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SA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管对20例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经导管选择性造影情况及随访情况.选择同期进行传统保守治疗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20例作对照,比较治愈率、有效率、中转手术率、24 h引流量、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术中并发症发生.前气囊充盈后,18例导管前进良好,2例无明显前进.经导管造影显示16例肠管通畅,2例见肠管狭窄,1例肠管增粗,1例肠管扭曲.导管组治愈16例,好转2例,未愈2例;保守组治愈9例,好转5例,未愈6例.导管组与保守组治愈率、中转手术率、24小时引流量分别为80.00%与45.00%、10.00%与40.00%、(960±247)ml与(410±210)ml(P均<0.05),有效率分别为90%与70%(P>0.05).治愈与好转的病例中,导管组与保守组症状缓解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8天与10.3天(P<0.01)、10.5天与19.2天(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中转手术率,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中国疗养医学》2015,(9)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鼻胃管实施胃肠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转手术率低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且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转手术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介入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于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00例,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消化内科治疗方法(鼻胃管胃肠减压术),试验组采用介入结合消化内科治疗方法(经鼻插管介入)。比较两组肠梗阻缓解的时间(具体比较前3天的平均引流量、排气时间、腹胀腹痛减轻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穿孔、出血、狭窄、中转手术)。结果 治疗期间试验组引流量、排气时间、腹胀腹痛减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0% vs 58.0%,P<0.05);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9.0% vs 21.0%,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介入治疗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症状缓解快,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在临床可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2)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进行治疗,试验组使用内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记录并比较两组72h胃肠减压效果及临床不良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2h内,试验组腹围缩小量及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腹痛停止时间、腹胀停止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胃管,内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增强减压效果,缩短不良症状缓解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与常规鼻胃管胃肠减压术。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0.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安全可靠,有效率高,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我院1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分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组和对照组(鼻胃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肠梗阻缓解率、中转手术率、肠梗阻缓解时间及CRP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组肠梗阻缓解率为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P<0.01),中转手术率为30%,肠梗阻缓解时间为(3.78±2.46)d,CRP恢复时间为(5.12±3.75)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可有效解除肠梗阻症状。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539-5540
目的探讨机械性肠梗阻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符合标准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78例,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腹胀、腹痛的缓解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9.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6%,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症状缓解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双导丝辅助与单导丝辅助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1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肠梗阻导管置入方法 不同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两组患者均在DSA引导下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进行保守治疗,其中观察组采用双导丝辅助置管,对照组采用单导丝辅助置管,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术中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耐受率均高于对照组,置管深度长于对照组,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短于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SA引导双导丝辅助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及患者耐受度,有利于提高肠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3976-3977
选取我院符合标准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鼻胃管减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1%,治疗组患者腹部不适症状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有效的缓解了患者肠梗阻的临床症状,促进了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再次手术的损伤,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交替进镜法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拟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应用交替进镜法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经鼻肠梗阻导管内镜下置入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脱管率及耐受性评分。结果实验组中29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对照组中21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实验组的成功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实验组和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置管所用时间为(15.00±5.2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9.45±6.75)min;实验组脱管0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例,实验组耐受性评分为(1.25±0.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5±0.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交替进镜法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所用时间,明显地减轻患者术中的不适,无并发症,值得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疗效及置入体会.方法 回顾该院60例急性小肠梗阻,在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的疗效.结果 内镜下置管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的发生.内镜下置管的平均操作时间为8 min(3~20 min).日引流液体量约为400~3 000 mL,平均为1 700 mL.梗阻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5.8 d.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复发4例(6.6%),再次置管后治愈.10例(17%)未愈,中转外科手术,2例为腹腔嵌顿疝,1例因膀胱癌腹腔多发转移,2例粪石堵塞,5例粘连位置低,位于回肠末端或结肠.1例手术后因多系统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肠梗阻导管能够有效缓解急性小肠梗阻症状,降低外科手术率.内镜引导下置管术成功率高,操作方法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37例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导管护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拔管护理等。认为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简单、有效、安全,配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经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对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06-05-2009-08 26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采用经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减压的方法进行保守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经肠梗阻导管减压后(2.0±1.5)d,腹胀症状明显缓解(P〈0.05),无并发症发生,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进行全胃肠道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急性小肠梗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胃管与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在不同位置和类型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9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鼻胃管组和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每组各49例。鼻胃管组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患者采用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不同位置和分类肠梗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结果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和鼻胃管组患者在高位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显效:10例(83.33%) vs.12例(85.71%);有效:2例(16.67%) vs.2例(14.28%);无效:0例(0.00%) vs.0例(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在低位性肠梗阻患者中的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比率显著高于鼻胃管组[31例(83.78%) vs.11例(31.43%),χ~2=17.812,P 0.001]。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患者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比率在粘连性、肿瘤性和动力性三种类型的肠梗阻中均显著高于鼻胃管组[25例(86.21%) vs.15例(57.69%)χ~2=4.386,P=0.036;12例(80.00%) vs.7例(41.18%),χ~2=4.161,P=0.041; 4例(80.00%) vs.1例(16.67%),χ~2=4.122,P=0.042]。结论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对低位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肿瘤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优于鼻胃管。 相似文献
16.
17.
粘连性肠梗阻是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无肠绞窄的患者,宜行非手术治疗。有效的胃肠减压是非手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减压管一是较短的单腔鼻胃管,一是较长的双腔一囊管(如M—A氏管)。前者只能作高位定点吸引胃内容物,后者虽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评价在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2例接受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用肠梗阻导管在小肠内边深进边吸引疗法解除了252例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结论:(1)在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肠梗阻症状避免再次手术,显著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2)在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进行吸引减压较既往采用在X线检查机下放置该种导管省时、省力,导管插入深且可边操作边吸引胃肠液,从而避免误吸,避免医患受X线照射。(3)放置肠梗阻导管2~3d后可安全进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