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55-456
《古今名医方论》乃由清代罗美撷选历代名医的医论和辨证施治的精华编撰而成,其选方严格、实用,无门户之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且多有发展创制新方,对名医、名方之评述更为精审,阐明了方剂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2.
《医宗金鉴》系清代三大名医之一吴谦主编。全书九十卷。其中卷二十六一三十三(八卷)为《删补名医方论)专集.是集博采历代医家方论精华.语多精辟,读之颇获教益。然而该集为何人所为。蓝本源于何处?因缺乏记载,世人皆不知晓。近拜读《古今名医方论》一书,发现该书内容与吴谦(删补名医方论》相同,而《古今名医方  相似文献   

3.
香砂六君子汤历代古籍中同名异方颇多,目前《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简明中医辞典》等,对此亦未能广为备载,笔者对此略论辨析,其出处与方义,将有助于临证加减应用该方时,收到效益。据考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罗美的《名医方论》、汪昂的《医方集  相似文献   

4.
正药性组方理论是医家在辨证立法之后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进行遣药组方。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对药性组方理论不断丰富与完善,清代是其发展高峰。1、气味组方理论。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多运用气味组方理论以释方,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选录多位医家运用气味组方理论阐释方的实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高度强调了气味组方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重要性,如"论药必首推气味"。针对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叶氏提出了一系列治法和气味组方方法,如在卫辛凉解表法,在气甘寒生津法,入营成寒苦甘合法,热入血分,用清血凉血法,或用甘润存津法,或用辛凉合甘寒  相似文献   

5.
赵安社 《国医论坛》2021,36(2):11-13
本文通过古籍文献研究与临证医案相结合,依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名医别录》《医寄伏阴论》《古今名医方论》等古籍文献,探析炙甘草汤方治疗心悸之机理;通过分析临床医案,进一步阐释炙甘草汤具有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功效.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等属于气阴两虚、心血不足型者,均可以炙甘草汤加减补...  相似文献   

6.
宋·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经》有病无方的状况,对《内经》理论指导临床有巨大推动作用。本文对《内经拾遗方论》的流传与成书作了考证,认为该书或为明代刘浴德、朱练撰述《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时的托名著作,其底本可能是金代刘完素所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一书前两卷。  相似文献   

7.
薛生白《湿热病篇》遣方用药规律探析唐建军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214001)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名雪,号一瓢,江苏长洲(吴县)人,与叶桂同代名医,所著《湿热病篇》是温病学重要著作之一,其论精辟,言简意赅。笔者多次学习《湿热病篇》每有...  相似文献   

8.
宋代中医儿科专著之学术成就及学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芳 《北京中医》2003,22(3):20-23
宋代中医儿科学初步建立。《小儿药证直诀》系中医儿科学建立的纲领性文献,《幼幼新书》集南宋中医儿科之大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仁斋小儿方论》、《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均以儿科方药论述为主,所收方药至今为临床常用。笔者对这几部儿科学术著作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来病(含妇科病)的专书。其完善的辨证论治理论及几千年来均行之有效的医方,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全书共载方262首,除去重复及附录外,完整的有205首。这些完整的方中.在书里出现两次以上的为18首,也可以说“异病同治”所用的方剂仅此18首,本方拟从多用途之方,探讨该书方证相对的论治大法。1异病同治实为同证同方《金匮要略方论》中同一方在不同的病证中应用两次以上的有以下18首:十本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小…  相似文献   

10.
《千金要方》"伤寒"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千金要方》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撰 ,千百年来 ,多数医家据该书卷九“江南诸师 ,秘仲景要方不传”一段文字 ,误认为孙氏撰著《千金要方》之际 ,尚未见到过《伤寒杂病论》,或仅看到了《伤寒杂病论》的片言只语等 ,这种认识陈陈相因 ,一直沿至今日。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参照晋·王叔和《脉经》、《金匮玉函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孙思邈晚年所著《千金翼方》,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林亿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日本国康平本《伤寒论》,白云阁《伤寒杂病论》等不同时代的有关《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1.
《斗门方》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门方》一书今无传本,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以降的各种医方本草。通过《斗门方》与《证类本草》、《备急总效方》、《古今医论大全》、《本草纲目》、《备救广义集》等书相关条目的比较研究,可以初步认为,《斗门方》成书于五代宋初之际,亡佚于两宋之间。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12,(4):827-827
①心脾两虚型,治宜养心健脾,怡情悦性。方用:济生归脾丸(《济生方》)加减。②肝郁脾虚型,治宜益气健脾,理气解郁。方用:香砂六君子丸(《名医方论》)合半夏秫米汤(《兰台轨范》)加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瑞竹堂经验方》系元代少数民族官员沙图穆苏在旴江任建昌太守期间领衔编写。该书由沙氏与当地名医共同考订中医名家方论,搜集旴江民间良方,精心选药及规范药物炮制,并经临床验证而成。但由于主编者的民族特殊性,长期以来该书一直被认为是少数民族著作。本文从作者经历、成书地域及行文过程、用药特色等方面,考评定位其为旴江医著。并从羡补且善补、治痹选良药、驻颜与美容、用法重炮制、传世有名方共5个方面,系统地探析了该书的方药特色。  相似文献   

14.
赵允南  张蕾 《河南中医》2004,24(1):22-23
许叔微 (公元 1 0 80 - 1 1 5 4年 ) ,字知可 ,宋代著名医家 ,真州白沙人。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除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外 ,生平医案还散见于《普济本事方》及后世类编整理的《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中。《伤寒九十论》载案 90则 ,其中经方医案6 1则 ,涉及经方 36首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 ,在医案的发展史以及仲景学术的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意义。《普济本事方》是许氏晚年所著的方书 ,载许氏医案5 4则 ,其中经方医案 2 5则 ,所录经方医案 ,考其义理与《伤寒九…  相似文献   

15.
有问必答     
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郑屯黄玉彬问: 为什么“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 答:“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是《古今名医方论》中吴琨评“当归补血汤”的一句名言。当归补血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是“治男妇血虚似白虎证,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则微”(《医宗金鉴》1985年7月第2版总734页)之证的方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它道出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  相似文献   

16.
《伤寒明理方论》是宋金时代医学家成无己所著,成氏对仲景的制方理论,言不离《素问》,以《内经》理论发《伤寒杂病论》组方用药之用,组方选药不离《神农本草经》。成氏对仲景方之用法禁忌,也做了阐释。成氏论方,重视病药相宜。成氏认为:病与药对,药与病宜,虽苛毒重疾,必获全济之功。成氏对仲景方名也有阐释。成氏论方,以《内经》理论为主线,还能参考诸家之论。  相似文献   

17.
方剂配伍 ,由来已久 ,但能以处方学原理来阐发前人方剂者 ,实自成无己释仲景方为始。成无己 ,宋·聊摄 (山东阳谷县 )人 ,后划入于金 ,故又称为金人。“所难者惟创始耳” ,作为第一个释方医家 ,其释方的特点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1 释方不离气味理论“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四卷 ,前三卷俱言症 ,惟第四卷为药方论 ,凡分析桂枝汤等二十方 ,悉本《素问》四气五味论以言药之性 ,君臣佐使以论方之制”(《中医各家学说》) ,即便成氏在《注解伤寒论》中 ,注其 112方 ,更是无不引据《素问》“阴阳气味之说以畅发”(同上 )如释桂枝汤方云 :“《内经》…  相似文献   

18.
许泽君 《陕西中医》2007,28(9):1246-1246
《丁甘仁医案》是清末民国初年名医、盂河医派杰出代表丁甘仁行医验案总结。丁氏在学术上继承了盂河前辈不拘一格、广采众长的治学精神,临证能融合伤寒、瘟病两大学说,贯通古今。其学术思想对今天的临床诊疗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人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他辨证之精妙,选方用药之灵活,颇有心得。今对其血证诊疗略作分析、归纳、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赵怀舟  贾颖 《山西中医》1998,14(5):46-47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首见理中丸方,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味组成,其方论下有作汤加减法。《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将此理中汤称为人参汤。而在宋本《伤寒论》中“人参汤”作为独立的方名仅在146条柴胡桂枝汤方论中出现,且非指...  相似文献   

20.
《伤寒方论》(以下简称《方论》)系清代伤寒著作,作者至今未定。该书于1984年7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按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书(汪午桥秘藏方书版)印行。《方论》共记载伤寒方112首,分五类,不采《伤寒论》原文,进行逐方研究。笔者读后殊觉:方论简洁实用,辨证精当可取,注重病因、传变,不但是研究《伤寒论》方剂之佳著,而且又是研究伤寒学的优作。笔者不揣简陋,评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