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CPM下肢功能训练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6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CPM实验组(134例)和对照组(134例)两组进行对比,CPM实验组应用CPM装置进行训练,对照组不使用CPM,只由专业医务人员指导,鼓励患者主动、被动功能训练,观察两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CPM实验组在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优于对着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患者应用CPM装置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CPM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26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4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常规术后抬高患肢及术后24 h鼓励和指导患者做主动肌力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CPM装置进行训练,观察两组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应用CPM装置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期对连续被动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和缓解关节肿胀方面。目的:探讨连续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凝血状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方法,实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土动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24h开始使用CPM机进行患膝关节持续被动屈曲训练。比较置换后2周两组凝血综合指数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2周试验组凝血综合指数为2.66±1.0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凝衄综合指数为3.98±1.3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试验组凝J衄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能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对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底动静脉泵对预防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髋部骨折手术患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实验组应用足底动静脉泵。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伤后7d内患肢肿胀和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应用足底动静脉泵能有效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程妍 《妇幼护理》2024,4(7):1682-1684
目的 探究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我 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医护一体化护 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与下肢疼痛、肿胀情况、血栓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下肢疼痛、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栓预防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优于 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可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肢的疼痛与肿胀, 提高患者对血栓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30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气压治疗在预防高龄微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入住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高龄微创结直肠癌手术患者75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行双下肢膝关节、髁关节的主动/被动运动;2014年1—12月,78例高龄微创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应用气压治疗仪护理。结果观察组采取气压治疗进行干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治疗在预防高龄微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仪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骨折愈合仪联合气压治疗仪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功能锻炼法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疼痛情况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3,4,5,7天疼痛发生例数分别为42,10,6,2,0例,均少于对照组的54,37,20,10,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500,28.780,9.623,5.930,4.385;P〈0.05);观察组患者第3,4,5,7,10天中度或重度肿胀例数分别为32,18,10,2,2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6,40,37,23,1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2.270,35.780,28.780,22.280,8.890;P〈0.01);观察组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9,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主动功能锻炼前应用骨折愈合仪联合气压治疗仪能更有效地缓解术后肿胀、疼痛症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床上康复操预防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4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预防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预防组采用骨伤科常规护理+床上康复操(每日2次);对照组按骨伤科常规护理。2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彩色B超多普勒变化。结果预防组的血流变指标及彩色B超多普勒较对照组好(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上康复操能降低血流变各项指标,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可达到预防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并分析开胸术后应用艾灸涌泉穴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开胸手术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开胸术后采取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患者开胸术后在常规预防基础上加以艾灸涌泉穴预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VT发生率为6%,明显低于对照组30%;观察组治疗后膝上15 cm周径差、膝下10 cm周径差较治疗前变化明显,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及双下肢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涌泉穴对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佳,应用较为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0.27%(15/5616),阴式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90%(3/333),仰卧位手术发生率为0.09%(12/13333),15例均行彩超检查证实为静脉血栓,经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妇科手术后应积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生应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观察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calcium injection,LMWH)围术期应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接受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B组运用普通血管活性药物,术后14~20d患侧下肢行彩超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A组0例(0%)发生深静脉血栓,B组为6例(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295±80)ml,B组(272±80)ml,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大出血。结论: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围术期应用可安全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屠悦  林雪娟 《全科护理》2016,(21):2194-2196
[目的]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68例病人(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方式,干预组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4.7%,而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将我科74例骨科手术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各37例。预防护理组除常规护理外增加加强观察、早期活动、穿弹力袜、抗凝药物使用等。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预防护理组的深静脉栓塞发生较常规护理组低(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从我院选取104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