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以及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单药治疗失败病例的效果,并筛选影响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作用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72例,肠内喂养失败后第1天10:00进行肠道营养。患者随机分为红霉素组和甲氧氯普胺组,共治疗6d。各组第1次给药均在第1天8:00,给药24h后,开始记录每日10:00,16:00,22:00和次日4:00胃液潴留量、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比较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对于单药治疗失败者,直接纳入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时间6d,治疗24h后开始记录联合治疗组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结果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红霉素组每日平均胃液潴留量较甲氧氯普胺组少[d2:(75±19)1)S(130-4-23)ml;d3:(72±16)w(120±21)ml;d4:(71±22)VS(125±18)ml;P〈0.05】;红霉素组的喂养成功率较甲氧氯普胺组高[d2:65.7%US37.8%;d3:51.4%VS27.0%;d4:45.7%VS18.9%;d5:40.0%IJS16.2%;P〈0.05];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在第5天的喂养成功率高达64.3%,明显高于红霉素组(40%)和甲氧氯普胺组(16.2%);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血糖水平、入组时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I/)评分、是否存在休克与喂养失败显著相关。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胃排空障碍效果较甲氧氯普胺为佳;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高血糖水平、入组时高APACHEII评分、休克为喂养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液体平衡量对机械通气的COPD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肠内喂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的AECOPD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入组时APACHEⅡ评分。其后以每一天为观察单位,将观察单位按液体平衡量分为液体正平衡组和液体负平衡组,并分别记录患者当天的实际完成肠内喂养量/计划肠内喂养量,腹腔内压(IAP),是否发生呕吐、腹痛、腹胀、胃潴留、腹泻和消化道出血。结果总共入组符合标准行肠内喂养天数451d,来源于46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15例)。将观察单位按当天液体平衡量分为液体正平衡组(n=294)和液体负平衡组(n=157),液体正平衡组的实际肠内喂养量/计划肠内喂养量(67.2±6.47)%少于负平衡组(82.4±9.33)%,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平衡组的IAP、腹胀、胃潴留发生的比例均高于负平衡组,两组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呕吐、腹痛、腹泻和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中,液体负平衡可以降低IAP,减少腹胀、胃潴留的发生,提高肠内喂养的完成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按照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肠组,26例)和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胃组,28例)。在两组患者均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第2天开始给予鼻饲整蛋白制剂(瑞代),观察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入住ICU时间、感染及胃肠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结果 (1)按照体质量计算热卡需求量,鼻肠组较鼻胃组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分别为(3.0±0.8)d和(7.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肠组较鼻胃组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2.0±0.8)d和(6.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第30天时,鼻肠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鼻胃组,分别为(64±6)g/L和(61±6)g/L,(120±17)g/L和(10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鼻肠组较鼻胃组平均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1±5)d和(14±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肺部感染、高血糖、腹泻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缩短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4.
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创伤病人并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创伤病人免疫功能影响和对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我科ICU住院严重创伤病人共78例,按肠内营养开始时间不同分为两组:①早期组:37例,入院3d内即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能全力行肠内营养;②普通组:41例,入院7d以后行肠内营养。分别在入院后第1d和第14d检测免疫功能指标、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早期组在入院第14d时测得血IgG、NK活性、CD3、CD4和CD4/C取比值分别均较入院第1d有明显升高(P〈0.01),而普通组在入院第14d时仅NK活性有所升高(P〈0.05);早期组在入院14d内肺部感染发生率(24.3%)明显低于普通组(415%)(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严重创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胃排空功能指导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间至我科行机械通气24 h且拟行肠内营养患者进行研究。入选的76例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传统回抽胃液组(对照组,38例)每4 h使用回抽胃液法评估胃残余量进而调整肠内营养方案;超声监测组(38例)每4 h使用超声测定胃排空或胃动力指数的方法指导肠内营养方案的制定。记录患者肠内营养达标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反流及腹泻次数、前白蛋白、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效果。结果超声检测组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较传统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4±6.2)vs(45.1±7.8)h,P0.05]。超声测定组与传统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3.2%(5/38)和36.8%(14/38)、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9%(11/38)和55.3%(21/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脱机时间[(3.6±1.1)vs(5.8±2.0)d]、ICU住院时间[(9.2±2.6)vs(12.3±3.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定胃排空功能可更科学地指导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方案的制定,提高肠内营养疗效,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后,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期间胃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的原因和干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229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172例行胃肠内营养治疗,其中并发胃潴留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出现胃潴留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析相应的干预对策.结果 80例胃潴留患者经过干预治疗,32例症状消退,35例症状缓解,3例于ICU治疗期间中止胃肠内营养治疗,10例死亡,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 通过分析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后在ICU期间进行胃肠内营养治疗并发胃潴留的原因,并加以针对性处理后,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肠内营养(EN)和全肠外营养(TPN)进行对比研究,以评估这两种营养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炎症指标及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将印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和全肠外营养组(30例)。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剂被送至Treitz韧带以远水平。对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转铁蛋白、白蛋白、手术治疗、感染、住院时间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和全肠外营养组的CRP均有显著下降(P〈0.05)。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从营养支持前的(26.1±5.7)g/L上升到营养支持14天后的(32.9±5.0)g/L,P〈0.05;全肠外营养组从(31.8±6.2)g/L升到(32.8±3.2)g/L,P〉0.05。肠内营养组转铁蛋白值从入院时的(1.58±0.32)g/L上升至第14天的(1.97±0.34)g/L,P〈0.05,而全肠外营养组这一变化相对较小[(161±41)至(1.72±0.26)g,/L],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是否手术干预、感染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略优于全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内营养液持续泵入在ICU病房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持续泵入胃肠内营养液的ICU患者50例为观察组,传统方法鼻饲胃肠内营养的ICU患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21 d后营养状况及胃肠内营养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21 d后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ALB和TSF水平明显下降与观察组治疗后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腹泻、胃潴留、应激性溃疡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内营养液持续泵入在ICU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呼吸衰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40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PIG窗)后,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序贯组治疗方法: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用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照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以目前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2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2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病死率等。结果2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1例(5%)和8例(40%)(P〈0.05),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0.4±2.5)d和(15.3±3.2)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6.2±2.8)d和(25.8±4.2)d(P〈0.01)。结论在PIC窗指导下的有创与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缩短重症监护(ICU)和总住院时间,改进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口腔护理液对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NP)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观察873例重症患者,分为应用0.08%甲硝唑行口腔护理组(M组,为一期研究组,212例)和0.2%氯已定葡萄糖行口腔护理组(C组,为二期研究组.661例)。2组患者人ICU后均接受每天2次的标准口腔护理,直至转出ICU或死亡;观察2组患者NP、VAP的发生时间、发生率、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和痰液内细菌的分布状况。结果:C组的NP发生率为17.9%(12.2/千患者住院日1,显著低于M组的28.8%(21.1/千患者住院日)(P〈0.01),而NP的发生时间[(11.3±8.4)d]明显较M组[(8.6±5.0)d]延迟(P=0.027)。C组VAP发生率为7.4%(16.8/千导管日).显著低于M组的11.8%(35.5/千导管日)(P〈0.05)。C组与M组的VAP发生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C组NP患者痰液内肠球菌属检出率为1.2%,显著低于M组的5.4%(P〈0.05),其余细菌学(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0.2%氯已定葡萄糖口腔护理能降低重症患者NP的发生率.但对致病细菌分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保守治疗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状况达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对策。方法选取胃癌保守治疗患者118例,均在治疗过程中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根据患者营养状况是否达标将其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癌保守治疗早期肠内营养达标患者平均年龄明显低于未达标患者,体质量≤60 kg以及肠内营养耐受者均明显多于未达标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保守治疗患者平均年龄、胃癌分期、体质量水平以及肠内营养耐受情况是影响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实施肠内营养之前,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提高肠内营养达标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对脑损伤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脑损伤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73例,应用BIS检查动态观察意识障碍程度的变化,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2个月的预后.根据预后的意识水平分为死亡组、意识障碍组和清醒组,分析BIS值和预后的关系,GCS评分与BIS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意识障碍组、清醒组的BIS值分别为35.3 ±24.9、54.8 ±16.6、68.4±14.7;预后越差,BIS值越低,预后的意识水平与BIS值具有线性相关(x2=11.090,P<0.01),BIS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01,P<O.01).结论:BIS与脑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IS监测在评估NICU脑损伤患者昏迷程度和预测转归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在肠道恶性肿瘤老年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肠道恶性肿瘤老年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观察2组术后免疫功能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7天CD4+(34.08±8.17)%、CD8+(25.98±7.21)%、CD4+/CD8+(1.49±0.41)回升较对照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06、2.2346、2.9389,均P〈0.05)。观察组术后IgA(3.61±0.97)IU/ml与对照组术后IgA(2.01±0.71)I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10,P〈0.05)。观察组肛门或造口排气时间(1.47±0.42)d,拆线时间(8.16±1.32)d、住院时间(18.64±2.88)d、发生感染3例,上述指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或χ2=7.9550、5.1669、8.9172、5.2523,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应用在肠道恶性肿瘤老年患者中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状态,缩短患者肛门或造口排气时间、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加速度(+Gz)暴露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过程中胃黏膜EGF及EGF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建立乙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Gz组和+10Gz组。3 d后每组大鼠进行加速度暴露,隔天1次,共4次,每次持续5 min。1周后取大鼠胃黏膜及血液标本,同时观察溃疡的愈合分期。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果大体标本观察:随+Gz值增大,溃疡分期降低,溃疡充血水肿严重。各+Gz值加速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EGF含量:对照组、+5Gz组、+10Gz组EGF含量分别为(0.136±0.013)pg/mg、(0.099±0.038)pg/mg、(0.119±0.044)pg/mg。+5Gz组EGF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Gz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Gz组、+10Gz组EGFR含量分别为(6.91±0.98)pmol/g、(5.55±1.23)pmol/g、(6.19±1.47)pmol/g。+5Gz组EGFR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Gz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z值可导致EGR及EGFR含量下降,延迟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空肠营养性造口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6例行肠内营养的胃癌患者,A组42例采用空肠营养性造口,B组34例采用鼻肠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后通气时间、术前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及其他各类不适)、住院时间等。结果73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效果较好,3例患者未完成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营养状况变化、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上优于B组(P0.05)。结论与鼻肠管比较,空肠营养性造口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但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肠内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对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收治的112例UC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PN+EN)及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治疗,4周后对各组治疗前后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11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经EN+PN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83.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P[(65.32±6.78)g/L vs(59.81±6.98)g/L,P0.05]、PA[(267.23±63.48)g/L vs(245.38±57.39)g/L,P0.05)]、ALB[(36.2±6.89)g/L vs(29.2±5.79)g/L,P0.05]、BMI[(23.45±3.02)kg/m2vs(21.34±3.07)kg/m2,P0.05]均有明显的增高。结论对UC患者进行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进食对促进肝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分成两组:早期进食组30例(A组),常规进食组30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营养费用、睡眠质量及住院时间。结果早期进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25.51±4.64)h、肛门排气时间(36.22±5.71)h以及首次排便时间(51.32±7.93)h与常规进食组(41.63±6.16)h,(58.44±7.94)h,(72.83±9.91)h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第5天早期进食组谷丙转氨酶(63.22±18.76)U/L、总胆红素(20.12±5.76)μmol/L和直接胆红素(12.46±5.28)μmol/L水平较低,白蛋白(36.43±4.55)g/L水平较高,与对照组[(78.31±20.56)U/L,(25.33±6.26)μmol/L,(16.51±7.35)μmol/L,(31.91±3.66)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睡眠时间(7.9±1.6)h 对(6.0±1.2)h、胃肠道不适(10%对50%)、感染率(6.67%对26.67%)、术后营养费用(1000±433.5)元对(2200±493.4)元、住院时间(7.21±2.21)d 对(8.98±3.1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肝切除术后早期饮食营养护理计划是更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安全可行,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扩大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在腹部手术患者中对肝脏功能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2组肝功能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93±10.73)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4.46±11.54) U/L,总胆红素(36.85±17.03)μmol/L;对照组干预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1.61±11.65)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4.78±11.94) U/L,总胆红素(36.98±17.21)上mo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80、0.1293、0.0360;P>0.05).观察组干预后内毒素(0.22±0.05) EU/ml,D-乳酸(8.23±2.01)mg/L,尿L/M比值(0.06±0.01);对照组干预后内毒素(0.35±0.14) EU/ml,D-乳酸(12.31±3.14)mg/L,尿L/M比值(0.13±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62、7.3411、9.2091;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20.38±4.15)h,住院时间(13.26±1.89)d,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29.67±6.92)h,住院时间(19.75±2.86)d,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或x2=7.7233、12.6999、4.0500;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以防止患者肠通透性降低,保护患者肠黏膜,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