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78例死亡围产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晋花  孙美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22-2622
我院2001-2004年分娩围产儿10218例,围产儿死亡178例,统计表明,占同期围产出生新生儿17.42‰。我们提出干预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围产儿死亡。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南京市秦淮区近几年来围产儿的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对该区2001年~2005年死亡围产儿10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2001年~2005年南京市秦淮区死亡围产儿102例个案记录,包括:①南京市第一医院及秦淮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县围产儿死亡情况,进一步改进围产保健工作,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我们对费县1994年~1996年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县25所乡镇医院及三所县级医院围产儿资料,共出生围产儿38301例,死亡622例,死亡率为16.24‰。1.2 方法(1)围产儿统计按围产期I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对死亡的围产儿按WHO公布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保健质量的重要指标,为降低淄 博市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水平,笔者对围产儿死亡评 审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评审对象与范围:2002年和2003年1~7月份在淄博市 辖区内死亡的所有围产儿。 1.2 在各区县评审的基础上,市级评审以淄博市妇幼卫生报 表报告的数据为准,按20%的比例,以典型病例为主,本次共 评审98例。  相似文献   

5.
从1983~1996年,我院发生围产儿死亡203例,本文重点对围产儿死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自1983~1996年在我院出生的围产儿,按WHO规定、孕满28周(或出生体重>1000克)至出生后7天为围产儿标准、死因分类参照第一次全国围产新生儿学术会议的分类法。2结果2.1因产儿病死率14年来我院分娩产妇12312人,双胎妊娠86例,出生围产地12598例,围产儿死亡203例,围产儿病死率1637%,围产儿死亡构成为死胎40例,占19.70%;死产58例,占28.57%;新生儿死亡105例,占51.72%。将14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对比(…  相似文献   

6.
辉县市133例围产儿婴儿死亡原因分析郭桂娥为降低围产儿、婴儿死亡率,加强围产期保健、儿童保健,提高产科、儿科质量,并为其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市围产儿、婴儿死亡133例进行病因分析。1临床资料:本文汇总92至93上半年,辉县市所辖3个地段,26个乡镇的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率与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和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调查对象为孕28周~产后7天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调查围产儿死亡率与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出生围产儿16602例;出生缺陷儿308例,围产期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8.55‰;围产儿死亡237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4.28‰;在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中,出生缺陷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为46.41%。结论: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农村地区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解围产儿的死因,减少围产儿死亡率,对在我院产房、儿保室资料齐全的1992年至1998年4315例围产儿中死亡的75例,进行死亡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7年中共出生4315例,其中75例围产儿死亡,均为本地农村患儿,且均为90年代出生。围产儿标准统一采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围产期Ⅰ计算方法和1981年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9.
围产儿死亡审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开展围产死亡审定工作的过程和情况上海市区围产儿死亡率根据12所医院1974~1983年统计为13.1‰(还缺乏全地区的正确的数据),与国外先进国家的7~8‰相比,差距甚大。1983年在市卫生局妇儿处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市围产保健协作组,并要求四所市医院先对1983年第4季度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审定。1984年2月市围产保健协作组听取了4所医院审定结果汇报并进行了讨论和复审,一致认为围产死亡审定是一个值得推行的制度。只要思想上重视,学科间密切协作,客观面及时地进行审定分析,则有利于发现围产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  相似文献   

10.
婚检取消对长沙市某区围产儿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军  徐慧兰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6):1596-1597
目的 了解婚检取消对长沙市某区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探讨降低其发病率的措施,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和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4-2005年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登记,对围产儿死亡情况相对危险度及人群特异百分比分析.结果 监测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共7 353例,其中进行婚检的孕妇围产儿4 688例,围产儿死亡22例,围产儿死亡率4.7‰,未进行婚检的孕妇围产儿2 665例,围产儿死亡26例,围产儿死亡率9.8‰.结论 婚检人数的减少可能导致传染病、性病和出生缺陷率的提高.根据婚检自愿的要求,应加强宣教,提高群众的婚前保健意识,转换婚检机构的观念,加强婚前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医疗保健质量。方法:按照围产期Ⅰ的标准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死亡的围产儿1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及构成比。结果:119例围产儿死亡病例中死胎、死产的主要原因为妊娠并发症、胎儿畸形及不明原因;新生儿死亡主要与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及早产密切相关。结论:完善孕产期系统保健,提高基层产科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及产前诊断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围产儿死亡率 ,评价医疗保健工作的质量 ,嘉兴市妇幼保健院 1996年成立院围产保健协作组 ,逐渐完善医院围产儿死亡的报告和评审制度 ,并不断探索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现对 1998~ 1999年死亡的 94例围产儿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对符合围产期Ⅰ的死亡围产儿及时填写死亡报告卡 ,争取家属同意后进行尸体解剖寻找死亡原因。将围产保健册和分娩情况与死亡报告卡核对 ,检查是否漏报。每季召开围产协作组会议 ,对每一例死亡围产儿进行死亡评审 ,确定可以避免死亡、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和不可避免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对策,以便更好地指导围产保健工作,对1998~1999年龙岩市各市、县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根据龙岩市各县级以上医院提供的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住院分娩出生围产儿统计报表及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并按WHO围产期Ⅰ标准,即孕满28周(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出生后7d内死亡,包括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者为调查对象,计算死亡率,分析影响因素。2 结果与分析21 围产儿死亡情况 调查住院围产儿12352人,死亡277例,死亡率2243‰。其中死胎8…  相似文献   

14.
围产儿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医院建立围产儿死亡监测网、执行围产儿死亡报告、讨论、评审制度。对1999年9月~2004年2月在本院死亡经评审认为是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围产儿7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围产儿中,死胎55例,7 d内死亡新生儿15例。造成死胎原因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为早产低体重。有15例死胎孕妇从未做过孕期检查。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福建省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经国家妇幼卫生监测系统确定的福建省人群出生缺陷监测点的城市(芗城)和农村(霞浦)各1个点,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围产儿死亡资料361例进行分析.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8.9%,死胎占首位,其中30.4%为治疗性引产,其次为新生儿死亡.影响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生缺陷、早产、低出生体重和高龄孕妇.结论 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产前筛查和诊断水平,早期发现出生缺陷,杜绝严重缺陷儿出生.加强围产保健,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围产儿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地区围产保健、围产医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将我区2004~2007年114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宁海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的发生水平及其主要原因,本文对2005-2007年间居住在本县的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为制订流动人口孕产期保健管理措施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性调查2004-2007年期间出生且居住在本县的围产儿死亡病例,分流动组和常住组两组对比分析,规定非本县户口在本县居住不到1年为流动组,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户口和本籍户口纳入常住组。2诊断标准以围产期Ⅰ为标准即从妊娠28W(胎儿体重达1000g或身长达35cm)的胎儿(含死胎、死产)至产后7d内的早期新生儿死亡(不含因计划生育要求引产所致的死胎死产数)。死因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3方法按照浙江省围产儿死亡监测方案要求,各医疗单位和妇保人员及时填写浙江省围产儿死亡个案表,本院7d之内组织评审,1月之内上报妇保院,每半年组织县围产协作组成员对个案进行评审。每半年抽查1/2乡镇进行质控调查。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 3年间共监测到流动围产儿共2042名,围产儿死亡69例,围产儿病死率33·79‰;常住围产儿19505名,围产儿死亡163例,围产儿病死率8·36...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270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以探讨围产儿死因,降低围产儿死亡,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按照山西省围产儿死亡统一监测方法。以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死亡的围产儿27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围产儿死亡率为41.18‰,死胎占33.44%,死产占30.74%,新生儿死亡34.82%,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畸形,早产、妊娠并发症,结论:加强孕期保健监护,定期行产前检查,降低出生缺陷,预防早产,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1994~1998年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1994~1998年的围产儿死亡率、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寻找死因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 本组资料来自成都市1994~1998年围产儿死亡监测报告。1.2方法 从1994年1月1日零点~1998年12月31日24时常住户口在我市7区12县范围内,共监测围产儿447 267例,围产儿死亡5 369例。采用围产 1标准,即妊娠满 28 w(胎儿体重达到 1000 g或身长达到 35cm)至产后7 d所发生的死胎、死产及新生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奎屯垦区1994~2003年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1994~2003年奎屯垦区10年围产儿死亡监测分析。结果:1994~2003年围产儿前5位死亡原因为出生缺陷、肺部疾患、脐带问题、早产及低体重和胎盘因素。结论:加强产前健康教育,制定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产科质量和围产保健工作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