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醉花窗医案》的分析探讨脉诊特色。该书作者王堉十分重视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基本上是凭脉辨证,用脉理解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并通过对脉象的诊查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同时其脉诊精微多种诊法并用,在临证时善于依据脉象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2.
刘贵颖教授重视脉诊的应用,认为脉为医之关键,能整体、动态地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助于判断疾病性质和预后。临证中宜深究脉理,细察脉象且不失偏颇。  相似文献   

3.
<正>张沛霖导师十分重视脉诊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几千年来脉诊手段一直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成为中医辨别疾病性质,勘定疾病证型以及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脉诊源于经络诊断,早期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中脉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4个主要特点:①以脉统证,分述六经病证特点;②细审脉象,详论病势进退及六经传变规律;③别脉阴阳,确定疾病性质;④三部合参,判断病位所在。脉诊在辨证治疗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仲景正是在平脉的基础上进行辨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则治法,施以方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倡平脉辨证论治疾病。强调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核心是证,脉是证的灵魂。临床辨证时,虽曰四诊合参,但四诊的权重不同。李老认为脉诊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50余年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强调以脉定证,以脉解症,以脉解舌。如本文中案1:脉沉滑,诊为湿热弥漫证;案2:脉沉微,诊为阳虚失荣证;案3:脉沉细数减,诊为阴虚失濡证;案4:脉弦减,诊为肝郁脾虚证。四案皆体现了李老以脉定证的思辨方法。  相似文献   

6.
巩祥贺  何平鸽  吴辉 《吉林中医药》2022,(12):1373-1376
高速的社会发展使失眠疾病呈现高发态势,诸多失眠患者表现为“心阴血虚”的病态,且这类患者多出现左寸脉沉细的特征性脉象。临证时依靠良好的脉诊能力往往能做到驭繁为简、蔓引株求,该文以“心阴血虚”不寐为例,将其特征脉象“左寸沉细”作为切入点追溯该型“不寐”的因机证治,从而探讨脉诊对失眠疾病处方用药以及判断病情演变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丰富多样,虽然后世未对其脉诊分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祖国医学脉学理论。为促进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丰富多样,虽然后世尚未对其脉诊种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等。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中医学脉学理论,为使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四诊之主要内容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它对于确定病因病机,识别病情真假、判断疾病预后、确定治疗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历代医家所广泛重视和运用,如《五符潜夫论·述赦篇》所云:“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张仲景正是一位善是脉诊的杰出医家,他所著的《伤寒论》中,脉诊的运用贯穿全文,甚至各篇章标题都提“脉证并治”,并强调指出,治病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把脉诊的作用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如能系统地学习和探讨张仲景脉诊之运用规  相似文献   

10.
宋银枝 《光明中医》2010,25(11):1956-1958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趺阳脉诊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趺阳脉的脉理渊源、诊脉部位、方法与原理以及趺阳脉诊与寸口、少阴脉诊关系等,阐述趺阳脉诊在辨病辨证、拟法遣方用药、预测病情、判断疾病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应用。通过趺阳脉诊的现代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趺阳脉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强调中医辨病识证四诊合参,临床脉诊应不拘泥寸口而应重视趺阳脉诊等诊法。  相似文献   

11.
郑重光认为三阳证的诊治显明易见,而对于亢害危殆的三阴证,在他看来,其似是而非的临床表现决定了诊断是关键的一环。在各类疾病中,阴证似阳证的阴阳病机最不易判断,常常表现出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繁复的特点,向来最易造成误诊误治。郑重光认为的阴证似阳证的脉象普遍特点是脉必沉细而疾,或沉迟无力,脉沉紧或散大。在表象都是热症的情况下,郑重光注重病人的脉诊结果,在脉证不吻合时,郑重光进一步指出要"凭脉不凭证",以脉象来揭开繁杂的表象,探求疾病的本质,达拨乱反正之功,可见这种脉辨病机的思想是郑重光辨识阴证的重要特点。郑重光独尊脉诊,强调凭脉不凭证,但并不是说他忽视了其他诊断方式,脉证合参是其临证的基础。郑重光辨识错综复杂的阴证似阳证疾病有丰富的经验,他以脉证合参为辨证基础,同时又以脉诊为直接判识病机的依据,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可靠详尽的参考,堪为后世所珍。  相似文献   

12.
恩师王光宇,湖北荆州区名老中医,在卫生医疗单位工作40余年,学术经验极为丰富,尤其精于脉诊.笔者有幸师从其门,随师侍诊,受益良多.王师咽喉诊经验丰富,临证之时凡病必查咽喉,用于协助辨证和疾病的判断,其法简单方便,特不揣冒昧,故总结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国医大师临床医案中心系疾病的脉象分布规律。方法:用Excel表格将搜集到的国医大师医案予以记录,记录要点为病证(或病名)、病因病机、初诊脉象及复诊脉象。记录完毕后,首先对脉象总体分布规律进行探讨,观察临床中脉象的分布规律,然后对心系疾病脉象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论:中医难,难在识证。而识证的关键在于脉诊,脉诊可以定性、定位、定量、定势。脉诊乃四诊方法之一,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我们在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对16位国医大师1 707例医案的分析,发现临床上因疾病复杂多变,患者的脉象多为复合脉或相兼脉,其中单一脉仅68例;在传统的28种脉中,细脉、弦脉、沉脉、数脉、滑脉及其相兼脉最为常见,其次为弱脉、浮脉、结脉、代脉、濡脉、缓脉等,从此结果来看,现代慢性消耗性疾病增多,虚证略多于实证。从119例心系疾病的医案中总结出细脉、沉脉、弦脉出现频次最多,其中细脉出现57次,沉脉出现41次,弦脉出现39次,其他脉象如弱脉、涩脉等交替出现,但总体频次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系疾病...  相似文献   

14.
脉搏是疾病反映于外的客观现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脉和症是一致的.但疾病是十分复杂的,有时也出现脉症不符之象。所以临证时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判断,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之取舍。笔者对脉症取舍略有体会,现举数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脉诊作为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对判断头痛的病因病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证型的头痛分别具有其特有的脉象特征。通过对外感和内伤头痛中各单纯证型头痛病因病机的分析,归纳出其主要脉象,为方便分析复杂的头痛证型做铺垫,为临床辨治头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曲雪东  滕晶 《河南中医》2016,(2):222-223
脉诊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服务于疾病诊断,对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但不是疾病诊断的唯一手段。四诊合参,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疾病资料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在脉诊过程中要结合其他三诊,这样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才能更加准确的体现脉诊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个别患者,通过脉诊与其他三诊结合从而对疾病做出相应判断,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17.
脉诊乃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多次论及紧脉.本文旨在从紧脉的脉象、脉理、主病几个方面对仲景之紧脉作以浅析,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8.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4-1435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观念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人体的脉象蕴含着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对脉象特征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可以归纳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患者的体质、个性和不良的心理状态等,有助于疾病诊断、判断转归和预后,且脉诊简便易行,因此,在临床疾病的诊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略举3则以脉测证的病案试述之。  相似文献   

19.
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滑脉属于阳脉,多主食积、实热和痰饮等,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滑脉是六种基本脉象之一,多与浮、沉、迟、数等脉并见,形成复合脉,亦有一脉多证和一证多脉等情况。故临证时,要仔细辨别脉象,多诊合参,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排除一些症状在身体上所表现出来的假象,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通过跟随恩师齐向华教授临证学习,认识到脉诊在指导辨证用药、追寻疾病的病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应该在临证诊疗中进一步强化脉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