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扩增、鉴定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和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提取BALB/c小鼠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协同诱导下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结果体外培养2周后小鼠树突状细胞可达70%~80%,光镜下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S-100蛋白染色均呈阳性。电镜下,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功能活跃。结论体外大量培养和扩增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为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和表型以及抗肿瘤作用提供体外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对细菌颗粒抗原交叉递呈的动力学特点。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采用GM-CSF诱导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纯度和表型测定。采用第7天未成熟的DC细胞进行细菌抗原的交叉递呈能力检测和动力学分析。结果小鼠骨髓细胞经GM-CSF诱导培养,第7天获得大量具有典型形态和免疫表型的树突状细胞,并且在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其表型也发生特征性变化表现在共刺激分子CD80由刺激前的27.7%上调到71.6%,CD86从刺激前的36.0%上调到80.3%,DEC205从刺激前的6.5%上调到26.2%。同时该细胞吞噬低剂量的细菌抗原即可有效活化T细胞,其动力学曲线为:1~3h,该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呈对数增加,3~8hDC抗原递呈能力进入一个平台期,10~12h,抗原递呈能力又迅速增强。结论采用GM-CSF可以从小鼠骨髓中获得大量纯度高并且具有典型免疫表型的DC,该DC细胞能有效的递呈外源性细菌抗原,并具有特殊的抗原递呈动力学曲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β2糖蛋白I(β2GPI)诱导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成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联合使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诱导TLR4正常(C3H/HeN)及TLR4缺陷(C3H/HeJ)小鼠的骨髓细胞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用β2GPI或LPS(阳性对照)对iDC进一步刺激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分子变化,ELISA测定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同C3H/HeJ小鼠相比,C3H/HeN小鼠iDC经β2GPI或LPS刺激后,细胞突起较多,形态上更成熟;细胞表面分子CD11c和MHC-Ⅱ的表达量更高(P0.05);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的分泌更强(P0.01)。结论 TLR4在β2GPI诱导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诱导恒河猴骨髓CD34+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对其细胞形态及表面标志进行鉴定。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MACS)分选恒河猴骨髓细胞,收集高纯度的CD34+造血干细胞;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其分化为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并采用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CD1a及成熟树突状细胞(mDC)表面标志CD83流式抗体染色后分析。结果细胞因子诱导6d后成功培养出表面呈绒毛状和树枝状突起的典型DC样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92.35%的细胞为DC,27.61%的细胞为m DC。结论用此方法可在体外培养出高纯度且典型的恒河猴骨髓源性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 DC),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扩增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以人骨髓细胞为来源,建立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鉴定。方法:取正常人骨髓,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骨髓单核细胞后,用rhGM-CSF和rhIL-4诱导DC产生,再用rhTNF促进其成熟。收集细胞,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表型。结果:人骨髓细胞经rhGM-CSF、rhIL-4和rhTNF诱导可得到大量成熟的DC,电镜观察具有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表型表明,诱导后第5天,CD1a 细胞的百分率为70%~75%,CD83 细胞为3%~3.2%;诱导后第7天,CD1a 细胞为84%~86%,CD83 细胞为30%~32%。结论:由人骨髓细胞可成功地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DC,为DC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又一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小鼠树突状细胞在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分布特征及上皮型钙黏附分子(E-cadher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以探讨E-cadherin和ICAM-1在树突状细胞迁移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征;分析E-cadherin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的树突状细胞在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主要分布于肠系膜淋巴结、回肠集合淋巴小结、胃和空回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其ICAM-1表达明显增高,E-cadherin表达下调,分别与对照组数密度和面密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树突状细胞迁移运动过程中,E-cadherin和ICAM-1黏附分子可能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观察蛋氨酸脑啡肽(MENK)对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蛋氨酸脑啡肽对小鼠骨髓来源DCs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体外制备小鼠骨髓细胞用GM-CSF协同MENK诱导培养7d后用RT-PCR法检测TLR-4的mRNA表达,用western-blot检测TLR-4蛋白的表达,同时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DC表型特征,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的功能。结果显示MENK协同诱导组树突状细胞TLR-4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GM-CSF诱导组(P<0.05)并具有强的激发MLR的能力。提示MENK可以促进DC成熟及TLR-4的表达,增强DC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诱导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分化作用。方法分别用PBS和BCG免疫小鼠,收集免疫鼠脾单核细胞培养,通过瑞士-姬姆萨染色观察脾单核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脾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表型;MTS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ELISPO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ELISA法测定小鼠脾单核细胞分泌IL-2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CG免疫组镜下可见体积大、带毛刺状突起的细胞较多;CD14(P<0.05)、CD40、CD11C、CD86、CD68表达水平增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增高(P<0.05);分泌IFN-γ的细胞频数增多(P<0.01);脾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IL-2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 BCG可诱导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并活化Th1细胞。  相似文献   

9.
体外诱导扩增大鼠树突状细胞及其特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 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 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 将大鼠骨髓细胞培养 48h后, 去除悬浮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2wk。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培养的DC的形态学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MHC-Ⅱ类分子、B7 -1、B7- 2的表达水平。将DC与同种异体T细胞混合培养,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细胞密度的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培养的DC胞浆突起大而长, 呈树突状, 具有DC的典型形态。培养 2wk的DC表面MHC -Ⅱ类分子表达的阳性率为 74. 2%, B7- 1、B7 -2分别为 81%、76%。培养的DC具有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将大鼠骨髓细胞经贴壁去除悬浮的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可获得足量、较高纯度的DC, 为研究D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背景:新近发现CD11clowCD45RBhigh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参与免疫负向调控机制和临床治疗上有潜在的意义。目前对于健康人骨髓来源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的研究较少。 目的: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来源的具有CD11clowCD45RBhigh表型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从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吞噬功能及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分离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实验分3组:①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组,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7 d后,用脂多糖刺激24 h。②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1640培养基培养8 d。③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1640培养基培养7 d后,予脂多糖刺激24 h,使其成熟。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以及吞噬能力,CCK-8法检测其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人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在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培养8 d后获得的细胞具有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典型特征和免疫表型,说明该实验建立的培养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②CD11clowCD45RBhigh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这种新亚群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林可霉素(lin)对树突状细胞(DCs)系DC2.4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设立3个组:DC2.4细胞组,DC2.4细胞+LPS组及DC2.4细胞+LPS+lin组(LPS及lin均为500 ng/mL)。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实验组中DC2.4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2.4细胞表面标志MHC-Ⅱ类分子、CD86和CD80的表达。采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各实验组中DC2.4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用ELISA试剂盒检测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下显示,DC2.4细胞组为未成熟DCs形态,DC2.4细胞+LPS组及DC2.4细胞+LPS+lin两组均为成熟DCs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500 ng/mL LPS可以促进DC2.4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CD86和CD80的表达,并增强其刺激T细胞增殖及IFN-γ的分泌。但500 ng/mL lin联合500 ng/mL LPS能够部分抑制DC2.4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结论:Lin可以部分抑制成熟DC2.4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多糖刺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用p38抑制剂SB203580阻断p38MAPK通路后再用LPS刺激树突状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CD86和PD-L1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Western blot测定PD-L1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LPS刺激组细胞先经历梭型贴壁后逐渐恢复圆形,树突较多;SB203580和LPS共同刺激组细胞树突退化,未刺激组细胞成团悬浮,树突较多。SB203580和LPS共同刺激组细胞CD86、PD-L1较LPS刺激组的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未刺激组的相比CD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D-L1降低(P<0.05)。SB203580和LPS共同刺激组细胞PD-L1的蛋白表达量较其它两组的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1)。结论 LPS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树突状细胞表达PD-L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树林来源的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s)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从小鼠骨髓腔中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rmIL-4 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s 并用不同浓度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s 的表面标志CD11c、MHC 、CD80、CD86 分子的表达及吞噬FITC-dextran 的能力,ELISA 检测该多糖对DCs 分泌IL-12 的影响;MTT 法检测该多糖对DCs 刺激T 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400 μg/ ml 多糖作用48 h 后DCs 表面分子CD11c、MHC 、CD80、CD86 的表达显著上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与LPS 组相比P>0.05;经该多糖作用后DCs 吞噬FITC-dextran 的能力下降,尤其300 μg/ ml 、400 μg/ ml 的多糖作用效果最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该多糖还可刺激DCs 分泌IL-12,尤其100 ~400 μg/ ml 的多糖刺激作用较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另外,经该多糖处理的DCs 还可刺激T 细胞增殖,将不同比例刺激细胞与T 作用后均可见T 细胞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可上调DCs 表面CD11c、MHCⅡ、CD80 和CD86 分子表达,降低其吞噬能力,促进其分泌IL-12,还可刺激T 细胞增殖,初步表明该多糖可刺激DCs 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14.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扩增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扩增的方法。方法 :无菌制备C57BL/6小鼠骨髓 ;依次用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 ,通过半粘附法去除T、B细胞 ,又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和白细胞介素 4 (IL 4 )协同诱导下培育 ,DC前体分化发育成DC并扩增。在第 7天用脂多糖 (LPS)和肿瘤坏死因子 a (TNF a)刺激 4 8h ,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 12 (IL 12 )浓度及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86和MHCⅡ。结果 :DC细胞数增加 ,其形态在光镜下多为特征性星形 ,也有梭形和多角形 ;至培养第 9天DC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86、MHCⅡ阳性率分别为 86 .32± 12 .14 %、76 .4 2± 8.4 5%、77.12± 9.0 5%、6 8.4 5± 6 .84 % ,IL 12浓度较未用LPS和TNF a组明显增加 (P <0 .0 1)。结论 :①结果所得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符合DC ;②用LPS和TNF a刺激可以获得成熟DC。  相似文献   

15.
雷帕霉素和地塞米松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mycin,Rap)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堵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1)用GM-CSF+IL-4定向诱导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DC,分别加入Rap或Dex,然后用脂多糖(LPS)刺激。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动态观察DC形态学E的变化。(2)通过流式细胞术(荧光抗体双标记法)测定CD11c^+细胞的比例及CD86和MHC-Ⅱ类分子表达的变化。(3)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Rap和Dex处理的DC刺激BALB/c小鼠同种异基因T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1)经Rap和Dex处理后,DC在形态学上呈现稳定不成熟状态。(2)Rap处理的细胞表面CDIlc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仅有轻度降低,而CD86的表达明显降低。Dex处理的细胞表面CDIlc的表达与Dex的剂量呈负相关,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均明硅降低。两种药物处理的DC均可抵抗LPS的促成熟作用。(3)MLR的结果显示,Rap和Dex处理的DC刺激同种异基因BALB/c小鼠T细胞增殖的能力均较低。结论:Rap和Dex均可使DC处于稳定的不成熟状态。与Dex相比,Rap对骨髓造血F细胞向DC分化的过程影响较小,而且在抑制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的同时,对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王景  王伟  翁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31):5793-5798
背景: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可以相互作用,但相互间作用是否必须直接接触还存在不同的观点。 目的:对比直接和间接共培养条件下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式。 方法:将树突状细胞和子宫自然杀伤细胞进行直接接触共培养,设为直接共培养组;在2种细胞Transwell系统中进行共培养,设为间接共培养组。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酶联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10,12、转化生长因子β细胞因子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表面标志CD86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单独培养树突状细胞和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相比,直接和间接共培养组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12、转化生长因子β浓度均增加(P < 0.05),尤以白细胞介素10浓度增加明显(P < 0.05),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 (P < 0.05)。直接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0,12和转化生长因子β浓度更高(P < 0.05),表达CD86的细胞含量更多 (P < 0.05)。证实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而树突状细胞促进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的分泌,两者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胚胎干细胞诱导发育为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实验方法,实现体外大规模扩增高纯度DC用于临床免疫治疗。方法:E14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在GM-CSF与IL-3联合作用下经胚胎体(EB)诱导分化为DC。不成熟DC (im-DC)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CD80、CD86、MHC II-DR表达。用磷酸脂多糖(LPS)促进DC的成熟,收获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及摄片并做扫描电镜检查,分析细胞表型并与不成熟DC细胞表型做对比,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行功能检测。结果:ES细胞来源DC呈典型DC形态学表现。im-DC CD11c、CD80、CD86、MHC-II表达低,m-DC CD11c、CD80、CD86、MHC-II的表达均较前明显升高。功能检测发现,ES细胞来源的DC具有强烈的激发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证实ES细胞来源的DC具备正常的免疫学功能。结论:使用GM-CSF联合IL-3能成功诱导E14胚胎干细胞发育为DC。故ES细胞可作为DC来源的一条新途径,对于体外大规模制备DC用于免疫过继治疗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唐蓓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2):114-116,12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DC表面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变化及MHCⅡ的胞内分布变化。方法:制备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LPS分别刺激0、3、6、12和24小时,荧光抗体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HCⅠ、MHCⅡ分子和CD86、CD80、CD40等共刺激分子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同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HCⅡ的胞内分布变化。结果:在LPS刺激后,DC细胞表面的不同表型分子,其表达水平随时间延长有不同的上升趋势。同时在未成熟DC中,MHCⅡ主要集中在细胞核附近,LPS刺激后,MHCⅡ朝细胞外围扩散,到刺激12小时,有较多的MHCⅡ出现在细胞表面。结论:LPS介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型分子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 (MyD88) in HSP60 signal transduction in dendritic cells. Methods:Mouse DCs were cultured from murine bone marrow cells. The DC marker CD11c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n DC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HSP60 groupand RNA interference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cultured under normal condition, and HSP60 group was cultured with 10 μg/ml of HSP60. RNA interference group was first cultured with MyD88 siRNA forl2 hours and then HSP60 was added into the culture mixture. All groups were cultured for 48 hours. Immun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MyD88 and NF- κB.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MyD88. Flow cytometry and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phenotype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DCs.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TNF-α, IFN-γ and IL-12 in the supernatant. Results:The expression of CD11c in marine bone marrow DCs was 88.76%. HSP60 stimulation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CD80, CD86, MHC-Ⅱ in DCs and TNF-α, IFN-γ, IL-12 secretion in the supematant. HSP60 stimulation also increased the level of MyD88 in the cytoplasm and promoted the shift of NF-κB to karyon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allogeneic T cells. MyD88 siRNA could decreaseMyD88 and inhibit these effects induced by HSP60. Conclusion:HSP60 activates DCs through MyD88-dependent pathway. MyD88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HSP60 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ion of MyD88 may be a novel way for treating disease correlated with HSP6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