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方式对健听与听障儿童最长声时(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最大数数能力(maximum counting ability,MCA)的影响及MPT与MCA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3例3~6岁儿童分为健听组(85人)和听障组(28人),均进行MPT和MCA测试,分析不同呼吸方式、听力状况、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对结果的影响。结果呼吸方式会对MPT产生影响(P<0.01),但不会影响MCA(P>0.05);年龄会影响MPT和MCA(P<0.05),年龄越大,MPT和MCA值越大;不同性别受试者MPT和M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状况不影响MPT和MCA(P>0.05);MPT和MC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561,P<0.01)。结论呼吸方式会显著影响健听和听障儿童的呼吸支持能力,但不会显著影响其呼吸与发声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汉语声调对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塞音偏误的影响,为其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6岁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28例(患儿组)及年龄相仿的正常儿童25例(正常组),以跟读复述的方式录取6个塞音(/b/、/d/、/g/、/p/、/t/、/k/)与单韵母/a/组成的包括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的24个单音节词,通过praat语音分析软件提取各单音节词语的嗓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VOT)值,采用混合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组在四种不同声调上同一塞音的VOT值差异。结果两组组别主效应显著,患儿组与正常组之间各音节VOT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正常组声调类型与声母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患儿组声调类型与声母类型交互作用显著(P<0.001),声母/b/的VOT:/ba/1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听力障碍患儿佩戴助听器后塞音的发音特点。方法以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30例(助听器组)和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为研究对象,年龄3~6岁(分为3~、4~、5~6岁组,每组2类儿童各10例),日常均使用汉语普通话交流,具备一定的发音能力。以塞音词表进行测试,分析两组儿童塞音(/b/、/d/、/g/、/p/、/t/、/k/)的发音正确率和错误类型,分析不同生理年龄、助听时间与发音正确率的关系。结果助听器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为/b/>/d/>/g/>/k/>/t/>/p/,健听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g/>/k/>/p/>/d/>/t/;健听组儿童塞音/b/、/g/、/k/、/t/、/p/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儿童(P<0.05)。助听组儿童发音错误规律包括:①发音方法相同的音互相替代,如不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和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②发音部位相同的音互相替代;③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不同的替代,如:塞音擦音化,塞音塞擦音化,不送气化。4~、5~6岁组听障儿童塞音/g/、/p/、/k/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3~岁组(P<0.05),助听器佩戴时间大于2年的听障儿童塞音/p/、/t/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小于2年的儿童(P<0.05)。结论听障儿童塞音发音清晰度落后于健听组儿童,生理年龄、听觉干预的时间对听障儿童部分塞音发音的正确率有影响,需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开放式单音节测试结果,为提高康复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各30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 to speech ,EARS)中的开放式单音节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试,比较其结果。结果两组儿童各测试项得分高低排序均为声调得分>韵母得分>声母得分>字得分,且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岁听障儿童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 P<0.001)。错误分析表明两组儿童中舌尖后音、边音的正确率均最低;健听儿童的双唇音、唇齿音、鼻音、塞音正确率最高,而听障儿童的舌根音正确率最高。听障儿童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声母、鼻韵母的正确率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P<0.05)。结论3岁听障儿童在开放式单音节测试中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差于同龄健听儿童,且以舌尖后音、边音最为突出,这可能与听障儿童听力状况带来的输入性语言信息不足和听觉干预起始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健听儿童连续语音切换清晰度的发展,探究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特点.方法 采用基于9项声母音位对比的短句测试材料,测试90名3~5岁健听儿童发出目标音的正确率,考察其连续语音切换清晰度.结果 3~5岁儿童连续语音切换清晰度测试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塞音与擦音、塞音与鼻音、擦音与无擦音以及不同构音部位的不送气塞音4项的发展成熟比较早,4岁以后没有显著变化;送气塞音与不送气塞音以及不同构音部位的送气塞音两项在3~5岁间随年龄增长有显著增加,5岁末基本发展完成;送气塞擦音与不送气塞擦音,塞擦音与擦音以及卷舌音与非卷舌音3项,在3个年龄段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展完善.结论 3~5岁是健听儿童连续语音切换清晰度的高速发展期,发展受性别和年龄两大因素影响,其在言语矫治实践中应把握关键期,按照发展顺序有针对性地对听障儿童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韵律词重音声学特征的异同。方法分别对健听儿童和听障儿童(重音异常组,重音正常组)重音音节的音强、音长、音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重音异常组韵律词前后字的平均基频增量总体小于重音正常组与健听儿童;②重音异常组韵律词的重音与非重音音节的平均强度(mean syllable intensity,MSI)、相对时长(syllable duration,SD)差异总体显著,平均基频(mean syllable F0,MSF0)差异总体不显著;③重音正常组句中韵律词的重音与非重音音节的MSF0差异显著,而单独韵律词的MSI、SD、MSF0差异总体显著。结论①与健听儿童相比,重音异常组听障儿童表现韵律词重音的声学参数为音强和音长,重音正常组听障儿童则为音高;②听障儿童韵律词单独出现时与在句中出现时的重音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与助听器对聋儿嗓音音质的影响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昕障儿童组成健听组、助听器组、人工耳蜗组以及裸耳听障组,其中健听组与裸耳听障组作为对照控制组。采用“嗓音疾病评估仪”(TigerDRS)进行嗓音音质评估,要求儿童发/越/音,持续3s。测试的声学参数为:F0、SDF0、Jitter、Shimmer、NNE、HNR、SNR。结果:人工耳蜗组的嗓音F0显著小于其他各组(均P〈0.05),助听器组、健听组、裸耳听障组之间的嗓音F0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耳蜗组与助听器组的SDF0显著大于健听组和裸耳听障组(P〈0.05),助听器及人工耳蜗对听障女性患儿嗓音SDFo的影响大于昕障男性患儿,其交互作用达显著临界水平(P〉0.05);各组之间的嗓音音质参数(Jitter、Shimmer、NNE、HNR、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与助听器主要影响的是嗓音F0及SDF0,而对其他音质参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学龄前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正确率与康复时间的关系,为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方法选取3~5岁康复半年以上的听障儿童104名和健听儿童36名,以《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词表》为测试材料,分析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结果①康复时间1年以上的听障儿童鼻音的发音与健听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②康复时间1.5年以上的听障儿童边音的发音与健听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③康复时间2年以上听障儿童的塞音正确率同健听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④所有康复时间段听障儿童的擦音和塞擦音正确率均与健听儿童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学龄前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习得有一定时间顺序,可能与声母的音高、发音的难度、发音的可见性、发音动作的发育有关。建议听障儿童进行声母康复训练时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提高听障儿童声母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4~6岁听障儿童看图讲述的特点及与健听儿童的差异。方法参考听障儿童语言能力评估标准中看图讲述能力三级水平,编制4幅彩图,对44名听障儿童和14名健听儿童进行测验。结果听障儿童看图讲述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F=4.173,P<0.05);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的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听障儿童看图讲述的能力与其认知发展存在密切关系;4岁听障儿童看图讲述能力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健听儿童不同发音部位塞音的听觉识别能力,探究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特点。方法抽取88名3~5岁儿童,采用最小音位对比法研究他们b/d、b/g、d/g、p/t、p/k、t/k6对塞音音位对的听觉识别能力。结果儿童塞音的听觉识别能力受年龄、送气方式和发音部位三大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儿童6对塞音音位对的听觉识别能力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展;不送气塞音的发展明显好于送气塞音的发展;不送气塞音中,双唇音/舌根音的发展明显好于舌尖音/舌根音;送气塞音中,双唇音/舌根音的发展明显好于双唇音/舌尖音。结论3~5岁是健听儿童塞音听觉识别能力的高速发展期,在听觉康复实践中应把握关键期,参照b/g_b/d—d/g—p/k—t/k—p/t的顺序对听障儿童进行塞音听觉识别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成人在不同的聆听方式上VOT时长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分析不同信噪比对VOT时长感知阈值的影响,获取健听成人VOT时长感知的特征.方法选取送气清塞音/t/与核心韵母/a/组合而成的单音节词/ta/,采用“递减法”测试40名健听成人VOT时长感知阈值,并用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2×3×5三因素混合实验方差分析.结果 ①健听成人在安静环境中VOT时长感知阈值为72ms;②信噪比的主效应极其显著,其中S/N=0 dB与其他4种信噪比均存在显著差异;③性别和聆听方式主效应不显著,但交互作用显著.结论 ①信噪比对VOT时长感知影响较大,S/N越大,阈值越低;②低信噪比较中,高信噪比对阈值的影响更大;③在进行VOT时长感知时,男性存在右耳优势,女性存在左耳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鼻漏气的差异,探讨其原因,为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36名健听儿童和111名听障儿童,使用鼻息镜测试元音/a/,/i/,/u/的鼻漏气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性别与鼻漏气无显著性相关,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a/的鼻漏气有极显著差异(P<0.01),/i/和/u/的鼻漏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听障儿童/a/,/i/,/u/的鼻漏气现象显著多于健听儿童,其主要原因是听力障碍导致发音错误习得而造成的腭咽闭合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助听方式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言语韵律组块功能的差异。方法 以58例5.5~6.5岁学龄前健听及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听儿童30例,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0例,双侧助听器佩戴儿童8例,双侧分别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双耳双模式助听的听障儿童10例,采用《儿童言语韵律功能评估工具》中组块评估部分比较其组块功能表现的差异及其输入与输出维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1)听障儿童韵律组块四个板块得分均显著落后于健听儿童(P<0.05);(2)不同助听方式听障儿童中,韵律组块输入维度的两个板块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韵律组块输出维度的形式板块人工耳蜗植入组和双模式组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5),韵律组块输出维度的功能板块人工耳蜗植入组得分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5),其它各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类儿童输入与输出两个维度的评估结果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听障儿童韵律组块输入和输出均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不同助听方式影响听障儿童韵律组块输出的表现,对其输入的影响不大,整体表现为:人工耳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言语清晰度的差异,为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昭鸣一韩知娟词表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3~5岁听障儿童114名和健听儿童36名的言语清晰度得分,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儿童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障儿童在3~5岁3个年龄段的言语清晰度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③两组儿童声母清晰度和韵母清晰度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声调清晰度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5岁听障儿童的言语清晰度明显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且以声母和韵母的差异最为突出,应重视对听障儿童的言语清晰度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查学龄前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目标辨识能力发展的差异。方法选取180例3、4、5岁学龄前儿童,其中,健听组(3、4、5岁各30例)与听障组(3、4、5岁分别为27、32、31例)各90例,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学龄前儿童目标辨识测验系统(多媒体软件版)进行目标辨识能力测试,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3、4、5岁健听组和听障组的目标辨识能力得分分别为3.211±0.187、4.867±0.101、6.864±0.166和1.926±0.257、3.280±0.212、4.417±0.238。听力情况主效应极显著,3、4、5岁健听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均显著高于听障儿童(P<0.0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无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其目标辨识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年龄主效应极显著(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类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不断提高。不同的考核题目的正确率不同,两类儿童对肯定句的理解均好于否定句,对偏正短语的理解均好于主谓短语。结论学龄前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无性别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健听儿童的目标辨识能力优于听障儿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远程嗓音训练对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患者嗓音症状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20例LPRD嗓音障碍患者,按照门诊就诊顺序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面对面嗓音训练组(B组)、远程嗓音训练组(C组),对比分析3组间治疗第8周(阶段1)、治疗第12周(阶段2)及治疗结束后第6周(阶段3)的各疗效指标(主客观嗓音功能评价、反流症状评估)。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120例LPRD嗓音障碍患者(男63例,女57例,年龄18~65岁)。在阶段1时,3组间嗓音障碍指数(VHI)、反流症状指数(RSI)、反流体征评分(RF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3.72, P<0.05;F=62.50, P<0.05;F=3.78, P<0.05),B组及C组VHI、RSI显著小于A组,C组VHI、RSI显著小于B组;阶段2时,3组间最长发声时间(MPT)、嗓音障碍严重指数(DSI)、VHI、RSI、RF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8.49, P<0.05;F=3.24, P<0.05;F=8.55, P<0.05;F=19.92, P<0.05;F=12.19, P<0.05),B组及C组MPT、DSI显著大于A组,B组及C组VHI、RSI、RFS显著小于A组,C组RFS显著小于B组;阶段3时,3组间基频微扰(Jitter)、MPT、DSI、VH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3.19, P<0.05;F=19.37, P<0.05;F=43.56, P<0.05;F=11.05, P<0.05),3组间RSI、RF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5.58, P<0.05;F=11.82, P<0.05),B组及C组MPT、DSI显著大于A组,B组及C组VHI、RSI显著小于A组,C组RFS显著小于A组及B组。 结论:远程嗓音训练可在特殊时期作为一种替代面对面嗓音训练的方式应用于LPR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汉语3岁听障与健听儿童在自发叙事中主动发问能力的特点。方法对3岁听障儿童16名(语言年龄达到3岁)和同龄健听儿童14名采用图画引发叙事技术,分别测查其在自发叙事中发问的频次、特定类型问题的数量和发问人数百分比,并作统计学比较。结果 3岁听障儿童在叙事中主动发问的频次和发问人数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P<0.05)。健听儿童提出的问题为10种,主要为"是什么"、"干什么"类型的问句和原因问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多涉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等;而听障儿童提出的问题类型仅有4种,主要关注的问题局限于较窄的范围,如单一的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是什么"、"怎么了")。此外,听障儿童"干什么"问句(P<0.05)、"是什么"问句(P<0.05)和处所问句(P=0.09)的数量或人数百分比明显较健听儿童偏低。结论与健听儿童相比,语言年龄达到3岁的听障儿童采用疑问句提问的语用交流行为显得滞后,这可能与听障儿童听力状况带来的输入性语言信息不足和父母不适宜的输入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8~16岁普校就读听障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并与常模进行比较,为听障儿童全人发展提供政策和服务建议。方法 以P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为测量工具,选取广东、陕西、湖南、吉林、山东5个省份就读于普通学校的8~16岁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60份。结果 (1)8~16岁普校就读听障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在年龄、地域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性别、康复手段、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照顾者等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普校就读听障儿童在行为、焦虑、合群及幸福与满足4个子维度与总分显著低于中国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常模(P<0.05)。结论 8~16岁普校就读听障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于同龄健听儿童。全人发展理念下的社会政策和系统性支持服务是实现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评估健听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修订听障儿童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的评估标准。方法采用听觉语言识别能力评估词表分别对300名健听儿童进行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评估,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评估标准进行修订。结果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岁1个月~2岁12个月健听儿童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率都低于90%,3岁以上健听儿童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率均≥90%。结论①制定了2岁听障儿童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评估标准。②对于3岁及以上各年龄段听障儿童可以用实际测试得分代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察并分析学前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发展水平及其特征,为学前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3~6岁听障儿童45人和健听儿童44人,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五项认知能力测验系统(软件版),对两类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进行评估,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的 年龄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组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及分项目呈现出相同的上升趋势,其中,健听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发展速度较快,而听障儿童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性别主效应、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②各年龄组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P<0.05);③两组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分项目均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结论 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显著落后于健听儿童;听障儿童同时性加工能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采取有效的认知能力训练,听障儿童的同时性加工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接近健听儿童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