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灵枢·经脉》中“是动、所生病”的解释,长时期来,众说纷纭。故不揣谫陋,试作新解。一、对历代注家几种解释的分析纵观历代注家对“是动、所生病”的解释,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气血先后说《难经·二十二难》:“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这是对“是动、所生病”的最早解释,但与经旨多有未合。查《灵枢》原文,只说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分明气血都属于“所生病”,并不包括“是动”在内;而且分别为三焦、胃两脉之所主。与他经无涉;至于先后之说,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读您刊1981年第11期“关于《灵枢·经脉》篇‘是动’病、‘所生病’之浅见”一文,很有受益。联想到《灵枢》经脉篇在描述了十二经脉循行之后都有“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这样一段文字。所谓“是动、所生病”一般即指此而言。历代医  相似文献   

3.
一、引论灵枢经脉篇是关于经络学说最有系统的古典文献,内容一开头就讲述了人体的一般情况:"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是从解剖意义和生理意义上给经脉作出总的提示,认为这是运行血气于皮、肉、筋、骨之间的一些通路,是审察健康情况、处理疾病和调整虚实的主要依据.这也是全篇所要阐述的主题.准此,在接下分论十二经脉时,就是围绕着这几方面:(1)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5.
"是动病"、"所生病"是"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之略称。历代很多医家就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其机理,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了多种思路。笔者认为"是动病"为其经脉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出现的相应病理证候。而"所生病"是这条经脉可以主治×所引起的疾病更为恰当完整。  相似文献   

6.
<正> “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见于《灵枢·经脉》篇中,历代医家对它作了多种解释,各执已见,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笔者通过学习,认为仍有重新商榷的必要。历代医家的注释概要《灵枢·经脉篇》在十二经中均有“是动、所生病”之论述,《难经》最早为它注释:“……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由于十二经病候十分复杂,气证、血证在“是动”与“所生病”中前后交错,《难经》的上述注文非但未中的,并使后世医家跟踵而入不得返悟,不少人以气在外(为先),血在内(为后)作依据为《灵枢·经脉篇》注文。如唐·杨玄操曰:“邪中于阳,阳为气,故气为先病,阳气在外故也;若在阳不治,则入于阴,阴为血,故为血后病,血在内故也。”明·张世贤曰:“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邪由外入,先气而后血”。清·张志聪亦曰:“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以上诸论,源于《难经》出自一辄,大同小异。均未能符合经旨本意。如:徐灵胎曰:“此就  相似文献   

7.
“是动病”与“所生病”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10029)顾一煌关键词是动病所生病生理病理临床诊断治疗“是动病”是“是动则病”的简称,“所生病”是“是主×所生病”之略称。“是动则病”最早见于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1983年湖北张...  相似文献   

8.
"是动病""所生病"雏形源自《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到《灵枢·经脉篇》内容、形式完整描述,《难经·二十二难》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后世各医家之辞,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逐渐完善其诊断、治疗学意义与病候转归,还包括利用现代文献整理统计学思想系统考察的经脉归属和病候(群)关联;古代医家多从病位和病因解释和区分,结合语境及《内经》其他篇章理解,言简意赅,虽存争议,但总归于"变化-病"分析思路,包含气血先后、经络脏腑、内因外因及阴阳相对、穴动诊病、病症主治,借十二经脉条文中某类特殊情况发挥至整体,其中气血说、经络脏腑说、阴阳说等说服力欠佳;现代医家分析更丰富,通过临床观察、试验加以验证。研究方式多样,值得进一步完善,发扬及论证。古文献流传存在易遗漏、衍文、不同时代文字完善不足等,现今概念阐释与早期学术思想真实意义之间仍存在差异,缺乏验证的客观依据,需要进一步去伪存真、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9.
“是动”与“所生病”载于《灵枢经脉篇》,是以十二经脉为主的症候分类,历代医家曾有多种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主张“是动”光动于气,病在阳,“所生病”始生于血,病在阴,如《难经》及其注家杨康候、李駉等;一是主张“是动”为经络变动所致,“所生病”为脏腑所生之病,如张隐庵、薛生白等。笔者在临床实习中对“是动”、“所生病”的体会提出讨论如下。病例介绍一、蔡娥官,男,病已四月,初起塞热交作,肌肤微黄,继则右胁疼痛,腹部胀满,口苦不食,喜作太息,面色晦暗,小溲色黄,四肢沉重,苦于转侧,  相似文献   

10.
古人从不同角度出发,解释"是动病""所生病",为后世医家的理解提供了很多思路,但也有其理论缺陷。如《难经》的气血说理论依据与经文原文有较大差异;张志聪从辨证的角度出发,并未将"是动病""所生病"孤立开来,而是可相互影响,但此种说法相对笼统,缺乏事实依据。徐灵胎的"本经他经说"与冈本一抱的"经络脏腑说"存在同样的缺陷,与部分原文记载相悖。而现代医家在汲取了古人各家学说之长后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现代各家学说均从整体观或辨证观角度出发,各理论学说均有其特点,但多数为一家之言。要正确理解"是动病""所生病",必须从《黄帝内经》整体观出发,"所生病"不单见于经络病,亦可见于脏腑病,所以"所生病"应为经络或脏腑生理功能在体表的反应。如果单从文献研究角度出发,"变动、主治说"最为学术界所接受,也是针灸学教材所采用的,而李子孺、赵京生、曹昺焱等的批注沿袭观点较其他学说更贴近实际,直观、简洁,也更容易为读者理解,对于治疗、诊断的指导也比较贴近临床。  相似文献   

11.
从剖析《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脉中“是动病”、“所生病”原文写作的笔法上,综观全文,全面理解,探讨“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认为“是动病”是指疾病在外、在表、在经络,正气一般不虚,多为实证、急证,其变化较为明显,病情反应较为强烈;“所生病”是指本经脉所属的脏腑功能失调发生的疾病,是脏腑本身病变后出现的病候,一般而言,病位靠里,但不同的是,正气有盛有衰,病机有虚有实,病情或为急性,或为慢性。  相似文献   

12.
1973年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一批帛书,其中有两篇经脉学专著,整理小组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据考证,其成书年代均早于《内经》。其内容与《内经》的《灵枢·经脉》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重要的是,从中可看出经脉病候“是动、所生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对是动,所生病的认识、理解各有不同,使后学者不知应如何遵循。本文概括了历代(如秦越人、徐灵胎、杨康候、张志聪、罔本一抱)以及近现代医家(如陆瘦燕、裘沛然、李鼎、李今庸、郭兵权)各自对是动,所生病的认识以及不足之处。然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动与所生病二者既不矛盾,又不重复。是动是指经脉受邪所产生的症状,所生病则着重叙述是动所生症状的先后次序,二者是符合编排叙述的,故经文所载症候既有重复,又有补充是可理解的,不能因此而曲解其意思。  相似文献   

14.
张军  成荣新  朱长刚 《河南中医》2019,39(11):1648-1651
"是动病"的本义就是指经脉之气变动失常,导致经脉和脏腑发生病变。卫气多虚,营气多实,营卫不和的实质是卫虚营实,"是动病"的本质是卫虚营实。"所生病"的本质是血运失常,气血无法濡养脏腑经络,从而产生"所生病"的一系列证候。从气血学说方面认识"是动病""所生病",既不拘泥于脏腑病经络病之说,可以指导临床精准辨证,还可以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临床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病情,以补虚泻实,调畅气血为根本宗旨,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治疗原则,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5.
韩红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544-545
纵观“是动病”“所生病”的古今争论焦点,提出“是动病”,为本条经脉异常变动所发生的系列疾病症候,侧重是经脉病候的诊断意义;“所生病”是古代医家对经脉病候的不断认识和补充,侧重是经脉腧穴的治疗意义,揭示了《内经》时期经络理论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上的实际差别。  相似文献   

16.
《灵枢·经脉》"是动病"和"所生病"分别是"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的简称,对于二者历代均有不同解释。从"善治者治皮毛"去认识"是动病"和"所生病",对临床非常有价值。首先,不拘泥于脏腑病经络病之说。其次,通过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判定疾病的深浅,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再者,可以了解疾病的预后与转归。  相似文献   

17.
心咳出自《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使后人多将其与内伤咳嗽之"心咳"等同,笔者试从"是动""所生病"理论阐释心咳的本义、引申含义及治法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正> 十二经脉的病候都要涉及“是动则病,是主某所生病”。历代医家对此曾作了许多解释,可谓见仁见智。但截止目前,其准确含义仍是针灸学术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了交流学术思想,不避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正于读者。一、从“是动则病,是主某所生病”的起源与发展来认识关于经脉病候的记载,最早见于《帛书经脉》。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仅载有“其病”,所列病症甚少。而《阴阳十一脉灸经》才载有“是动则病,是(本经脉)主治其所产病”,所列病症较多。“其病”,指本经发生  相似文献   

19.
针灸教学释疑一则──十二经脉“是动”“所生病”之我见阎庆军(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主题词中医名词,经络辨证"是动"、"所生病"源自《灵枢·经脉》篇,意指十二经脉疾病中的两类病候。然而,为什么出现"一脉辄变为二病",这在目前的针灸教学中一直是...  相似文献   

20.
“是主所生病”的雏形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帛书经脉》,该书称为“主治其所产病”。至《灵枢·经脉》篇始称“是主适生病”。对其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见仁见智。本人复习有关文献,对“是主所生病”的含义略作探讨。历代医家对“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的解释,由于受《难经》“气血先后病”论的影响,其真正含义没有得到阐明。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帛书经脉》中亦称“是动则病”,而“是主所生病”则称“主治其所产病”,与《灵枢·经脉》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