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用脂质体包裹氮芥处理急性实验性血清病家兔,检测了血清抗BSA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以及血清补体总活性的动态变化。观察了脾脏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及肾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表明,氮芥-脂质体能增强急性血清病家兔巨噬细胞的活性,加重肾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提示家兔急性实验性血清病的发病可能是依赖于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囊尾蚴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在脑囊尾蚴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囊尾蚴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在脑囊尾蚴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检测109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 在109例标本中,检出囊尾蚴抗原阳性率33.03%,抗体阳性率68.81%,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率47.71%。在52例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标本中,12例囊尾蚴抗原和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有助于提高脑囊尾蚴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正> 正常情况下,在抗原刺激之后,机体都会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无论在体内何处相遇皆可形成抗原(Ag)和抗体(Ab)的聚合物,即免疫复合物(IC)。此过程通常对宿主有利,因其能加速有害物质(Ag)的清除。但是在某些情况下,IC亦能沉积于组织中造成病变。当病变出现于许多部位时,一般即称之为免疫复合物病。早于1905年,Von Pirguet和Schick在描述人血清病时就提出了IC致病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近来,发现补体含量的变化与许多疾病有关。为探讨免疫复合物病的发病机理,在建立急性实验性血清病动物模型时,我们曾观察了免疫家兔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血清中总补体量的动态变化),血清中总补体量在免疫复合物(IC)形成时期急骤下降,是判断动物血清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我们用CH_(50)试验测定了225只健康家兔血清中总补体量正常值范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在肾炎研究领域中,对发病机理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较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免疫复合物可在原位(in Situ)形成和抗原的电荷与致肾炎性(nephritogenicity)有关的问题。 在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部位方面,本世纪50~60年代,主要根据对血清病肾炎的研究,提出了肾炎发病机理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抗原和相应抗体是在血循环中形成IC的,IC随血流经肾脏时,非特异性地在肾小球中沉积,从而引起肾炎。CIC理论提出后,得到了普遍接受,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免疫复合物肾炎发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检出循环抗原可作为日本血吸虫活动性感染的指标,且有助于考核疗效。1972年我们还发现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在实验动物体内常以抗原抗体复合物形式存在,不经处理的常规方法不易检出。本文报告应用对流免疫电泳法对实验感染动物和确诊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及免疫复合物检测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研究检测结核病人血清中特异抗体的方法引起国内外重视,已报道都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包被不同抗原,间接检测相应抗体,其操作较复杂,检测时间均需24小时以上。本文首先在国内应用免疫酶标电泳技术(IELEP)检测血清中结核菌特异抗体,无需复杂昂贵设备,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兼具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优于LISA法的优点。IELEP法检测血清中结核菌特异抗体将酶标记抗原(聚合OT为抗原)和血清标本分别置于阴、阳极端,在电泳作用下直接相遇形成初级免疫复合物,经酶促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双单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方法 :用抗人IgG单抗包被 ,捕获血清中特异性IgG型免疫复合物 ,通过酶标抗囊尾蚴单抗结合物显色 ,测其OD值。结果 :用本方法测得患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阳性率为 5 3.3 %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5 ) ;循环抗原、抗体皆阴性患者 ,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为 5 0 % ,与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 ;且免疫复合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循环抗原的检出率 (P <0 .0 0 5 )。结论 :本法对囊尾蚴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尤其对抗原、抗体皆阴性患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9.
免疫比浊法(ITM)是利用抗原抗体在稀释系统中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溶液浊度变化,使透过光减少。当抗体浓度固定时,在一定范围内抗原量和溶液的吸光度成正比。我们利用终点法免疫比浊的原理建立了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ib)的超微量免疫比浊测定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黄邱朝  武建国 《上海医学》1995,18(6):328-330
在纯化人卵巢抗原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血清抗卵巢抗体、游离卵巢抗原及其特异免疫复合物的ELSA方法。发现早闭经患者这三项指标的阳性率都有显著升高。提示抗卵巢抗体可能参与卵巢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1.
以实验性急性血清病家兔为实验模型。10只实验组动物于接种BSA抗原后5天,以300伦~(60)Co全身照射;10只对照组动物,不做照射处理。两组动物均于接种抗原前及接种后2、4、6、8、10、12、14、16天分别采血,分离血清后以PEG沉淀-补体消耗试验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结果证明照射组与对照组动物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动态基本一致,充分说明于抗原注射后5天进行γ射线照射,虽然动物已造成急性放射病亦不影响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12.
在纯化人卵巢抗原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血清抗卵巢抗体、游离卵巢抗原及其特异免疫复合物的ELISA方法。发现早闭经患者这三项指标的水平及阳性率都有显著升高。提示抗卵巢抗体可能参与卵巢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血清中,有抗自身组织或器官的自身抗体。凡是抗细胞核成份的自身抗体统称为自身抗核抗体(Autoantibodies to Nuclear Antigens,ANA)。在细胞核内的抗原存在于核酸(DNA或RNA)、蛋白分子(组蛋白或非组蛋白)或组成核酸和蛋白的抗原决定簇上(如核糖核酸抗原、核糖核蛋白抗原等)。不同的ANA有对这些不同核成份的免疫特异性。循环ANA的临床意义是由于在系统性风湿病中病人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存在,表1中列出这些疾病。  相似文献   

14.
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至今尚未分离成功,可能由于病毒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形成了免疫复合物的缘故,因而应用一般的免疫学方法,难于从血清中检出病毒抗原或相应的抗体。 作者应用Raji-Cell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22名与输血有关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做了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测定,其中13人(59%)为阳性结果,其中慢性病人检出率最高(10人中7人阳性)。复合物可以在S-  相似文献   

15.
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产生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正常免疫反应的一部分,在特殊情况下,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简称IC)可产生有害的结果并导致疾病。现已知道人类的大多数肾炎是免疫复合物病理损伤的结果。IC肾炎诊断的最终确立有赖于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简称CIC)的检测,复合物中特异抗原的解离及复合物在肾小球  相似文献   

16.
循环免疫复合物与囊虫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免疫复合物与囊虫病张明霞综述郑玲霞审校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immunecomplexes,CIC)是存在于血清中抗原抗体结合的产物,这方面的研究过去集中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CIC与寄生虫病的关系研究仅限于血吸虫病、疟疾、弓形虫...  相似文献   

17.
用ELISA法检测14例健康孕妇、37例宫内膜抗体阳性和25 例宫内膜抗体阴性的不孕妇女血清中的宫内膜抗原-抗体复合物(IgG型和IgM型)的结果表明,健康孕妇血清中无宫内膜抗原抗体复合物,宫内膜抗体阳性的不孕妇女血清中有较多的IgG型复合物(37/37)和较少的IgM型复合物(9/37),宫内膜抗体阴性的不孕妇女血清中只有极少IgM型复合物(1/25)。方法学的考核表明该法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可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过去初步观察的结果,上皮性卵巢癌腹水提取物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作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阳性率为63%,临床符合率达75%。在进一步研究中明确这种提取物是一种抗原抗体复合物,与Barber等报道符合。将此复合物提取后解离,可得到较纯的抗体及抗原。  相似文献   

19.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抗原,大剂量(250毫克/公斤体重)一次注入家兔耳静脉内,造成动物“一过性”血清病。隔日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于-40℃冻存,在统一条件下用聚乙二醇沉淀-补体消耗试验检测家兔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动态,并用CH_(50)试验平行测定血清中总补体量。实验结果表明:家兔于注射BSA抗原后第6天开始检出CIC,第10天达最高峰,第12天下降;血清中补体含量与此相反,第6天开始下降,第10天下降到最低水平,第12天后又逐渐回升。本法检测家兔急性实验性血清病CIC较为适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有关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小板表面免疫复合物的研究方法,简述不同染色方法、不同浓度的荧光血清及蛋白载体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EHF患者血小板表面含有特异性抗原、抗体和C_3等免疫复合物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