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复苏失血性休克时不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NG)表达的变化,探讨组织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活性的变化。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复方乳酸钠(LRS)组和HHS组。制作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分别用LRS或HHS复苏。采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l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的方法半定量测定各组大鼠休克前、休克后和复苏后30min的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中的ANG基因表达水平,采用β—actin为内对照。结果 失血性休克后各组织中ANG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只有HHS可降低各组织中的升高的ANG的表达水平。结论 HHS可抑制失血性休克时组织中的RAS的激活。  相似文献   

2.
小容量液体复苏是指用小容量(每一次用量 4~6 ml/kg)的高渗透压晶体液(如 7.5%氯化钠溶液,2400mOsm/L)或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如 7.5%氯化钠/10%羟乙基淀粉(HES 200/0.5)混合液等〕对失血性休克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本实验拟进一步探讨小容量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时重要器官灌注及复苏效果的影响,为失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晶体 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细胞容积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取HUVEC株ECV 3 0 4,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细胞先置于缺氧( 95 %氮气 ,5 %CO2 )环境中 8h ,再在常氧状态下 ( 95 %空气 ,5 %CO2 )培养 16h。实验组细胞先置于高晶体 高胶体渗透压环境的培养液中 15min ,其他步骤同对照组。并分别于实验前、实验开始后 15、60min、8、16及 2 4h测两组细胞的容积和存活率。结果 未经高渗混合液处理的对照组细胞在缺氧和氧再灌后明显进行性肿胀 ,为正常细胞容积的 111.1%~ 14 7.8% (P <0 .0 5或 0 .0 1) ,细胞存活率进行性降低 ,分别为 86.3 %~ 72 .2 % (P <0 .0 5或 0 .0 1)。经高渗混合液处理的实验组细胞仅在 15min时有明显的缩小 (P <0 .0 5 ) ,为正常细胞容积的 76.2 % (P <0 .0 5 ) ,随后基本恢复至实验前的水平 (P >0 .0 5 ) ,其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高晶体 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可以消除内皮细胞在缺氧 /氧再灌状态下的肿胀 ,维持较高的细胞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紧急治疗,临床上常采用“小容量液体复苏”(small volume resuscitation)。其液体成分通常为7.5%氯化钠+10%羟乙基淀粉,由于具有较高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故称为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ypertonic-hyperoncotic solution,HHS)。近年的研究表明,HHS除了对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外,其较高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还能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减少休克后并发症的产生,降低休克的死亡率[1-3]。本文通过观察HHS对中性粒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状态和中性粒细胞释放过氧化物的影响,探讨HHS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之外的另一类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HHS和乳酸林格氏平衡液(LR)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脑血流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方法 14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采用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在休克后输入LR或HHS。于休克前、休克后、容量复苏后即刻和30min测其脑血流量和脑组织含水量。脑血流是采用^99mTc标记同位素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烘干前后称重的方法测定。结果 容量复苏后即刻,二级动物脑血流量增加(P<0.05)。30min后,LR组的脑血流量降低,明显低于复苏后即刻的脑血流量和同时刻HHS组的脑血流量(P<0.05)。HHS组则无明显减少。HHS组脑组织含水量在复苏后降低(P<0.05),LR组动物的脑组织含水量则增加(P<0.05)。结论 小容量HHS可增加脑出流量、减轻休克后脑组织水肿。LR不能有效地恢复脑血流量,并且可加重脑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刺激的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面ICAM-1 mRNA表达的规律以及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产妇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细胞长至单层时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其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情况下HUVECs表面ICAM-1 mRNA表达微弱,LPS刺激1h后表达开始增加,至4h处达到峰值,0.25%,0.5%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均可明显抑制LPS刺激的ICAM-1 mRNA表达(P<0.05),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且其作用时间对ICAM-1 mRNA表达也无明显影响,结论:LPS刺激的ICAM-1 mRNA表达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HHS可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ICAM-1 mRNA表达,且这种作用不受HHS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特异性的入免法测定7.5%氯化钠/4.2%右旋糖酐40(HSD)和0.9%乳酸钠林格氏液(LR)治疗犬严重失血性休克前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GTⅡ)心钠素(ANP)含量的变化,发现HSD较LR能在快速提高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迅速恢复AGTⅡ/ANP的平衡,及早地解除微血管痉挛,缩短缺血时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本实验提示:HSD快速恢复内源性损伤和抗损伤物质的平衡,可能是其抗休克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星状胶质细胞在不同浓度高晶体 -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 ( HHS)中葡萄糖的代谢状况。方法 原代培养大白鼠胚胎的海马星状胶质细胞 ,暴露于不同浓度 HHS混合液 15分钟后测其细胞内 [1 4 C]脱氧葡萄糖 - 6-磷酸的含量。结果 暴露于 0 .0 5 %、0 .1%和 0 .2 5 % HHS混合液 15分钟后 ,胞内脱氧葡萄糖 - 6-磷酸的含量在 15分钟和 60分钟时明显增加 ( P<0 .0 5 ) ,与同一时间的对照值相比也明显升高 ( P<0 .0 5 )。 1天和 7天时星状胶质细胞内脱氧葡萄糖 - 6-磷酸的含量恢复至实验前对照值的水平 ( P>0 .0 5 )。结论 星状胶质细胞在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高晶体 -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 15分钟后 ,在 60分钟内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 ,1天后即可恢复正常的葡萄糖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特异性的放免法测定 7. 5%氯化钠/4. 2%右旋糖酐 40(HSD)和 0. 9%乳酸钠林格氏液(LR)治疗犬严重失血性休克前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 Ⅱ(AGTⅡ)和心钠素(ANP)含量的变化,发现HSD较LR能在快速提高平均动脉压(MAP)的同时迅速恢复AGTⅡ/ANP的平衡,及早地解除微血管痉挛,缩短缺血时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本实验提示:HSD快速恢复内源性损伤和抗损伤物质的平衡,可能是其抗休克的主要机制,而且高浓度Na+刺激肾小管致密斑,抑制肾素分泌可能是HSD抗休克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失血性休克后机体发生应激反应,以保护机体,但过强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机体的损伤,高张体-高胶渗混合液在发挥休克复苏作用的同时,降低多种应激激素的浓度,从而防止过度的应激反应,减少机体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规律,探讨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期采集10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Ficoll法分离中性粒细胞,LPS100ng/ml刺激,用流式细胞仪直接荧光法分析不同时段其表面CD11b表达。然后用不同浓度(0.25%,0.5%)HHS处理,分时段观察其对CD11b表达的影响。结果 脂多糖(LPS)刺激中性粒细胞15min后CD11b表达即有明显增高(P<0.01),30min达到峰值,此后再无明显变化.0.25%、0.5%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均可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CD11b表达(P<0.05),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且其作用时间对CD11b的表达也无明显影响。结论 脂多糖刺激的人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是一个快速的表达过程,半小时便可达峰值,此后维持一个恒定的表达。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可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CD11b表达,且这种作用不受HHS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体内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我们检测81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血浆ET和AngⅡ的水平,旨在探讨它们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卡托普利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外科》2002,1(5):315-317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输注大鼠模型肾小球小凹蛋白-1表达及分布,探讨小凹蛋白-1在肾小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8只雄性Wistar大鼠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血管紧张素Ⅱ。B组用血管紧张素Ⅱ以400ng·kg^-1·min^-1持续输注28d。C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进行干预。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白蛋白定量,于28d处死大鼠。心脏采血,检测血肌酐。留取肾组织,光镜、电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分别检测肾小球小凹蛋白-1表达及小凹蛋白-1磷酸化水平。结果(1)血管紧张素Ⅱ输注后,大鼠血压逐渐升高,尿蛋白持续增加,肾小球系膜区增生加重,替米沙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压和减少尿蛋白,减轻肾小球系膜区增生。(2)血管紧张素Ⅱ输注大鼠肾小球小凹蛋白-1表达无明显改变,但其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替米沙坦干预后小凹蛋白-1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小凹蛋白-1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肾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残肾模型微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大鼠残肾模型中血管紧张素Ⅱ与肾脏新生血管形成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或生理盐水治疗大鼠残肾模型12周,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血压、BUN和Scr;评估病理切片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浸润肾组织巨噬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和增生内皮细胞数。结果 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可显著减少残肾模型尿蛋白排泄量、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抑制巨噬细胞浸润、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P<0.05),但缬沙坦组尿蛋白显著少于氨氯地平组(P<0.05)。残肾模型肾小球毛细血管指数(GCI)和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指数(PCI)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均显著增加肾小球和肾间质毛细血管数目(P<0.05),而缬沙坦组显著高于氨氯地平组(P<0.05)。缬沙坦或氨氯地平组肾小球和肾间质增生内皮细胞数分别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而缬沙坦组显著高于氨氯地平组(P<0.01)。结论 缬沙坦能改善大鼠残肾模型新生血管形成和增加毛细血管密度,血管紧张素Ⅱ可能通过直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升高血压间接加速毛细血管毁损而加重肾缺血和肾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AT1)反义(AS)寡核苷酸(ODN)对大鼠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阻断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肾动脉注射 原位电穿孔的方法,将AT1 AS-ODN导入到Wistat大鼠的一侧肾脏,观察以FITC荧光标记的ODN在肾脏的转移位置,以AT1放射自显影定量分析的方法观察转移基因的时间-效应曲线。在基因转移3d后以RT-PCR、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AT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分布,并与正义(Sen)ODN转移、假注射 肾脏原位电穿孔(Sham)作为对照。结果FITC标记的ODN在基因转移10min后主要定位于转移侧肾脏的肾小球,而对侧肾脏FITC荧光阴性。AT1放射自显影定量分析显示在基因转移后的3d内,结合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AT1较未转移的对侧肾脏减少约70%。AT1 AS-ODN基因转移后3d,转移侧肾脏AT1 mRNA水平较对侧肾脏下降约43%,蛋白水平下降约67%,而与AT1 Sen-ODN和Sham组转移侧肾脏比较,AT1的mRNA水平下降分别约47%和51%,蛋白水平下降分别约63%和71%。免疫组化检查发现AT1的阻断以系膜区的表达减少为主。结论本研究所用的单侧肾动脉注射 原位电穿孔的基因转移方法成功地抑制了单侧肾脏的肾小球AT1受体的表达,为研究全身性疾病肾损害中肾脏局部RAS的短期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整体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复制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 ,检测其血浆淀粉酶、肾素、血管紧张素II水平的变化 ,结合胰腺组织病理学观察 ,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在急性胰腺炎病变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卡托普利对其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实验分组 :选择体重 30 0~ 35 0g的健康SD大鼠 (购自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 6 3只 ,随机分成对照组、急性胰腺炎组和卡托普利干预组 ,每组 2 1只 ,分别进行以下处理。急性胰腺炎组 :采用十二指肠闭襻法复制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1] 。在诱发急性胰腺炎模型后即刻、10h、2 4h各取 7只动物 ,经腹主动脉抽血检测有关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糖对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5 mmol/L、30 mmol/L葡萄糖(加或不加卡托普利、糜蛋白酶抑制剂)分别作用于细胞12、24、48、72 h后,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与细胞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管紧张素原、肾素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AngⅡ1型受体(AT1R)、AngⅡ2 型受体(AT2R)、血管紧张素原及肾素的表达;激光共聚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T1R、AT2R、肾素在细胞内的分布及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刺激细胞12、72 h时,上清AngⅡ水平均升高(P < 0.05);而在细胞内AngⅡ水平只在72 h时有升高 (P < 0.05);在高糖刺激24、48 h时,细胞内外AngⅡ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加入卡托普利、糜蛋白酶抑制剂预处理,然后高糖刺激细胞72 h,上清和胞内AngⅡ水平较不加抑制剂时显著下降(P < 0.05)。高糖可使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上调、肾素 mRNA表达下调(均P < 0.05)。同时,高糖可使血管紧张素原蛋白表达上调、AT1R蛋白表达下调,而AT2R、肾素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但激光共聚焦间接免疫荧光观察到AT2R发生由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转移。 结论 高糖可激活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内的RAS,这种作用至少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非ACE途径有关。高糖可通过增加底物水平引起肾小球内皮细胞AngⅡ的改变,同时AngⅡ受体在高糖刺激下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变化以及卡托普利的干预效应。方法 63只SD大鼠分对照组、急性胰腺炎组、卡托普利干预组三组,进行不同处理。急性胰腺炎组用十二指肠闭襻法制作急件胰腺炎模型,干预组在制模后立即腹腔注射卡托普利(5 mg/kg),在病程不同时点测定血浆淀粉酶(AMY)、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并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急性胰腺炎组随着病变的进展,胰腺炎病理由水肿向出血坏死发展,病程10h内,PRA、Ang Ⅱ水平升高,胰腺炎病理呈水肿性改变;10h后,Ang Ⅱ继续升;苟,PRA却升高不显著,但仍保持高水平,病程24h胰腺炎病理呈出血坏死性改变,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会高于10h(P<0.05)。(2)卡托普利干预组随着胰腺炎病变进展,血浆PRA、Ang Ⅱ水平低于急性胰腺炎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急性胰腺炎组(P<0.05)。结论 早期运用卡托普利可降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病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