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NECM制取可注射胶原是从大分子降解为胶原分子,因此不需要交联剂和稳定剂。溶液中仅有胶原分子,无交联剂。本实验是将可注射胶原液(120mg/ml)1ml注入大鼠尾部皮下组织内,共注射30只,分三批杀死(1.5个月,3.0个月和半年),取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作组织切片、染色(HE)、光镜观察(包括偏光显微镜)。发现三组在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内均有胶原分散存在。半年时胶原量少而且排列有序,未见包裹现象。除1.5个月少数动物皮下组织内有轻度炎性反应外,其余均未见到炎性反应。无排斥反应。局部组织无坏死现象。实验认为:本法所制可注射胶原液在半年内未发现特殊的生物学反应,胶原未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2.
常规制取注射性胶原的方法是用酶降解法,经反复酸提、盐析、离心、交联等步骤,进行纯化,该法将胶原降解,酶提取分子片断,用交联剂组成可注射胶原。本法是从NECM开始制取,NECM已为胶原框架,因此步骤简化很多,仅需解裂胶原网状结构,酶解末端蛋白以消除特异性,最后降解成300nm左右胶原。本法不用交联剂和稳定剂。生物原材料来源广泛,有利临床推广应用。经半年动物实验证明,本法制取的可注射胶原无排斥反应和炎  相似文献   

3.
常规制取注射性胶原的方法是用酶降解法,经反复酸提、盐析、离心、交联等步骤,进行纯化,该法将胶原降解,酸提取分子片断,用交联剂组成可注射胶原。本法是从NECM开始制取,NECM已为胶原框架,因此步骤简化很多,仅需解裂胶原网状结构,酶解末端蛋白以消除特异性,最后降解成300nm左右胶原。本法不用交联剂和稳定剂。生物原材料来源广泛,有利临床推广应用。经半年动物实验证明,本法制取的可注射胶原无排斥反应和炎性反应,也无包裹现象,半年时仍残留有部分胶原  相似文献   

4.
肾小球硬化及老年肾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一侧肾切加重复阿霉素注射制作加速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分离的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胶原Ⅲ、胶原Ⅳ、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连结蛋白(FN)]进行了硬化过程动态的定量研究,并将正常鼠(3月)和老年鼠(26月)作了比较。结果显示,胶原Ⅲ在正常鼠肾小球内用ELJSA方法未检测到;疾病所致的肾小球硬化过程胶原Ⅲ持续增加,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期,较正常肾增加11.8倍。胶原Ⅳ、LN和FN为正常肾小球内存在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肾小球硬化的早、中期明显增加;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期分别为正常肾的12.3、16.3和5.1倍。老年鼠与正常鼠相比,胶原Ⅲ无显著性变化(P>0.05),胶原Ⅳ、LN和FN分别为正常鼠的9.1、10.0和2.8倍。本研究证实,ECM的积聚是肾小球硬化过程中重要的病理特征,胶原Ⅲ(一种间质胶原)似与疾病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发展有更密切和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注射胶原的临床应用辽宁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110015)汪晓蕾,王志军,高景恒胶原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中的主要结构蛋白[1],广泛存在于人体及动物体内,目前主要来源是人和牛[2],提取后的可注射胶原移植物(In...  相似文献   

6.
经纤维胃镜注射硬化剂预防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241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经纤维胃镜施行硬化剂注射治疗(EIS),获良好疗效。217例获随访,平均随访63.15个月,中位时间58个月。再出血率15.27%(33例);5年生存率为59%,其中ChildA、B级和C级各为65%和34%;死亡率10.6%(23例),其中死于再出血者占52.2%(12/23)。作者认为:(1)EIS是预防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的有效方法。(2)反复多次、多点的注射,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率。(3)EIS可通过降低再出血率提高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庚酸睾酮对人精浆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庚酸睾酮(TE)诱导的无精子症等同于可逆性的男性不育。为了进一步研究TE对附睾精子成熟的影响,给受试者每周200mg的TE,共注射3个月,分别对注射前,注射后1、2、3个月和恢复期的精浆蛋白质组分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动态分析。注射TE一个月后精浆中的分子量为87.1、67.6、50.1、39.8和31.6×103(kD)的主要蛋白成分开始下降,分别平均下降到注射TE前的68.0%、40.0%、42.5%、42.3%和30.5%。但注射到精浆中无精子时某些精浆蛋白成分又增加,短暂的增加后又再次降低,甚至到恢复期尚未达到正常的水平,分别平均下降到注射前的42.8%、16.0%、21.8%、29.3%和31.0%。经转移电泳和抗人转铁蛋白免疫化学分析,注射TE后第二个月增加的蛋白成分出现转铁蛋白阳性反应,特别是分子量67.6×103的蛋白成分显著的阳性反应。结果表明精子功能低下与精浆蛋白成分下降时间相吻合。而当精浆中无精子时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转铁蛋白有短暂的增加,可能TE对支持细胞有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8.
组织工程微粒真皮的构建及其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人成纤维细胞和York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微粒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微粒真皮应用于SD大鼠损伤模型,观察其修复组织创伤能力。方法:用PKH26标记的人成纤维细胞,与猪ADM微粒复合构建微粒真皮,将其注射到SD大鼠皮下,用荧光显微镜和HE观察ADM微粒真皮对皮下组织的修复;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移植自体全厚皮肤、ADM微粒和ADM微粒皮真皮。大体、荧光显微镜和HE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时间和收缩率。结果:皮下注射ADM微粒真皮2周时可见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长入,以后单核细胞减少,荧光观察可见红色荧光,8周时注射的微粒真皮基本被自身组织改建利用、体积稳定,胶原粗大整齐;ADM微粒真皮移植能够使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收缩率与自体全厚皮肤移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DM微粒移植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皮下注射ADM微粒真皮可参与皮下组织改建,修补皮下组织缺损;ADM微粒真皮可促进SD大鼠损伤模型的愈合和瘢痕挛缩。  相似文献   

9.
偏光显微镜是地质界用来观察晶体矿物的重要仪器。其理论基础是结晶光学,特点是即可观察结构,又可根据光学性质(折光率值不同)来判断成分。通过在研究NECM和注射性胶原制作的过程中,用偏光显微镜和光镜观察同一部位的组织片,加以对比分析。因为胶原是生物体内的特殊“晶体”,故认为偏光显微镜应用在组织工程研究中,不仅开阔了观察领域,而且是重要的观测手段和方法。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猪骨ECM胶原框架,以及注射性胶原制作过程中胶原变化特点。认为本方法简单不需染色,并可特异的观察到胶原的分布和走行。  相似文献   

10.
组织工程学研究中偏光显微镜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光显微镜是地质界用来观察晶体矿物的重要仪器,其理论基础是结晶光学,特点是即可观察结构,又可根据光学性质(折光率值不同)来判断成分,通过在研究NECM和注射性胶原制作的过程中,用偏光显微镜和光镜观察同一部位的组织片,加以对比分析。因为胶原是生物体内的特殊“晶体”,故认为偏光显微镜应用在组织工程研究中,不仅开阔了观察领域,而且是重要的观测手段和方法。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猪骨ECM胶原框架,以及注射性胶  相似文献   

11.
免疫电镜技术研究肾小球硬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肾小球硬化机制,应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重复阿霉累注射加一侧肾切除所诱发的进行性肾小球硬化模型中细胞外基质(ECM)成份-Ⅲ型、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连结蛋白(FN)进行了定位、定量、定性的研究,并对肾小球基底膜(GBM)和系膜区上述成份的正常分布及硬化过程中的变化作了比较。结果显示:正常鼠LN、FN在系膜区和GBM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Ⅳ型胶原则基本相同,这三种成份在GBM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肾小球硬化过程中LN、FN、Ⅳ型胶原明显积聚,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期与正常鼠相比,增加幅度为1.0~3.2倍(P<0.01);肾小球硬化后期GBM内不再显著增加,而系膜区内则持续增加.正常肾小球内不存在的Ⅲ型胶原在硬化早期无明显积聚,其后急聚增多至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期。与对照组相比,GBM与系膜区Ⅲ型胶原分别增加了13.9及32.3倍。我们用该技术证实了ECM成份积聚是肾小球硬化的基本病理特征。Ⅲ型间质胶原从无至有,增加幅度最大,似提示与肾小球硬化有更直接、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肾下极结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回顾性总结了326例直径为0.6 ̄2.3cm肾下极结石患者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的资料。每位患者ESWL后均常规给予中药排石冲剂,ESWL后1个月及每隔6 ̄12个月进行X线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326例中,162例(49.7%)在ESWL后1个月复查无结石,75例(23.0%)在1 ̄96个月(平均21个月)的随访中排净结石,总无石率为72.7%。其余患者中,残余结石减少,保持稳定或增多者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附睾取精卵浆内显微注射受精(ESICSI)在治疗阻塞性无精子症(OAS)的效果,自1996年1月~1997年3月采用附睾切开取精,结合体外卵浆内显微注射受精、胚胎移植方法治疗OAS患者15例。结果显示:附睾精子受精率达59.6%,临床妊娠率为26.7%(4/15),提示ESICSI是治疗OA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附睾取精卵浆内显微注射受精(ES-ICSI)在治疗阻塞性无精子症(OAS)的效果,自1996年1月 ̄1997年3月采用附睾切开取精,结合体外卵浆内显微注射受精、胚胎移植方法治疗OAS患者15例。结果显示:附睾精子受精率达59.6%,临床妊娠率为26.7%(4/15),提示ES-ICSI是治疗OA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肾病患儿免疫细胞对肾小球上皮细胞合成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明确免疫细胞对肾小球上皮细胞(glomerularepithelialcelGEC)合成功能的直接作用。方法应用肾小球细胞体外培养,同位素掺入及放射免疫技术,以总胶原,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及Ⅳ型胶原的合成为观察指标,动态研究了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PBMC)对GEC生物功能的影响。结果(1)肾病极期未经激素治疗组(未治组)PBMC上清明显促进了GEC合成层粘连蛋白;(2)未治PBMC上清抑制了GEC合成总胶原;(3)未治组PBMC上清促进了Ⅲ型前胶原的合成,而对Ⅳ型胶原的合成无明显影响;(4)肾病患儿PBMC的上述作用与是否足量激素治疗有关,而与尿蛋白能否阴转、肾组织病理类型、肾病临床类型等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原发性肾病患儿循环免疫细胞可影响GEC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免疫细胞的这种活性可被激素治疗改变。  相似文献   

16.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分析了兔皮中Ⅲ型胶原的含量。采用此法检测了正常兔皮伤后72h深Ⅱ度创面、伤后1月及1.5月的已愈创面组织中胶原成分的改变,旨在探讨深Ⅱ度烧伤早期及愈后皮肤胶原的变化,结果表明创面在伤后及愈合后组织中Ⅲ型胶原含量均显著减少。提示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修复的同时伴有Ⅲ型胶原的减少。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尸体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3个月的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进行了动态观察,同时行前列腺素E-2(PGE-2)、血栓素B-2(TXB-2)与环孢素A(CsA)血浓度的测定及移植肾功能与血压的监测。ET-1、PGE-2及TXB-2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CsA血浓度采用多克隆抗体偏振免疫荧光法(TDX)进行。结果显示:移植前患者的血浆ET-1平均浓度为10.27±0.57pg/ml,移植后3个月各阶段的ET-1值均显著降低,平均浓度为4.62±0.14pg/ml。与此同时,血浆Cr和BUN值以及收缩压、舒张压也呈现相似的变化,与移植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血浆ET-1浓度的变化与移植肾功能及血压密切相关。血浆ET-1浓度可作为肾移植术后的一项监测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早期和后期生物力学性能。方法①将2只成年猕猴尸体作为I组,4只成年猕猴分为Ⅱ、Ⅲ两组,每组猕猴T10-L7的20个椎体分为A、B、C三组,经皮穿刺。A组:8个椎体,灌注复合rhBMP-2的可注射CPC;B组:6个椎体,灌注注射型PMMA;C组:6个椎体,手术空白对照组,穿刺后灌注生理盐水。②I组于术后立即进行测试,Ⅱ、Ⅲ组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6个月处死,解剖出单个椎体制成标本,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测定单个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析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及变化。结果C组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于术后、术后2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的抗压强度比C组椎体增加了29.1%(P〈0.05),术后2个月变为25.5%(P〈0.05),术后6个月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压强度随时间逐渐下降(P均〈0.05),刚度始终无明显增高(P〉0.05)。B组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了55.2%和22.8%(P均〈0.05),2个月后变为52.7%和25.9%(P均〈0.05),6个月后仍增强48.6%和28.7%(P均〈0.05)。结论复合rhBMP-2的CPC材料强化椎体的力学性能良好并能始终维持适中的力学强度,可避免PMMA过高强度带来的远期邻近椎体骨折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反映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指导临床腋淋巴结阴性(cN0)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国产1%亚甲蓝对120例cT1.2N0M0期乳腺癌病人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于原发肿瘤边缘上、下、左、右选取4个注射点.将1%亚甲蓝4m1分别注射到乳腺实质及皮下组织内,已行术中活检则注射于残腔壁周围及其表面的皮下组织内。注射后从注射点向腋窝方向轻按摩5~10min,以利于淋巴管和淋巴结的染色,随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或保乳手术。SLN常规HE染色病理检查.阴性者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行淋巴结微转移检查。结果:确定SLN87例,成功率为72.50%。SLNB的特异度为100%.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1.5%,准确率为98.85%;阴性前哨淋巴结的微转移率为4.44%。结论:前哨淋巴结转移状况基本上可反映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状况;SLNB有望成为指导cN0,期乳腺癌腋淋巴结清除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P物质在表皮干细胞向毛囊迁移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P物质(SP)在表皮干细胞(ESC)向毛囊迁移分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ESC以角蛋白19(K19)及β1整合素免疫染色法确认其为所需的ESC。采用5-溴-2-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标记ESC,将SP加入已标记的ESC培养液中,根据所加SP的浓度分为10^-5 mol/LSP组、10^-6mol/L SP组、10^-7mol/L SP组。并将加入SP的各组ESC悬液0.3ml注射到裸鼠背部真皮内,于首次注射后4、7、10、14d分别再注射1次,剂量、部位同前。对照组除不使用SP外,其余处理相同。各组于首次注射后28d在无菌条件下取注射区皮肤及远离注射区的正常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裸鼠皮肤组织学特点,行皮肤毛囊计数。结果 注射后,10^-5 mol/L SP组可见散在的毛囊,部分毛囊发育不全。10^-6mol/L SP组、10^-7mol/L SP组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中,可见大量的组织结构清晰的毛囊,部分毛囊的毛根部位可见棕黄色BrdU阳性颗粒,多数毛囊的外毛根鞘部位可见棕黄色β连环蛋白阳性颗粒以及极少量发育不全的毛囊,毛囊计数[(1.9±1.2)、(1.3±0.8)个]均少于对照组[(10.5±1.2)个,P〈0.01]。对照组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的毛囊发育不全,表皮层中可见棕黄色BrdU阳性颗粒和β连环蛋白阳性颗粒。结论 SP可诱导基底层的ESC向毛囊迁移,其诱导效应与SP浓度有关,并促使ESC内β连环蛋白的表达增高,诱导其向毛囊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