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RI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明显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 ,对肿瘤新生血管定位越来越重要 ,以便将新生血管同正常存在的血管区别开 ,指导临床对肿瘤的治疗和监测。MRI、CT、US(ultrasound)都是可用于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方法 ,但MRI成像方式多 ,更重要的是MRI对血管床 (水和红细胞 )和对比剂敏感[1,2 ] ,更能反映血管的结构、生理及功能的改变 ,因而实验研究及临床主张应用MRI对肿瘤血管生成状况进行定性。本文就MRI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MRI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原理肿瘤血管是肿瘤生…  相似文献   

2.
肿瘤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1],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都密切相关[1,2]。MVD测定技术是目前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3]。但MVD测定技术是一项创伤性检查且测定方法较繁琐,所得结果只能反映肿瘤极小区域血管生成的情况,更无法动态地对肿瘤血管生成活性进行监测[4]。MR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 ,肿瘤可以通过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内皮细胞增殖 ,原发性实体瘤的恶性生长和转移中 ,肿瘤血管的生成起着关键作用[1 ,2 ] 。目前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为基础的治疗手段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能否成功在体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状态和对治疗反应很重要 ,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核医学显像和治疗方法也正在研究之中。一、肿瘤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指从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实体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的生长是新血管形成的结果[3] 。血管生成不仅在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包括侵袭和转移 )中有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4.
夏风  郑传胜 《放射学实践》2005,20(11):1026-1028
肝癌是常见的富血管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不能行外科切除的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均不甚理想。肿瘤血管生成因子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因素,在肿瘤切除术或TACE术后复发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及转移1939年有学者提出了肿瘤能诱发宿主新生血管形成。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假说,认为实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通常为1~2 mm3),其进一步生长要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用于持…  相似文献   

5.
肿瘤血管生成中VEGF/VEGFRs的分子影像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肿瘤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演进、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新生血管生成过程进行分子影像学评价,有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指导抗血管药物治疗、估计预后等作用.本文主要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分子成像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主要包括病理性及生理性血管生成2个方面,新生血管形成在多种疾病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肿瘤血管、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在新生血管形成中自噬起到重要作用。肿瘤生长及侵袭转移与新生血管形成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自噬性细胞死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血管生成造成抑制,而自噬也可以增强抗肿瘤药物作用。但是,肿瘤组织自噬水平的提高,同时会保护肿瘤组织,导致抗肿瘤药物的耐药,通过调节自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肿瘤。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中,自噬参与了新生血管形成,通过抑制自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眼底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 (FLT ,FLK 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检测 75例人大肠癌组织VEGF ,FLT ,FLK 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并分析其与病理分型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转移相关性。结果 VEGF ,FLT ,FLK 1主要表达于癌浸润边缘和坏死组织周围。FLT表达于癌细胞膜和 (或 )细胞质 ,而FLK 1则只表达于细胞质。VEGF ,FLK 1强阳性组 ( )MVD计数增多 (P均 <0 .0 5 ) ;淋巴结转移组VEGF ,FLT ,FLK 1强阳性表达例数增多 (P <0 .0 5 )。结论 大肠癌VEGF ,FLT及FLK 1表达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管新生在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已成为重要抗癌策略之一。为了正确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需要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方式显示肿瘤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变化。目前多种成像方法(CT、MRI、PET、超声以及光学成像)已用于监测肿瘤血管,但是由于核医学辐射性较大和分辨率较低,光学成像的低穿透性以及超声成像分辨率较低,其实际应用受到  相似文献   

9.
王妍  任力 《空军医学杂志》2011,27(4):220-221,235
临床病理研究证实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随着淋巴管生长因子和淋巴管内皮特异标记物的发现,肿瘤及肿瘤周围组织是否存在新生的淋巴管及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这几年的研究热点,而乳腺癌转移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淋巴道转移.本文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因子、生成机制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加以综述,并介绍如下.1肿瘤淋巴管生成因子及淋巴管内皮标记物1.1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 famliy,VEGF)是一类特异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及胎盘生成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IGF)[1].VEGF家族中影响淋巴管形成的成员主要是VEGF-C和VEGF-D,主要由肿瘤细胞产生,是一种较特异的淋巴管生成因子[2],诱导肿瘤中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在肿瘤的淋巴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3-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是最早发现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国外研究发现,VEGFR-3在胚胎发育早期可以存在于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而晚期仅存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1].  相似文献   

10.
自从Folkman[1]于1971年提出“实体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的观点后,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成为治疗肿瘤新的途径之一,目前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也揭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2,3]。对于不能手术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  相似文献   

11.
肿瘤血管生成与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肿瘤血管生成或再生是肿瘤生长与转移的先决条件 ,持续失控的血管生成是肿瘤病理改变特性。血管生成也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方面 ,且对影像学诊断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同时 ,也是近年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热点。1 肿瘤血管生成与特点血管生成是指从已存在的血管网状内皮细胞分化而形成新的血管。实体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新生肿瘤血管形成。(即新生血管提供氧与必要的营养物质 )。临床上任何可检测的实体肿瘤 ,实际上都已有肿瘤血管系统。肿瘤血管[1~ 5] 的发生、发展分为“血管前期”和“血管期”。肿瘤早期并…  相似文献   

12.
赵胜 《放射学实践》2005,20(2):174-176
近年来肿瘤研究的重大进展是确立了肿瘤血管形成(an giogenesis)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 意义[1]。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提取血流的多普勒频移信息,可 以反映肿瘤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助于判定 肿块的良恶性和评估治疗的效果。 肿瘤血管的  相似文献   

13.
CT增强扫描在评价NSCLC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水平与CT增强程度的关系 ,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在肺癌诊断、治疗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NSCLC病人进行动态螺旋CT扫描 (SCT) ,测量病灶增强幅度 ,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对病灶增强值、VEGF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肺癌病人CT增强值均数为 (36 .2 8± 6 .41 )HU ,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在中晚期的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Ρ<0 .0 5)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Ρ <0 .0 5) ;癌灶增强值与VEGF阳性表达、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亦呈正相关。结论 NSCLC的CT增强程度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有助于肺癌的诊断、TNM分期 ,而且可以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方面补充目前肺癌分期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恶性实体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生成是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反映了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平衡的结果,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指标[2],MVD的高低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恶性程度、侵袭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及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3].然而,MVD检测只能通过活检或手术后获得标本,并且结果仅反映肿瘤较小区域的血管生成情况,如何在手术前获取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信息,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制订有效治疗方案,已成为影像学探索的新方向.超声作为术前实时、准确、无创地评价肿瘤血管密度的影像学方法[4],可以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形态和功能,已成为近年来超声影像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CT评价肿瘤血管形成及血管生长因子表达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肿瘤的发生、发展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 ,同时血管形成也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CT作为一种简单、无创、可重复性强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反映肿瘤的血液供应特征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形成和相关因子表达的情况 ,这对于从分子、基因水平解释肿瘤影像学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以及评价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都是有意义的[1] 。1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机制1971年Folkman首次证实肿瘤在缺乏血管生成的条件下仅能生长 2~ 3mm ,并提出了肿瘤的生长依赖血管形成的假说。肿瘤血管形成分为 2期 :①血管形成前期 ,肿瘤的营养供应主要靠周围组织的弥散…  相似文献   

16.
肿瘤血管生成作为肿瘤的主要特征,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通过标记血管生成相关的受体、多肽、激酶或细胞外基质蛋白,形成高亲和力的分子探针,与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靶分子结合,从而显示包括整合素、VEGF/V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与血管生成关系密切的特征性血管生成因子,可从分子水平对肿瘤新生血管及血管靶向治疗疗效进行无创性检测.笔者就肿瘤血管生成PET影像学检测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大量研究证实,在许多病理过程中都存在着新生血管的形成,如创伤愈合过程、炎症过程以及肿瘤发生过程。在实体肿瘤中,如果没有微血管的发生,肿瘤仅可通过扩散缓慢生长到1~2mm3,只有在新生血管形成以后,肿瘤才能迅速长大,并进一步向周围浸润和进入血液循环向远处转移。迄今为止,有关影响血管生成因素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的研究较为全面。本文拟就VEGF的结构、功能、在肿瘤血管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受体进行综述。1 VEGF的结构和功能Ferrara等于196 8年在牛垂体滤泡星状…  相似文献   

18.
肾细胞癌是人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5%,其症状出现较晚,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正确评价肾内肿瘤良恶性对于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对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学者报道[1,2]瘤体内的新生微血管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有关。瘤体内血管的生成主要包括新生成的微血管数量增多,在病理组织学上为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增多等。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为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种主要调控因子,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张贺诚  陈正光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80-1382
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都必须有新生血管形成,恶性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周围新生血管的生成,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细胞获得营养以及生长因子的途经,可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因此,这种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休眠疗法(dormancy therapy)已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传统影像检查技术只能对一些与血管相关的物理和功能参数进行直接或间接评价,而无法对肿瘤新生血管做出早期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肿瘤血管生成及影像学在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转移及预后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是当前肿瘤防治研究中的热点。影像学的发展,为判断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必将在肿瘤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及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肿瘤血管的特点,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主要机制及其优势。介绍了影像学在肿瘤血管生成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