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登铠先生遗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牡瘧重候陈左,素体虚弱,得恶寒症,轉为发热,发时多在午前后。夜不成寐,飮食少进,不能久坐,行动气为之促,脚不能伸,腰背作痛,已三月矣。脉濡滑而急。考諸前方,悉是凉表之品。始为单寒,继为牡瘧,延之既久,脾不輸轉,血液亦亏,势非寻常治瘧之葯所能愈。况多服凉表之剂,湿土愈弱,亟宜健胃,和血,袪湿法,所謂“有热莫攻热之”之义也,以四獸飮加减主之。处方:制首烏三錢,草果一錢五分,常山一錢五分,漂白术一錢五分,茯苓三錢,煮夏二錢,盐陈一錢,木瓜一錢五分,南查一錢五  相似文献   

2.
<正>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对于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相似文献   

3.
急性吐泻,在夏季較为常見。多由飲食不洁或冒暑貪凉,食生飲冷所引起。吐泻是个症状,古人把急性发作的吐泻叫做“霍乱”,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論》里說:“呕吐而利,謂之霍乱”。呕吐而利就是吐泻交作的意思,由現代医学来看,它包括許多能引起急性吐泻的疾病在內,如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等,从它的症状記載来看,也可能包括着解放后在我国已經絕跡的法定传染病霍乱在內。  相似文献   

4.
茶为我国原产,我国人以茶作饮料,早于世界各国。約在公元492年已收入本草,供作药用。明本草品汇精要說:茗、苦(木荼),主瘻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苦(木荼),主下气,滑宿食,作飲加茱萸葱姜良。(墨书名医所录)又說:古无茶茗之文,在禹則无贡,周礼亦不載,尔雅虽有槚,苦荼之名,而秦汉史传,亦无所稽。至唐陆羽辈著茶经等說,而茶品始备。故贵于唐而与盐并榷于宋也。唐陈藏器本草拾遺說:“茗、苦(木荼),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之宜热,冷則聚痰。  相似文献   

5.
水肿属湿热病,故內經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金匱将水区分为五种——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其中所指“风水”,近于现代所称之腎藏炎証状,如曰:視人之目窼上,微肿如蚕新臥起状,其頸脈动时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巢氏病源論水分:“腎气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布四交”。根据医經記載,不但对水肿病的証状有細致描述,同时对于其发生机理,也认为涉及腎藏。这充分說明了古人在这一方面却有足够的认識。关于治疗,在金匱上曾提出原則性的治則:“諸有水者,腰  相似文献   

6.
沙眼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我国第一部医节《黄帝內經》記載已有“倒睫”,“倒睫”多数是沙眼的后果,可知在这时已經有了“沙眼”病。隋代《巢氏諸病源候总論》目风赤候所說:“见风泪出,目眥皆赤”和睊目候所說:“目眥痒而泪出,目眥恆湿”等記載,似指沙眼初期症状。目风肿候所說:“瞼內結肿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枣之状。肿而因风所发,故謂风肿”,似指第二期沙眼,結合膜乳头肥大的症状。睢目候所說:“风客于瞼肤之間,所以其皮緩纵复于目,則不能开”,似指第三期沙眼症状。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学的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1]。《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内经》的这几段文字,简单明了的阐述了"黄疸"的临床具体表现和诊断主要依据:目黄,小便黄,身黄,而目黄是必须具备的。其中"安卧"  相似文献   

8.
刘有娥 《光明中医》2000,15(3):25-26
慢脾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 ,大多由于慢惊风进一步发展严重地损伤小儿阳气 ,出现阳气衰微的危象 ,常见于大病 ,久病之后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脾肾素亏的小儿 ,其临床表现以面色白或灰暗 ,精神萎靡或沉睡 ,口鼻气冷 ,额汗涔涔 ,抚之不温或四肢厥冷 ,手足震颤或蠕动为主。其形成原因和证候属性早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云 :“心主惊 ,肝主风 ,心热肝风作急惊 ,素虚药峻因成慢 ,吐泻后起慢脾风。急惊阳证有实象 ,慢脾阴证有虚形 ,慢惊半阴半阳证 ,虚实寒热要分明。”因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肌肉与四肢 ,脾健则四肢得养 ,形体壮实…  相似文献   

9.
一、方剂来源此方出于清代蔣示吉的“医意商”,說是“治頓嗽无时,連声不己,与食俱吐而出”。二、方例介紹 藥物和制法:天花粉六錢,生石羔六錢,生南星四錢(生姜、牙皂、明矾各一錢煎湯煮熟、焙干),陈胆星四錢,青代二錢,冰片六分。上藥共为細末,后納冰片,研和、听用。剂量和服法:1—3岁服3—6錢,4—6岁服6—9錢。7岁以上服9錢—1两2錢。以上总剂量,等份分为6-12  相似文献   

10.
乙型脑炎     
患儿江福官,男,四岁,病已七天,初起发热、头痛、呕吐。翌日便見嗜睡,陣发性抽搐,卽用西葯治疗五天,但仍手足瘈瘲,身热如焚,并且不省人事。診其体温39℃,面色青黃,头傾、項强,背反张,目直視,口歪偏左,神昏、抽搐,痰涎潮涌,失溲、便溏,头微汗,舌苔滑腻,脉象濡数。急宜芳香辛开,熄风豁痰。处方:藿香二錢,佩兰叶三錢,半夏三錢,竺黄四錢,腹皮三錢,朴花二錢,荷叶五錢,銀花五錢,鈎藤八錢,菖蒲八分(后入),羚羊一錢(另煎),安宮牛黄丸二粒(和服)。用鮮葦根二两,鮮竹茹一  相似文献   

11.
一、古代医家对传染性肝炎认识传染性肝炎,是现代医学病名,古代医家文献,并无此項病名記载,但传染性肝炎,主要临床症状之一是黄疸,故从祖国医学,黄疸门中分析研究,便可以了解传染性肝炎辨証論治规律,远在数千年以前,古人早有所发现。如內經說:“溺黄赤、安臥、目黄者、曰疸黄”。“身痛而色微黃、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者、脈小而  相似文献   

12.
<正>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本病的重要依据。唯“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若只见身黄,而目不黄者,则不属黄疸病。目虽为肝之窍,然而与肺的关系极其密切。《灵枢·口  相似文献   

13.
<正>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治病犹去草。病在脏而治腑,病在表而攻里,非惟戕贼胃气,抑且资助病邪,医云乎哉!族叔祖年七十,禀甚壮,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应。予视之日,病虽久而神不悴,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鬲微闷,食亦减。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积,僻在胃肠。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鲤鱼,三年无一日缺。予曰: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脏,宜大肠之本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陈皮、  相似文献   

14.
<正> 黄疸,以目黄、小便黄为主证。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瘦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相似文献   

15.
<正>黄疸一词,最早见于《内径》,在《灵枢·论疾诊尺》篇中明确写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以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本人临床诊治黄疸病有些粗浅体会,分述如下。1病因病机战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腑肿。"汉《金匮要略》湿热、瘀热,寒化为寒湿,故分为湿热与寒湿,总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傅×春,男,26岁。因头痛就診,脉細,舌淡白,手足厥冷,二便清利,有时干呕涎沬。此系厥阴肝气上逆,因其經脉与督脉会于癲頂,所以头痛,即俗称痰厥头痛,用吳茱萸四錢,生姜六錢,党参三錢,大枣四枚,一剂而安。 2.姜×俤,女,40岁。一个多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呕出,飲水亦呕,四肢  相似文献   

17.
内經說:“臌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与肤脹等也。色蒼黄,腹筋起”。又說:“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臌脹。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治之以鷄矢醴;一剂知,二剂已”。以上所說,是臌脹病的最早記載。自此以后,历代名家,对本病的病机、辨症、治法,都有創造性的增补;尤其在各家医案中,蘊藏着許多宝貴經驗和有效方藥。作者把晚清名家对本病的治疗經驗,略谈一、二,聊备临床医家参考之资。掛漏之处,謹希指政。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认为,鸭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阴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治热痢、止咳化痰的作用。民间说鸭是痨病(肺结核)患者的“圣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鸭肉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的功能。《滇南本草》亦载:“老鸭同猪蹄煮食,补气而肥体”,身虚瘦弱者食之有益。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腹水,在古代即認为是难治之症,如“千金方”說:“此終身疾,不得强治”。脹病虽有寒、热之分,但在临床所見,却是寒胀較多,热胀较少。胀病虽有虚、实之辨;但以实者較多,虛者较少。今將个人对此病的治法,介紹如下: (一)实症:宜用逐水法。使二便通利,消除腹水。 1.峻瀉剂:古方厚朴散:姜汁炒川朴三钱,广木香三錢,花梹榔三錢,醋炒青皮王钱,鹽水炒陈皮三錢,炒枳壳三钱,煨甘遂(面包)三钱,炒大戟三錢(先用水浸洗、晒干),炒干姜三錢。便溏者,加巴豆壳五錢。便硬者,加巴豆霜五钱(生油)。  相似文献   

20.
消渴一症,类似西医所称之糖尿病。考之历代医家所論消渴,有三种类型。一曰上消,一曰中消,一曰卞消。据“外台”引古今录驗方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也。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謂之中消。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腎消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消渴病例,确与外台之說相近。一般治疗消渴,大法以上消为飲不解渴,屬肺热,用人参白虎湯;中泊多食犹飢,屬胃火,用調胃承气湯;下涫飲多溲多,系相火虛衰,腎关不固,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