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玲玲 《中原医刊》2009,(24):91-92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以下简称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21例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21例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晰,无分叶。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密度、等密度,3例患者表现为肝脏内多个病灶,余均为单个病灶。3例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6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3例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有1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文献,进一步提高对肝细胞腺瘤的认识。方法分析5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细胞腺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5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肝右叶2例,肝左叶3例。病变呈圆形,边界清楚,无分叶。3例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影,1例因脂肪肝呈高密度影;1例病灶见低密度环,增强后动脉期病变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值在60Hu以上,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呈等密度影。结论 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其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48例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8例69个病灶在平扫时66个病灶(957%)显示为低密度,3个病灶(43%)为等密度;增强后62个病灶(8986%)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且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4个病灶(577%)动脉期表现为致密结节强化影(直径<2cm)门脉期及平衡期密度逐渐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3个病灶(435%)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提示多层螺旋CT增强四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邹文远  石思李  李胜 《西部医学》2010,22(7):1294-1295
目的总结68例肝脏血管瘤的CT与临床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8例肝血管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结节样、环形或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延迟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完全充填为等密度或部分充填。结论结节样强化是CT诊断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CT在肝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结核病的CT资料.结果:9例肝结核患者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影,其中4例患者病灶内可见钙化,"粉末状"钙化是其特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有不同形式的轻微强化.结论:肝结核CT的表现虽无特异性,但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CT表现,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肝脓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为提高肝脓肿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关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肝穿和临床证实的肝脓肿患者CT资料,1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典型肝脓肿8例,病灶平扫呈圆形、椭圆形囊样低密度肿块5例、病灶内有分隔2例、病灶内有小气泡影1例,增强扫描8例边缘强化呈环征;不典型肝脓肿5例,CT平扫表现为边缘模糊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CT可见(1)肿块缩小征;(2)周围充血征;(3)簇状征.结论 CT扫描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脓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424-1425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血管瘤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或考虑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结节及环形强化,门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期见大多数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个别较大病灶部分填充,中心可见低密度区。结论“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密切相关,而病灶渐进性强化特点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腺瘤多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沈丘县老城镇中心卫生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40例肝腺瘤患者,回顾性分析肝腺瘤CT图像,观察病灶平扫以及增强扫描情况。结果:平扫显示为:单发肿块,病灶直径为3.4~7.4 cm。17例有不完整包膜,17例稍低密度包膜影,6例无明确包膜。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中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主要表现为均匀或略高密度,可见存在假包膜。11例表现为类似肝癌呈速升速降型,但其强化程度低于肝癌。平扫显示不完整的包膜在增强扫描时情况良好。结论:肝腺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双排CT进行平扫加增强双期和延迟期扫描,分析肝多发转移瘤的CT表现及特征,以期提高肝多发转移瘤的检出率和诊断认识。方法:肝多发转移瘤患者21例均行平扫加双期全肝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分析各期病灶的CT表现。结果:肝多发转移瘤的CT表现为肝内多发或弥漫分布的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少数呈囊状或不规则块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个别血供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当病灶与肝实质密度接近时,延迟期扫描有助于发现。结论:CT平扫加增强多期扫描,对肝多发转移瘤是一种敏感、高效、准确的检查方法,有利于提高检出率、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认识,评估CT在诊断HAML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4例HAML的 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例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单发孤立肿块,动态增强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中度强化。结论HAML是肝脏少见的良性肿瘤,CT检查对典型HAML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6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为全肝;层厚为5mm~8mm,pitch=1.2,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采用单相期团注法注入剂量为80ml~100ml,流速2.5ml/s~3.5ml/s。延迟时间:动脉期(HAP)延迟25s~30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70s、延迟期延迟3min~10min。结果: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84.5%),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9个无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延迟扫描见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48个病灶(82.6%)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10个(17.2%)病灶部分充填。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胆管细胞癌多期CT增强扫描特征,为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经病理证实70例胆管细胞癌CT影像学资料,观察CT平扫、多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单发胆管细胞癌70例,肝左叶发病居多(占64.29%),病灶直径平均6.5cm;伴肝内胆管结石25.71%,伴肝左叶萎缩20.00%。CT平扫显示肿块型45例,占64.29%,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动脉期显示病灶无强化14例,边缘轻度强化28例,静脉期显示病灶中心进一步网状强化14例,延迟期显示线状或不均匀网状持续强化18例;腔内生长型19例,平扫显示肝门部周边软组织肿块存在,动脉期显示肝门不周边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静脉期则进一步强化,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浸润型9例,平扫显示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期肝内胆管壁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期则缓慢持续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胆管细胞癌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利于胆管细胞癌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强动态CT扫描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强化(THPE)的病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THPE患者,均先行CT平扫,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30s、65s、3-5min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扫描,分析THPE出现部位、形态、各期强化表现及其与肝内外病变的关系。结果90例中,51例与肝内病变有关,THPE位于病灶周围相应叶段或相邻叶段;39例与肝外病变有关,THPE以门静脉、肝静脉阻塞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多见,常见相应肝动脉不同程度增粗。THPE形态与病变性质的关系:肝细胞癌(HCC)、胆囊炎/癌以多形态型多见;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癌/炎、门静脉系栓塞/压迫以扇型多见;肝脓肿以叶/段型、扇型多见;肝转移癌可出现扇型、多型态型和弥漫型;肝内胆管炎、肝硬化、Budd-Chiari综合征多为弥漫型。结论THPE可见于多种病变,根据其出现部位、形态特征对了解病变的病理基础和病变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全部病例均作上腹部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扫描,其中3例加病灶薄层扫描,2例加延迟期扫描。结果CT平扫8个病灶均呈低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强化,门脉期5例病灶仍有持续强化;8例中5例病灶内有明显脂肪成分,3例含脂肪较少经薄层扫描显示脂肪成分。结论含脂肪较多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有典型的CT表现,诊断容易;含脂肪较少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薄层扫描能提高脂肪的检出率,从而能提高病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64排容积cT增强后多期扫描图像,然后利用薄层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54例肝细胞癌中,(142/154)例在动脉晚期呈高密度,(138/154)例显示供血动脉。(8/154)例在门静脉期呈等或高密度,(146/154)例在门静脉期呈相对低的密度。(154/154)例在延迟期呈相对低密度。(32/154)例显示门静脉癌栓,(8/154)例显示下腔静脉瘤栓。结论64排容积cT增强多期扫描及3D重建不仅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表现特征,而且提高了肝细胞癌的检出率,还能直观地显示肝动脉、肝静脉及门静脉受侵情况,在临床早期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CT和MR资料,三期法(动肪、门脉、延迟)扫描肝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讨论其鉴别诊断和误诊原因。结果 17例FNH中有12例表现较为典型,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瘢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瘢痕可稍有强化;均作出了正确诊断。5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或瘢痕不明显,轻度强化;5例中有3例误诊为肝癌,2例诊为血管瘤。结论 不典型FNH容易误诊,应注意与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误诊另一原因是三期扫描技术不规范造成病灶表现不典型而引起。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姜浩之 《吉林医学》2010,31(23):3818-3820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小细胞肝癌的诊断能力。方法:对30例小肝癌行螺旋CT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于造影剂注射后25~30s、60~70s、3~5min开始扫描,碘海醇注射速率为2.5~3.0ml/s,用量80~100ml。结果:30例小肝癌共发现35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5.7%(23/35)、91.4%(32/35)、68.5%(24/35)、88.5%(31/35)。82%(29/35)的小肝癌动脉期呈高密度,静脉期68.5%(24/35)呈低密度,延迟期80%(28/35)呈低密度。动脉期和延迟期敏感性高于门静脉期。三期增强联合检出率为91.4%。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强化特征,对小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简继华 《安徽医学》2014,(3):340-342
目的:探讨二期(动脉期、门静脉期)CT增强扫描及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脏占位病变行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由高年资医师对二期及三期CT图像进行评价,比较两者病变显示情况、血管显示及定性诊断结果,进而分析延迟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必要性及价值。结果二期及三期扫描在病灶、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及三期扫描对肿瘤良恶性定性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扫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65.7%,三期扫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9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二期扫描比较,三期CT增强扫描并未明显增加病灶范围及相关血管显示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肝脏肿块的定性价值,同时也增加了患者辐射剂量,临床应根据检查目的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20.
黄峥峥  郑穗生  王龙胜  相丽  赵红 《安徽医学》2015,36(12):1478-14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三期增强 CT 表现与病理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9个经病理证实病灶三期增强 CT 表现,并与其病理分化程度进行对照。结果1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呈稍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病理为低分化;另3个平扫及三期增强较邻近正常肝实质为低密度,病理示1个为中分化,2个为高-中分化;余5个“快进快出”病灶均为低分化。结论 PCCCL 三期增强 CT 相对肝实质呈低密度者多见于中高分化小肝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