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CAF)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后疗效不佳或症状加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既往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后疗效不佳或症状加重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52~74岁,平均(63.92±6.54)岁,再次手术均采用ACAF术式。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ACAF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疼痛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9~21个月,平均(14.92±3.75)个月。所有患者ACAF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33±1.93升高为末次随访时的14.67±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4,P<0.05),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9±21.8)%;VAS评分由术前5.25±1.42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0.9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5,P<0.05)。结论 ACAF作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翻修手术初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作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翻修手术的选择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经皮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力学性能。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35例,依据患者意愿,采用经皮跨伤椎或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分为A组(17例)、B组(18例)。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力学性能指标:后凸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术前、末次随访的临床效果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两组比较,B组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切口也较长(P <0.05);两组手术后的后凸Cobb角和骨折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改善(P <0.05);术前与术后1周两组的力学性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的力学性能优于A组(P <0.05);至末次随访,两组的VAS评分、ODI均下降(P <0.05),其中B组低于A组;此外A组VAS评分差值及ODI差值较B组低(P <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或钉棒松动、断裂及脱落情况,A组术后有1例患者邻近椎体骨折。结论 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较以皮跨伤椎长,失血量多,但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为患者胸腰椎提供持续稳定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戴胡明  汪建军 《安徽医学》2021,42(2):186-189
目的 观察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行PKP治疗的28例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记录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胸背部及肋间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测量各时间点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的变化,来评估PKP在治疗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的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有2例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为椎间隙及椎体周围渗漏,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随访,随访4~16个月,平均(6.5±2.5)个月。术前、术后1天、末次随访患者胸背部VAS评分为(7.12±1.32)分、(3.24±1.15)分、(1.84±0.95)分;肋间部VAS评分为(6.89±1.19)分、(3.84±1.09)分、(1.24±0.85)分;ODI评分为(41.48±4.56)分、(19.68±3.72)分、(8.86±3.92)分,椎体矢状面指数为(0.79±0.15)、(0.94±0.24)、(0.91±0.18),椎体后凸Cobb角为(19.65±4.46)°、(10.56±3.64)°、(10.54±3.62)°。5项观察指标在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均数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t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胸背部、肋间部VAS评分、ODI术后1天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1天进一步降低(P<0.05);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无明显减小(P>0.05);椎体后凸Cobb角术后1天较术前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增大不明显(P>0.05)。结论 对于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肋间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改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临时外固定架处理与跟骨牵引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外固定组(55例)和牵引组(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外固定组术前予以临床外固定架处理,牵引组术前予以跟骨牵引处理。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效果、随访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 外固定组接诊至内固定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牵引组短(P <0.05),术中出血量较牵引组少(P <0.05)。外固定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牵引组(P <0.05)。外固定组术后手术优良率高于牵引组(P <0.05)。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牵引组(P <0.05),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牵引组(P <0.05),HSS膝关节评分高于牵引组(P <0.05)。结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术治疗前予以临时外固定架,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降低术前等待和术中操作时间,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获得良好的预后,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手术联合中医三期用药对老年跟骨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高空坠落致老年跟骨骨折患者90例。患者分为单纯实施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和采取跟骨骨折手术联合术后中医三期用药治疗的观察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末次随访后疗效较对照组好(P <0.05),观察组末次随访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 跟骨骨折手术联合术后中医三期用药能够进一步提高高空坠落致老年跟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桃红四物汤联合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的老年OVCF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接受单侧PVP术,研究组术后当天接受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比两组综合疗效、伤椎高度、Cobb角、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再生指标、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结果 研究组总优良率比对照组高(P <0.05)。研究组伤椎高度、L1~L4骨密度及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Cobb角减小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BALP、OC、tPⅠNP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β-CTX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手术前后骨再生指标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手术前后VAS评分、ODI指数的差值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可促进老年OVCF患者单侧PVP术后骨折愈合,减轻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改善骨密度,调节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于术后1 d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于术后1 d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和神经功能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肺部感染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和营养状况,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6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103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术中接受异体血回输的51例患者作为异体组,接受自体血回输的52例患者作为自体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免疫功能、血常规[红细胞(RBC)、血红白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5年内复发率、无瘤生存率。结果 自体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异体组短(P <0.05),术中失血量、医疗费用较异体组少(P <0.05)。两组患者术前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自体组术后CD4+、CD8+高于异体组(P <0.05),Th1/Th2值低于异体组(P <0.05)。两组患者术前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自体组术后血常规指标高于异体组(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总复发率、术后5年总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失血量,改善患者血常规指标,避免免疫抑制,但对并发症、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对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3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3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行术前计划的38例为指导组,以传统方法行术前计划的45例为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评估骨盆、髋臼复位质量以及骨盆、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统计术后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指导组较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减少,指导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常规组缩短。两组骨盆复位优良率均超过80%,髋臼实现解剖复位、满意复位者比例均超过85%,但两组骨盆及髋臼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Majeed骨盆量化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均升高(P <0.05),指导组术后3个月两项评分高于常规组(P <0.05),而术后6个月未见差异(P <0.05)。指导组、常规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期间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指导,可使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更具个性化,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加快骨折愈合及骨盆、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闫志  荆珏华  钱军  田大胜  陈磊  朱斌 《安徽医学》2016,37(11):1405-1408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早中期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术式分为A组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例)和B组后路钉棒内固定组(15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DI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35例患者均获随访。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B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术后为(8.47±1.67)°较术前(13.28±3.12)°减小,VAS评分术后为(2.30±1.10)分较术前(7.10±1.20)分改善,ODI评分术后(13.70±3.50)分较术前(43.80±5.50)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术后(5.37±2.21)°较术前(13.83±4.54)°减小,VAS评分术后(1.90±1.20)分较术前(7.10±1.10)分减少,ODI评分术后(13.90±3.10)分较术前(41.10±5.30)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手术前的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Cobb角矫正及防止丢失上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Frankel分级,A组术前D级7例,E级13例,术后D级3例,E级17例,术前B组D级5例,E级10例,术后E级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不做病灶清除,其疗效优于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早中期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杨  赵承斌  刘立冰  勾旭升  吴垠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0):128-130,134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的颈椎病患者34例,并由同一术者行手术治疗,术式采用颈前路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体次全切、钛网内植骨、锁定钛板固定。手术前后均对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OA)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变化。 结果 34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9.9±1.2分上升为术后13.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椎前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点递增刺激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es,MUNE)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术后效果评价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8例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患者,检测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及2年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的MUNE数值,并统计VAS及JOA评分,观察患者术后改善情况。结果 8例患者术前的双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MUNE值与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MUNE值比较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开始较术前MUNE增高,随着时间推移,术后2年MUNE增高更为明显,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段测定的MUNE值与VAS评分及JOA评分变化趋势相符合。结论 多点递增刺激法MUNE 通过量化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数目,了解神经恢复的细微变化,能准确敏感地反映CSM术后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张幸  赵兴辉  陈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0):1443-1446
目的探讨双小切口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连续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CSM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小切口组与单切口组,分别采用双小切口与传统单切口ACDF术。记录2组病人手术完成情况及随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OM)、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切口组(P < 0.01);2组病人各观察时间下VAS评分、颈椎ROM、NDI和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颈椎ROM、NDI均逐渐降低(P < 0.01),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小切口ACDF术治疗连续4节段CSM能获得与传统单切口手术一致的近期疗效,但双小切口ACDF术能够降低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颈前路手术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新型前路颈椎桥型锁定融合器(ROI-C)置入术和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7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固定方式不同分为ROI-C组(35例,ROI-C置入固定)和对照组(41例,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指标,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以日本整形外科及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OI-C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感染、血肿、神经损伤、食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吞咽不适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随着时间改变依次升高,VA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置入术、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MCSM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有助于恢复颈椎生理弧度与椎间隙高度,但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少、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再手术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再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结果患者再次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其影响因素为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脊髓栓系综合征(TSC)小切口松解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单纯TSC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所有患儿仅采用终丝切断术,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手术,观察组患儿采用小切口松解术,并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切口大小;术后及随访终点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及随访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变化;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切口小于对照组(P <0.05)。术后和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前、术后、随访6个月的VAS、JOA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VAS、JOA评分有差异(F=2.507和4.142,P=0.014和0.000);(2)观察组与对照组VAS、JOA评分有差异(F=4.913和2.229,P=0.000和0.029);(3)两组VAS、JOA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F=3...  相似文献   

18.
目的: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7椎板造穹隆,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的椎管成形术式和传统的单开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方法:分析应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40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改良组25例,传统组15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JOA评分及颈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及轴性症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改良组与传统组相比有升高趋势;改良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改良组角度大于传统组(P<0.05);传统组8例(50%)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改良组8例(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7椎板造穹隆,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的椎管成形术能明显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改善颈部疼痛,增加颈椎活动度,具有一定的神经功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靶点穿刺技术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的26例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背部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等。随访时间≥ 1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平均年龄(39.269±10.35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2.731±2.127)kg/㎡,平均随访时间(18.192±2.669)个月,平均住院时间(3.577±0.902)d,平均手术时间(72.521±15.2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13±3.004)ml。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磁共振成像证实游离脱出的髓核组织均已被摘除。1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复发,再次行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髓核,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LDH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