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栾丽芹 《山东医药》2013,(39):54-55
目的 分析血管性痴呆(VD)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HP感染与VD的关系.方法 VD患者40例(VD组)、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40例(LI组)及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上述受检对象进行Hp检测,Hp阳性者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结果 VD组Hp阳性率为75.0%,LI组为52.5%,对照组为15.0%.VD组、LI组与对照组比较及VD组与LI组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VD组HCY、TG及LI组HCY水平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VD组、LI组TG水平升高(P<0.05或0.01);与LI组治疗前比较,VD组HCY、TG水平升高(P均<0.01).结论 VD患者HP检出率明显高于LI及正常对照者,推测Hp感染与VD的发病关系密切,并可能通过影响血清HCY、TG的水平,增加脑梗死的发生,进一步诱发VD.  相似文献   

2.
陈雪梅 《山东医药》2014,(5):98-100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明显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或不明显脑血管病(白质疏松症、慢性脑缺血等)引起的一大类综合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血管性痴呆(VD).研究显示,VCI为目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为64%,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2].VCI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早期诊断困难.因此,研究VCI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有助于其预防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混合型痴呆(MD)、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行为障碍。方法采用认知功能减退(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水平、CMAI评定老年期各型痴呆病人的行为障碍,并进行比较。结果AD组、MD组、VD组3组间的年龄、MMSE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D组与VD组间的ADL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MAI量表激越行为总发病率AD组明显高于VD组和MD组,但激越行为发生率和严重程度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组ADL高于VD组,与MD组无统计学意义,且激越行为总发病率均高于VD组、MD组,但激越行为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AD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特征性改变.但痴呆的三种分型的精神、行为异常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内疾病相关基因,方法:用改良的Pulsinelli-4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法4-VO法建立VD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其痴呆,以RNA指纹法对比正常老龄大鼠和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基因表达,并分离疾病情况下表达差异的基因。结果:在成功建立V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分离、筛选、克隆到32条VD海马内疾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片段,选取2条VD特异表达的片段进行Northern杂交验证,通过测序与GenBank比较证均为新基因片段,登录号为BG937392、BG937393,结论:RNA指纹法是快速、简便,有效的分离差异基因的方法,本实验分离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直接参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致病基因或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5.
余天智 《内科》2011,6(4):336-33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是我国主要的致残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0%~8.8%,每年有(1~3)/1000人发病。VD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药学者对VD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抗磷脂抗体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兰  苏净  刘震 《山东医药》2001,41(19):3-5
为探讨抗磷脂抗体(aLPs)与血管性痴呆(VD)之间的关系,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31例VD患者(VD组)、4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抗心肌磷脂抗体(aCL)。结果VD组、脑梗死组及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7%、23%和3%,两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检查证实aCL阳性的VD和脑梗死患者均无系统性红斑狼疮。aCL与VD的发生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机制相似。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为324/10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社会人群的老龄化,V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研究表明VD是一种可防治性的疾病,早期发现并干预危险因素可减少或延缓VD的发生。现将我院诊治的老年VD患者40例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与甲状腺轴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管性痴呆(VD)与甲状腺轴功能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1例VD患者、22例不伴有痴呆的脑血管病(CVD)患者及22例同龄对照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医学、现代医学在血管性痴呆(VD)治疗中的疗效和优势进行阐述,对比分析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VD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3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干预,包括调整或增加娱乐性活动,训练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的活动,矫正其不良行为,根据病情个别护理等。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VD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致病过程,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烟酒嗜好、心脏病、贫血、ApoE基因、高同型半胱氨酸等。VD为目前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积极预防其危险因素,可以减少VD发生,因此探索VD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VD的危险因素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系统、客观地研究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方法:随机对Wistar大白鼠分别进行肾性高血压模型和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取2次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高BpVD空白对照组(D)、高BpVD电针组(E)、高BpVD西药组(F)3组;取仅是高血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高Bp组(C)、高Bp假VD组(G);其余为正常组(A)、高BP假术组(B)。治疗前后记录大鼠Morris迷宫逃避潜伏期测定值。结果:造模后大鼠海马区的NO含量减少,同时学习记忆功能下降。通过电针治疗后,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恢复,Morris迷宫成绩提高,电针组成绩优于西药组,两个治疗组大鼠海马区的NO含量均有所回升。结论:实验为针灸治疗VD提供了重要的运动实验依据,表明针灸适于治疗脑部智能障碍,并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拟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探讨针刺百会及大椎对VD大鼠的认知行为及脑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选用纯系Wistar老年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采用2-血管阻断法(2-VO)制作VD大鼠模型,之后进行百会、大椎针刺治疗。检测大鼠穿梭箱实验成绩及脑内NO的含量及NOS的活力。结果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表明,针刺VD大鼠的百会、大椎穴,可明显减少VD大鼠在穿梭箱实验中的电击次数和电击时间,降低脑组织内NO的含量及NOS活性。结论针刺百会、大椎能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自南甚代谢.但讲VD大鼠的智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VD)是否有治疗作用。方法 结扎双侧颈总动脉16w,制作大鼠VD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及皮层和海马病理,观察盐酸多杂哌齐对VD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盐酸多奈哌齐组大鼠水迷宫第5及6天达到平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或P〈0.01),第2、3及6天达到平台的游程明显缩短(P〈0.05),第7天大鼠平台象限内的逗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寻找平台的策略由边缘型、随机型转为趋向型、直线型明显增快(P〈0.05或P〈0.01);第1天、第2天跳台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第2天的错误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盐酸多杂哌齐明显减轻VD大鼠皮层及海马的病理变化。结论 盐酸多奈哌齐对大鼠V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络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通络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符合VD纳入标准的轻中度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免煎中药颗粒,治疗3个疗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积分升高,BBS、ADL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中药治疗VD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男性患者唾液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老年男性共80例,其中VD 40例,无痴呆正常老年人40名。采用唾液酶联免疫法测定唾液中雌二醇(E2)、睾酮(T)、脱氢表雄酮(DHEA)的含量,并计算T/E2的比值。结果VD组患者唾液中T含量、T/E2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E2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唾液中DHE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V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性激素水平可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参麻益智胶囊对老年血管性痴呆过氧化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证实参麻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VD)的有效性,本文对服用参麻益智胶囊和阳性对照药物喜得镇(Hydergine)的老年VD病人及健康老年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化学指标的检测.这些指标都是与老年VD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的,包括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  相似文献   

18.
杨丽华  马春杨戈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7):1012-1012,F0003
血管性痴呆(VD)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据欧美统计患病率约占15%~20%,美国75~79岁女性患者占16.2%,意大利80岁以上男性占16.3%,英国占16.3%。我国VD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调查结果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3.96%,VD占2/3,约有30%卒中患者,可出现智能减退。笔者对近年VD的中医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影响的NMDAR1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从分子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5只,VD组10只,VD康复训练组10只.采用两血管阻断(2VO)法制作VD模型,VD康复训练组大鼠术后2 d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用Western Bolt方法测定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1,NMDAR1)含量,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VD组大鼠水迷宫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VD康复训练组大鼠较VD组大鼠水迷宫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缩短,但仍长于对照组(P<0.05).VD组大鼠NMDAR1含量明显减少,VD康复训练组大鼠较VD组大鼠NMDAR1含量增加,但仍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 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NMDAR1含量明显减少,康复训练可提高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NMDAR1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法制成VD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脑心通组(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另设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共治疗28d,治疗后以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其学习记忆行为能力,以HE染色、Nissl染色检测其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脑心通胶囊可以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减轻缺血对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损伤。结论脑心通胶囊为治疗VD大鼠的有效方,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减轻缺血对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