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能量损伤致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患者,实施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疗效进行评价并讨论。方法 手术分两步进行:(1)局麻+颈丛麻醉,先行后路小关节突部分切除,撬拨复位,棘突间双股“8”字钢丝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术。(2)前路椎间减压自体髂骨块移植Orion带锁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经3~36个月随访,X线片示16例患者颈椎骨折脱位全部复位,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6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无钢丝、钛板、螺钉断裂及松动。结论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具有容易复位,稳定性好,植骨易融合,便于术后护理和功能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1~2009-01间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带锁钛钢板固定51例,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固定1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固定严重骨折脱位5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8个月,植骨于3个月左右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有3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理、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闫鹏  郑伟东  李亮  张季凯  谭云冰  宋成 《吉林医学》2013,34(16):3114-3116
目的:探讨采用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1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前路行减压、植骨、内固定;后路12例行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18例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1例行棘突间钢丝捆绑固定,术后定期行X线片检查观察损伤节段的融合情况,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后因脊髓损伤平面上升导致呼吸衰竭死亡,2例术后失访,余28例患者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4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术后4~6个摄片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可靠、减压充分、增加颈椎的稳定性,方便术后的护理和功能锻炼,减少了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钟传山  曹副才  罗肖 《西部医学》2007,19(4):604-605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颈托保护复位;术中行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骨移植及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对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质量除1例A级无恢复外,86例1-2级的恢复,其中16例全部恢复。结论下颈椎骨折早期行颅骨牵引复位,并在牵引下早期行手术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及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一种实用、疗效满意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一期前后路手术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e X  Jian L  Yuan W  Ni B  Chen D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15-317
目的:通过一期前后路手术来评价该方法治疗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996年5月至2000年6月入院的10例上颈椎与远隔颈椎同时存在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从30-68岁不等。下颈椎骨折和/或脱位主要采用前路手术,包括椎体次全切或单椎间隙椎间盘切除,髂骨块移植,带锁钢板内固定。上颈椎骨折脱位主要采用后路手术,利用Apofix系统、Atlas线览系统或Axis系统进行复位植骨固定。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颈托保护;对同时伴有脊髓损伤者,尤其是累及C4以上水平,呼吸受累者,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术后均行重症监护,术后平均随访2年5个月。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植骨区域均获得骨性融合,无神经损伤加重,植骨块移位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减压、植骨和内固定,重建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后的稳定性,可提供即刻的坚强固定,避免术后Halo支架或颅骨牵引,便于术后护理和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下颈椎骨折脱位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护理方法。方法: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对颈椎损伤脱位者28例,在伤后6~24h手术,通过后路复位,行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自锁钢板固定。术后保持呼吸通畅,早期坐起进行床上功能练习,防止压疮和肺炎等一系列康复护理。结果:术后无切口感染,无院内交叉感染,无压疮和肺炎发生,全部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早期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有利于术后护理,而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总结本科自2005年至2007年收治的85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脊髓损伤,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8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手术后自理能力和肢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无一例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是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术后疗效是否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屈军侠  徐亚维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72-2273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总结本科自2005年至2007年收治的85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脊髓损伤,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8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手术后自理能力和肢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无一例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是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术后疗效是否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12年1月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复查X线片提示损伤节段固定稳定,未见内植物松动、脱落和断裂;植骨于术后3~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神经功能平均提高1.4个级别。结论:在手术医师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有着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的情况下,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在复位、保护脊髓及术后骨性融合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Yu ZS  Wei F  Liu ZJ  Ma QJ  Chen ZQ  Dang GT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52-175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方法对1997至2003年9例同时伴有颈椎前后柱损伤的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4-63岁。7例连续型损伤的病例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加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钢板固定;2例Ⅱ型齿突骨折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加下颈椎后方侧块螺钉固定。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手术在全麻下操作。采用Frankel分级和ASIA运动指数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其中Frankel A 4例,Frankel B 2例,Frankel C 2例,Frankel E 1例。ASIA运动指数评分平均为31.3分。术后平均随访2年7个月。结果随访患者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及融合,无手术并发症。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3例患者神经损伤有恢复,其中2例神经根功能恢复,1例脊髓功能恢复正常。ASIA运动指数评分平均为63.8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的方法,短时间内使多节段颈椎损伤获得减压和稳定,最大限度地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并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可行的治疗颈椎多节段损伤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下颈椎减压或重建,其中前路手术组40例,后路手术组26例,前后联合手术组7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复位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中均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道等损伤;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固定节段上少于后路手术;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内固定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10例单一颈椎间盘突出症(包括外伤性单一颈椎间盘突出),2例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症(一个椎节范围),1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9例,8例无脱位的下颈椎骨折(包括4例爆裂型骨折)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2例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8例,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行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共计45例手术中38例平均随访7.6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融合者36例(钢板固定者15例获随访,均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者29例。手术总有效率为94.7%(36/38),优良率为84.3%(32/38)。脊髓型颈椎病及OPLL 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上升至术后的13.9分。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节段性OPLL(2~3个节段)、不稳定的下颈椎椎体骨折(包括爆裂型骨折、半脱位、全脱位、韧带结构损伤)压迫脊髓者均宜行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单一颈椎间盘突出(包括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局限性OPLL(一个节段内),无脱位的下颈椎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可行颈前路单纯减压、植骨;若超过1个以上的椎体骨质切除较多时,宜加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方法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不稳中的疗效.方法 通过选择本院下颈椎骨折脱位、小关节交锁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32例,采用后前联合入路,安放生物膜保护脊髓,取自体髂骨块植入间隙内;安放内固定物.然后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和JOA评分.结果 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和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结论 后前联合入路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10年7月笔者对83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前路、后路和一期后-前路或是前-后-前联合入路(后路撬拨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颈椎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钛板(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评估的方法,使用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价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 8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在手术参数、术后力学参数方面对其进行比较,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神经学方面,7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术后4~6个月摄片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一期联合手术入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方面较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具备更宽的适证,需要掌握严格手术指征和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下颈椎骨折脱位一期前后路手术2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闭合复位、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新鲜骨折脱位28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x线片和脊髓恢复情况,了解植骨融合和颈椎稳定性,用Frankel分级作为判断标准。结果28例患者术后X线证实植骨均在3~6个月内融合,颈椎稳定性好,无内固定松动脱出,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1级。结论术前颅骨牵引复位,可以使大多数骨折脱位复位,安全有效;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受伤节段术后达到即刻稳定,方便护理,有利于加强功能锻炼和脊髓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8.
钟萍  严小虎  杨璐  张贤高 《西部医学》2011,23(9):1812-1814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的围手术护理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下颈椎骨折患者,其中经单纯前入路治疗55例,经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16例,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 71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患者恢复良好,护理满意程度高。结论对下颈椎骨折患者实施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明显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应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7例,其中简单的缝线棘突基底部固定5例,侧块钉棒固定、棘突间“H”形骨块植骨3例,侧块钉棒固定椎板问植骨9例,然后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术后随访3~20个月,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及融合情况,有无并发症发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7例患者术后3~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颈椎稳定性好,按Frankel分级,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0级。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满意、脊髓减压彻底,并且能即刻重建颈椎的稳定性,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ian JW  Yuan 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7):1885-1887
目的 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67例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接受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3组: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比较其疗效差异。结果 经过6~12个月的随访,比较3组间手术前后的Frankel的分级变化和ASIA评分改变。结果显示,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均较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两组间差异明显;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最彻底,但其预后与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相似。结论 前路减压内固定是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首选的手术方式,后路作为次选的手术入路选择,联合入路应根据具体的病情,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