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证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志华 《光明中医》2007,22(11):F0004-F0004
大青龙汤出于《伤寒论》,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笔者根据方意,自1989年1月到2006年10月,采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证108例,获满意疗效,并以西药治疗同类患者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感高热属儿科急症范畴,临床甚为多见。笔者运用自拟“热毒清”糖浆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证取得显著疗效,兹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74例中,男性97例,女性77例。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者14岁。体温:39~39.9℃者128例,40℃以上者46例。病程:发热  相似文献   

3.
外感高热风寒证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感高热风寒证的理论研究长春中医学院95研究生(130021)张守琳,杨丽华,衣春光长春市儿童医院陈红【关键词】外感高热风寒证,醒脾解肌,理论研讨笔者在治疗外感高热风寒证中体会到,单纯应用辛温发汗之法,确实可以宣发肌腠,打开透邪外出之门,但往往会留下...  相似文献   

4.
速效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效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证40例张正林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因发病急骤,传变迅速,须即时阻止热势发展,驱邪退热,以防传变。笔者在诊治此类疾病中发现,仅用一法一方,实难控制病情,而几法联用,突出清热、祛邪,则可迅速控制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外感高热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科研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外感高热包括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泛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病毒感染无特效药,治疗中产生了诸多困难,目前来看难以解决.外感发热(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是常见的中医急症之一,由外感六淫邪毒或温热、疫毒所致,以恶寒、发热、体温升高、口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于温病、伤寒发病过程中,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45岁。体温39℃以上,伴有头痛头昏、流涕等外感症候群为本病诊断依据。治疗方法按年龄不同采用不同剂量的柴胡注射液。10岁以内每次2ml,10岁以上每次4ml,每日1次或2~3次。治疗结果疗效...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小儿外感高热,审证求因,探索截热之法并拟定方药,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1 细审致病之因:病必有因,引起外感高热的病因,主要是六淫邪毒为多。据临床所见任何不正常之气,大多夹有邪毒致病,古有无毒不起热之说。因此,重视邪毒致热的因素有利于治疗。2 掌握临床特点:小儿外感高热除邪毒因素外,尚与其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小儿易感、易热、易变为之不足,但治疗得当则易愈亦是其有利之处。掌握此特点,对患儿应注意保护,防止感触,一旦发病则应及早治疗以求速愈,或避免传变。3 截热方法举要3.1 解表清热法:以辛凉解表兼清气分热药物为主,用…  相似文献   

8.
9.
10.
外感退热饮治疗外感高热508例山东歌舞剧院医务室(250012)颜景夫中国轻骑集团卫生科(250021)秦庆云关键词 外感高热;外感退热饮;疗效观察笔者20多年来应用自拟方外感退热饮治疗外感高热50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8例中...  相似文献   

11.
方药 :银柴胡9 -15g,牡丹皮9 -15g,羌活6g ,金银花9g ,石膏12g ,知母9g ,黄芩6g ,板蓝根6g ,芦根9g ,生甘草3g。用法 :以上为5岁小儿用量。每日2剂 ,水煎取汁100ml,少量多次温服。治疗期间停用西药 ,治疗2日后评定疗效。疗效 :治疗56例 ,临床治愈39例 ,好转13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85 %。来源 :刘立席 (内江医科学校641003四川内江 ) ,谢安树.银柴胡丹皮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56例.四川中医 ,2004 ,22(4) :63.小儿外感高热@刘立席$内江医科学校!641003四川内江 @谢安树 @陈明伟…  相似文献   

12.
秦亮 《广西中医药》2003,26(1):59-59
  相似文献   

13.
儿童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西医多采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解热镇痛药,虽可取到短期的退热效果,但副作用多。我们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用青白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一般资料近两年来,我们用青白浴治疗儿童  相似文献   

14.
张丽  奚肇庆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94-494,500
近年来,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外感高热的研究取得良好成效.现对近10来中医药领域治疗外感高热临床经验综述如下.1 辨证施治刘陈等[1]认为,感冒病因四季气候不同,病性各异,治疗必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方能有的放矢.潘钦松[2]应用清透法(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板蓝根、生石膏、青蒿、地骨皮、白薇、薄荷、甘草)加减治疗外感发热邪热在卫气者36例,体温38℃以上,多在39℃以上.  相似文献   

15.
李谱智 《河北中医》1999,21(1):32-33
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蕃蓠薄弱,卫外不固,肺脾常虚,外邪入侵机体之后极易化热入里,伤气灼津或与内湿、积滞互相搏结,形成表里同病,寒热互见,虚实错杂的病理特点,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小儿外感高热治疗5法,现分述如下。1 散寒疏风热解表散寒与疏风清热之寒热同用。多用于小儿外感高热初期。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风寒之邪后,寒邪易郁闭化热,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流清涕或浊涕,鼻塞声浊,口干,咳嗽无痰,咽红疼痛,唇红,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紧或浮数。治宜散寒解表,疏风清热。方选三拗汤与银翘散…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脾常不足,外邪入侵,往往伤及运化,故外感高热多见夹滞。治疗中笔者常于辨证的同时重用大黄,其效甚佳,兹举验案2则,以示说明。 一、上呼吸道感染 王××,男,1 5/12岁,1990年8月16日诊。患儿5天前高热、咳嗽流涕。经肌注青霉素等药后咳嗽好转,但高热不退,日晡尤甚。伴腹胀食少,咽红唇赤,大便干臭,2日一行,小便黄少,舌红苔薄黄腻。T39.4℃,血象:WBC10.8×10~9/L,N0.72,L0.24。胸透无异常。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为外感风热、滞热里结。治予疏风解表、通腑泻热。处方:蝉蜕、银花、连翘、薄荷(后下)、柴胡各6g,黄芩、葛根各8g,槟榔、陈皮、生甘草各4g,滑石10g。水煎服。另以生大黄15g,开水浸泡30分钟,再以武火煎5分钟,取汁分2次,分别于第1、2次服中药时兑入同服。一剂后共解大便4次,先干硬、后稀溏,量多臭秽。随之热退。再予上方去大黄、槟榔,加茯苓、山楂、麦芽、桔梗,2剂而愈。  相似文献   

17.
辨证治疗外感高热142例,总有效率90.14%。并探讨了不同热型、证型及病种的疗效,结果表明表热型、风热证、风温病效果较好、里热型、湿热证、湿温病效果相对较差,并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维义 《新中医》2001,33(3):11
笔者自拟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方药与用法 基本方:荆芥穗 6- 10g,青天葵 4- 10g,黄芩 6- 12g,金银花、蒲公英、葛根各 6- 15g,芦根 10- 20g,板蓝根 8- 18g,甘草 3- 5g。加减:咽红加薄荷、浙贝母;咳嗽加苦杏仁;痰多加川贝母;面红、口唇干燥者加石膏、知母;大便秘结加大黄、玄参;热难退、舌苔厚去芦根、葛根,加茵陈、滑石;抽搐加水牛角、钩藤。   适应症 临床表现为高热, T 39℃以上,面红,或伴有外感症状,舌红,食指络脉紫或暗红。   病案举例 颜某,男, 6岁, 2000年 4月 12日…  相似文献   

19.
袁正刚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喜新 《中国中医急症》1993,2(3):117-118
本文简介了袁正刚单纯用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邪在肺卫,轻宣解表,当注重透汗和服药方法;邪气入里,郁于气分,清热之中加用辛味药,透发郁火,增强解热作用;四时外感高热有湿邪者,抓住三个方面的辩证要点,广泛运用化湿法清热;外感高热有败血、痰饮淤滞者,运用通腑消瘀法泄除邪热。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的常见疾病,郑家远主任医师运用中药内服大清宣导滞汤合外洗热浴汤的方法使得小儿外感发热疾病疗程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