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小儿疾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中,通过多年实践,笔者体会到:为了及早对患儿病情进行诊断及治疗,争取抢救时机,常需静脉采取血标本以协助诊断。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血管比较细小,要用的针头又相对比较粗,加上小儿哭闹,不配合,以致造成采血量往往不够而且易造成溶血,容易将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2.
股静脉穿刺采血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血时一般患者都选择粗、直、比较充盈的血管,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桡静脉等。但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血管比较细小,采血的针头又相对比较粗,加上小儿哭闹,不配合,以致造成采集的血量往往不够而且容易造成溶血,容易将血管损伤,延误病情的诊断及治疗,更无法配合危重患儿的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外周血液循环差,血管萎陷、扁平、弹性差,呈条索状,浅静脉消失,此时采血不易抽出足够血量,必须选择较大的静脉穿刺。还有一些是肥胖患者和长期输液的患者,也很难在周围静脉找到可供采血的静脉。  相似文献   

3.
小儿血液标本采集在临床上是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之一,而在临床治疗中又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在小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为明确诊断及治疗,争取抢救时机常需静脉采集血标本以协助诊断。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血管比较细小,采血针头又相对比较粗,加之小儿哭闹,不配合,以致造成采集的血量往往不够,而且容易造成溶血,容易将血管损伤延误病情的诊断及治疗,更无法配合危重患儿的抢救。股静脉比较固定,静脉粗,只要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近年来,我科对婴幼儿及其它静脉采血困难者共302例患儿均采用股静脉穿刺法采取血标本,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2%,二次穿刺率达96%,三次穿刺成功率达99.8%。实践证明,采用股静脉穿刺法,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患儿痛苦。现将操作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静脉穿刺难点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脉穿刺是小儿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特别在急救时尽快建立静脉通道更是至关重要。然而护士在给小儿静脉穿刺时,小儿好动、血管细、隐匿,容易造成穿刺失败。因此,小儿静脉穿刺是对护士一项技术上的考验。娴熟而准确的小儿静脉穿刺技术不仅可以减少重复穿刺给小儿带来的疼痛,而且可以减少护士和家长之间的纠纷,这既有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早产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为明确诊断及治疗、争取抢救时机常需实施穿刺采取血标本,以协助诊断病情。因早产儿血液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且四肢血管细,充盈度差,而采血的针头又相对比较粗,加上小儿哭闹、不配合,易损伤血管,以致采血量不够且易造成溶血,延误病情的诊断及治疗。特别是在暖箱内对早产儿进行股静脉穿刺,操作空间狭窄,无菌技术和保暖要求高,难度更是极大。因此探讨研究暖箱内早产儿采血标本的最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腰穿是一项临床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特别是颅内和椎管内疾病最基本的诊疗技术。此法虽然较安全,但由于小儿恐惧、紧张、好动等特点[1],在做小儿腰椎穿刺时多数小儿不易配合,需要多人按压,且其体位又不容易固定,容易造成穿刺失败。我院儿童神经内科根据小儿特点,设计出一种儿童腰椎穿刺背带裤,经临床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腰穿是一项临床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特别是颅内和椎管内疾病最基本的诊疗技术.此法虽然较安全,但由于小儿恐惧、紧张、好动等特点[1],在做小儿腰椎穿刺时多数小儿不易配合,需要多人按压,且其体位又不容易固定,容易造成穿刺失败.我院儿童神经内科根据小儿特点,设计出一种儿童腰椎穿刺背带裤,经临床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小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为明确诊断及治疗,争取抢救时机常需静脉采取血标本以协助诊断。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血管细小,采血的针头又相对较粗,采集的血量往往不够且容易造成溶血,不但延误病情的诊断及抢救,而且容易将血管损伤。自1991年以来,我们对92例患此采集血标本均采用股静脉穿刺法,提高I成功率,减少厂患儿的痛苦。现介绍如下。1用物治疗盘内盛:SInl无菌注射器1~2个、2%碘酒、75%酒精、棉签罐。并根据需要备:干燥试管、抗凝试管、血培养瓶等。2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必要时臀下垫枕头,以充分…  相似文献   

9.
静脉采血是儿科工作最大的难点,一是患儿不配合,难以抽够所需的血量,另一方面是家长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多扎一针,针对这一观念,我科改进了采血方法,进行静脉采集血标本时,常选用的血管一般为颈外静脉及股静脉,股静脉由于位置较深,特别是有些肥胖儿在体表不易触摸到动脉波动,对股静脉位置判断不清,造成穿刺成功率低,而颈外静脉虽说在外表比较明显,但由于小儿爱动且容易哭闹,采血时容易穿破血管,使采血失败,造成颈部皮下血肿等并发症,自2006年2月以来,笔者针对患儿不配合、爱哭闹、易动等特点采血时改为在输液前用头皮针进行头皮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10.
小儿静脉输液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小儿不易配合,常因固定不当而致穿刺失败。临床上多采用穿刺成功后再倒手或用另一只手撕取胶布,针头容易脱出,造成穿刺失败。我科对穿刺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杜广哲  陈慧琴 《护理研究》2006,20(9):2408-2408
静脉输液是小儿治疗和抢救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小儿输液时间相对较长,加之哭闹、不配合、头皮容易出汗等易导致穿刺失败。我们采用弹力帽固定头皮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李俊芳 《护理研究》2006,20(9):2492-2492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治疗、抢救以及手术的一项基本操作.是小儿护士必备的基本功.小儿由于其血管细、隐匿,操作时好动、不配合等特点,给静脉穿刺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家长对护士穿刺水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能掌握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特点,掌握促使静脉穿刺成功的因素.是取得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13.
陈晋云  赵竹连 《护理研究》2004,18(12):2136-2136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的关键,除护理人员应具备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应有较好的固定技术?由于小儿具有好动、不配合的特点,且小儿头皮容易出汗、输液叉需在较长时间内完成等原因,头皮针固定成为小儿头皮穿刺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传统的头皮针固定方法,都是先用胶布固定针头后,再用长胶布绕头一周或用胶布贴于耳廓起到固定的作用。此法虽固定牢靠,但却存在一个缺点,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儿科已占护理工作量的50%以上。由于儿科患儿特殊情况如:好动,操作时不配合,血管细小,隐匿,加之家长对护士穿刺成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给护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总结了一些输液中在血管选择,穿刺及固定三个方面的技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在操作中针对惠儿的病情,年龄及输入的药液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杜绝了固药物血管因素造成的渗漏,保证了药液及时的输入体内。在穿刺及固定的技巧方面,我们对不同年龄,不同血管情况选择穿刺方法和固定方法,保证输液的顺利完成,减少了二次穿刺。通过小儿输液技巧的运用,首先满足了冢长的要求,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和护患纠纷,并对培养年轻一代儿科护理人员提供了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具有腰椎棘突不明显、棘突间间隙小、脊髓腔细、椎管内血管丰富以及不易合作等特点,如不能正确掌握小儿腰穿方法就容易造成穿刺失败或引起损伤性出血,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小儿腰穿过程中常遇到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静脉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使用比较广泛。但是,在进行小儿静脉留置针操作过程中因小儿好动不配合、血管较细、血管弯曲等原因,其穿刺成功率较成人低,且在只有1名护理人员操作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小儿静脉穿刺是小儿科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技术。小儿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又对孩子多是宠爱,小儿静脉穿刺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等,这些因素都给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穿刺失败。现将小儿静脉穿刺失败常见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杨敏毅 《全科护理》2008,(20):2799-2799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静脉穿刺部住不易固定和小儿不配合等原因,易造成静脉留置针的扭曲、折叠甚至脱出,影响小儿的治疗。笔者利用弹力头帽用于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儿科及其他科室长期住院病人中,由于操作简单,保留时间长,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深受患者及护士喜爱,但在其临床应用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 失败原因,由于穿刺血管部位不当,血管细,小儿年龄小,不配合,技术不熟练等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小儿静脉输液操作中,常常遇到许多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现象,长期反复静脉输液患儿由于一次性输液管壁弹性差、管腔内径小,又因液体内压及重力作用,存在回血阻力大,容易造成回血不畅,导致穿刺失败[1],尤其是高热及脱水的患儿,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又增加护患矛盾和纠纷,并造成血管破坏,甚至失去抢救的有利时机.2006年3月-2008年3月将乙醇湿敷同时返折输液管法应用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