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发性发性心房颤动(PAf)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方法:观察30例PAf(A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d,并与30例正常人(B组),对比分析。结果:A组Pmax、Pd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意义(P<0.01),A组Pmax≥110ms,Pd≥40ms,显高于B组(P<0.01)。结论:Pmax,Pd是PAf发生简单的,有显意义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发生的关系,探讨Pd及P波最大时限(Pmax)对PAf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PAf53例为观察组(A组);其它非房性心律失常49例为对照组(B组)。测量两组的Pd、Pmax,以Pd≥40ms、Pmax≥110ms为标准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A组Pd、Pmax值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应用Pd、Pmax及Pmax Pd预测PAf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d是预测PAf发生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P波离散度与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d)对中年冠心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方法 观察42例(年龄在45~65岁)冠心病并发PAf患者的Pd。最大P波值(Pmax)、左房内径(LAD)。并与无PAf的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的Pd、Pmax、LAD比较。结果 PAf组Pmax、Pd增高,LAD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d≥40ms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5.7%,阳性预测率为87.8%。阴性预测率为83.7%;Pmax≥llOms预测PAf的敏感性83.3%。特异性为83.9%,阳性预测率为81.4%。阴性预测率83.7%。LAD在PAf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是预测中年冠心病患者并发PAf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与P波离散度(Pd)关系。探讨Pd对PM的预测价值及季节分布状况。方法观察分析52例PAf者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间期(Pmin)、Pd,并与无PAf的患者比较。结果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在性别、年龄、心率、病因构成上相似。但Pmax、PdA组明显高于B组(P〈0.001),而Pmax无显著差异。秋季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结论Pmax、Pd可作为预测PAf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根据高血压是否并发PAf病史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4例),运用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记录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d,Pd=Pmax-Pmin;运用超声心动图记录两组的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Pd[(57±12·5)vs(30·79±10·11)ms],Pmax[(117±10·12)vs(104±9·10)ms],Pmin[(60±10)vs(74±11)ms]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d可作为心房心电不稳定性及高血压并发PAf发生的无创性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PAf)者的P渡离散度(Pd)变化厦意义。方法 对PAf者42例(A组)包括A1组(特发性房颤22例)和A2组(伴有高血压和/或冠心痛者20例)、正常对照组24例(B组)。测量各组的Pd和最大P波时间(Pmax),并以Pmax≥110ms和Pd≥40ms为标准,评估Pd、Pmax和Pd+Pmax对PA1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Pmax和Pd增大(120.5士9.0ms,43.2士6.1ms)与B组(98.1士10.2ms,25.6士6.3m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max≥110ms、Pd≥40ms及Pd≥40ms+Pmax≥110ms时,预烈房颤的敏感性分别为86.4%、83.7%、80.2%特异性分别为84。5%、89.2%、92.2%;阳性预测准确度分别为83.2%、88.5%、91.2%。结论 PAf患者Pd明显增大,Pd是有效预测PAf的体表心电图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PAf)者为窦性心律后,P波离散度(Pd)的变化以及与心房颤动(Af)复发的关系。方法对3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之PAf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与最小时限(Pmin),计算Pd(Pmax Pmin),观察6月后心房颤动(Af)复发组与未复发组Pd差异。并分析Pd<40ms组与Pd≥40ms组心房颤动复发率的差异。结果①心房颤动(Af)复发组Pd较未复发组Pd明显延长(44±15)msVS(27±10)ms,P<0.01。②Pd≥40ms组心房颤动(Af)复发率较Pd<40ms组明显为高(76.46%VS42.85%,P<0.01)。结论Pd延长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率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AMI伴阵发性Af者(Af组),23例AMI无Af者(对照组)。通过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定P波最大持续时间(Pmax)与最小持续时间(Pmin),计算Pd(Pmax-Pmin)。比较Af组与对照组的Pd与Pmax。同时测量左房内径(LA)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f组Pd为(48·6±12·7)ms,Pmax为(124·9±15·8)ms,对照组Pd为(32·6±11·5)ms,Pmax为(110·4±13·4)ms,两者比较呈显著差异(P<0·01)。Af组LA(40·9±6·0)mm,对照组为(39·6±6·3)mm,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f组LVEF(54·8±6·8),对照组LVEF(61·2±6·2),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取Pmax≥12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预测(PAf)其敏感性分别为87%、91%、75%,特异性分别为82%、84%、91%,阳性预测分别为86%、88%、89%。结论Pd、Pmax可作为预测AMI并发PAf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患者P波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者P波离散度(Pd)对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DCG)和超声心动图(UCG)监测并测量计算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问期(Pmin)和Pd。根据DCG检出的房性心律失常按Kleigar分级标准分为轻度房性心律失常组和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组。用UCG检测左心房内径。结果EH者左心房内径增大发生率为73.2%,其严重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82.74%,左心房内径正常者为16.8%,差异有显著性。左心房增大者出现Pmax和Pd增大,Pd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max增大者发生严重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82.76%,Pmax正常者为25.93%,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心房增大与Pd增大有关,是EH者发生严重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波变异性(Pvar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方法70例AMI者分为观察组(A组,35例,合并PAf患者)和对照组(B组,35例,单纯AMI者)。两组均在窦性心律时测Pvari,最大P波时间(Pmax)和P波离散度(Pd)。以Pvari≥120ms^2为阳性标准预测并与Pmax≥110ms,Pd≥40ms为阳性标准相比较,评估Pvari预测PAf的价值。结果A组Pvari、Pmax和Pd显著大于B组(t=7.20、7.12、7.00,P〈0.01)。Pvari为120ms^2、Pmax为110ms、Pd为40ms时三者预测AMI并发PAf的灵敏度分别是79.13%、87.49%、80.94%;特异度分别是81.78%、72.09%、79.88%;阳性预测值分别是90.16%、81.87%、88.21%;准确度分别是83.98%、84.01%、80.91%。结论A组Pvari明显增大,是又一个预测AMI并发PAf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中出现房颤29例,未发生房颤31例。比较两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Pmax、Pd。结果两组Pmax、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max≥110ms,Pd≥40ms及两者相结合时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性分别为89.7%、86.2%、75.9%,特异性分别为77.4%、83.9%、90。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8%、83.3%、88.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max和Pd明显增加时易发生房颤,提示Pmax和Pd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房颤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疗养对老年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利用常规心电图观察并分析两组(常规疗养组、海水浴体疗组)各30例OMI患者,疗养1个月前、后的Pmax(P波最长时值)、Pd变化。结果:(1)同组疗养前\后比较,两组Pmax、Pd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两组间对比,疗养前Pmax、Pd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养后Pmax呈显著性差异(P〈0.05),Pd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康复疗养能不同程度地缩短OMI者的P波离散度,有利患者心房电生理稳定;(2)海水浴体疗方法对Pd的改善优于常规疗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明确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窦性心律时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反复心房颤动发作的预测因子。方法 测量 71例有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PAF组 )及 73例无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对照组 )窦性心律时的 12导联ECG ,分别测定最大P波时限 (Pmax)及最小P波时限 (Pmin)并计算其P波离散度 (Pd) ,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随访PAF组房颤反复发作情况。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分别为 ( 4 7.0 7± 12 .3 5 )ms和 ( 12 1.2 5± 13 .2 4)ms,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1) ;PAF组反复房颤发作者 ,Pd≥40ms时相对危险度 3 .3 3 ,Pmax≥ 110ms时相对危险度 2 .48。结论 窦性心律时Pd、Pmax增加是预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反复发作的有效且无创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波最大时限 (Pmax) ,P波离散度 (Pd)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 12导联心电图同步测定 6 0例房性心律失常的Pmax和Pd ,并与对照组比较 ,探讨Pmax和Pd对房性心律失常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房性心律失常组的Pmax和Pd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1) ,当Pmax≥ 110ms ,Pd≥ 4 0ms时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 P波离散度 ( Pd)和房间传导阻滞 ( IACB)对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6 0例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 2组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组 ( 30例 )和合并冠心病组 ( 30例 ) ,正常对照组 30例。量取 P波的最大宽度( Pmax)与 P波离散度 ( Pd)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 Pmax、Pd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1) ;两组间比较无差异 ( P>0 .0 5 )。以 Pmax≥ 110 m s、Pd>40 ms为标准 ,预测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 ,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Pmax与 Pd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在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时,Pd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之间的关系。方法: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就诊的126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分为A组(偶发房早)、B组(频发房早及短阵房速)、C组(阵发性房颤)、D组为正常的健康体检者,检测并记录患者的Pd、Pmax、LADD及Pd、Pmax阳性率,并预测Pd、Pmax对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结果:通过检测,结果显示,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Pd、Pmax都升高显著,其中C组最为显著,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和LADD关系不大;A、B、C三组中,B组的Pd、Pmax阳性率分别为66.67%、71.43%,C组的Pd、Pmax阳性率分别为78.57%、83.33%,较A组(40.48%、47.62%)显著升高,差异明显(P<0.05);比较Pd和Pmax的预测值,灵敏度比较接近,阳性预测值和特异度较Pmax升高明显,阴性预测值则微微低于Pmax;比较Pmax+Pd发和单个的指标,阴性预测值与特异度下降(60.34%、61.80%),但是阳性预测值与灵敏度有所增加(92.07%、93.20%)。结论:Pd (P波离散度)可以作为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新的指标,而联合检测Pd与Pmax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P波离散度(Pd)及左房内径对扩张型心肌病(DCM)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56例DCM者按是否伴有Ⅺ而分为时组(A组)和非Af组(B组)。分别测量两组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并计算出Pd。同时用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房内径,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6例中A组48例(30.7%),其中阵发性Af19例(39.5%);持续性Af29例(60.4%);48侧中无症状性Af7例(14.5%)。A组与B组Pmax、Pd及左房内径值均明显增加(P〈0.01);A组与B组比较,Pmax〉140ms,Pd〉40ms,左房内径〉42mm,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DCM伴Af者中无症状性Af是比较常见的;Pmax〉140ms,Pd〉40ms和左房内径〉42mm,这三项指标对预防Af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量正常人群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的最大P波 (Pmax)及P波离散度 (Pd)的变化 ,反映Pd对预测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作用。测定 2 4例 (A组 )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Pmax及Pd的值 ,并与 2 0例健康体检者 (B组 )比较。支架置入前Pmax和Pd较B组延长 ,P <0 0 1,有显著性差异。术后患者Pd与B组比较P > 0 5 ,无显著性差异。Pmax及Pd的测量对预测心肌缺血的改善有一定临床意义。Pd测量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反映了心房内部依从性的非均质电…  相似文献   

19.
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观察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IPAF)患者P波离散度 (Pd)和P波最大时限 (Pmax)的变化 ,探讨Pd、Pmax对IPAF的预测价值。IPAF患者 38例 (IPAF组 ) ,健康对照组 40例 ,测量两组的Pd和Pmax,并以Pmax≥ 110ms和Pd≥ 40ms为标准 ,评估Pd、Pmax和Pd +Pmax对IPAF的预测价值。结果 :IPAF组的Pmax和Pd分别为 12 8.3± 17.4,5 1.1± 11.9ms ,而对照组分别为 10 2 .4± 9.2 ,2 8.7± 7.9ms,IPAF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5 )。IPAF组的阳性率分别为 86 .8% ,84.2 %和78.9% ,而对照组分别为 2 2 .5 % ,17.5 %和 7.5 % ,IPAF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应用Pd或Pd +Pmax预测IPAF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结论 :IPAF可引起Pd和Pmax显著增高 ,Pd是预测IPAF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P波时限(Pmax)和离散度(Pd)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纤颤(IPAF)的预测价值。方法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70例IPAF患者的Pmax、Pd,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Pmax、Pd对IPAF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果两组研究对象Pmax、Pd、LAD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max、Pd和Pmax+Pd预测IPAF有较高敏感性(98.3%)和特异性(97.9%)。结论Pmax和Pd是预测IPAF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