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脑动脉环位于蛛纲膜下腔内大脑脚间池中,蝶鞍上方,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而排列。由环的前方、外侧和后方各发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同时,在构成环的各段动脉上发出许多细小的中央动脉,由脑底穿入脑实质中而分布于尾状核、豆状核、内囊、丘脑等。因此可以说整个大脑都是大脑动脉环的流域。  相似文献   

2.
3.
脑基底动脉环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脑基底动脉环在国外有Fawcett、Blachford(1906)、Walter(1903)、Godinov(1929)和板桥鸿(1927)等人的研究。关于国人的材料有毛增荣(1958)、邱治民、冯元富(1955)和蔡振邦(1955)等人的研究。为了更多地积累国人的资料并试图探讨脑基底动脉环的年龄变化,乃就成人和小儿各100个脑观察了脑基底动脉环的类型及其变异状况。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解剖1具乳胶灌注的废旧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左肾前方有一腹内动脉环(图1),其长径大小为7.2 cm,短径大小为5.5 cm,现报道如下:肠系膜下动脉在平第3腰椎处腹主动脉前方发出后,沿腹后壁向左下走行,其主干在分出左结肠动脉前  相似文献   

5.
长爪沙鼠缺少联系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后交通动脉[1],双侧颈总动脉短暂性闭塞时,前脑缺乏来自于椎动脉的重要血液代偿,用简单的结扎单侧或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即可获得比大鼠、小鼠更加典型的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因此在脑缺血损伤机制及药物评价方面被国内外广泛应用[2,3].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动脉环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45只经墨汁乳胶混合液灌注的标本,观察大鼠的脑动脉环。观测发现:闭锁型动脉环的出现为97.78%,其前部多数由两侧胡脑前动脉及其合并而成的总前大脑动脉构成,后部多数由后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未端构成,动脉环的血管左,右对称,粗细相等者为80%,此种动脉环有利于制作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的某些重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正> 脑动脉的变异并非少见,有些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一般教科书较少系统记载,文献报道也不多,为此,作者根据近年来在脑血管研究中观察所见,选择部分有临床意义的变异作一简介,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9.
陶伟  周望  张珀  张家玉 《解剖学杂志》2019,42(3):334-334
<正>笔者在解剖1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右肾2支肾动脉和2支肾静脉,其中上支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经右膈脚肌腱之间穿过,而下支肾动脉发出右睾丸动脉,此种变异罕见,现报道如下:右肾上支动脉为腹主动脉在发出肠系膜上动脉水平自腹主动脉右侧壁发出,其起始处外径5.2 mm,,穿右膈脚肌腱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成像建立正常国人Willis环的形态、解剖变异及各组成血管直径的正常参考值,探讨其临床意义,决定在Willis环的解剖中是否存在年龄或性别差异。153例健康志愿者和体检者做头MRA检查,显示Willis环,根据其完整情况分为I型(Willis环完整)、II型(Willis环前循环完整后循环不完整)、III型(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后循环完整)、IV型(Willis环前后循环均不完整),根据各血管发育情况,各型又分为典型型、变异型、发育不良型和混合型4种亚型,并对各组成血管直径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53例中,I型占34.64%,II型占47.71%,III型占5.23%,IV型占12.42%。各型及各亚型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前交通动脉显示率为87.58%,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65.34%,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出现率为20.92%。MRA评价Willis环的形态和变异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脑底动脉MRA正常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曾采用阳性体征来判断长爪沙鼠脑缺血的有无,但存在人为影响因素较大、指标不严谨等缺点。单宁酸-氯化铁法媒染微血管效果可靠,方法简捷易行,重复性好,有可能从血管角度筛选以克服上述缺点。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可靠的筛选长爪沙鼠脑底Willis环变异的方法。方法:根据Kirino法制作长爪沙鼠前脑缺血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组织血流量,单宁酸-氯化铁法显示脑组织微血管。结果与结论: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多普勒监测到前脑仍存在血流量的长爪沙鼠,经单宁酸-氯化铁染色证实均存在Willis环变异。研究表明应用单宁酸-氯化铁法显示微血管,可简便、可靠地筛选出脑底Willis环变异的长爪沙鼠。  相似文献   

12.
1.观察了123个中国人的脑动环,发现都是完整的(即封闭型)。近似对称的占55.29±4.48%,不对称的占44.71±4.48%。在不对称的表现中,它的76.36±5.73%发生在后交通动脉。根据Γиндце的方法分了类,以近代型为最多,因而可以说近代型是人脑动脉环的基本类型。对两侧动脉的管径的大小进行比较,以两侧管径相等的为最多。两侧动脉管径不相等的例数中,除大脑前动脉外,左侧大于右侧的稍多。此外观察了各动脉变异的情况,以后交通动脉的变异为最多。2.报告一特殊的例子。其特点是椎动脉系统发育不良,两大脑后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右大脑前动脉极不发达,并且缺少前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13.
成年大鼠脑底动脉环含NPY、VIP、SP和CGRP神经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观察了含NPY、VIP、SP、CGRP神经在成年大鼠完整脑底动脉环的分布,并在免疫组化染色标本上,将神经依其走行分为三种类型,采用交点计数法,分别计数各类纤维的密度,定量分析动脉环各段血管上的四种含肽神经。结果表明,1.在成年大鼠脑底动脉环上,四种含肽神经的密度大小次序是含NPY、VIP、CGRP、SP神经;四种含肽神经在动脉环吻侧的密度大于尾侧。2.在Ⅰ、Ⅱ类纤维,四种含肽神经的密度差异在动脉环多数血管段上不明显;在Ⅲ类纤维,含NPY和VIP、含CGRP和SP神经的密度接近,含NPY和VIP神经的密度明显大于含CGRP和SP神经。3.在多数血管段上,含NPY和含VIP神经的Ⅰ类纤维的密度和Ⅱ类纤维接近,Ⅲ类纤维的密度在动脉环吻侧大于Ⅰ、Ⅱ类纤维,向尾侧逐渐和它们接近。各段血管上,含SP和CGRP神经的Ⅲ类纤维的密度较Ⅰ、Ⅱ类纤维小,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密度接近。4.含NPY、VIP神经Ⅰ、Ⅱ类纤维在动脉环吻侧的密度和尾侧接近,Ⅲ类纤维的密度从吻侧到尾侧逐渐降低。含SP和CGRP神经三种类型纤维在吻侧的密度均高于尾侧。5.在大脑中动脉延伸过程中,含NPY和含VIP神经的密度下降,尤以Ⅲ类纤维密度降低明显。含SP和CGRP神经仅少量分布于MCA近侧段。  相似文献   

14.
成人女性尸体,观察到支动脉变异。1 迷走食管动脉起自肝左外叶动脉 肝左外叶动脉在其起点17.0mm、人肝门后7.0mm处发出迷走食管动脉。迷走食管动脉起点处外径为2.4mm,行经静脉韧带裂出肝至肝胃韧带达食管腹段前壁,分支营养之。肉眼解剖观察未见胃左动脉发分支至食管腹段,且与迷走食管动脉分支间无肉眼见的直接吻合。  相似文献   

15.
徐云  孙煦勇 《解剖学杂志》2021,44(2):156-158
因为肾动脉变异,其来源、数目较复杂,肾移植疗效恢复很大程度依靠对动脉精准吻合、即时恢复血液循 环,本综述旨在通过充分认识及评价肾动脉变异,在肾移植术中对变异动脉选择最佳的血管吻合术式,以达到移 植肾及时恢复功能,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精准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上更应注重血管的走向,腋动脉及肱动脉的分支类型差异较大,国内、外类型皆不相同.现针对国内现有的文献资料,对中国国人腋动脉、肱动脉的分段、分支、分型进行统计汇总,以减少临床上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刚明  岳炫烨  叶飞  张迎春  张琼  聂森 《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28-29,32,F0004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偏头痛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8例偏头痛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脑血管的发育、变异情况,并进行分类;经颅多谱勒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大脑后动脉发育异常29例,大脑前动脉发育异常17例,颈内动脉发育异常2例;总变异率为70.59%。经颅多谱勒显示发育异常侧脑血流速度减慢。结论:脑动脉变异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导致偏头痛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解剖1具老年男尸时,发现供应左肾上腺上、中、下部的动脉均有多支,且右肾上腺下动脉起于右睾丸动脉,左睾丸动脉较正常起点偏低等多处变异,现报道如下. 供应左肾上腺上部的动脉共4支,2支起于左膈下动脉胃底支,上支在距胃底支起点19.20 mm处发出,起点外径0.50 mm,向左下外方走行9.70 mm后,分为2支从肾上腺前面入肾上腺;下支在距胃底支起点11.90 mm处发出,起点外径0.94 mm,向左下外走行7.26 mm后,分为2支从肾上腺内侧缘入肾上腺,1支起自膈下动脉远端,外径为1.42 mm,从肾上腺上端入肾上腺.另1支起于肾动脉,起点外径1.20 mm,终端分2支从肾上腺外侧缘人肾上腺.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底动脉环含NPY、VIP、SP、CGRP神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颈上神经节切除术探讨了支配大鼠脑底动脉的含NPY、VIP、SP、CGRP神经的来源,并用交点计数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去左侧颈上节后,含NPY神经Ⅲ类纤维(环行纤维)在同侧筛内动脉,大脑前动脉的中段、尾侧段,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吻侧段,后交通支上的密度降低约50%;Ⅰ类纤维(纵行纤维)仅在同侧后交通支上的密度有降低,而Ⅱ类纤维(斜行纤维)在各段血管上的密度基本上不变,提示脑底动脉环仅部分血管上的含NPY神经部分来自同侧颈上节。去一侧颈上节后,脑底动脉上含VIP、SP、CGRP神经元无明显改变,说明支配大鼠脑底动脉的含VIP、SP、CGRP神经既不在颈上节起源,它们的纤维也不经过此神经节。  相似文献   

20.
李世校  张静 《解剖学杂志》1993,16(3):265-267
本文用血管注射天然橡胶法,追踪观察了沙土鼠,大白鼠和家兔的脑动脉环.观察发现:沙土鼠、大白鼠和家兔的脑动脉环由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构成.沙土鼠的前交通动脉发育良好者占86%;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变异者占26%.首次发现沙土鼠的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的中央支吻合.沙土鼠、大白鼠和家兔的脑动脉环的构成类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