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循环学杂志》2020,(2):39-43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需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50名,将其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对照组)和远端桡动脉组(研究组),每组均75例。对照组采取经桡动脉入径行PCI,研究组采取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PCI。所有150例患者术前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双侧桡动脉、远端桡动脉内径大小,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远端桡动脉内径均小于桡动脉内径(P<0.05),两组间同侧同动脉管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有部分患者的远端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6.5F薄壁鞘管外径。(2)研究组平均穿刺时间(7.30±1.12min)长于对照组(5.25±1.26min)(P<0.05),研究组平均压迫止血时间(6.20±0.71h)短于对照组(6.63±0.65h)(P<0.05),研究组手术并发症如手臂疼痛(1.33%vs 10.67%)、手臂肿胀(0.00%vs 9.33%)、桡动脉闭塞(0.00%vs 8.00%)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桡动脉痉挛和局部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桡动脉入径行PCI相比,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PCI同样安全有效,且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0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165例(桡动脉组),同期经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183例(股动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剂量、造影成功率、术后恢复时间及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中桡动脉组有2例穿刺失败,改为股动脉途径完成造影,其他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影。两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剂量、造影成功率,桡动脉组分别为(2.3±1.2)min、98.8%(163/165)、(30.32±7.23)min、(63±13)ml、98.8%(163/165),股动脉组分别为(2.1±0.9)min、100%(183/183)、(28.95±8.21)min、(61±11)ml、100%(183/18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桡动脉组术后恢复时间为(5.6±2.3)h、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2%(2/163),股动脉组术后恢复时间为(23.8±4.2)h、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0.4%(19/18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易接受,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可作为脑血管造影的常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海军  高涌 《解剖与临床》2009,14(2):116-11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40例(44条肢体),包括髂动脉病变18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TA)6例,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12例;股浅动脉病变13例,其中PTA5例,PTA+stenting8例;腘动脉病变2例,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deep球囊扩张,不放置支架。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髂动脉18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股浅动脉13例,11例获得成功,1例致血栓形成取栓治疗成功,1例介入失败转为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腘动脉2例获得成功;膝下动脉7例中5例获得成功。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操作简单,短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挺挺 《医学信息》2018,(3):114-115
目的 观察对冠心病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不同介入途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置入支架情况、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穿刺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置入支架数量、所置入支架的直径、长度、所需对比剂用量以及置管成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更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年龄大于等于70岁的19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穿刺途径将其分为桡动脉组(n=100)和股动脉组(n=98),比较2组患者的X射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患者不适应发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X射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少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桡动脉提取技术在高流量脑血管搭桥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32例以桡动脉为桥血管行高流量脑血管搭桥手术患者,统计桡动脉所取长度及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内膜厚度、阻力系数等相关参数,应用影像学及临床数据评估手术效果,术后桥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等有效性、安全性指标。 结果 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32例患者共搭桥32根,所取桡动脉平均长度(20.20±2.06)cm,近心端内径平均(2.41±0.28)mm,远心端内径平均(2.28±0.42)mm,各项参数及Allen's试验、造影等检查提示所取桡动脉通畅性良好,满足高流量搭桥需要,本研究中提取桡动脉搭桥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示搭桥通畅,患者均未出现因桥血管痉挛而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前臂及腕关节肌力较术前未下降,4例患者出现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浅支损伤症状并于3月内缓解。 结论 提取桡动脉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搭桥具有安全性、有效性,该技术配合高流量脑血管搭桥术在颅底肿瘤、复杂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5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57例进行分析。结果 57例中54例成功,成功率94.7%。术后仅1例出现右手背肿胀、瘀血,考虑与加压包扎过紧影响静脉回流所致。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桡动脉血栓形成等血管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局部并发症少,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Meckel 囊及其周围重要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进行模拟穿刺,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 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尸头标本,观察和测量Meckel 囊及其毗邻结构相关数据;将卵 圆孔分为内前( Ⅰ)、内后( Ⅱ)、外前( Ⅲ)、外后( Ⅳ)4 个象限,在直视下分别将穿刺针放置于不同象限,模拟 穿刺过程,将球囊置于Meckel 囊中,并记录穿刺结果。结果:Meckel 囊是颅后窝硬脑膜跨过岩尖在颅中窝形成 的一个裂隙样硬脑膜袋,其平均长径(12.56±1.14)mm、宽径(9.17±0.93)mm、高度(4.37±0.85)mm。囊 内包含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分支,是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中放置球囊的目标位置,当穿刺针置于卵 圆孔Ⅱ象限时穿刺成功率为75%,高于Ⅰ象限(56%)、Ⅲ象限(25%)和Ⅳ象限(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功穿刺Meckel 囊是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成功的关键,熟悉Meckel 囊及其毗邻重要结构对经皮穿刺球囊 压迫术的操作至关重要,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近年来,小球囊扩张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常见方法。然而,通过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移植和介入治疗结合方式在临床上常见于治疗冠心病,而鲜见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目的:多指标客观评估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06/2009-06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部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小球囊扩张和血管腔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小球囊扩张治疗。移植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及移植后踝肱指数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2周后,实验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踝肱指数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眶上外侧入路或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7年5月我科11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采用眶上外侧入路61例,采用翼点入路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GO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头颅CTA检查证实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口长度(11.2±1.1)cm、骨瓣大小(2.8±0.2)cm2、手术时间(184±38)min、手术出血量(170±147)ml低于翼点入路手术切口长度(16.4±2.1)cm、骨瓣大小(5.1±0.4)cm2、手术时间(258±50)min、手术出血量(221±101)ml;眶上外侧入路颅内感染率9.80%。及头皮愈合不良率0低于眶上外侧入路颅内感染率24.50%及头皮愈合不良率7.00%,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破裂率6.50%、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4.90%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91.80%与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率3.50%、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5.20%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85.90%比较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均能安全、有效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但眶上外侧入路具有高效、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下肢缺血的各种方法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1月~2008年6月,共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48例。单纯药物治疗13例,腔内介入治疗31例,下肢旁路或原位动脉重建7例。结果药物治疗:改善9例,无改善3例。下肢旁路或原位动脉重建治疗:明显改善6例,改善1例,无改善1例,后进展为截肢1例,脑出血死亡1例。腔内成形治疗:明显改善5例,改善16例,无改善9例(未能成功行球囊扩张5例),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应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等对于每位下肢慢性缺血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选用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方法、难点、并发症处理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84条肢体)。采取股总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下肢动脉造影,以导丝配合导管通过动脉狭窄段,或开通动脉闭塞段;开通失败者,尝试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经导丝引入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完毕后造影,如残余狭窄>30%,则再次扩张;出现动脉夹层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结果:84条肢体行介入治疗,82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6%。术后16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平均增加500 m(50~2500 m),43例静息痛者疼痛均减轻或消失,8例足趾溃疡者经换药3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1例足趾溃疡患者因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行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3例足趾坏疽者行截趾术,术后3个月内创口愈合。1例前半足坏疽者行膝下截肢。术后6个月、1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96.3%和95.0%,术后1年肢体保全率为95.0%。结论:对于膝以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者行腔内治疗,成功率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重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虎121挛缩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创伤后虎口挛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重建虎口18例(A组),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重建虎口17例(B组);比较2组术后患者皮瓣外观及存活情况,以物理测量评价临床疗效,对组内、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35例皮瓣均成活。A组中2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B组中有1例远端部分坏死、3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1例桡神经深支部分损伤。术后6个月,A组虎口宽度增加(32.11±3.07)mm,虎口角增加58.78°±4.73°,AMA系统拇指功能损害值平均减少17.06%±5.35%;B组虎口宽度增加(31.71±2.57)mm,虎口角成人增加58.82°±3.76°,AMA系统拇指功能损害值平均减少15.96%±4.06%,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2组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虎口挛缩效果相近,但在操作简便性及安全性方面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修复术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烟窝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34 具(68 侧)成人标本,利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桡动脉位桡骨茎突上5 cm 及入、出鼻烟窝处断面的外径、内径,测量鼻烟 窝桡动脉实际长度和出入点直线距离,观察桡神经浅支分型及其通过鼻烟窝的数量。结果: 距离桡骨茎突上5 cm 处桡动脉断面(SA)外径(2.82±0.35)mm、内径(1.99±0.43)mm、管壁厚度(0.42±0.14)mm ;桡动脉入 鼻烟窝处断面(SB)外径(2.50±0.35)mm、内径(1.71±0.42)mm、管壁厚度(0.39±0.13)mm ;桡动脉出 鼻烟窝处断面(SC)外径(2.23±0.38)mm、内径(1.47±0.43)mm、管壁厚度(0.38±0.13)mm。3 处断面, 桡动脉外径、内径任意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管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断面、不同性别间,SB 和 SC 处外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断面、不同侧别之间相同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侧别及 年龄组间鼻烟窝桡动脉弯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比较了桡动脉穿刺点附近3 处断面的解剖 学特性,为提高经桡动脉PCI 的成功率提供了有力的解剖学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积累婴幼儿桡血管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婴幼儿桡动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婴幼儿尸体上肢防腐标本上和32例64侧婴幼儿活体上肢上,分别解剖和超声观测桡动脉、桡静脉和桡神经浅支的位置关系及血管的内径。结果:(1)桡动脉两侧有伴行桡静脉,桡神经浅支偏向桡动脉的外侧;超声诊断仪显示桡动脉、桡静脉无重叠现象。(2)桡动脉在前臂前区下1/3部变浅,可供穿刺的桡动脉暴露长度为(50.6±5.1)mm。(3)桡动脉、桡静脉的内径18~24月龄及25~36月龄分别为(1.43±0.08)mm、(1.52±0.07)mm及(0.78±0.07)mm、(0.87±0.12)mm。(4)皮肤表面距桡动脉前壁的深度18~24月龄及25~36月龄分别为(5.21±0.19)mm及(5.54±0.19)mm。结论:穿刺部位宜选在桡动脉暴露段上1/3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解剖定位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两种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随机交叉研究,随机确定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先后顺序。全身麻醉诱导后,由同一组麻醉医师依据解剖定位标志按确定的穿刺顺序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成功置管前静脉穿刺次数、引导钢丝置入次数,置管时间;同时记录误入动脉、血肿形成、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2例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入选该研究。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次数分别为(2.3±0.7)次,(2.9±1.4)次(n=42,P0.05),置管时间分别是(1.58±0.49)min,(2.24±1.01)min(n=42,P0.05)。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时误入颈动脉,并发血肿;1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出现血肿。结论解剖定位穿刺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更容易更快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剖学比较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2种穿刺入路的优缺点,探讨临床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胸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静脉穿刺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每组60例,穿刺操作由同一组医师进行。评价2种穿刺的学习曲线例数、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组穿刺操作完成时间为(22.00±5.58)min,一次穿刺成功率52%,学习曲线例数1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则分别为(11.60±2.67)min,93%和3例,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内静脉组总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58%,而锁骨下静脉组为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的难易度、安全性和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颈内静脉穿刺,抢救休克等危重患者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时首选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19.
罗瑞颜  孔肖华 《医学信息》2010,23(13):2143-2143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不同采血部位的对照研究,来探索更适合于婴幼儿的采血部位,以提高采血成功率,减少患儿穿刺的痛苦,减轻患儿家长担心焦虑。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外科及内科患儿90例,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临床上常用的头皮静脉、桡动脉、手背静脉穿刺采血,将三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采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桡动脉是最适合于婴幼儿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采血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高龄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152例高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76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信息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造影剂用量以及支架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动脉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采取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安全性较高,且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