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诊疗时预防和处理血管腔内异物的方法。方法15例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血管腔内异物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1~70岁,中位年龄50.6岁。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2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例;冠心病3例;肾功能衰竭2例;左髂内动脉开口处动脉瘤1例;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取出1例;经股动脉插管介入诊疗4例。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取出异物,并结合文献讨论其预防和处理的方法。结果15例血管腔内异物的患者12例通过介入方法安全取出异物,3例结合外科切开取出,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诊疗中,施术者一定要细心,避免粗暴操作,一旦发生血管腔内异物,用介入方法或结合外科手术切开处理是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高危食管异物患者安全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60例60岁以上高危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 40例在全麻下经食道镜取出异物,8例在表麻下经胃镜取异物(其中2例经胃镜推入胃内),4例在表麻下经食管镜取出异物,3例在全麻下经颈径路取出异物,1例开胸取出异物,1例胸腔镜取出异物,3例手术探查未发现食管异物。4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或经X线复查无异常后痊愈出院;1例手术后第3天死于肺栓塞;16例未复查自动出院,其中1例术后第7天死于纵膈感染;2例因恢复时间较长,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除2例死亡病例外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进食良好,无特殊不适。结论 根据异物的种类、形状、大小、停留部位及周围组织损伤程度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尽早(24 h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取出异物,术后还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和食管损伤的程度预防肺栓塞和纵膈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食管异物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23例合并食管穿孔、颈胸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2~87岁,病程2~11 d。术前CT扫描评估异物位置、食管损伤及周围炎症情况,其中异物位于第一狭窄16例、第二狭窄4例、第三狭窄1例及第四狭窄2例,合并食管穿孔23例、食管周围炎17例、食管周围脓肿3例、颈部脓肿2例、纵隔脓肿1例。23例中,行经硬性食管镜异物取出术17例、颈侧切开探查异物取出术5例、开胸探查异物取出术1例,围手术期配合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治疗。术后根据Stooler分级标准评价食管损伤后食管狭窄程度。结果 本组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手术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均顺利拔除鼻饲管,行颈侧切开和开胸探查的患者均顺利拔除伤口引流管,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并发颈段食管狭窄Ⅱ级,行食管扩张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出院后随访3~5个月,23例均正常进食普通饮食,标准食管狭窄程度Stooler分级均为0级。结论 伴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应依据异物嵌顿部位及患者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取出异物,同时给予围手术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多学科联合施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67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其中65例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为常规手术组,102例采取血管内治疗为血管介入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血管介入组局限性脑梗死8例,神经功能障碍11例,神经功能缺失6例,并发症发生率25.0%;常规手术组局限性脑梗死10例,神经功能障碍13例,神经功能缺失8例,并发症发生率63.3%,血管介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疗效好,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严格精细操作,其并发症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全腔内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复杂瘤颈并行全腔内治疗、临床资料完善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共33例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全腔内治疗,在进行传统的腔内修复术的同时,9例联合纤维蛋白粘合剂瘤腔内注射术,12例联合近端瘤颈Cuff支架植入,8例联合肾动脉支架植入,4例联合下行导丝牵拉技术。所有病例均获得技术性成功。在3个月~7年的随访过程中,3例术后出现1a型内漏,2例随访中瘤腔未见明显增大,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后内漏消失。另30例患者在随访中未见腹主动脉瘤破裂、支架内漏、移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根据瘤颈解剖特点,多种介入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早中期的随访提示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4例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手术组(33例)和介入组(21例),手术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瘤颈残余率和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mRS评分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治疗费用及术后1年瘤颈残余率均高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均安全、有效,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瘤颈残余率相对较高,且患者需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目前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仍倾向于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  相似文献   

7.
唐真明  罗秀玲 《医学信息》2009,22(10):2244-2244
我院近几年在开展心脏介入手术过程中发生几种少见的并发症,就其原因和防治报道如下。 1穿刺针划破导丝外膜至导丝外膜不能取出 ①近几年来我科在行股动脉穿刺时发生l例穿刺针划破导丝外膜致其嵌顿于血管壁及皮下组织间,从而导致导丝外膜不能取出。此例在行股动脉穿刺时穿刺成功、穿刺针喷血良好、导丝进入通畅,但X光下发现导丝远端进入分支动脉,故回撤导丝准备调整方向进入股动脉主干,但回撤导丝时发现有阻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治疗后栓塞情况、手术过程中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46例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后,瘤腔完全栓塞33例,次全栓塞12例,不完全栓塞1例。瘤颈4 mm以下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4 mm及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Rankin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栓塞成功率高,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观察中药血余炭作为末梢血管栓塞剂的效果、栓塞机理、安全性及相关生物特性。方法 将中药血余炭磨制成200~500μm大小的颗粒,血余炭颗粒(CCP)均以生理盐水加60%泛影葡胺混合。使用Seldinger方法穿刺右股动脉,经导管把血余炭注入到3只犬的左肾动脉,超选栓塞肾脏部分末稍血管;并以PVA注入右肾动脉作对照。在栓塞术后第7、14和56d分别处死1、2和3号犬,取出双肾固定,制作病理标本。结果 (1)3只犬均能耐受麻醉与血管造影和栓塞术,行为状态在栓塞后7d内逐渐恢复正常。(2)组织学标本:在栓塞术后第7、14d,肉眼见肾脏缩小,切面末梢血管内有栓塞剂;镜下见血余炭栓塞剂附着于血管壁,其周围血栓形成;血管壁炎性坏死:血栓逐渐机化。栓塞术后第14d,炎性反应明显,并有少量出血。在栓塞术后第56d见肾脏明显缩小,有大面积的缺血性梗死;镜下见血栓完全机化,栓塞组织呈缺血性梗死,有少量血管再通。CCP维持栓塞的时间在8周以上,属中期栓塞剂。经栓塞术后第7、14和56d病理观察,血余炭栓塞的病理过程为:血余炭附着血管壁,诱发血栓形成,血栓机化,血管壁炎性坏死管腔闭塞,栓塞组织缺血性梗死。结论 血余炭颗粒能有效地栓塞末稍血管,栓塞机理和效果与PVA相仿。炎性反应较PVA重,在栓塞后两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海军  高涌 《解剖与临床》2009,14(2):116-11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40例(44条肢体),包括髂动脉病变18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TA)6例,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12例;股浅动脉病变13例,其中PTA5例,PTA+stenting8例;腘动脉病变2例,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deep球囊扩张,不放置支架。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髂动脉18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股浅动脉13例,11例获得成功,1例致血栓形成取栓治疗成功,1例介入失败转为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腘动脉2例获得成功;膝下动脉7例中5例获得成功。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操作简单,短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食管异物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62例食管异物病例,总结不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胃镜检查187例,X线检查143例,食管造影检查27例,颈部胸部增强CT检查2例,颈部超声检查2例。经胃镜检查同时取出异物146例,41例在胃镜下钳取异物未成功,改为硬质食管镜下取出;直接经硬质食管镜取出158例,直接经硬质食管镜推送入胃4例,支撑喉镜下取出4例,直接喉镜下取出2例,颈侧切开取出异物2例,转胸外科手术治疗2例。 Foley管法取出异物3例。结论根据食管异物的发病机制及异物种类、大小、形态、时间,选择适当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及时治疗,以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方法、难点、并发症处理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84条肢体)。采取股总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下肢动脉造影,以导丝配合导管通过动脉狭窄段,或开通动脉闭塞段;开通失败者,尝试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经导丝引入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完毕后造影,如残余狭窄>30%,则再次扩张;出现动脉夹层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结果:84条肢体行介入治疗,82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6%。术后16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平均增加500 m(50~2500 m),43例静息痛者疼痛均减轻或消失,8例足趾溃疡者经换药3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1例足趾溃疡患者因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行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3例足趾坏疽者行截趾术,术后3个月内创口愈合。1例前半足坏疽者行膝下截肢。术后6个月、1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96.3%和95.0%,术后1年肢体保全率为95.0%。结论:对于膝以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者行腔内治疗,成功率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重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再狭窄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 ,约 4 0 %~ 60 %的患者在成功的完成PTCA术之后数月内发生再狭窄[1] 。再狭窄的机制非常复杂 ,目前多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术后血管弹性回缩 ;血管的重塑、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生内膜 ;局部血栓的形成与机化 ;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参与再狭窄的过程[2 ,3] 。针对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许多研究试图通过各种药物进行预防 ,包括肝素和血小板GPIIb -IIIa受体拮抗剂在内的所有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并未明显降低再狭窄率。支架置入术能够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选择原则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38例DVT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包括静脉腔内插管溶栓术38例、球囊扩张术14例和支架放置术2例。48h照腹平片观察滤器的位置.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下腔静脉和病变深静脉的通畅度。出院后定期复查滤器位置和患肢情况。结果 髂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肱静脉DVT的完全缓解率为100%,股静脉DVT完全缓解率为93.3%,小腿静脉DVT为68.4%;其余为部分缓解。滤器放置成功率为100%,溶栓过程中及追踪复查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结合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有效而安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选择原则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38例DVT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包括静脉腔内插管溶栓术38例、球囊扩张术14例和支架放置术2例.48h照腹平片观察滤器的位置,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下腔静脉和病变深静脉的通畅度,出院后定期复查滤器位置和患肢情况.结果髂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肱静脉DVT的完全缓解率为100%,股静脉DVT完全缓解率为93.3%,小腿静脉DVT为68.4%;其余为部分缓解.滤器放置成功率为100%,溶栓过程中及追踪复查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结合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有效而安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肺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肺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与针对性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美国Lightlab公司的OCT系统,对10例经肺动脉造影证实为狭窄和(或)闭塞(先经介入血管重建)的16条直径在2~6 mm的肺血管进行OCT扫描检查,并用该系统自带的分析测量软件进行分析测量.结果 对10例患者的16支肺血管进行了66次OCT检查,全部获取有特征性的清晰图像,无并发症发生.OCT表现为,肺动脉血栓栓塞(5例):动脉壁不增厚,内膜上附着红或白血栓,管腔狭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3例):肺动脉直径在2~6mm,血管壁正常的3层结构消失,内膜粗糙、增厚,反光增强,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最小管腔内径≤1 mm;不明原因的肺动脉狭窄(2例):内膜正常或增厚,纤维样增生,厚0.17~0.60 mm,管状附着在内膜上,致管腔狭窄60%~80%.肺动脉闭塞和(或)狭窄介入血管重建后:内膜不完整,内膜下脂质斑块,多处病变伴有斑块破裂,内膜碎片,红白血栓,局部夹层形成.结论 OCT可以在肺动脉疾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安全进行,能显示不同肺血管病变血管壁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有助于肺动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9.05岁。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Syngo 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种后处理技术。22例患者的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和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重点观察和分析了支架的位置、支架有无内漏、重要分支血管的通畅程度及真假腔情况。结果 40例均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个数、对假腔的封闭情况。真、假腔内径在手术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支架内漏8例,发生逆行性夹层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57支腹部分支及髂总动脉受累,其中腔内隔绝术后23支受累血管真腔管径不同程度扩大,假腔管径变小,34支变化不明显,3支无名动脉受累,腔内隔绝术后修复。双源CT血管成像与DSA资料对照分析,1例内漏DSA未能显示。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手段。综合原始及后处理资料,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应作为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诊断并发症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156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栓塞组与手术组,每组78例。手术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栓塞组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R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栓塞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P 0. 05),住院费用高于手术组(P 0. 05)。栓塞组术后7 d下肢静脉血栓、脑积水、偏瘫、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P 0. 05)。栓塞组术后14 d mRS评分低于手术组(P 0. 05)。栓塞组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手术组(P 0. 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疗效确切,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血管介入法导入自体血栓,建立猴局部脑缺血动物模型,为脑缺血的相关研究提供创伤小、应用前景大的基础研究平台。 方法: 以12只食蟹猴为实验对象,采用血管介入法从股动脉将微导管超选至大脑中动脉(MCA)M1分枝,导入自体血栓堵塞MCA。 结果:栓塞后,数字影像血管造影系统下可见M1段以后的血管显影不良;1 h后,CT灌注成像均显示大脑局部血流量和血容量下降,血流平均通过时间延长;48 h后常规CT平扫可见典型的低密度陈旧性局部脑缺血病灶。栓塞后24 h内,取两只动物尸体解剖,大脑切片TTC染色,显示患侧MCA区脑梗病灶;其余动物清醒后,缺血对侧肢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神经功能评分均<60分。 结论: 用血管介入法导入自体血栓建立的猴局部脑缺血动物模型,插管和栓塞过程清晰、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结果与临床更相似,在脑缺血的相关研究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在X线透视下经导丝引导筋膜扩张器进行尿道扩张治疗男性尿道狭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尿道狭窄患者在X线监视下行尿道造影后,将血管介入使用的超滑泥鳅导丝通过狭窄处进入膀胱,沿留置导丝置入适当大小的筋膜扩张器扩张尿道,扩张后留置合适型号的导尿管1周,随访6~24个月.结果 16例患者均一次扩张成功,无尿道穿孔、撕裂及假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13例经定期尿道扩张治愈,失访3例.术后经尿道造影证实尿道狭窄残余<10%,患者排尿通畅.结论 在X线透视下经导丝引导筋膜扩张器进行尿道扩张简单、安全,是治疗男性尿道狭窄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