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忠虎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2):304-305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为降低精神病住院患者猝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近16年内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6年内猝死发生率为9.7‰。男性和新入院者较多。秋冬季,00:00~11:59时间段为猝死高峰期,伴有躯体疾病。服用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者在猝死病例中占较高比例,且联合用药者较多。结论精神科猝死病例中伴有躯体疾病者较多,对此类患者应谨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住院猝死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猝死发生率为2.47‰,占同期住院死亡病例的10.11%。与合并躯体疾病,服用氯丙嗪、氯氮平或联合用药,年龄50岁以上有关,易发生在午夜、凌晨及新入院治疗初期。结论:躯体疾病、服用抗精神药物、50岁以上和夜间为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高危因素,应予以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3.
撒兰梅  王燕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848-1849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为降低精神病住院患者猝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内乌鲁木齐市安宁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0年内猝死发生率为0.2%,均为男性,85.7%伴有躯体疾病。服用氯氮平、奋乃静在猝死病例中占较高比例,且联合用药者较多。结论:精神科猝死病例中伴有躯体疾病者较多,对此类患者应谨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方法:对2000~2010年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猝死的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心电图ST-T改变者占93.3%,高血压占55%,低血压占15%,高TG和(或)TC者占76.7%,均多为中老年患者;猝死1例。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多有心电图、血压、血脂的异常改变,入院时状态差、合并躯体疾病、心电图异常等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对可能发生猝死病例的认识及预防猝死的发生。方法:对56例住院猝死患者猝死诱因、猝死发生的时间段及死亡形式、猝死前先兆、猝死病因、猝死前驱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PACHⅡ)评分进行分析。结果:56例中20例有诱因;入院24 h内死亡26例,病情稳定后突然死亡29例,术后死亡1例;猝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38例;56例中有47例猝死前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PACHⅡ)评分平均(21.57±9.45)分,15分以上占76.78%,除1例3分,其余均在10分以上。结论:猝死患者常有明确的诱因;猝死前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APPACHⅡ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患者猝死的原因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住院精神患者发生猝死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60~69岁年龄组住院1年内发生猝死率最高,秋冬季4∶00~8∶00时间段为猝死高峰期,猝死者大多伴有躯体疾病,服用氯氮平、氯丙嗪者在猝死患者中占比例较高。结论高龄、进食差、心电图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是住院精神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预防和降低猝死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的病例有上升的趋势 ,由此带来的医疗纠纷也在增加。这个问题也逐渐受到了精神科医生的重视 ,为探讨猝死与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用药、躯体合并症以及年龄、病程的关系 ,本文对 2 6例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本组病例为我院 1975 - 0 8~ 1999- 0 6的住院精神病患者 ,死亡病例共 77例 ,其中符合WHO猝死诊断标准的 2 6例 ,占死亡人数的 33 77% ,占同期住院病人的 0 0 0 2 5 %。1 2 方法依据 2 6例猝死者的住院病历 ,对其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入院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我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病例的分析,找出猝死高危因素,指导临床护理对策制定。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住院的6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检测数据,找出高危猝死因素,指导临床。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猝死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为高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未再灌注治疗。猝死病例中心脏破裂、心源性休克为主要猝死病因。结论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猝死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加强以上危险因素的控制及管理对预防猝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朱洪  林丽群  张小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3):1011-1013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995年1月-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过程中发生猝死的28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猝死组,以2006年3月1日所在本院的729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服药时间、伴发躯体症状、精神障碍种类、抗精神病药种类及剂量、心电图特征、QTc间期等);对猝死组收集死因的临床判断,死亡季节及可能与猝死有关的资料。结果:猝死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的3.08‰,猝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总病程、用药时间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抗精神病药剂量及服用氯氮平者QTc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总体QTc,即猝死组(418.39±21.86)与对照组(402.83±26.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两组QTc服氯氮平组(399.84±23.22)与非氯氮平组(412.38±28.7)差异有显著性。猝死组用典型药物(64.3%)多于对照组(36.08%;P<0.01);猝死组心电图异常者(71.4%)多于对照组(36.35%;P<0.01)。猝死好发于冬季,大多发生于入院3个月内者(25.0%)和大于8年者(53.6%),主要死于心源性猝死(64.3%)。结论:心电图异常、用非典型药物治疗、冬季、入院小于3个月或大于8年者等可能是慢性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心脏性猝死,其病因多为冠心病所致,所以又称冠心病猝死。本文分析了1975~1991年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冠心病病人发生猝死35例,其中心肌梗塞(MI)28例(80%)、心绞痛7例(20%),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对冠心病猝死高危者的临床识别能力,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心脏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猝死是心血管内科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院内科住院期间心脏性猝死45例作一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猝死的心脏病住院期间死亡114例作一对比分析,着重分析猝死的原因、诱因,探讨预防猝死的措施。资料来源本文收集了我院1972年9月至1981年3月因心脏病入院,在住院期间死亡者159例,其中猝死组45例,占28.3%;非猝死组114例,占71.7%。猝死的诊断参照WHO提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通过临床案例分析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猝死患者多发生于新入院患者或长期住院患者、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既往或本次住院心电图检查异常的患者、兴奋躁动且长时间被约束于床的患者,死亡时间绝大多数在中夜班.结论猝死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后果严重,医护人员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必须加强医学观察,重视躯体疾病的治疗,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针对临床薄弱环节制定相应措施以避免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正> 为探讨肺心病猝死的易患疾病、先兆症状、诱发因素及病因,我们收集1984年~1994年间我院住院的30例肺心病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猝死的标准:均为肺心病住院患者,已基本恢复或处于稳定状态时,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立即或在6小时之内死亡。 1.2 性别与年龄:本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自30~70岁,48~62岁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发生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抽取精神科住院精神障碍猝死患者共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科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猝死率为2.37‰,其中以新入院、病程5年以上、住院2个月内治疗无效、多药联合应用的患者猝死多见;72.22%精神科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伴有躯体疾病;合并用药占66.67%。结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猝死多与合并躯体疾病及联合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 兹将我院1972年1月至1982年6月住院心脏病的心功恢复期患者46例发生心脏猝死的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在46例心脏恢复期心脏猝死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猝死,往往突然发生,迅速死亡,抢救常常措手不及。现收集我院1996年10月至2004年10月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猝死的2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规律,防止或减少猝死的发生.方法 对52例ACS患者住院期间猝死相关因素(疾病类型、心脏形态、心律失常类型、诱因、合并症、血清钾)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稳定心绞痛(UAP)14例(占26.9%),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16例(占30.7%),ST段抬高心梗占22例(42.3%),心梗患者前壁及广泛前壁梗死者28例(占心梗53%),有心脏扩大者32例(占61.5%),猝死前发生室颤35例(占67.3%),猝死有明确诱因28例(占53.8%)另外低钾血症,严重合并症也是猝死的重要因素.结论 所有ACS患者入院期间都要提高警惕,积极防止猝死发生,从多因素着手防治心律失常、感染、电解质紊乱,避免各种诱因等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患者猝死的特点,以便降低住院精神患者猝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1990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住院患者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发生猝死11例,猝死发生率为0.48‰。11例猝死者中,8例表现为紊乱性精神运动性兴奋,饮食差或拒食,且多为合并用药,5例死亡前心电图检查异常。结论住院精神患者猝死发生因素涉及多个方面,要减少猝死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老年冠心病猝死原因进行分析,以提供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猝死患者中的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例患者发生猝死,包括5例暴饮暴食,6例便秘,2例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和寒冷刺激各1例.其中便秘、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属于猝死的主要诱发因素.结论:在掌握冠心病猝死患者诱发因素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猝死发生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猝死是指直至死前24小时无提示死亡迹象的非预期性死亡,住院精神病人猝死发生率虽低,但后果严重,为了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安全医疗,避免意外,我们对本院1973~1996年中14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8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37.28±11.74岁,病程11天~29年,平均14.27±10.14年,首次住院9例,住院2次以上5例,诊断:精神分裂症9例,情感癔碍3例,偏执性精神病及瘴症性精神病各1例,既住均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常规及心脑电图正常。 死亡前治疗情况 单一用氯丙嗪口服治疗5例,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