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ombosis LDVT)机制甚为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血栓栓塞性疾病不仅与各种外在的危险因子相关1,而且有些由于先天性或遗传性抗凝因子减少或缺陷引起抗凝机制障碍所致2、3,我们对50例LDVT患者的危险因子及其血浆中抗凝因子总蛋白S(TPS)、蛋白C(PC)进行分析与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对照组:共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3~45岁,均为本院供血员,无心、肺、肝、肾及血栓栓塞性疾病。 1.2 LDVT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19~80岁所有…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探讨其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法国STAGO公司全自动血凝仪测定50例LDVT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蛋白C、蛋白S、AT-Ⅲ、D-D值。结果LDVT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组AT-Ⅲ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VT患者治疗前的蛋白C、蛋白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D-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DVT患者治疗前的蛋白C、蛋白S均显著低于治疗后组(P<0.05)。LDVT患者治疗后组蛋白C、蛋白S、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VT患者血浆蛋白C、蛋白S呈消耗性降低,经治疗可逐渐恢复正常。AT-Ⅲ与LDVT患者血栓形成无关。蛋白C、蛋白S、D-D是LDVT患者诊断与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疗效。方法:确诊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7~81岁,70岁以上15例。左下肢35条,右下肢5条。患肢较健侧增粗2-7cm。病程多数在1-30天。常规抗凝溶栓治疗33例,介入治疗7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病侧动静脉留置溶栓导管。结果:常规治疗组,3~5天患肢开始缩小。介入治疗组,2天后患肢明显缩小,3例导管留置处皮下血肿。腹部、大腿皮肤青紫明显。两组均抗凝溶栓3~10天。显效3例(均为介入治疗组3/7),有效36例。死亡1例。结论: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介入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其并发症及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1~2]。近几年随着我国DVT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医疗知识的深入普及和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国内同仁对此病的认识渐趋深刻,治疗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治疗主要是抗凝、溶栓和手术取栓,微创技术发展迅猛有广阔的前景。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及弊端,应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现就DVT的主要治疗方法及有关问题予以探讨综述。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总结分析自1999年到2000年间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丹参注射液综合治疗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结果:本组治疗病人均取得满意效果。病人接受用药后1天肿胀开始消退,3天后下肢张力减弱,肿胀消退较明显,5天后明显消退,7天后大部分病人下肢肿胀基本消退,小腿张力恢复,同时腓肠肌和股三角区压痛缓解。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宜采用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效果安全、满意。  相似文献   

6.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VTE是临床三大血栓性疾病之一,复发率和致死率极高,早...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包括做好一般处理、用药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支持、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认为精心细致的护理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关键,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患者口服华法林的最佳初始剂量。方法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1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甲、乙、丙三组,并给予不同的初始剂量,甲组27例(<51岁,初始剂量3.75 mg),乙组52例(51~70岁,初始剂量2.5 mg),丙组33例(>70岁,初始剂量1.25 mg)。通过监测国际化标准比值( INR)调整华法林用量,监测三组患者INR达到2.0~3.0时的时间及华法林维持剂量。结果 INR达到2.0~3.0时,甲组用时(7.2±1.2)d,华法林剂量为(4.23±0.82)mg;乙组用时(9.3±1.5)d,华法林剂量为(4.05±0.64)mg;丙组用时(9.7±0.7)d,华法林剂量为(3.32±0.45)mg。结论对于不同年龄的急性DVT患者,可选择不同的华法林初始剂量,使患者更快、更安全的达到维持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降纤治疗,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疗效,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结果 临床治愈68例,有效37例,无效7例,有效率93.8%。结论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可以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选择性抗凝剂阿加曲班对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其中研究组采用阿加曲班,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加曲班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性、安全性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对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观察进行了回顾性总结,认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解除思想顾虑,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是确保介入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防止保留导管脱落和穿刺点出血;溶栓时用止血带定时放松和扎紧血栓近端肢体,使药液经交通支由浅静脉充入深静脉,使药物与血栓充分接触以提高溶栓的疗效,是保证介入治疗的关键.注意停药指征,观察患肢消肿情况;加强营养和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和肺梗塞等并发症发生;做好出院指导,预防疾病再次复发的方法是介入治疗的成功保证.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CI)并发下脚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应用ACL Putu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50例CI并发LDVT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GMP-140、凝血酶原片断1+2(F1+2)含量、总蛋白S(Protein S,PS)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C(PC)、纤溶酶原(Pig)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华中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2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而总PS含量、AT、PC、Pig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的脑卒中病人的血液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并给予必要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预防性措施,以防止L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单独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根据类型的不同,可采取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2种,而保守治疗通常采用溶栓加抗凝治疗.作者从 1997年开始,单独使用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据统计普通人群中每年下肢DVT发病率67/100 000[1].DVT如得不到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致命性肺栓塞,并可能发展为静脉血栓后遗症、慢性肺动脉高压等远期并发症,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重点做好溶栓治疗的护理观察,及时发现出血并发症。结果34例病例中,基本治愈8例,有效26例,无无效病例。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多个穿刺部位出血,经冰敷、局部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结论对溶栓治疗的病人,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溶栓治疗的护理,及时发现出血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1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3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41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为零,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调查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护患交流,给予入院时及术后及时的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进行早期的药物干预,辅以护理管理,以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77例下肢各类型骨折老年患者,术前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均无DVT,围手术期均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治疗。结果:177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有症状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2.26%;出现致命性肺栓塞1例,发生率为0.56%。结论: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综合防治,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