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PUMC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UMC Ⅱ型IS 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11~18岁,平均14.3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侧凸类型包括Ⅱb1型20例,ⅡC3型5例.其中前路矫形4例,后路矫形21例.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0°和14.3°,平均矫正率为70.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2°和11.9°,自动矫正率为62.9%,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全部病例随访12~58月,平均17.4个月.结论 参照PUMC分型的融合范围选择原则,采用选择性胸椎融合治PUMC Ⅱ b1型和部分PUMCⅡC3型IS,可以保留更多脊柱活动度,同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效果满意,无术后失代偿.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 ,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躯干偏移及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和分析。患者 12例中男 2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15 1(13~ 18)岁。侧凸均为KingⅡ型 ,其中PUMCⅡb1型 9例 ,Ⅱc3型 3例。所有病例均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平均随访 3 5 (1~ 10 5 )年。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5 4 0°、19 0° ,平均矫正率 6 2 7% ;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34 6°、12 5° ,自动矫正率为 6 4 7%。最后随访时 ,胸、腰弯的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18 8°、15 9°;腰弯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及顶椎旋转度与术后相比无显著变化。术后发生胸腰段后凸 1例 ,最终随访时未见进一步加重。无躯干失平衡现象发生。选择性胸椎融合较后路融合双弯平均减少 3 5个融合节段。结论 对腰弯柔韧性好且度数较小的KingⅡ (PUMCⅡb1和部分Ⅱc3)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可安全有效地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相似文献   

3.
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平均年龄9.3岁,4例位于胸椎,5例位于腰椎,均为完全分节型,手术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并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固定节段2-7个椎体,平均3.3个椎体。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5个月。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1.15°矫正至15.35°,平均矫正率61.53%,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34.15°矫正至13.26°,平均矫正率60.27%,顶椎偏移由术前25.34mm矫正至11.46mm,最后随访时侧凸和后凸Cobb角平均分别为16.86°和14.08°,与术后相比无纠正丢失。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安全、有效的术式,能够获得满意的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oplanar(共平面)矫形技术在胸椎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应用及其矫形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共27例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CDH Legacy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手术,术中均采用Coplanar矫形技术,女26例,男1例;年龄11~23岁,平均15.9岁.均为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Lenke 1AN型9例,1A-型2例,1BN型4例,1B-型5例,1CN型3例,1C-型2例,2AN型2例.术前Cobb角平均49°(40°~70°).术中在所有目标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后,在胸椎主弯凸侧椎弓根螺钉上安装Coplanar延长杆,依次将两根Coplanar矫形棒插入延长杆顶部,此时侧凸已有一定矫形,两端使用压棒器械将矫形棒压向底端,所有椎弓根螺钉基本排列成一条直线,完成侧凸矫形;根据理想的胸椎后凸角度,在延长杆之间插入不同大小的Spacer;在胸椎主弯凹侧安装矫形棒,螺帽固定完毕后取出CoPlanar装置,再安装凸侧稳定棒,完成侧凸矫形.结果 术后Cobb角平均14°(6°~25°),矫正率为70.7%.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度分别为18°和25°.手术时间210~300min,平均245 min;出血量600~2100ml,平均1500ml.平均随访15(12~18)个月,末次随访主弯矫正丢失3°,矫正丢失率为6.1%,无冠状面或矢状面失代偿.所有患者术后无须凸侧胸廓成形术,无死亡、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Coplanar矫形技术可作为脊柱侧凸矫形的一个新选择,在获得良好冠状面矫形的同时,可获得良好的水平面去旋转和胸椎后凸维持.  相似文献   

5.
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8年6月至2003年1月应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2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4例。冠状面主弯Cobb角92.1°±11.4°(75°~116°)。根据不同的侧凸类型、侧凸角度、柔韧性等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矫形、分期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术中运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进行矫形,同时应用椎板下钛缆固定。比较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程度,并通过躯干侧移(LT)值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全组患者术后冠状面矫形效果明显,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53.8%,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3.3°±3.8°。矢状面上81.3%的患者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30°~50°),84.4%的患者恢复了腰前凸(40°~60°)。术后LT值矫正率为67.1%,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率呈正相关。结论: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尤其与椎板下钛缆矫形固定相结合,可获得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达到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矫形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一期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的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22例脊柱侧凸患者资料(研究组),并与年龄、性别、主弯位置、侧凸数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1∶1配对的22例IS患者(IS组)进行比较。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预估出血量、融合节段数、螺钉密度等。在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计算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侧曲角、柔韧性、顶椎位置、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后凸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垂直轴(SVA)、畸形角度比(DAR)、矫形率及矫形丢失率。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研究组随访(6.2±1.2)年,IS组随访(6.2±1.1)年。2组患者手术时间、预估出血量、融合节段数、螺钉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术前年龄、性别、主弯位置、侧凸数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相匹配的情况下,伴发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患者与IS患者具有相似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和主弯柔韧性,且在一期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后可获得相似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7.
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节段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凸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总结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方法选取入组患者1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9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2~19岁,平均15.9岁。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30~82°,而平均为52°。全部采用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均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0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术中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手术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3~44个月,平均23.5个月,无术后疼痛,X线正侧位及动态位片未发现断钉、假关节形成。术后平均矫正Cobb角41°,16例患者术后Cobb角平均为11°,矫正率达78.8%。所有患者均在4~8个月内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结论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矫形治疗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概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胸椎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2010年采用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6例。根据术后临床表现、矫正率和术后X线片判定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情况,对胸椎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平均矫正率为63.81%,术后患者脊柱长度平均增加6.2 cm;术后X线片判定置入的308枚胸椎椎弓根螺钉中,置钉不良率为16.9%;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胸部脏器及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结论]在脊柱侧凸临床治疗中,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进行侧凸矫形是有效、安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77-1782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融合术后Lenke 1C型AIS患者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及与冠状面参数或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41例连续观察的Lenke 1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选择性融合术。术后随访2年。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2年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并行影像学测量与统计。[结果]平背畸形组(胸椎后凸角<20°)患者,术后2个月(19.59±9.59)°、2年(20.45±3.59)°与术前(11.82±3.32)°比较,胸椎后凸角明显增加(P=0.010),术后2个月与2年比较,胸椎后凸角能保持稳定(P=0.998)。胸椎后凸角术后2年变化量与腰椎前凸角2年变化量、术前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呈显著性相关(r值分别为-0.652,0.635,0.805,P值分别为0.041,0.049,0.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改善平背畸形Lenke1C型患者的胸椎后凸。选择性融合术中,胸椎后凸的纠正在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术治疗88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将初次手术后3个月之内发生的感染定义为早发性感染,初次手术3个月后发生的感染定义为迟发性感染。所有感染患者行清创灌洗、术后引流冲洗,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根除,如手术后时间不足2年,暂予伤口换药保留内固定;如手术后时间达到2年,评估融合情况满意后可在伤口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评估取出内固定者矫正丢失情况。结果共有60例(0.68%,60/8818)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早发性感染11例(发生率为0.12%,11/8818),迟发性感染49例(发生率为0.56%,49/88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融合节段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5年是深部感染发生的高峰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最低,综合征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初次培养阴性率较高,早发性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居多;迟发性感染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早发性感染组中9例保留内固定,2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迟发性感染组中5例保留内固定,10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34例手术时间超过2年直接取出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重新植入内固定;另有1例患者因矫正丢失在取出内固定3年后重新植入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取出内固定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冠状面矫正丢失。结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68%,早发性感染发生率较低,迟发性感染较高;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与综合征性脊柱侧凸患者有着较高的感染风险。如果感染在反复清创后无法根除,推荐在术后2年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但仍存在矫正丢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畸形,运用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治疗AIS的目的就是纠正脊柱的三维畸形,达到冠状面矫形、矢状面恢复生理曲度和轴位消除旋转。1998年1月~2005年1月作者先后采用后入路、经胸入路及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3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三种手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Marfan综合征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侧凸程度、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38例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的X线资料,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42.03%)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男38例,女20例,男女患病率比例为1.18∶1,其中≤10岁6例,11~20岁12例,21~30岁19例,31~40岁11例,41~50岁7例,51~60岁3例;平均冠状面Cobb角为26.8°±27.8°;胸弯36例,胸腰弯11例,腰弯2例,双弯6例,三弯3例;单弯中顶椎凸向右侧38例,凸向左侧11例;矢状面胸椎后凸平均为14.3°±13.2°,其中胸椎前凸5例,胸椎后凸不足40例,胸椎正常后凸12例,仅1例胸椎后凸45°;11例患者冠状面Cobb角>40°,平均年龄15.9岁。结论:在接受心脏手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中脊柱侧凸患病率为42.03%;脊柱侧凸类型多样,冠状位畸形以胸弯和胸腰弯多见,胸椎凸向右侧发生率较高,矢状位畸形以胸椎后凸不足为主;在青少年表现较为严重,需要严密的随访及手术矫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术中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例经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青少年脊柱侧凸,12例均采取一期后路矫形,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或G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内固定,矫形后切取需要融合区域棘突、关节突及胸椎横突处外侧骨皮质,滑移错位植于关节突关节处。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侧凸Cobb角变化和内固定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00~600 ml,输血300~400 ml。术前Cobb角为45°~120°(87°±21°),术后为15°~50°(27°±13°),矫正率为69%。经12~19个月随访,X线提示11例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侧凸角度加大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疗效满意。1例术后5个月出现2枚下位椎弓根钉断钉,行二次手术。结论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可满足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要求,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M  Liu Y  Ni CH  Zhu XD  Bai YS  Zhao XG  Hou T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4):210-214
目的回顾分析TSRH、CD、ISOLA等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9年7月至2003年1月间运用TSRH、CD、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及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8 1°(42°~95°),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平均随访20个月(10 ~48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 椎体中点距骶骨中心垂线(CVSL)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通过关于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来获得患者主观治疗效果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总体冠状面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53 2%。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4 3°。C7 中点距CVSL由术前的平均2 6cm矫正为术后的0 24cm。通过随访期间的问卷调查, 89 3%的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2例术后气胸、血胸, 3例术后随访1年后仍主诉腰背部疼痛,其中2例为临近节段退变, 1例为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成人脊柱侧凸,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能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并且可以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应用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4年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手术病例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12~ 17.5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Ⅰ b型5例、Ⅰc型5例、Ⅱd1型20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矫形融合手术,植骨方式采用自体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脊柱站立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假关节形成及内置物并发症.[结果]随访4~10.2年,平均6.3年.融合弯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75.1%,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4.6°;固定融合节段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93.2%,末次随访时丢失平均2.1°;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Cobb角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3.1°.13例胸腰段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8.3°,术后矫正为前凸平均5.6°,末次随访时保持前凸平均3.7°.全部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并发症.[结论]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能获得并维持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形,且融合率高、远期矫形丢失少,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畸形,运用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治疗AIS的目的就是纠正脊柱的三维畸形,达到冠状面矫形、矢状面恢复生理曲度和轴位消除旋转。1998年1月~2005年1月作者先后采用后入路、经胸入路及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3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三种手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邱勇  殷刚  曹兴兵  王斌  朱锋  孙旭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6):1237-1240
目的 探讨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胸弯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5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片,并在上肢抱胸体位下摄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片.按胸椎后凸(TK)的测量值分为:第一组TK<10°和第二组10°≤TK≤40°,测量的参数指标包括:腰椎前凸(LL)、上腰椎前凸、下腰椎前凸、骶骨后上缘与C,铅垂线的距离、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投射角(PI).将第一组及第二组就参数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比较(P<0.05),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P<0.01). 结果 第一组的LL和上腰椎前凸小于第二组的LL和上腰椎前凸,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弯型MS患者相邻节段的脊柱在矢状位形态上存在相关性,其中TK与LL、上腰椎前凸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PT、SS及PI也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 结论 胸弯型AIS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患者的腰椎前凸有明显影响,并通过上腰椎对整个腰椎产生影响,在对主弯为胸椎的脊柱侧凸在进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但脊柱侧凸患者的胸椎椎弓根解剖变异大、直径小且进钉角度掌握困难,许多学者开始探索新的后路固定方式。椎弓根-肋骨联合体(Pedicle-rib unit)是指椎弓根内侧壁与肋骨头的外侧壁之间的复合体,当脊柱侧凸患者椎弓根螺钉置入困难或无法置入时,经椎弓根-肋骨联合体置入螺钉固定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1,2]。我们对2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弓根-肋骨联合体行CT扫描并对其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12~1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l,AMC)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并评估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脊柱三维矫形手术治疗的AMC合并脊柱侧凸患者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11~20岁,平均14.3岁.对侧凸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其手术前后侧凸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骨盆倾斜角进行评价.结果 12例为长"C"型胸腰弯,5例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患者主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79.1°,术后平均35.9°,平均矫正率为54.6%;10例合并胸椎前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前凸Cobb角平均43.0°,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16.4°;2例合并胸椎后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91.5°,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54.5°;3例术前骨盆倾斜角平均22.1°,术后平均13.3°.术后随访2.0~4.5年,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正丢失率平均6.8%.3例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例后路矫形时发生大出血(4000m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呼吸困难;1例二期后路内同定完成后出现完全性截瘫,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AMC合并脊柱侧凸弯型以麻痹性神经肌源性长"C"型胸腰弯为主,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三维矫形可以对AMC合并脊柱侧凸进行有效的矫正,但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