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s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ACO)患者急性期与缓解期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测量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招募健康人32例及收集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ACO患者急性期及缓解期各14例,采集肘部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术应用3种设门策略获得嗜碱性粒细胞,比较不同时期患者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3、CD203c、FcεRI)表达水平与健康组的差异,并对结果和疾病状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急性期嗜碱性粒细胞CD63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较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CD203c、FcεRI MFI较健康组无统计学差异;缓解期CD63、FcεRI MFI较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期CD203c MFI较健康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与缓解期比较,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FcεRI MFI没有统计学差异。急性期、缓解期CCR3+、CCR3+/CD123+HLA-DR-、CD123+HLA-DR- MFI较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ACO患者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3、FcεRI表达增强,这表明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了ACO的发病,通过检测其表面分子表达量对ACO病情的判断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彭玲  程洁  李勇 《安徽医学》2023,44(12):1467-1471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和百分比对初治肺结核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安徽省胸科医院初治肺结核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标准疗程的抗结核治疗,根据出院后3个月内是否非计划再入院分为再入院组(n=23例)和无再入院组(n=3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血生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T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计算CD4+/CD8+结果 再入院组基线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无再入院组,合并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组基线尿素氮、CD3+、CD4+;CD3+T、CD4+T、CD8+T比值比无再入院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因指标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出纳入进行回归分析的自变量为:尿素氮、CD3+T、CD4+T、有合并疾病、分歧杆菌培养阳性、CD3+T比值、CD4+比值、CD8+比值,进一步logistic回归显示CD4+T是患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经ROC分析显示:联合预测的AUC达0.973,灵敏度94.60%、特异度95.70%。结论 初治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水平下降与出院后3个月内非计划再入院的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了CKD 3~5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154表达能力的变化。 方法 以健康人外周血为对照组,以未接受血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KD)3~5期(未透析组)及CKD 5期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透析组)外周血为实验组,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频率、CD3+CD8-T细胞CD154的表达比例。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KD 3~5期未透析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细胞所占频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5期透析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为72.05%±2.65%;未透析组为63.06%±3.37%;透析组为68.92%±3.22%)。离子霉素联合佛波酯刺激全血后,各组表达CD154的CD3+CD8- T细胞占CD3+CD8- T细胞比例:未血液净化组(73.61%±1.91%)较对照组(79.78%±2.00%)及血液净化组(78.94%±2.4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取PBMC后用离子霉素联合佛波酯刺激,各组间CD15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KD 3~5患者存在CD3+CD8- T细胞CD154表达能力下降,可能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微生态制剂辅助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96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接受四联疗法,治疗组实施四联疗法+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两组疗效、Hp转阴率、复发率,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组织病理情况、肠道菌群、免疫应答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Hp转阴率较对照组高,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 <0.05)。两组治疗前肠上皮化生、炎症反应、活动性及萎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肠上皮化生、炎症反应、活动性及萎缩评分较对照组低(P <0.05)。两组治疗前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乳杆菌、双歧杆菌较对照组高,肠球菌、肠杆菌较对照组低(P <0.05)。两组治疗前CD4+T细胞、CD8+T细胞、NKT细胞及Treg、Breg、MDSC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CD4+T细胞、CD8+T细胞、NKT细胞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高,Treg、Breg、MDSC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 微生态制剂辅助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疗效明确,可促进Hp转阴,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免疫应答,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健脾养胃方联合化疗对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凝血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河北省中医院就诊的168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4例。对照组采用化疗,研究组采用健脾养胃方+化疗,两组均治疗4个周期。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凝血标志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营养状况(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胃肠道反应、肾毒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CD4+、CD8+治疗前后差值均小于对照组,CD4+/CD8+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PT、APTT、FIB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治疗前后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健脾养胃方联合化疗在胃癌患者中疗效显著,有助于维持患者机体免疫力及营养状况,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体DC-CIK细胞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表面分子表达情况.方法 抽取63例肺癌晚期患者的外周血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与患者病理分类相同的肺癌细胞株经反复冻融处理获得可溶性抗原,制备肿瘤相关抗原肽负载DC-CIK细胞,并进行质量控制后回输.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CIK细胞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前后T淋巴细胞表面CD3+HLA-DR+、CD3+CD25+、CD3+CD4+CD25+、CD3+CD8+HLA-DR+、CD3+CD8+CD38+细胞百分比及对比治疗前后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获得成熟DC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DC细胞成熟的标志分子CD11c、CD83、CD86及HLA-DR的表达均较高,分别为51.6%±10.3%、50.8%±9.7%、48.9%±11.4%、61.2%±6.5%;成功获得CIK细胞细胞,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3+CD56+双阳性细胞比例占21.3%±7.6%.与治疗前相比,DC-CIK细胞治疗后CD3+HLA-DR+(12.71±1.54 vs 11.44±4.13,P<0.05)、CD3+CD8+HLA-DR+(7.48±1.01 vs 5.20±1.01,P<0.01)、CD3+CD8+CD38+(8.27±1.71 vs 6.47±1.99,P<0.01)表达明显升高,CD3+CD4+CD25+(5.38±1.47 vs 6.12±0.67,P<0.05)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采用自体DC-CIK免疫细胞治疗晚期肺癌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参斛汤对前列腺癌术后病灶进展及血清microRNA-301a-3p(miRNA-301a-3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95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患者均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癌根治术,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化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参斛汤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病灶进展情况、血清学指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百分率(FPSAR)、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AM)]、免疫功能、不良反应等。结果 研究组局部病灶进展时间、远处转移时间较对照组长(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SA、FPSAR、TAM、miR-301a-3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FPSAR高于对照组(P <0.05),PSA、TAM、miR-301a-3p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CD3+、CD4+、CD4+/CD8+较对照组高(P <0.05),CD8+较对照组低(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参斛汤用于前列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可有效抑制病灶进展,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抑制miR-301a-3p表达,但在减少术后化学治疗不良反应方面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王跃飞  陈葆国  章鸯  郑瑞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8):106-109,131
目的 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3例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19+ CD24high CD27+ Breg细胞表达情况。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同时用ELISA方法分析血清IL-10、TGF-β分泌水平。以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 IM急性期组与对照组比较CD3+ CD4+ T细胞明显降低(t=19.99,P<0.01),CD3+ CD8+ T细胞明显增高(t=17.47,P<0.01),CD4/CD8比值降低(t=16.79,P<0.01)。IM恢复期组与急性期组比较,CD3+ CD4+ T细胞明显增高(t=21.54,P<0.01),CD3+ CD8+ T细胞明显降低(t=17.47,P<0.01),CD4/CD8比值增高(t=16.68,P<0.01)。IM急性期组CD19+ CD24high CD27+ Breg细胞表达水平13.4%±1.87%,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1)。IM急性期组CD19+ CD24high CD27+ Breg细胞表达水平与EBV-DNA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52,P<0.01)。经治疗后IM恢复期组CD19+ CD24high CD27+ Breg细胞表达水平18.3%±2.11%与IM急性期组比较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1,P<0.01)。IM急性期组血清IL-1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P<0.01)。治疗后IM恢复期组IL-10较IM急性期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0,P<0.01)。结论 IM急性期存在明显免疫失衡,即CD3+ CD8+ T细胞增多,CD4/CD8比值降低,可能与Breg细胞表达减低导致的免疫抑制功能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细胞免疫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60例。A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身麻醉,B组在A组基础上复合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CD3+、CD4+及CD8+)、NK细胞(CD3-CD16+CD56+)、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IL-10水平及术中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前(T0)、建立气腹前(T1)、建立气腹后90 min(T2)、术后第1天(T3)及术后第3天(T4)CD3+、CD4+、CD8+、CD3-CD16+CD56+和IL-6、hs-CRP、PCT、IL-10水平比较,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 <0.05)。B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A组(P <0.05)。两组麻醉维持时间、术中恶心呕吐、牵拉反应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可降低全子宫切除术T2DM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保护细胞免疫功能,且不增加术中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幼儿贫血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治疗的贫血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根据贫血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所有患儿均给予铁剂、维生素及饮食强化治疗。根据治疗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差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完成各组调节性T细胞CD4+、CD4+CD125+、CD4+CD125+CD127low水平;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调节性T细胞与患儿治疗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调节性T细胞CD4+、CD4+CD125+、CD4+CD125+CD127low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贫血患儿中预后良好组CD4+、CD4+CD125+、CD4+CD125+CD127low百分比高于预后差组(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在幼儿贫血中呈低表达,且与患儿临床预后呈负相关性,加强调节性T细胞测定能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定植对哮喘小鼠TH17细胞的表达、气道炎症及对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和激发制备慢性哮喘小鼠模型,同时制作流感嗜血杆菌琼脂糖菌珠,在气道注菌之后的第1、7、21天处理小鼠,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组织TH17细胞表达、测定CD4+T细胞TLR4的表达,并进行气道细菌培养和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细胞计数。结果 与正常组和哮喘非注菌组相比,哮喘注菌组有明显的哮喘症状和感染症状;病理学结果显示哮喘组气道黏膜水肿,管壁增厚,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注菌后炎症加重。哮喘小鼠气道注菌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气管壁厚度(WAt/Pbm)和平滑肌厚度(WAm/Pbm)均显著高于哮喘非注菌组。细菌学培养结果显示正常组第1、7天气管流感嗜血杆菌培养阳性,第21天阴性;哮喘组注菌后1、7、21天气管流感嗜血杆菌检测均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肺组织TLR4和TH17在CD4+T细胞的表达,哮喘组的TLR4和TH17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注菌之后二者表达显著增加,观察指标在哮喘注菌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哮喘组BALF中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注菌后细胞数进一步增多。相关性分析发现,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CD4+T细胞TLR4的表达与BALF细胞总数呈正相关(r=0.746,P<0.05),TH17表达与CD4+T细胞TLR4的表达、气道WAt/Pbm、WAm/Pbm和BALF细胞总数呈正相关(分别r=0.612、0.611、0.537、0.752,P<0.05)。结论 流感嗜血杆菌下呼吸道定植可以通过激活TLR4,增加哮喘小鼠肺组织TH17细胞表达,加重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可能是难治性哮喘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8例初诊AML患者及76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对AML患者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0例)和非高危组(48例)。经标准化学治疗方案治疗后对AML患者进行疗效评价。采集AML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 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非高危AML患者比较,高危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降低(P均<0.05),Treg细胞比例升高(P<0.05)。与未获得完全缓解的AML患者(27例)比较,获得完全缓解的AML患者(41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升高(P均<0.05),Treg细胞比例降低(P<0.05)。结论 观察AML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细胞比值变化有助于监测AML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骨髓免疫重建中T淋巴细胞的重建规律及其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重建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收集同期7名健康供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样本。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移植前和移植后15、30、60、90、180 d时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包括CD4+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Th)1、Th2,并用Luminex技术检测Th1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后15 d和30 d时骨髓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至移植后180 d仍未见回升;CD8+ T淋巴细胞比例在移植后早期(15、30 d)低于对照组(P均<0.01),60 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骨髓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比例整体水平均低于外周血中水平(P=0.001、0.002)。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后15、30、60、90、180 d时骨髓中Th1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整体水平高于外周血中水平(P=0.006);骨髓中Th2比例在移植后90 d内均无明显变化,在180 d时高于对照组(P=0.034),但整体水平与外周血中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骨髓中CD4+/ CD8+ T淋巴细胞比值在移植后逐渐下降,至移植后180 d时低于对照组(P=0.040);而骨髓中Th1/Th2比值在移植后90 d内各时间节点(15、30、60、90 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180 d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IL-2R水平在移植后15、30、60、90 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L-18水平在移植后15、30、60 d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移植后90 d时仅外周血中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骨髓与外周血中IL-2R和IL-18整体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后,骨髓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的重建规律不同,且与外周血中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Chem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have been a research focus in 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 Chem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play a role in lymphocyte recruit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This study aimed to observe whether IL-4 and IL-10 may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chemokine receptors CCR3, CCR5 and CXCR3 on CD4^+ T cells in CBA/J×DBA/2 mouse model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CR3, CCR5, CXCR3 in immune tolerance in pregnancy. Methods The mouse model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CBA/J×DBA/2) and the normal pregnant mouse model (CBA/J×BALB/c) were used. CBA/J×DBA/2 mice were injected with IL-4 (CBA/J×DBA/2-IL-4), IL-4 and IL-10 (CBA/J×DBA/2-IL-4+IL-10), or normal saline (CBA/J×DBA/2-NS) as a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CCR3, CCR5 and CXCR3 on CD4^+ T cells from mouse peripheral blood was measured by the double-labelled FCM method, and the embryo resorption rate was also examined. Results The embryo resorption rate in the CBA/J×DBA/2 group without any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BA/J×BALB/c group (17.9% vs 3.7%, P 〈0.01). The embryo resorption rate in the CBA/J×DBA/2 group immunized with IL-4 or IL-4 together with IL-10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and NS groups respectively. CCR3 expression on CD4^+ T cells in the CBA/J×DBA/2 group without any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BA/J×BALB/c group (0.3738±0.3575 vs 1.2190±0.2772, P 〈0.01); both CCR5 (3.0900±1.5603 vs 1.2390±0.6361, P〈0.01) and CXCR3 (2.4715±0.9074 vs 0.9200±0.5585, P 〈0.01) expressions on CD4^+ T cells of the CBA/J×DBA/2 group without any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BA/J×BALB/c group. Significant up-regulation of CCR3 and down-regulation of CXCR3 were found in the CBA/J×DBA/2 group treated with IL-4 (CCR3: 2.0360±0.6944, CXCR3: 1.3510±0.5263, P〈0.01) or IL-4 and IL-10 (CCR3: 1.8160±1.0947, CXCR3:1.0940±0.7168, P〈0.01). Because of the CCR5, IL-4 and IL-10 (1.9400±0.8504 vs 3.0900±1.5603, P 〈0.05), but IL-4 alone (2.5310±1.3595 vs 3.0900±1.5603, P 〉0.05)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CCR5 in CBA/J×DBA/2. Conclusions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CCR3, CCR5 and CXCR3 on CD4^+ T cell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The pregnancy immune tolerance may be induced through selective induction of CCR3, CCR5 and CXCR3 expressions by IL-4 together with IL-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水平,探索这两者变化在TAO发病机制及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1例TAO患者、21例Graves病(GD)无眼病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受试者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表面PD-1的表达率,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其与患者病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相关抗体及TAO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 TAO患者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5.9±14.5)%、(22.2±8.4)%,GD患者分别为(33.1±13.0)%、(18.6±9.2)%,均高于健康对照者[(17.4±7.4)%、(7.7±4.8)%,P<0.01].(2) TAO及GD患者PBMC中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分别为(8.3±6.4)%、(28.0±26.6)%,均低于健康对照者[(52.2±28.6)%,P<0.01.P<0.05],且TAO患者低于GD患者(P<0.05);TAO患者PBMC中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低于健康对照者r(12.7±13.4)%vs(38.2±24.2)%,P<0.01].(3) TAO患者PBMC中CD8+T细胞百分比与病程呈正相关(r=0.478,P<0.05).(4) TAO患者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轻度组与中重度组间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表面PD-1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O患者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细胞表面PD-1表达存在异常,可能参与TAO的自身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临床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NK细胞(CD16+CD56+)所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乙肝肝炎、LC和HCC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逐步递减(P<0.05),以HCC患者下降最为显著。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LC、HCC患者CD8+T细胞则显著下降(P<0.05)。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计数显著增加(P<0.05),LC、HCC患者NK细胞计数则下降显著(P<0.05)。结论 HBV感染者临床类型不同,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调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判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认知功能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淮北矿工总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接受全身麻醉,B组60例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剂量、镇痛持续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aO2)、CD4+、CD8+、CD4+/CD8+及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A组(P <0.05)。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术后30 min的HR、MAP、SaO2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HR、MAP有差异(P &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收治的接受肝切除术或肝局部切除术的患者120例,根据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低热量肠外营养组(HPN)和低热量肠内营养组(HEN),每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以及营养指标(ALB、PCHE、PA),免疫功能(CD4+ T 细胞、CD8+ T 细胞、CD4+ T 细胞/CD8+ T 细胞比值)、胃肠道功能(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至出院时营养支持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 与低热量肠外营养组相比,低热量肠内营养组患者TBIL、ALT、AST明显较低,低热量肠内营养组患者ALB、PCHE、PA明显较高,低热量肠内营养组患者的CD4+ T 细胞、CD8+ T 细胞、CD4+ T 细胞/CD8+ T 细胞比值均明显较高,低热量肠内营养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营养支持费用等均优于低热量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低热量肠外营养和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均有显著的疗效,但与低热量肠外营养疗法相比,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有显著优势,临床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