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化疗前3个疗程的符合乳腺癌诊断患者110例,于化疗前1~2d、化疗中5~7d、化疗后5-7d3个时间点进行癌因性疲乏的测量。结果 化疗中和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属于中等程度,化疗前、中、后的疲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9,P〈0.01),化疗后5~7d疲乏最重。化疗前、中、后疲乏程度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2.0625,P〈0.01)。影响癌因性疲乏的因素化疗前有医疗方式(t=2.24,P〈0.05)、化疗方案(t=2.18,P〈0.05)和疗程(t=3.59,P〈0.01);化疗后有医疗方式(t=2.53,P〈0.05)和化疗方案(t=2.21,P〈0.05)。结论 护理人员应关注和重视癌因性疲乏,尤其是应加强对化疗中5~7d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关注和指导,使护理干预更有依据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设计调查我院96例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Piper疲乏量表组成。结果:离异或丧偶、非在职、重度疼痛、紫杉类+吡柔比星化疗方案、有恶心呕吐、有其他副反应这6个因素分别与癌因性疲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因素是工作情况、疼痛、化疗方案、其他副反应等。建议医务工作者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的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状况并分析癌因性疲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中文版)及SF-36健康状况量表调查了98例乳腺癌病人门诊化疗期间的癌因性疲乏状况及其生活质量状况。结果本组乳腺癌化疗病人存在疲乏的有63例,占64.29%,其中,中至重度疲乏的有39例,占39.80%。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SF-36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共7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正常人群(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疲乏状况总分及癌因性疲乏行为及严重性、情绪和认知、情感3个维度对于除精神健康外的生活质量的7维度有影响(P0.01)。结论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癌因性疲乏为其化疗期间的常见症状。年龄、癌因性疲乏是导致本组乳腺癌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探索大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119例大肠癌化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其一般资料、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医院焦虑抑郁状态量表、简易疲乏量表。结果本组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3.58±2.32)分,疲乏对生活的影响得分(2.37±2.13)分,疼痛得分(2.17±2.26)分,抑郁得分(3.01±3.06)分,疲乏发生率为89.1%。癌因性疲乏各因子及对生活的影响均与疼痛、抑郁成显著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疼痛、抑郁、性别、肿瘤分期、化疗不良反应,可解释癌因性疲乏总变异的59.6%。结论大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率较高,疲乏程度多为轻中度疲乏,疼痛、抑郁、性别、肿瘤分期、化疗不良反应成为其主要预测变量,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患者疲乏,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人随着化疗疗程进展的癌因性疲乏状况。方法应用中文版Piper疲乏修订量表调查70例乳腺癌病人在新辅助化疗前和化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的癌因性疲乏状况。结果本组乳腺癌病人完成新辅助化疗1、2、3个疗程后的RPF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化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新辅助化疗后3个疗程之间的RPF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乳腺癌病人接受新辅助化疗前的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为15.7%,而完成1、2、3个疗程后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分别为82.9%、80%、80%,化疗后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较化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新辅助化疗后3个疗程之间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乳腺癌病人多数在新辅助化疗后出现了癌因性疲乏,但化疗后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及发生率并未随着化疗疗程的进展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自我效能加油站\"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自我效能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自我效能加油站\".分析比较两组的自我效能评分、癌因性疲乏评分、自我感受负担评分以及创伤后成长评分.结果 研究组的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癌因性疲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自我感受负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创伤后成长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我效能加油站\"对于乳腺癌化疗患者,能提高自我效能,减轻癌因性疲乏,减轻自我感受负担,促进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7.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fatigue,CRF)是由于癌症治疗引起患者长期紧张和痛苦而产生的一系列主观感觉,如虚弱、活动无耐力、注意力不集中、动力或兴趣减少等,是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最常见的副反应,持续时间长,不能通过休息和睡眠来缓解,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广泛关注和重视,CRF也日益引起了医学护理界的兴趣,特别是针对缓解患者疲乏的措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主要对乳腺癌术后患者CRF在护理干预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诱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某医院2011年6月—2011年8月就诊的55例乳腺癌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Piper疲乏量表评估病人有无癌因性疲乏及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应用自制的疲乏相关因素调查表调查分析病人癌因性疲乏的诱因。[结果]乳腺癌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疲乏,且以中度疲乏居多,占41.8%。疲乏诱因以乳腺癌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等)及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对病人影响最大,医院环境、医疗服务工作对病人的癌因性疲乏影响最小,病人的心理状况、有无慢性合并症、肿瘤特性等对病人的疲乏影响居中。[结论]对乳腺癌病人的护理应重视预防和减轻各种治疗副反应,同时加强对病人的支持,进而减轻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调查64例化疗期间的癌症患者.结果 本组患者癌因性疲乏平均得分为(52.88±28.52)分,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疼痛和失眠等因素与疲乏的发生有关,而疲乏程度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情感状况.结论 应重视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和缓解癌因性疲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的自尊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及一般资料调查表对30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自尊得分为(32.68±2.55)分,高于国内常模(28.75±4.8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自尊水平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月收入,文化程度,年龄(F =21.448,P=0.000),共同解释了乳腺癌患者自尊水平总变异的22.5%.结论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信息的接受程度,帮助其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其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护理审美指导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74例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给以护理审美教育指导,对照组34例仅给以一般护理.比较2组患者抑郁状况的改善程度.结果 治疗组患者出院评估抑郁程度明显好于入院,P<0.05.而对照组患者抑郁的改善程度并不显著.结论 护理审美指导对乳腺切除患者化疗时调适心理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审美指导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将74例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给以护理审美教育指导,对照组34例仅给以一般护理。比较2组患者抑郁状况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出院评估抑郁程度明显好于入院,P〈0.05。而对照组患者抑郁的改善程度并不显著。结论护理审美指导对乳腺切除患者化疗时调适心理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世纪末的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人被诊断为乳腺癌,而有40万人死于该病。同样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我国京、津、沪等大城市乳腺癌发病率也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前列。 相似文献
15.
杨育清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
目的 探讨饮食干预对预防肺癌化疗患者便秘的作用.方法 将62例接受化疗并于化疗第1周期即出现便秘的肺癌患者于第2周期化疗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1例,干预组进行饮食干预,对照组由患者根据平时的饮食习惯和意愿自由选择饮食,观察2组患者便秘发生的情况.结果 干预组便秘发生率为1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1%.结论 通过饮食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肺癌化疗患者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系统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两种护理方式在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应用的差别。方法全面检索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关于系统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作用对比的研究,采用Jadad量表对所有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运用统计学软件Stata和SAS,对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的观察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1322例患者,其中系统性护理组662例,常规护理组660例。系统性护理组缓解癌因性疲乏的作用优于常规护理组[OR(95%CI)=3.497(2.838~4.310),P <0.01];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优于常规护理组( SMD>0,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在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对100例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调查。[结果]癌因性疲乏在肺癌术后化疗病人中普遍存在,其中86%是中重度疲乏;化疗副反应、化疗方案、疼痛、经济状况等是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较高,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