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题觧答     
瘧原虫在末梢血液中,由裂殖子寄生到红细胞中,经过环状滋养体、大滋养体和裂殖体阶段,发育到成熟裂殖体,突破红细胞,放出裂殖子,再侵入其他红细胞中寄生。当红细胞破裂放出裂殖子时,人体即出现症状。这个裂体增殖的过程,在间口瘧为48小时,故间日瘧病人每隔一天发作一次,而在恶性瘧和三日瘧分别为36小时和72小时,因此恶性瘧病人会天天发作,三日瘧病人则隔二天发作一次。但是,有时病人  相似文献   

2.
人类各种疟原虫在红血球中的形态间日疟和恶性疟是平时最容易从患者血中检出的病原体。三日疟比较少见;卵圆疟更为少见,所以在公共卫生学上远不如前三种重要。一、间日疟:这种疟原虫普通最常见,它的无性生殖各期,均系在末梢血流内发育,共需48小时完成,初期发作时未成熟或已成熟的原虫,均可同时在末梢血液内容到。不过循环时间可以和大多数成熟的原虫在同一时间,这就是间日疟标准发作时间的基础。这种疟原虫在染色的薄血膜片上,这时的滋养体呈戒指形,细胞浆呈圆形或卵圆形,当中有一个大空泡,所以只有周围一圈染成蓝色,细胞核正在这环的一边,染成红色,所以使人看起来非常像一个带印的指环,较恶性疟略粗,同时在一个红血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郑州中华按蚊感染间日疟原虫后,疟原虫在其体内的易感性和发育过程。方法:以羊膜饲血法供郑州中华按蚊吸食间日疟患者血液,养殖饱吸血液的雌蚊,定期解剖观察疟原虫在体内的生长与发育。结果:疟原虫雌、雄配子体在其胃内15 min即发育成熟,45min结合为动合子,26h动合子发育成熟,48h胃壁出现囊合子,7~8 d子孢子即已进入唾液腺。胃囊合子阳性率为26.4%,腺阳性率为19.4%,总阳性率为45.8%,从第7 d起有少量子孢子进入唾液腺,8 d后进腺率显著增高,子孢子进腺过程是分批的连续过程,不是同步的。结论:郑州中华按蚊对间日疟易感性较高,吸间日疟原虫配子体阳性血液后7~8 d即可传播疟疾。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三种,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最易发生脑型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感染也偶可引起脑型疟发作。由于脑型疟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不能很好认识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耽误抢救时间。现就脑型疟的诊断、治疗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为探讨间日疟非典型发作是否与非同步发育的各批疟原虫有关,给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作者自1982年以来,对经血检确诊,临床发作在二场以上的135例非典型发作和94例典型发作的间日疟进行了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6.
间日疟原虫在郑州中华按蚊体内的易感性和发育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郑州中华按蚊感染间日疟原虫后,疟原虫在其体内的易感性和发育过程。方法:以羊膜饲血法供郑州中华按蚊吸食间日疟患者血液,养殖饱吸血液的雌蚊,定期解剖观察疟原虫在体内的生长与发育。结果:疟原虫雌,雄配子体在其胃内15min即发育成熟,45min结合为动合子,26h动合子发育成熟,48h胃壁出现囊合子,7 ̄8d子孢子是入唾液腺。胃囊合子阳性率为26.4%,腺阳性率为19.4%,总阳性率为45.8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5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症原虫,约氏疟原虫)中,可被间日疟、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的交及反应抗原。方法用50%、60%Percoll不连续梯度分离疟原虫感染红细胞,20mmolPBS被红细胞后,收集红内期原虫,以1%NP—40提取可溶性抗原。各种抗原经SDS—PAGE电泳后,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分别用间日疟、恶性疾病人血清进行免疫识别。结果3神动物疟原虫红内期抗原中有多条蛋白区带可被间日疟或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其中合蟹报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伯氏疟原虫有16条蛋白区带被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分别多于其它疟原虫。间日疟病人血清可识别5种疟原虫共有的72kD蛋白,而恶性疟病人血清不识别该蛋白。结论人疟原虫和动物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支又反应抗原。会压滤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之间抗原相似程度高于其它疟原虫。72kD.蛋白在间日疟无疾学诊断方面可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三株抗恶性疟原虫抑制性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26-32,是可与不同种人疟及不同种地区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红内期发生广泛交叉反应的McAb,(NH_4)_2SO_4提纯的M26-32 100μg/ml可阻断裂殖子入侵红细胞42.8%,50μg/ml可抑制P.f.生长71.2%;可沉淀145、135、102及76kd的恶性疟原虫蛋白;F_6-D_3是抗裂殖子表面抗原的McAb,50μg/ml可阻断76.7%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同一浓度可抑制P.f.生长的44.6%,其抗原分子为185kd蛋白;F_6-C_2是针对裂殖子一端某一结构的MeAb,200μg/ml时,可阻断52.9%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可免疫沉淀82及41kd的蛋白。  相似文献   

9.
发热是恶性疟发作的典型症状之一 ,有关恶性疟发热的机理研究 ,疟疾学家们做了不懈努力。 1 0 0a前 ,Golgi发现疟疾发热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无性体增殖周期密切相关 ,当裂殖体发育成熟 ,红细胞破裂释放大量裂殖子的同时 ,发热常相伴发生。据此 ,疟疾学家们认识到 ,原虫红细胞破裂向血液释放的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和红细胞碎片中 ,必然含有某些致热物质。 1 94 8年 ,Beeson等发现了内生致热原 ,使发热机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纪元。随后的研究发现许多外源性致热原是通过激活产致热原细胞分泌内生致热原 ,然后内生致热原刺激下…  相似文献   

10.
<正> 虽然 Mazier 等用人体肝细胞在体外已初步成功地培养了间日疟原虫红外期裂殖体,但未观察到裂殖子或休眠子。本文作者利用人体肝癌细胞(HePG2-A16)体外培养间日疟原虫红外期成功,并观察到在 HepG2-A16细胞中疟原虫分化成两种类型:一种有分裂活性释放出裂殖子,另一种无分裂活性,作者认为是休眠子。  相似文献   

11.
1980年冬,我院收治先天性间日疟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20天。湖北洪湖龙口公社高桥人。1980年12月8日入院,患婴11月30日午后突起惊哭不安,拒吸奶,持续2小时许渐好转。此后每隔日午后同样发作,维持时间渐延长,发作间歇时间无异常可见。入院时为第五次发作,疑间日疟,留院观察。婴母以往有间日疟史,分娩前1周内又有2  相似文献   

12.
为肃清间日疟患者红细胞内疟原虫,常规使用氯喹基质1.5克,产生严重副作用者并非罕见。为能安全而又足以肃清红细胞内疟原虫,笔者在1979~1982年间对江苏间日疟复发类型的观察中,曾试用氯喹基质0.6克伍用青蒿浸膏片20克(0.4克×50片)的疗法,其结果竞甚满意。  相似文献   

13.
鸡疟原虫(P.gallinaceum),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间日疟原虫(P.vivax)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短,配子体成熟后存活时间亦短促,因此,服用杀裂殖体药物时,一旦控制了临床症状,消灭了血内无性体,也就迅速控制了传染源。而恶性疟则不然,配子体通常在无性体出现后十天左右,才陆续进入周围循环。用杀裂殖体药物治疗时,虽能控制临  相似文献   

14.
IFA检测体外培养的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寄生虫学教研室舒衡平,罗树宏,刘多,付冉定关键词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显微镜检查,荧光;细胞,培养的间日疟的复发机制迄今未能阐明。随着疟原虫红细胞外期研究的深入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免疫荧光试验(Indir...  相似文献   

15.
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型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流侵入人体内肝细胞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疟原虫侵入脑内毛细血管引起脑型疟疾,是疟疾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主要发生于恶性疟疾,偶见于间日疟和三日疟。脑型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畏寒、呕吐、谵妄、抽搐、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呼吸衰竭或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16.
概述 近年来许多学者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全过程,说明疟原虫的裂殖子具有孢子虫亚门入侵小体的一般顶端结构和入侵形式。清楚地阐明了疟原虫和红细胞的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粘附、入侵和套膜迁移等。因为被入侵的红细胞不具有吞噬能力,入侵不可能是被吞噬或钻入。疟原虫的裂殖子侵入到红细胞内经过了极其复杂的活动程序,首先裂殖子与红细胞之间入侵性粘附具有相应受体与类配位基的作用;其次只有当裂殖子的顶端与红细胞接触才能  相似文献   

17.
脑型疟疾     
脑型疟疾(下称脑疟)是指以意识障碍、昏迷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凶险型疟疾。发病率为0.25~2.3%[1]。由于此型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很高。疟疾的死亡病例,90%以上是由脑疟所致[1]。国内报道的脑疟中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占88.3%,间日疟原虫占8.8%,恶性疟混合间日疟原虫占2.9%[2]。国外则认为几乎所有脑疟均由恶性疟原虫引起[3、4]。所谓脑型间日疟,国外学者认为缺乏病理解剖证据,只是脑水肿的结果,是否属于真性脑疟,仍有争论[1]。  相似文献   

18.
间日疟原虫多核和复居现象,江静波氏认为是间日疟原虫一个亚种、杨柏林氏认为是间日疟原虫固有的形态或某种变异。笔者于1984年9月在珙县王家乡对一例每日发作间日疟病人的原虫象进行了两个临床周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丁颖  陈颖 《吉林医学》1997,18(6):349-349
骨髓像中检出疟原虫影响因素的探讨丁颖张曼(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130021)陈颖(松源市宁江区结核防治所131200)疟原虫为疟疾的病原体。人体感染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在疟疾发病率上以间日疟为多,恶性疟为次,而各种疟原虫可分为滋养体...  相似文献   

20.
哺乳类疟原虫生活史中最为隐蔽并难于研究的是红细胞外期,如人类的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虽早1890年即已发现,但其红外期则在1949年才查明。至于与间日疟的复发及长潜伏期有密切关系的休眠体阶段更是80年代初期才被观察到。我国的疟疾种类以间日疟为主,并证明各地均兼有长、短潜伏期的病人,但越往北方,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