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及青少年Salter-HarrisⅡ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3D打印技术行手术治疗的19例Salter-HarrisⅡ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基本指标,随访术后患肢生长、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19例患儿手术中进针方向、长度、直径均与术前模拟过程一致。手术时间17~39 min,平均21.6 min;术中出血量0~10 ml,平均4.5 ml;术中透视次数4~6次,平均5次,17例患儿骨折达解剖复位,2例术后骨折移位≤2 mm。19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患儿患肢均达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 评分标准对腕关节进行功能评定:优18例,一般1例。 结论 3D打印技术作为辅助技术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不稳定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7例,女13例;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Ⅳ型19例,V型15例,Ⅵ型6例。其中20例患者(3D打印组)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术前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模型、骨折块虚拟复位、挑选最匹配的钢板、3D打印1:1大小的骨折模型、模拟骨折复位及钢板塑形;20例患者(传统手术组)为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1), 术后随访8~13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3D打印组术后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实现了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比青少年胫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骺骨折闭合与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疗效。方法对十堰市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2例胫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骺骨折的青少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切开复位组,20例)与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闭合复位组,32例)两组,并对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随访24个月的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及影像学检查显示对骺板发育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2例患者均进行2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切开复位组相比,闭合复位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中对患肢皮肤血供的影响更小,术后皮肤条件较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更好,但术后皮肤坏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对足踝关节功能的影响,如行走疼痛、行走不稳等,闭合复位组均较切开复位组对足踝功能影响小,但在对骺板早闭的影响并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足踝内外翻畸形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闭合复位内固定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方面,闭合复位组术后优良率(93.75%)较切开复位内固定组(70.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少年的胫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骺骨折中,使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疗效较好,可作为一种可选择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结合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采用临床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住院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所有入院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胫骨平台骨折分型采用临床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内固定方案,并按照术前设计方案手术,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采取常规术前检查及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性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HSS膝关节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HSS评分分别为(90.5±10.3)分钟、(532.6±254.3)m L、(3.2±0.5)个月、(86.7±10.4)分,较对照组的(153.4±30.8)分钟、(768.5±310.7)m L、(4.1±0.7)个月、(78.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末次随访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4.4%,高于对照组的81.8%,但无显著差异(0.05)。结论 3D打印技术下模拟手术能明显缩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际手术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有效提高手术效率,促进膝关节功能良好恢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D打印模型辅助微创手术治疗AO/OTA-43C型胫骨远端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本科收治的AO/OTA-43C型胫骨远端骨折56例,术前3D打印模型辅助微创经皮钢板技术(3D打印微创手术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左侧8例,右侧16例;年龄为45~68岁,平均(...  相似文献   

7.
肱骨髁间骨折因在目前局限的手术方式下很难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成为现阶段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本研究将3D打印技术用于肱骨髁间骨折辅助治疗。53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被分为3D打印组及常规组两组,由同一小组骨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对术中、术后随访,3D打印组与常规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技术治疗复杂的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集的23例进行治疗的新鲜闭合性胫骨C型骨折病例进行分析,其中11例采用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的3D组以及12例采用传统胫骨钢板固定治疗的传统组。3D组的年龄为(42.6±1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9±1.0)d;传统组的年龄为(41.2±1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4±1.0)d。3D组在术前打印出患者损伤胫骨的真实3D模型,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作个性化定制钢板用于术中使用;传统组则采用普通术前准备,术中使用传统胫骨钢板固定。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Matta骨折复位标准、Johner-wruhs评分。结果3D组的随访时间为(19.9±4.3)个月,传统组的随访时间为(18.4±4.0)个月。3D组的手术时间为(117.27±25.82)min、术中出血量为(118.18±40.45)mL、透视次数为(4.09±1.14)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3.18±1.72)周。传统组的手术时间为(142.50±30.34)min、术中出血量为(170.83±68.95)mL、透视次数为(6.17±2.08)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5.41±3.08)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与透视次数,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与手术风险,方便医患交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在临床治疗中也充分应用了现代化科学技术,更多的先进技术融入到了治疗中,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实物模型制作来进行手术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充分利用了数字模型数据,然后通过粘合材料打印方法再把实物打印出来,在骨科中应用极广,且受到了广大好评.  相似文献   

10.
背景: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为临床常见标准术式,借助3D打印制作的术前实体模型不但可以有效复位骨折,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更加安全、精准及个体化.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下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诊断为单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共62例胫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资料,患者被分为两组,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31例)采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传统组(31例)常规采用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两组均在骨折断端有限切开进行复位,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AOFAS功能评分、钢板放置位置等数据。结果两组术中均达到解剖复位,通过对两组数据比较分析,术后6个月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钢板放置角度(3.84±1.93)°、距离(2.19±1.42)mm相比,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钢板放置角度为(2.87±1.09)°、距离(1.52±0.9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方面,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76.03±3.65)min、(3.23±0.76)次、(71.29±7.30)mL均少于传统组(79.74±6.92)min、(3.81±0.91)次、(76.29±9.3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透视次数和失血量,使钢板放置位置更加贴近胫骨力线,标志定位法为3D打印技术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术前计划的准确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3D打印技术辅助内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Ⅵ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性选取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40例胫骨平台Schatzker Ⅵ型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 组,每组各2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内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内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伤口感染、Rasmussen解剖部位评分及功能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明显减少。但是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解剖部位评分和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内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Ⅵ型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D打印等技术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CT数据11例进行胫骨3D打印(3D打印组),并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16例进行传统手术(传统组),对比两组关节面复位后的最大阶梯高度、手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D打印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3±6.8)min,略低于传统组的(121.7±12.8) min (t=2.223,P=0.036);3D打印组平均最大阶梯高度为(2.8±0.4)mm,少于传统组为(3.1±0.5) mm(t=2.123,P=0.044)。 结论 3D打印技术可提高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臼双柱骨折手术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创伤骨科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9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在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盆髋臼模型并在该模型上完成预手术、钢板塑形、术前规划,最终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采集骨盆髋臼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数据输入3D打印计算机软件,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盆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及模拟手术。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结果。结果本组19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手术时间为1.5~3.6 h,平均2 h;术中出血量为220~1 300 mL,平均523 m L;骨折愈合时间为9~16周,平均13.2周。末次随访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优10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9.5%。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在术前能为髋臼双柱骨折患者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缩短手术时间,缩短创伤骨科医师的学习曲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主要以三维CT数据建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离散•堆积/黏合成型技术为原理,打印出1∶1的解剖结构实物模型。 个性化治疗:以目前医疗技术发展状况为背景,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实物模型进行诊断和术前规划,为患者量身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的一门新型定制医疗技术。 背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微创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 目的:归纳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诊治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疗上的应用前景。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检索词为“胫骨平台骨折、后柱、3D打印技术、tibial plateau fracture、posterior column、3D printing technology”。共检索出约210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6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分型、手术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和术后康复等相关内容。 结果与结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平台骨折,传统诊断方法易漏诊,而依据3D打印的实物模型则能做出直观的诊断、分析受伤机制及分型。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治疗中,传统的手术入路选择很多,有后侧入路(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入路、前内/外侧入路、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关节镜微创治疗以及其他的临床入路,但目前各手术入路在临床上的应用尚未规范统一。3D打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诊断分型,为术前指导个性化手术方案、手术入路选择及对骨折部位植骨量的预估、术后康复提供参考。 ORCID: 0000-0003-4126-8532(高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胫骨高位开放式截骨术(OWHTO)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骨伤科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15例(16膝)。术前利用3D打印截骨导板模拟OWHTO,根据理想的术后下肢力线(WBL),确定截骨部位、合页、高度、宽度、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及锁定钢板模型,进行截骨内固定。对术前术后WBL、Lysholm评分、PTS、髌骨高度指数(Caton指数)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5~24个月,WBL术前为(19.27±1.55)%,3D打印设计为(61.91±0.24)%,术后WBL恢复到(60.54±0.84)%,术前术后有统计学差异,3D打印设计与术后实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PTS分别为(10.01±2.89)°,(10.06±0.09)°,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Lysholm评分(82.31±1.22)分,与术前(34.75±1.8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OWHTO,可实现精确截骨,显著改善下肢力线,减少术中透视,节省手术时间,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6月—2014年1月收治10例Schatzker 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组,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采用膝关节前内外侧手术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加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术前利用Mimic软件进行3D重建,快速成型制备出1∶1的模型,以此对骨折进行明确诊断和分型,制定手术方案,预弯钢板,指导手术。对比2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术中所见与虚拟3D重建图像及3D打印模型非常相似,2组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折复位。观察组手术出血量(150±32.15)mL,较对照组的(200±25.30)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 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11.85)min,较对照组的(140±20.25)min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 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均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仪征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10例中,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48例(3D打印组),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19~68(42.5±5.7)岁,左侧17例、右侧31例;AO/OTA分型A型11例、B型19例、C型18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62例(ORIF组),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21~72(44.7±7.5)岁,左侧25例、右侧37例,AO/OTA分型A型16例、B型22例、C型24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中X线曝光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0~18.0(13.6±2.5)个月。3D打印组和ORIF组患者的切口长度(胫骨累计切口长度)分别为(7.57±1.63)和(12.7±2.73)cm、出血量分别为(45.7±10.5)和(120.3±17.9)mL、住院时间分别为(10.3±3.17)和(13.9±3.43)d、X线曝光次数分别为(3.07±2.13)和(1.46±1.85)次、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2.65)和(5.9±2.32)个月,3D打印组较ORIF组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D打印组和ORIF组踝关节Johner-Wruhs功能评分分别是优27例、良17例、可4例和优25例、良24例、可11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5, 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48)和4.8%(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2, P>0.05)。结论 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可术前进行充分评估,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微创特点,又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fracture, the complexity of anatomical changes, X-ray films or three-dimensional CT scan limited by two-dimensional plane,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in preoperative pla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uxiliary role of 3D printing technique in preoperative plan and treatment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tibial plateau comminuted fracture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with 1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underwent 3D CT scan, which was stored in DICOM format, and processed by Mimics software. Data were converted into STL format, entered 3D printer, and a 1:1 entity size of the fracture model was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repair plan of 3D fracture model.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ir outcomes were assessed using Rasmussen evaluation criteria.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3D printing fracture models of 1:1 ratio identified fracture type and made a repair program before surger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surgery,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to 18 months. The healing time was 3-5 months, averagely 4.3 months. 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Rasmussen evaluation criteri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racture model of 3D can help to make the operation pla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s more precise, personalized and visua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常规手术和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的疗效,探讨3D打印技术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就诊的80例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0.0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3D打印组(38例).分别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