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腺素a1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胸腺素a1(Ta1)是从胸腺组织分离的一种免疫活性肽,含28个氨基酸,具有广泛的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已成功地人工合成并推向市场,近年被广泛用于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本文就目前其临床应用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胸腺素α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Tα1是一种免疫活性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各个组织器官,它主要作用于胸腺细胞成熟的早期和晚期,影响TH,TC细胞功能,并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着相互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具有相当可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腺素α1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一般治疗加胸腺素α1)22例、对照组(一般治疗)22例,观察12周,测定治疗前后总胆红质(TB)、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病毒学标志:HBsAg、抗HBs、HBoAg、抗HBe、抗HBc、抗HBeIgM.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HBV—DNA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素α1能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前后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α-干扰素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干扰素治疗选择合适的适应症。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8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IL-2、γ-IFN、IL-10进行了检测,同时观察了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82例乙丙肝患者,用α-干扰素治疗后,治疗有效40 例,有效率48.78%,随访1-2年,10.98%复发。干扰素治疗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CD4^ /CD8^ 比值、血清IL-2、γ-INF水平降低,而IL-10水平明显升高。治疗有效组IL-10显著低于治疗无效组。治疗后:有效组CD4^ /CD8^ 比值、血清IL-2、γ-INF水平治疗前显著升高,IL-10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无效组,治疗后仅IL-2较治疗前增高,CD4^ /CD8^ 比值、血清IL-10、γ-INF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用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以明显提高CD4^ /CD8^ 比值,使T细胞活化,促进Th1因子的产生,抑制Th2细胞因子。干扰素治疗无效组治疗前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有效组,可能是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疗效差的原因之一。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的检测可用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选择和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5.
胸腺素α1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免疫调节治疗是其中重要的策略之一,胸腺素α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单独或与干扰素等其它药物联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在目前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下,胸腺素α1是一种重要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胸腺素α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α1是一种免疫活性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各个组织器官中,它主要作用于胸腺细胞成熟的早期和晚期,影响TH、TC细胞功能,并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着相互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具有相当可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患者分成2组,拉米夫定组58例,干扰素组35例;疗程1年,分别于治疗1、2、6个月和12个月时复查ALT、HBV-DNA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结果 2组各观察时间段ALT正常率比较、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HBeAg转阴率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干扰索组HBsAg转阴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显示,干扰素类药物HBeAg、HBsAg转阴率相对较拉米夫定高.故对无应用禁忌者,推荐此药为年轻代偿期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8.
蒋为薇  周红 《免疫学杂志》2006,22(Z1):124-127
胸腺素α1(Tα1)是从胸腺第五组分(TF5)中提取并纯化具有生物活性的酸性多肽,作为免疫增强剂,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许多环节,包括活化NK细胞,T细胞,单核和巨噬细胞,还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对T细胞分化的调节。现在主要用于治疗:乙肝、丙肝等感染性疾病;非小细胞肺癌、黑素瘤、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重症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使用Tα1不良反应非常少见,但在极少数病例也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监控,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相似文献   

9.
胸腺素α1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制备用于检测转胸腺素基因蓝藻表达产物的特异性抗体。方法:用提纯的小肽(28个氨基酸)胸腺素α1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后作为抗原,采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的方法免疫大鼠。经过3个月的免疫,获得抗Tα的多克隆抗体。结果: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得抗体效价超过4096。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能特异性地与胸腺素α1抗原产生明显免疫亲和反应。结论:所制备的抗体具有很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胸腺素α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PD-1/PD—L信号途径在保持对机体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同时在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中发挥负向调控作用。病毒慢性持续感染、T细胞耗竭、T细胞或其它组织细胞PD-1/PD—L表达的增加常同时俘在。肝脏多种非实质细胞和肝细胞均可表达PD-L1,具有抑制T细胞活性的作用。目前,PD-1/PD—L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2.
<正> 自1975年《医学文选》首次报告莨菪类药物抢救暴发型肝炎成功以后,各地学者对应用莨菪类药物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现将各型病毒性肝炎存在微循环障碍的诊断、应用莨菪类治疗观察的结果、治疗方法及讨论等综述如下: 一、诊断刀文彬等对224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穿活组织学检查时发现:有微循环障碍表现者134例,占60%,其中有血管壁异常者43例,占32%;有瘀血者74例,占56%;有肝实质出血者50例,占37%;有微血栓者71例,占54%。224例中,急重肝、亚重肝、急黄肝、重型慢活肝、慢活肝、慢迁肝有微循环障碍者分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患者IL-1、IL-6和TNFα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检测了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IL-1、IL-6和TNFα的诱生活性及其血清中活性。结果表明,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C)和乙型重型肝炎(SH)PBMCs经脂多糖诱导后,IL-1活性分别为3531.1±882.7U/m1、2769.7±730.4±U/ml和5329.3±1089.3U/m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IL-6诱生活性分别为38.90±14.75U/m1、2.45±18.85U/ml和71.95±28.05U/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或<0.01);TNFα诱生活性在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CAH、HC和SH中分别为33.23±7.25U/ml、6.99±1.84U/m1、4.29±2.17U/ml和86.70±24.18U/ml,与对照组相比P<0.05或P<0.01。各型患者血清中IL-1、IL-6和TNFα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文中对SH患者IL-1、IL-6和TNFα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安福隆(第二代基因工程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给予安福隆治疗,第1个月每天肌肉注射1次安福隆500万U,后改为隔天肌肉注射1次,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47例,给予甘利欣、维生素C等保肝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用PCR法检测HBV-DNA定量(参考值<1.0×103copies/ml)。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福隆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IL-10为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具有多种活性,通过对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对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抑制作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反应既可使病毒清除或长期存在,也常引起组织病理性损伤.近来在其它慢性病毒性感染模型中的研究提示,IL-10 有可能在多种慢性病毒性肝炎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后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胸腺素α原 (Pro Tα)是一个酸性的小分子蛋白 ,在哺乳动物组织细胞中分布广泛 ,且高度保守。 Pro Tα基因家族包括 6个成员 ,但研究证明 ,其中只有一个是功能基因 ,其余均为假基因。其生理学功能目前研究不很透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Pro Tα在细胞增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增殖迅速的癌组织中 Pro Tα表达量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且表达量的高低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 ;另一方面 ,Pro Tα还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其在免疫增强和抗肿瘤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也有研究报道 Pro Tα在体外可以诱导细胞恶性转化 ,可能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波及全球,全世界HBV携带者约3.5亿人,其中有一半集中在亚太地区。成人感染HBV后,大部分呈现亚临床感染过程,部分表现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毒很快被清除,极少部分发展为重型肝炎,另有小部分转变为慢性乙型肝炎,反复发病,持续多年,其中有些最终形成肝硬变或肝癌[1]。新生儿期感染HBV后,病毒不易清除,90%转变为HBV长期携带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极易发生慢性化,其发生率可高达50%~80%[2-4],不论是成人或婴儿期感染,都以慢性感染为多,多半隐匿起病,也可由急性演变而…  相似文献   

18.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粘附分子家族的研究中,以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研究最为深入,本文对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表达与调节,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水平与来源,以及它们在肝炎发病中的意义等有关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2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及甲襞微循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黄疸型肝炎较无黄疸型肝炎患者甲襞微循环障碍要严重得多(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高低与甲襞微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甲襞微循环改善的同时,肝功能也相应好转(P<0.01或P<0.05)。甲襞微循环的变化与慢性肝炎反复发作有一定的关系。8例重症肝炎抢救过程中,甲襞微循环改善者4例均存活,无改善者4例均死亡。因此我们认为,在病毒性肝炎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甲襞微循环变化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尤其对指导重症肝炎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细胞)是一种同时具有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T细胞部分表型及功能的细胞亚群。它们能将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连接起来,识别CDld-糖脂抗原,分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由于机体一些器官中(如肝脏)富含NKT细胞,因此NKT细胞在肝脏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NKT细胞参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它们一方面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引起肝脏的免疫损伤,因而研究NKT细胞及其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可以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