药物及物理疗法相同,观察组同时辅以健康指导。结果观察组痊愈32例,显效24例,好转12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23例,显效21例,好转19例,无效5例。结论正确的健康指导可以缓解症状、缩短疗程、降低治愈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萍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12(3):139-141,132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 Radiculopathy)是一种中年以上的常见病。临床上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CT的应用为本病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尤其是高分辨CT可观察颈椎及椎管内细微结构,CT脊髓造影可显示脊髓及神经根轮廓,判断其受压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一、检查方法 (一)扫描技术及窗技术:颈椎CT扫描常先作侧位定位扫描。层厚取3~13mm,颈椎椎间盘薄,须用更薄的层厚(1.5~2cm)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高G载荷下飞行员颈椎病的类型及发病与机种的关系。方法对54例颈椎病飞行员的颈椎正、侧、双斜位X片或(和)CT,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4例中46·3%为局部型,交感神经型与脊髓型最少,两者均为3·7%。在各种机种中,强击机飞行员患颈椎病的比例最高为29·6%,直升机飞行员比例最低,为9·3%。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率强击机和歼击机组明显高于直升机组(P<0·01),而强击机与歼击机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强击机、歼击机等高性能战斗机的飞行员容易引起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和颈椎病,颈椎病中以局部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000年12月-2006年5月我队3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服用中药1疗程(10天)后,显效率95.90%,有效率100%,随访3月至1年,疗效满意。结论用我们自拟的中药配方内服治疗,疗效极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微创介入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介绍此技术的操作方法及适应症和禁忌症。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随机选取12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注射胶原酶600单位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得到随访,经随访3个月至3年,优良率90%,有效率95.8%。结论微创介入治疗颈椎病有安全、高效、痛苦小、操作较简单、易推广等优点,是治疗颈椎病的良好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七里散加六味地黄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七里散加六味地黄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对1996—2005年12月我队收治的104例颈椎病先用七里散1 g 1次/d,连服5 d;接着用六味地黄丸8丸3次/d,连服20 d。结果1疗程后治愈率为94.23%(98/104),总有效率100%,随访3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七里散加六味地黄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高,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我们检测了60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推拿治疗前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变化,结果发现:推拿治疗前酶活性为35.2±16.3u,显著性高于正常(27.3±12.1u)(P<0.01),经一次推拿治疗后,酶活性降为32.8±16.9u,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推拿治疗可以影响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这可能是推拿疗法作用机制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郭艳嫣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8):1031-1033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颈椎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把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专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疼痛词语描述量表(VDS)评分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是96.4%,对照组护理有效率是76.8%,观察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上对颈椎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显著改善颈椎病疼痛,建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活血化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为活血化瘀汤治疗组(87例)和颈复康颗粒对照组(6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疼痛程度(VAS法)、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0和血黏附因子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间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0和血黏附因子,治疗后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化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Yim YJ Choe YH Ko Y Kim ST Kim KH Jeon P Byun HS Kim DI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JMRI》2008,27(6):1341-1346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e high signal intensity halo sign as a new marker of a fresh or recent intraplaque hemorrhage on the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images of time-of-flight (TOF) MR angiography.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135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High-resolution MRI using 3-inch surface coils was performed on a 1.5T scanner before the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OF MR angiograms and T2-weighted, T1-weighted pre- and postcontrast fast spin echo images were obtained. The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the carotid artery were analyzed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MRI findings. RESULTS: A total of 42 atheromas (31.1%) had a fresh or recent intraplaque hemorrhage on the surgicopathological findings. A total of 38 (90.5%) of these patients showed high signal intensity halo around the carotid artery on the MIP images of TOF MR angiography. The high signal intensity halo sign, compared with the sur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demonstrated a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91%, 83%, 72%, and 95%, respectively, with a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in the detection of an intraplaque hemorrhage. The multisequence approach suggested the presence of an intraplaque hemorrhage with a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93%, 85%, 74%, and 96%, respectively, with a 95% CI. CONCLUSION: High signal intensity halo around the carotid artery on the MIP images of TOF MR angiography is useful in the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a fresh or recent caroti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