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及其牙弓形态特点。方法:选择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6岁)、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8岁)和对照组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6.2岁)的原始模型各40副,测量每副模型的上下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之间的距离,计算上、下颌对应牙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宽度和牙弓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狭窄,但差异无显著性(J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中、后牙弓宽度和下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牙弓宽度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宽度差小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尖牙、第二前磨牙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差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宽度差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小,尖牙处宽度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leⅡ^1、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以及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发育均有不足.治疗中可适当进行扩弓。  相似文献   

2.
AngleⅢ类错(牙合)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子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胎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黯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 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 mm和3.04 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牙合)减少3.37 mm、覆盖减少4.42 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 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牙合),且避免拔牙.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于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牙合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与比较偏颌伴反(牙合)畸形矫治前后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选择偏颌伴反(牙合)畸形病例9例,制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测量软件测量上下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牙尖的纵横坐标值,分析牙弓矢向和横向的对称性、上下牙弓的协调性.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距腭中缝的距离偏向侧大于偏离侧(p<0.05),下颌从尖牙到第二磨牙偏向侧距中线的距离小于偏离侧(p<0.05);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牙弓宽度比率较矫治后小(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牙弓宽度比率矫治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偏向侧和偏离侧牙齿的矢向位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牙齿在矢状方向第一磨牙偏向侧大于偏离侧(p<0.05).结论:偏颌畸形患者上牙弓前部较下牙弓前部窄,矫治易先扩大上颌牙弓,使得矫治后上下牙弓宽度比例协调.  相似文献   

7.
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的牙弓宽度。方法 采用三维测量仪精密测量正常牙合及四组不同类型错牙合 (ClassⅠ双颌前突 ,ClassⅡ1,ClassⅡ2 ,ClassⅢ )的原始模型 ,比较各组的牙弓宽度。结果 上下尖牙宽度各组基本无显著性差异 ,ClassⅡ1和ClassⅡ2 上后牙弓较窄 ,ClassⅢ牙弓宽度与正常牙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上不要轻易扩大尖牙宽度 ,ClassⅡ类错牙合常须扩大上后牙弓宽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方法探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35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下颌模型进行扫描,获得三维数字模型,对右侧第一磨牙至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代表牙弓)、WALA点(代表基骨)进行标定并映射到参考平面得到FA和WALA的映射点,分析其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及其相关性,并对牙弓和基骨弓形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骨性Ⅱ类的下颌牙弓弓形曲线与基骨弓形曲线相关度在尖牙区为0.534,磨牙区为0.873。牙弓与基骨尖牙间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1),而牙弓与基骨磨牙间宽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弓弓形拟合曲线的曲率半径r为15.194,回归系数R2为0.912;基骨弓形拟合曲线的r为20.250,R2为0.947。结论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弓形与对应的基骨弓形在磨牙区高度相关,在尖牙区中度相关;基骨尖牙间宽度与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差异,基骨磨牙间宽度则明显大于牙弓磨牙间宽度。  相似文献   

9.
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比较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应用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B函数,分析比较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选择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17例(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13.8岁.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由中切牙接触点、双侧尖牙牙尖点和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点5个点确定个体弓形.应用SPSS11.0软件包将2组弓形中的尖牙宽度(Wc)、磨牙宽度(Wm)、尖牙深度(Dc)、磨牙深度(Dm)以及e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下牙弓宽度在矫治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上、下牙弓长度治疗前、后尖牙长度变化不明显,而第一磨牙长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前、后,上、下牙弓形状无明显变化.结论:牙弓形态包括牙弓大小及牙弓形状.正畸治疗中,有时需要改变牙弓大小,但应保持患者治疗前的牙弓形状,以期获得稳定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AngleⅢ类及个别正常殆青少年牙弓及基骨形态、牙量,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上海地区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60例为对照组(男女各30例);以Angle Ⅲ类60例为实验组(男女各30例).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基骨宽度及长度、牙量.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实验组上颌牙弓长度显著减小、下颌牙弓长度显著增加,牙弓宽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实验组上颌基骨长度减小,下颌基骨长度显著增加;(3)实验组下颌牙量增加.结论 (1)AngleⅢ类患者存在上颌牙弓、基骨长度发育不足,下颌牙弓和基骨长度发育过度.在治疗中,可考虑使用相应治疗手段改善上颌牙弓和颌骨发育不足,同时还需注意抑制下颌过度生长.(2)Angle Ⅲ类患者下颌牙量增加,制订矫治计划时可考虑下颌牙齿减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