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2004年WHO肾癌分类[1]中新增加的一个亚型,其命名来源于肿瘤中均含伴染色体Xp11.2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以往多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或乳头状癌,本研究对10例Xp11.2染色体易位性肾癌的形态特点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鉴别诊断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Xp11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是存在TFE3基因易位的一种罕见肾细胞癌,与t(6;11)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共同归类为MiT家族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法、荧光原位杂交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以及RNA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Xp11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被诊断和研究,从而对于其在临床病理学、分子遗传学、临床治疗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就近年来Xp11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证实的12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2例,腰部疼痛5例,体检发现肾脏占位2例,血尿伴腹痛1例,血尿伴腰痛1例,腹部疼痛1例,病程为5天~8年。术后病理均诊断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肿瘤直径范围2.0~12.0 cm,镜下见大量透明细胞呈乳头状、腺泡样分布,可伴砂粒体形成;1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均为TFE3阳性,CD10阳性率为91.7%(11/12),Vimentin阳性率为66.7%(8/12),P504S阳性率为66.7%(8/12),EMA、CK7、CK8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临床表现主要为肉眼血尿和腰部疼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检测TFE3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01-01-2019-05-01确诊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3例临床资料,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文献分析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年龄26~33岁,瘤体最大直径2.5~8.5cm。3例病例均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以及"假菊形团"结构,肿瘤由具有透明或嗜酸性细胞质的细胞构成,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核仁,核仁等级均较低。其中第2例肿瘤局部可见多房囊性生长区域,类似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以及高柱状细胞排列成分泌性子宫内膜样结构和砂砾体结构;第3例肿瘤部分呈实性生长模式,高柱状肿瘤细胞呈腺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例肿瘤组织均表达TFE3、CD10及RCC,不同程度表达Vimentin、p504S、Melan-A,均不表达CK7、CA-IX和CD117。2例获得随访,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Xp11.2 RCC是种少见类型的肾癌,具有独特的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需提高诊断水平以确保正确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独特的形态学特征与特 定的基因改变相关。双期透明样沙粒体性肾细胞癌(biphasic hyalinizing psammomatous renal cell carcinoma, BHPRCC)是一种新近描述的尚未分类的肾细胞癌,由ARGANI等人([1]一次报道,与TFEB无关但具有类似于TFEB基因融合或t(6;11)型肾细胞癌的双相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非肾母细胞瘤性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儿童非肾母细胞瘤性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组织学:多囊性肾瘤(polycystic nephroma, CN)(4/24,16.7%),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内衬扁平或单层立方上皮。先天性中胚层细胞肾瘤(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 CMN)(6/24,25%),肿瘤主由束状或片状排列的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类似婴儿型纤维肉瘤图像,并可见软骨结构。肾横纹肌样瘤(rhabdoid tumor of the kindey, RTK)(5/24,20.8%),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排列,细胞类似肌纤维母细胞,可见包涵体。肾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 of the kidney, CCSK)(6/24,25%),肿瘤呈巢状或片状分布,细胞透亮,其间有网状血管间隔。Xp11.2易位/TFE3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translocation/TFE3 fusion-associated rena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瘤手术联合靶向治疗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9年02月收治的13例mRCC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靶向治疗分为靶向组和非靶向组。靶向组8例,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48.38±13.92)岁,肿瘤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平均直径(9.93±5.37)cm。非靶向组5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60.60±5.37)岁,肿瘤位于左侧1例,右侧4例,平均直径(11.24±2.76)cm。结果:术后病理:靶向组透明细胞癌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肉瘤样癌各1例,术后TNM分期T3bN1M0和T4N1M1各1例,T3aN1M1 3例,T3bN1M1 3例。非靶向组透明细胞癌2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和低分化癌各1例,术后TNM分期T3bN1M1和T3cN1M1各1例,T4N1M1 3例。所有患者获随访4~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靶向组和非靶向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5个月和2个月,半年、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0.00%(4/8)、37.50%(3/8)和40.00%(2/5)、20.00%(1/5),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HR=0.46,95%CI:0.13~1.70,P=0.125 9)。靶向组和非靶向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和8个月,1年和2年总存活率分别为100.00%(8/8)、87.50%(7/8)和20.00%(1/5)、20.00%(1/5),两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HR=0.17,95%CI:0.03~0.99,P=0.000 5)。结论:减瘤手术治疗mRCC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安全有效,术后进行靶向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 tRC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Xp11.2 tRCC的5例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MRI平扫、增强及DWI检查。观察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性质及成分、强化方式及程度、与肾门及邻近大血管关系以及转移情况。结果5例病灶均为皮髓质型。实性/囊实性病灶4例,CT平扫主要为等或稍高密度,均可见钙化及坏死,部分可见出血及囊变,增强扫描主要为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可见假包膜强化。囊性病灶1例,囊液表现为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可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囊壁及分隔影可见强化,分隔影厚度欠均,MRI增强见强化壁结节影。结论 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具有一定特征性,实性/囊实性病灶中心或周围出现点状、斑片状钙化以及延迟期“假包膜征”,囊性病灶出现囊壁分隔不均匀增厚及强化壁结节,应考虑Xp11.2 tR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0引言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ren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Xp11.2 translocations/TFE-3 gene fusions)在2004年WHO分类里首次被归为一个亚型[1],各个年龄段(2~79岁)均可发生,但主要见于儿童和年轻人,约占此类人群中肾癌比例的1/3[2],而在中老年肾癌患者中仅占1.6%(4/244)[3]。近来研究发现,Xp11.2易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黑色素瘤抗原(MAGE-A3)基因mRNA及MAGE-A3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5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癌组织(新鲜标本,T1期14例,T2期12例,T3期11例,T4期8例;G1 18例,G2 15例,G3 12例)及其中10例患者癌旁组织MAGE-A3基因mRNA表达;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上述组织中MAGE-A3蛋白的表达.结果:45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24例(53%)MAGE-A3 mRNA表达阳性,10例癌旁组织表达均阴性;21例(47%)MAGE-A3蛋白表达阳性,10例癌旁组织表达均阴性.肿瘤不同分期、不同分级之间MAGE-A3基因mRNA及MAGE-A3蛋白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χ2 检验法,P> 0.05).结论:MAGE-A3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有较高表达,可望成为肾透明细胞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肾细胞癌中的VHL肿瘤抑制基因的变异和Mdr基因的表达水平,同肾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DNA单链多态性分析和DNA测序的方法分析了40例肾细胞癌标本(其中包括30例富糖原型,6例是嗜染型、3例多形性、1例颗粒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正常肾组织和35例肾细胞癌组织切片。结果 19/30(63%)的富糖原型肾细胞癌的VHL肿瘤抑制基因发生了变异,其中包括13例缺失、3例插入、2例错译和1例无义。而在对照组未发现基因变异。而Mdr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相关,且表达量与肿瘤分级有关。结论 富糖原型肾细胞癌可能在分子遗传学水平上与其它类型的肾细胞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肾细胞癌(RCC)是肾癌最重要的一种病理分型,其中又以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cRCC)最常见,其次是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和嫌色性肾细胞癌(ChRCC)。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遍运用,关于ccRCC中VHL、PBRM1等常见突变基因以及3p缺失等拷贝数变异(CNV)的研究越来越多;另外,PRCC和ChRCC中的基因突变和CNV研究也不断出现。本文将对ccRCC、PRCC和ChRCC等几种常见RCC的基因突变、CNV和基因融合等分子遗传学改变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Huang JH  Zhou FJ 《癌症》2008,27(9):1006-1008
Xp11.2易位性肾癌是2004年WHO肾细胞癌病理组织学分类中新增的类型.虽然其总体发病率很低,但在儿童肾癌患者中约1/3为此类肾癌.它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生物学行为及预后都有别于其它类型的肾癌.目前关于Xp11.2易位性肾癌的报道少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Xp11.2易位性肾癌的研究作一综述,分别对其分型、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SKA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对肾细胞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收集肾细胞癌数据集,分析SKA1在肾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收集2016年1月—2018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72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KA1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的人肾细胞癌细胞系786-O和ACHN分别用shSKA1干扰慢病毒和对照病毒载体感染。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Annexin V-FITC检测细胞凋亡率。运用IPA@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的差异基因进行信号传导通路及生物学功能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TNF-α、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p-Akt、p-mTOR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在各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组织中SKA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1),与肾透明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的T、N、M(TNM)及AJCC分期有关(P<0.01)。SKA1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P<0.001)。组织样本研究结果证实,SKA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与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感染shSKA1慢病毒的肾细胞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比例增加(P<0.01)。IPA@分析发现,生物功能富集排名第一的是细胞生长与增殖,TNF被强烈激活,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被显著抑制。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证实,SKA1干扰组中TNF-α、Caspase 3和Caspase 9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而与细胞增殖相关的通路信号分子Akt和mTOR的磷酸化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富集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 SKA1是肾细胞癌预后不良因素。降低肾细胞癌中SKA1表达能减弱肾细胞癌细胞增殖,同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TNF-α激活和PI3K/Akt/mTOR通路分子磷酸化水平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中p53基因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76例肾细胞癌根治术蜡块标本进行标记,观察p5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p53基因阳性表达者28例,阳性率为36.8%(28/76).其中透明细胞癌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8%(19/50):颗粒细胞癌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5.7%(5/14);混合细胞癌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3.3%(4/12)(P>0.05).临床分期Ⅰ期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0.8%(8/2);Ⅱ期p53基因阳性表达率42.8%(12/28);Ⅲ期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41%(5/12);Ⅳ期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0%(3/10)(P>0.05).p53基因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31.8%(7/22);p53基因阴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75%(21/28)(P<0.05).结论 p53基因表达变化对临床判断肾细胞癌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FHIT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FHIT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6 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进行FHIT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等的关系。结果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HIT基因阳性表达率为 2 8 1% (18/6 4 ) ,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 87 5 % (5 6 /6 4 ) ,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 =4 6 3,P <0 0 1) ,FHIT基因表达下降与患者P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及病史长短均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FHIT基因的表达下降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与临床病理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8.
t(6;11)(p21;q12)/TFEB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作为一种罕见肿瘤,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但由于形态学的重叠,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不足,在成人中的比例可能被低估,临床上也极易误诊。其特异性Alpha-TFEB融合基因导致了细胞核内TFEB的表达上调,最近研究发现这种表达上调也可以通过染色体扩增的方式实现,且TFEB扩增性肾细胞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组织学表现和侵袭行为的肾癌亚型。本文拟对TFEB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BAI-1在不同分期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以及BAI-1抑制肿瘤血管内皮增殖的机制。  方法  取人肾细胞癌标本133例, 正常肾组织标本133例(癌旁 > 4 cm处正常肾组织, 病理学检测证实)。正常肾脏标本为对照组, 肾细胞癌标本为研究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BAI-1、VEGF、MVD、P53, 进行半定量统计学分析。取临床新鲜肾细胞癌组织标本27例, 癌旁4cm以外肾组织15例。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BAI-1肾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  免疫组化统计分析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正常肾组织中BAI-1表达明显高于肾细胞癌组织, 并且与临床分期相关, T1~2局限期肾细胞癌中BAI-1表达远高于T3~4进展期肾细胞癌(P < 0.05)。同时BAI-1表达与VEGF具有相关性(r=0.586, P < 0.05), 与MVD具有相关性(r=0.577, P < 0.05), 与P53表达具有相关性(r=0.513, P < 0.001)。  结论  在肾细胞癌组织中BAI-1含量较正常肾组织明显降低且与肾细胞癌临床分期相关, BAI-1表达与VEGF、MVD负相关, 与P53正相关性。BAI-1可能参与了肿瘤微血管增殖的负调节, BAI-1的表达减少可能与P53的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触珠蛋白H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肾透明细胞癌的医治提供新的生物治疗靶点和理论依据。方法:从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下载肾透明细胞癌的相关基因数据,进行筛选后获得目的基因HP。利用免疫组化研究该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差异化表达,以及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随后利用R软件对TCGA数据库中的病例样本进一步分析予以验证,并分析HP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中总共得到611个样本(其中癌旁组织样本72个,癌组织样本539个),挑选后得到1925个差异基因。筛选后选择HP为目标基因,免疫组化表明HP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66.0%)高于癌旁组织(36.0%)(P=0.005),并且该基因的表达与WHO/ISUP核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及T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TCGA数据库样本分析发现HP的表达水平与T分期、N分期、性别及TNM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M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P高表达组的预后较低表达组更差。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中存在大量差异基因可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影响作用,其中HP可能是一个促癌基因,这也许可以作为肾透明细胞癌早期筛查标记物或治疗的生物靶点,为肾透明细胞癌的预防与治疗带来新的方案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