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杀伤T细胞(NKT)是具有NK爱体和T细胞受体且显示NK细胞和T细胞两方面性质的一类功能独特的免疫细胞群。因其可产生大量特异性的细胞因子,NKT细胞在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和免疫稳定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NKT细胞的特性、鉴别、体外扩增、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然杀伤T(naturalkillerTcells,NKT)细胞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志的T细胞亚群,既表达T细胞表面标志,如CD3、TCRag(人类表达Va24vBll,小鼠表达Val4Jal8),又表达NK细胞的表面标志。NKT细胞只能识别由CDld分子递呈的特异性糖脂类分子, 相似文献
3.
HIV-1感染者体内自然杀伤T细胞和免疫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治疗后HIV-1感染体内自然杀伤T(NKT)细胞和免疫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方法15例HIV-1感染。在治疗前后,定期采集外周血,并分离外周血血浆及单个核细胞,进行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治疗后NK 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免疫抑制性T细胞数量降低。结论:HARRT治疗不仅提高了CD4 T细胞的数量,而且具有增加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然杀伤T细胞与神经免疫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 cell,NKT)细胞是于鼠和人免疫细胞中发现的一类具有特定标志的T细胞亚群,它们可同时表达NK细胞和T细胞的一些表面标志物。NKT细胞识别由CD1d分子提呈的脂类抗原,而不受MHC限制。研究显示:该细胞亚群具有免疫效应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其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异常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2001年WH0出版的“造血和淋巴组织系统肿瘤分类”将自然杀伤(NK)细胞肿瘤分为3种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NKTCL)、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其中,前两者为成熟NK细胞起源.后者属前体性NK细胞肿瘤。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后者其实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而非EB病毒(EBV)相关且表达CD4、CD56、CD123及BRCA-2等pDC表型的非NK细胞肿瘤。结外NKTCL是最多见的NK细胞肿瘤.本文对NKTCL的临床病理学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NKT)是不同于自然杀伤细胞的另一类新型杀伤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该文就NKT细胞的概念、来源、分布、表面标志、活化途径及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8.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骨髓来源的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不同于T、B淋巴细胞,它不表达抗原特异性受体,其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于NK细胞能够表达多种能与MHC或非MHC配体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im 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KIRs)KIRs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表达于NK细胞和某些T细胞亚群.KIRs包括抑制型和激活型受体,其通过识别表达于靶细胞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1(MHC-1)类分子,调节NK细胞的杀伤活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移植、肿瘤免疫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KT细胞)和CD4+NKT细胞对哮喘患儿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哮喘病患儿150例(哮喘组),另选160例体检健康的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NKT细胞和CD4+NKT细胞的比例,并观察两类细胞与过敏指标总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相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哮喘组患儿的NKT细胞和CD4+NKT细胞比例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NKT细胞、CD4+NKT细胞的比例与总IgE、ECP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外周血IL‐4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KT细胞和CD4+NKT细胞数量降低下及所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变化是导致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NKT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独立类型,在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其发病与EB病毒(EBV)感染关系密切,而遗传因素、农药、化学溶剂等与其发病有一定相关性。病理组织学上以血管中心和多形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的破坏性浸润为特征,表达T或NK细胞抗原,以及T细胞内抗原-1、粒酶B、穿孔素等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组织标本中绝大部分EBV编码的小分子RNA检测阳性。临床上以中轴区受累为多见,早期病变常局限,进展期则呈侵袭性生长、少数可发生远处转移。目前诊断主要依靠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检查,CD2+、CD3ε+及CD56+可作为诊断该肿瘤较特异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同时,EBV相关成分及白介素-9、白介素-10和γ-干扰素等相关细胞因子和蛋白的检出对诊断具有积极帮助,卟啉钙黏蛋白15则可望成为诊断NK细胞来源肿瘤的新的重要标记。近年来,影像学检查、尤其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仪对诊断的价值更加受到重视,有利于与B细胞来源淋巴瘤鉴别,并对NKTCL的分期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和血液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发现NK细胞及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关系密切。KIR一配体不合的移植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能减少分子和血液学的复发,不增加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率;前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够选择性抵抗抑制型KIR缺失(除外KIR2DL4)的NK-92的细胞毒作用。特定的KIR与配体结合对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有易感性。本文就KIR和血液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NKT细胞是一类具有NK细胞受体和T细胞受体且显示NK细胞和T细胞两方面性质的T细胞亚群。NKT细胞于1987年由Fowlker等首先在小鼠中发现,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在人类中发现,由于其表型和功能与传统T、B、NK细胞的不同,立即受到学者们高度重视。NKT细胞表达保守的限制性的TCR谱,其αβTCR结构单一。人NKT细胞由恒定的Vtr24 Jα18TCRα链和Vβ11TCRβ链组成,鼠NKT细胞由恒定的Vα14 Jα18TCRα链和多克隆的Vβ8.2、Vβ7和VB2TCRβ链组成。NKT细胞同时共表达NK细胞特有标志CD161(NK1.1抗原,鼠;NKR-P1抗原,人)。对NKT细胞的研究表明,简单把它理解成T淋巴细胞同时表达NK细胞受体是不准确的。许多传统的T淋巴细胞在活化后可上调NK细胞受体(包括CD161),而对于Vα24^+NKT细胞则无这种表现。对人类淋巴细胞的研究发现,很大比例的T淋巴细胞都表达CD161,Vα24^+Vβ11^+细胞只是其中一个少数的亚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PU)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NKT)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3例Hp阳性PU患者(A组),以79例Hp阴性PU患者作为阳性对照(B组),以60例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B及C三组外周血NKT及其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4(IL-4)水平。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D及E组,两组均给予雷贝拉唑及甲硝唑治疗,D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克拉霉素治疗,E组给予阿莫西林治疗,两周后进行NKT、IFN-γ及IL-4的水平比较,并将3种指标与治疗前Hp感染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与C组间的NKT及IFN-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NKT及IFN-γ水平低于B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L-4低于B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D及E组间的NKT、IFN-γ及IL-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组3种指标均显著高于E组(P0.05)。Spearman分析显示NKT、IFN-γ及IL-4均与Hp感染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NKT、IFN-γ及IL-4水平下降导致杀伤力降低可能原因为Hp感染致PU的免疫机制破坏,且感染越重三者水平越低;克拉霉素在上调NKT、IFN-γ及IL-4的表达效果优于阿莫西林。 相似文献
14.
恒定自然杀伤T(invariant nature killer T,iNKT)细胞是T淋巴细胞中独特的亚群,也是经典的自然杀伤T(NKT)细胞,既表达T细胞的表面标志,又表达自然杀伤(NK)细胞的表面标志CD161(NK1.1)分子和NK细胞受体P1C。活化iNKT的经典抗原是糖脂类抗原α-半乳糖神经酰 相似文献
15.
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能直接杀伤靶细胞、介导AD-CC作用及参与免疫调节。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 IR)是一种主要表达在NK细胞和部分T细胞表面的受体,其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9q13.4,呈现高度多态性。K IR能特异性地识别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并与之结合,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K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Vα24Vβ11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数量变化和功能状态在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SLE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组Vα24Vβ11NKT细胞数量以及体外活化前后表达血细胞分化抗原(CD)69和白细胞介素4(IL4)、Ⅱ型干扰素(IFNγ)的水平。结果SLE患者外周血Vα24Vβ11NKT细胞数量(044%±025%)低于正常对照组(107%±023%,P<001),NKT细胞体外活化前CD69表达为526%±212%,正常对照组为1147%±286%(P<005);活化后表达CD69为5661%±047%,正常对照组为9671%±033%(P<001)。SLE患者NKT细胞活化前其胞浆内IL4含量为3246±549pg/ml,正常对照组为1221±331pg/ml,活化后其胞浆内IL4含量为4838±853pg/ml,正常对照为2693±684pg/ml(均P<005),而IFNγ含量活化后为1932±645pg/ml,正常对照组为3365±1191pg/ml(P<005)。结论SLE发病可能与NKT细胞数量的低下及功能严重失调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骨髓中自然杀伤T(NKT)细胞的数量以及体外活化后的功能状态.方法 将扩增活化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NKT细胞的培养体系分为2组:①加入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actosylceramide,α-Galcer)+rhIL-2;②加入α-Galcer+rhIL-2+rhGCSF.以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再障患者及正常对照组BMMNC中TCRVα24+Vβ11+细胞(NKT细胞)扩增前后的比率,同时测定NKT细胞活化后胞内IFN-γ、IL-4的表达.结果 再障患者组BMMNC中NKT细胞的比率为(0.19±0.09)%,NKT细胞在①、②培养体系中扩增活化7 d后,扩增倍数分别为79.91±40.56和67.45±29.42(P<0.05);活化后NKT细胞胞内IFN-γ阳性的比率分别为(62.31±14.67)%和(37.45±7.89)%(P<0.01);IL-4阳性的比率分别为(27.03±9.88)%和(55.11±12.13)%(P<0.01).正常对照组BMMNC中NKT细胞的比率为(0.25±0.12)%,较再障患者组显著升高(P<0.05),正常对照组NKT细胞在相应的①、②培养体系中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再障患者组(P<0.05);活化后NKT细胞胞内IFN-γ的表达均低于再障患者组(P<0.05).结论 再障患者骨髓中NKT细胞较正常对照显著减少,扩增能力较正常对照降低,活化后IFN-γ的表达较正常对照升高.在rhG-CSF作用下,再障患者骨髓中NKT细胞经α-Galcer刺激后的扩增能力下降,表达IL-4的NKT2型细胞优势扩增,IL-4表达及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KT细胞)在细胞免疫调节及杀伤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B16F10-luc-G5细胞作为靶细胞,以总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1)调节效应实验以NKT细胞或CD4~+CD25~+T淋巴细胞为调节细胞,分为3组:NKT组、CD4~+CD25~+T组、靶细胞空白对照组;另设有1640空白对照组(RPMI1640溶液)。(2)杀伤效应实验以NKT或自然杀伤(NK)细胞为效应细胞,分为3组:NKT组、NK组、靶细胞空白对照组。混合培养24、48、72h后,通过活体成像系统检测该培养系统的靶细胞生物发光,以监测NKT细胞的调节及杀伤效应。结果 (1)调节效应实验:NKT组及CD4~+CD25~+T组测定光子数分别与两空白对照组比较,以及NKT组内培养24h与72h时测得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杀伤效应实验:NKT组及NK组与靶细胞空白对照组所测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培养24、72h时NKT组与NK组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T细胞具有抑制总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且抑制效应具有时间性,其调节作用较CD4~+CD25~+T淋巴细胞强。NKT细胞具有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但较NK细胞弱。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