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对心脏骤停并复苏后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窒息法心脏骤停模型,窒息时间约为11分钟,其中心脏骤停时间为6分钟。动物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心脏骤停组;心脏骤停复苏后一氧化碳干预组。分别对复苏后的三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海马组织TUNEL凋亡检测,脑ATP含量检测,线粒体呼吸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分析。结果:大鼠复苏后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并且神经细胞发生大量凋亡,一氧化碳干预组大鼠相比未干预的大鼠,其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并且其大脑ATP含量、线粒体呼吸及膜电位也显著增强。结论:一氧化碳释放分子通过增强复苏后大鼠脑内线粒体活性而降低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心肺复苏(CPR)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对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窒息加冰KC1致大鼠心搏骤停(CA)/CPR动物模型,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6、12、24、48和72 h断头处死大鼠制备大脑皮质内线粒体匀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MPTP的开放程度,用Clark氧电极法分析线粒体呼吸功能,并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 CA/CPR后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明显受损,线粒体呼吸Ⅲ态(R3)速率下降;ROSC后神经细胞MPTP持续处于开放状态,开放程度并不是瞬间增至最大,而是具有时间依赖性.具体表现为:ROSC后6h内神经细胞MPTP开放程度保持低水平,6 h以后开始迅速大量开放,12 h开放程度达到最大,24 h开放程度略有缩小,表明线粒体开始收缩.至48 h开放程度再次加大.72 h又明显缩小,但未达到正常水平(P均<0.05).虽然线粒体R3速率下降.但线粒体呼吸Ⅳ态(R4)速率升高,呼吸控制率(RCR)和磷/氧(P/O)比值明显下降;随着ROSC时间延长,RCR和P/O比值持续在低水平状态(P<0.05或P<0.01).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有明显损伤.相关分析表明,MPTP开放与RCR呈明显正相关(r=0.025,P<0.05).结论 CPR后MPTP开放是加重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在ROSC后早期即12 h以内如能及时应用抑制MPTP开放的策略,可能会使神经细胞的线粒体功能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神经功能的恢复赢得机会.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中不同温度溶液对神经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兔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模型,观察线粒体能荷、细胞COX活性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心搏骤停(CA)猪血浆和心肌氧化-抗氧化指标及心肌线粒体结构的变化,探讨山莨菪碱对氧化应激所致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3头健康雄性家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5)、肾上腺素组(n=9)和山莨菪碱组(n=9),用交流电刺激法建立CA模型.在CA前、CA 8 min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30 min、24 h留取血标本,ROSC 24 h处死动物留取心肌.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ATP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线粒体活性氧簇(ROS)水平;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并对线粒体损伤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山莨菪碱组ROSC 30 min和24 h时MDA含量(μmol/L)均较肾上腺素组明显减少(30 min:43.38±8.12比55.47±10.97,24 h:29.96±6.04比37.87±7.85,均P<0.05);24h时心肌SOD活性(U/mg)及ATP含量(μmol/g)也均较肾上腺素组显著升高(SOD:1.35±0.50比0.54±0.19,ATP:4.17±1.06比2.95±0.94,P<0.01和P<0.05),线粒体ROS含量(RFU)水平降低(88.00±17.67比107.00±21.35,P<0.05),心肌MDA(μmol/mg)含量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6±2.89比19.28±3.90,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显示,肾上腺素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线粒体排列及形态与假手术组有明显差异[线粒体损伤评分(分):0.41±0.08比0.12±0.01,P<0.01];山莨菪碱组线粒体损伤程度较肾上腺素组明显减轻(线粒体损伤评分:0.21±0.05比0.41±0.08,P< 0.05).结论 山莨菪碱可能通过调节氧自由基代谢,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所致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大鼠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线粒体分裂、融合在心脏中的变化,探讨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在ROSC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复苏后(post-resuscitati...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吸氧浓度对心脏骤停( CA )的大鼠心肺复苏( CPR )后神经功能损伤及脑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 CA/CPR后100%吸氧浓度(100%O2 CA/CPR)组、75%吸氧浓度(75%O2 CA/CPR)组、50%吸氧浓度(50%O2 CA/CPR)组、21%吸氧浓度(21%O2 CA/CPR)组五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大鼠只行气管插管操作,不进行CA;不同吸氧浓度组大鼠麻醉后心电监护、气管插管并接动物呼吸机,于呼气末夹闭气管,窒息致CA,立即开放呼吸机,各组给予不同浓度的氧气吸入,并结合胸外按压及肾上腺注入使大鼠恢复自主呼吸循环,停止CPR。对所有大鼠按照Longa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量脑组织ATP的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Ⅲ态、Ⅳ态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1%O2 CA/CPR组、100%O2 CA/CPR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脑组织ATP含量降低(P<0.05),呼吸Ⅲ态速率降低(P<0.05),呼吸Ⅳ态速率加快(P<0.05)。结论 CPR过程中,低浓度氧和高浓度氧均不利于CA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脑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吸入性麻醉药七氟醚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 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模型.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七氟醚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仅予麻醉及气管插管,七氟醚组在心肺复苏时即予以1最小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七氟醚吸入,对照组进行常规心肺复苏.每组半数大鼠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4h及24 h行心脏超声测定心功能.每组剩余大鼠ROSC后4h取材、提取线粒体,分光光度计法评估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程度,Western blot法测定胞质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结果 ROSC后大鼠舒张期左室后壁明显增厚(LVPWd)、心输出量(CO)明显下降.ROSC后4h七氟醚组LVPWd增厚程度(mm)较对照组减轻(1.95±0.14) vs.(2.32±0.34),P<0.05;心输出量(mL/min)高于对照组(46.94±3.61) vs.(38.77±6.63),P<0.05;加入氯化钙诱发线粒体肿胀,七氟醚组吸光度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减轻(0.048 ±0.007) vs.(0.069 ±0.011),P<0.01.心肺复苏后细胞色素C在胞质表达明显增多,七氟醚组胞质中细胞色素C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02±0.22) vs.(1.59±0.31),P<0.05.结论 七氟醚可以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下调MPTP开放,减少细胞色素C向胞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对比大鼠窒息法和室颤法心搏骤停模型在复苏后不同时期心脏的损伤及恢复情况.方法 动物模型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35只SD雄性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制作窒息法与室颤法诱导8 min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模型及假手术组,于复苏成功后4、24、72 h行心肌HE染色、心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心脏彩超的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E染色4h室颤组肌溶解较窒息组明显,72 h二组肌纤维排列紊乱;RCR4h室颤组低于窒息组,24 h恢复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颤组4h低于窒息组(29.68% vs.42.16%,P=0.031),24 h室颤组与假手术组无异,而窒息组72 h方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 h两组左室前壁厚度均较假手术组增加(2.41 mm vs.1.72 mm,P=0.013; 2.61 mmvs.1.72 mm,P=0.00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室颤模型在复苏后早期心肌损伤较窒息模型严重;中间期两种模型均有所恢复,且室颤组较窒息组更早恢复;复苏后后期两组均出现代偿性心肌肥厚,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变化在细胞色素C释放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56只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建立窒息加冰氯化钾致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动物模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7组,即假手术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 h,6 h,12 h,24 h,48 h,72 h组,每组8只,分别在各时相点断头处死大鼠,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制备大脑皮质内线粒体匀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不同时相MPTP的开放程度,Western blot免疫杂交法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CytC).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ROSC后6 h内神经细胞MPTP开放程度保持低水平,6 h以后开始迅速大量开放,12 h开放程度达到最大,24 h开放程度略有缩小,至48 h开放程度再次加大,72 h又明显缩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正常脑组织线粒体CytC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14 000处出现一强阳性条带,而胞浆蛋白中CytC蛋白含量甚微,呈一弱阳性条带.ROSC后3 h线粒体CytC蛋白未见显著变化,而胞浆成分中开始增多,至ROSC后24 h大部分CytC已释放至胞浆中,此时线粒体条带明显减弱.结论 大鼠CA/CPR并ROSC后神经MPTP的开放程度与CytC释放的量呈明显的相关性,MPFP的开放促使CytC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严重创伤休克的液体复苏新进展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无论战时还是平时 ,休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一般战、创伤 ,休克的发生率为 10 %~ 15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 ,休克的发生率可以高达 2 5 %~30 %〔1〕,32 .6 %~ 5 9.5 %的伤员死于失血性休克。随着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及休克防治上的不断探索 ,我们在休克的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提出了许多新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并且发现了许多新的抗休克药物〔2〕 ,同时对严重战、创伤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方法、原则以及复苏标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现就这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1 严重创伤休克新的复苏方法严重创伤休…  相似文献   

12.
我院 ICU 1995~ 1998年对 5例平均心跳停止 4.5分钟的患者行心、肺、脑复苏成功 ,并长期存活 ,占同期心、肺、复苏患者的 2 0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2 1~ 48岁 ,平均 39.2岁。心跳停止发生在医院内 3例 ,家中 1例 ,转运途中 1例。心、肺复苏前心跳停止时间 2~ 8分钟 ,平均 4.5分钟。心肺复苏开始至心脏复跳时间 3~ 10分钟 ,平均 5 .7分钟。病因包括冠心病 2例 ,有机磷中毒 1例 ,脑干出血 1例 ,破伤风 1例。1.2 抢救治疗过程 全部胸外心脏按压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首次剂量 2~ 3mg,每 3~ 5分钟重复上述剂…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探讨姜志安,赵确江,王士昌,张晓光,董士民,刘芳,田风军,陈亚丽心肺复苏术有了许多新进展,但至今仍有些问题存在争议。结合近两年心肺复苏(CPR)成功的10例,探讨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10例患者均为1994~1996年住院和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建立窒息联合冰氯化钾致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的动物模型,于各时相点断头留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PR后脑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脑组织内仅有少量TUNEL阳性细胞;ROSC后3 h出现表达阳性细胞,ROSC后6 h表达开始增多,ROSC后12 h进一步上升(P<0.05),其后各组均处于高水平表达.Caspase-3表达均在ROSC后24 h显著增加,直至ROSC后72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明显相关(r=0.909).结论CA/CPR后大鼠脑线粒体Caspase-3蛋白高表达可能是细胞凋亡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大鼠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 建立致颤法建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Control)组、CORM-2组、无活性CORM-2(iCORM-2)组和假手术(Sham)组,复苏成功后分别静脉注射等体积(1 mL) 0.2% DMSO溶液、50 μmol/kg CORM-2、50μmol/kg iCORM-2及0.2%DMSO溶液.复苏后12 h心脏彩超测量射血分数(EF)和心肌功能指数(MPI)评估心功能,Clark氧电极测定心肌线粒体呼吸,Western blot检测心肌胞浆及线粒体蛋白细胞色素c(cyt c)及caspase-3表达.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复苏后12 h CORM-2组EF增高,MPI降低,线粒体Ⅲ态呼吸速率、呼吸控制率(RCR)增高,胞质caspase-3及胞质/线粒体cyt c比例降低(P<0.05).iCORM-2组上述指标与Control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RM-2可能通过释放CO,抑制心肌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及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6.
17.
心肺复苏是急救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及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心肺复苏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概念。本文就心肺复苏时的若干新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19.
小剂量碳酸氢钠16例心肺复苏成功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剂量碳酸氢钠16例心肺复苏成功的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心内科张怀勤心肺复苏中关于碳酸氢钠(SB)的应用问题一直有争议[1]。本文分析我院急诊科自1991年1月~1993年1月间经心肺复苏(CPR)成功的16例,以探讨小剂量SB在CPR中的作用。临床...  相似文献   

20.
心肺脑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医学》1995,26(1):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