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诊治未触及隐睾中的作用.方法 2001年5月至2007年8月对21例23侧未触及隐睾患者行腹腔镜探查及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结果 21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探查成功,1例睾丸发育不良行腹腔镜隐睾切除术,1例睾丸缺如,其余19例行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平均手术时间55 min,平均住院时间3 d.门诊或电话随访0.5~3年,平均1.2年,无一例睾丸萎缩和移位.结论 腹腔镜探查未触及隐睾定位诊断准确率高,创伤小,可同时行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诊断和治疗未触及隐睾的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5年3月对29例34侧未触及隐睾利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29例均得到明确诊断。21侧腹腔内隐睾中16侧行一期睾丸固定术,5侧行分期Fowler-Stephens睾丸固定;13侧为睾丸缺如。29例随访0,5~1年,睾丸无回缩或萎缩。结论腹腔镜对小儿未触及隐睾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可作为未触及隐睾患儿的首选诊治方法,如条件许可,一期睾丸固定术也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可触及腹股沟型隐睾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腹股沟型隐睾患者773例,左侧218例、右侧459例、双侧96例,共869个睾丸。年龄6个月至8岁,平均20个月。超声刀腹腔内切开腹膜后壁,游离高位精索接近肾下极,并将后腹膜与输精管分离开,再分离松解腹股沟管内精索粘连,离断睾丸引带,将睾丸回拉入腹腔内,保护输精管,将睾丸下拉入阴囊固定于肉膜囊。结果:773例869个睾丸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34.8±5.4) min。患侧鞘状突未闭692侧(89.5%);677例单侧隐睾对侧隐匿性疝233例(34.4%),术中一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中无皮下气肿发生,术后无呕吐、腹胀不适,无伤口出血及明显疼痛。术后定期复查彩超,随访6~18个月,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睾丸回缩及萎缩,未发现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结论: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型隐睾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且可同时探查及治疗对侧隐匿性疝,避免了异时性腹股沟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08—2016-01间在郑州儿童医院接受腹腔镜睾丸探查的78例(86侧)不可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内睾丸26例(34侧),腹股沟内睾丸2例。其中行Ⅰ期睾丸下降固定术8例(10侧),(F-S)分期睾丸固定术20例(24侧)。睾丸缺如36例,睾丸残余14例。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可触及睾丸的隐睾,创伤小、术野清晰、能明确睾丸位置及与精索和输精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可触及隐睾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26侧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进行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其中左侧隐睾8例,右侧隐睾12例,双侧隐睾3例。结果 23例中有20例隐睾患者经腹腔镜手术均能分离到足够长度的精索及输精管,使睾丸能通过腹股沟管顺利降至阴囊中而I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月睾丸发育良好,睾丸无回缩,均未出现睾丸萎缩、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等并发症。3例转为腹股沟开放性手术。结论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可触及的隐睾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8月~2008年3月对60例腹股沟区可触及睾丸的隐睾,根据睾丸位置高低,采取经阴囊或腹腔镜辅助下睾丸固定手术。结果经阴囊睾丸固定术24例,睾丸位于外环口与阴囊上极之间,23例固定于阴囊底,1例固定于阴囊上极。经阴囊转腹腔镜睾丸固定术2例,均为右侧,睾丸位于外环口与阴囊上极之间,经隐囊手术睾丸下降位置不满意,转为腹腔镜手术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底。经腹腔镜睾丸固定术34例,其中睾丸位于腹股沟内16例(41.1%),位于近外环口处18例(52.9%),合并腹股沟斜疝8例(23.5%),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结扎,术后睾丸固定于阴囊底部。60例B超随访3~6个月,平均4.3月,无睾丸萎缩及回缩,无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结论可触及睾丸的腹股沟隐睾如果能推到阴囊上极,则可选择经阴囊切口的睾丸固定术;如果不能将睾丸推到阴囊上极或经阴囊切口不能将睾丸固定到阴囊底时,可选择腹腔镜手术。2种手术方法睾丸固定位置满意,可作为临床医师的参考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股沟不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症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屹  侯英  王常林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12(12):1105-1107
目的:总结腹股沟不可触及睾丸的小儿隐睾症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腹股沟不能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36例临床诊治资料。分析腹腔镜手术指征,腹股沟探查指征,术前超声检查的作用和术式的选择。结果:腹股沟不能触及的隐睾共36例(41侧),占总数的10.0%(36/361),经腹腔镜和腹股沟探查确定睾丸缺如18例(侧),腹内型隐睾16例(21侧),阴囊内睾丸残余2例(侧)。将腹腔镜下所见分4型,I型9例(侧),II型9例(侧)(其中IA型7例,IB型2例),III型11例(13侧),IV型7例(10侧)[其中IVA型5例(7侧),IVB型2例(3侧)]。分别采用经腹股沟睾丸下降固定,腹腔镜辅助睾丸下降固定术,分期Fowler-Stephen术。术前超声结果阳性诊断率为75%(27/36),睾丸缺如患儿对侧睾丸体积明显大于腹内型隐睾及睾丸残余患儿对侧睾丸体积。术后随访睾丸萎缩1例。结论:对于腹股沟未能查到睾丸的小儿隐睾症应行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下II型者,无需再行腹股沟探查,I型需探查腹股沟及阴囊。III型和IVB型可经腹股沟或腹腔镜辅助下行睾丸下降固定术,IVA型隐睾需在腹腔镜辅助下行睾丸下降固定或行分期Fowler-Stephen术。术前超声检查对侧睾丸大小有利于判断是否有睾丸缺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腔内高位隐睾下降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断并行隐睾下降固定术治疗不可触及的高位腹腔内型隐睾患儿21例(24侧),年龄2~12岁,平均4岁。结果:21例患儿均得到明确诊断。14例(17侧)行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3例行Fowler Stephens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3例睾丸缺如,1例行睾丸萎缩切除术。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下降固定的睾丸位置良好,睾丸均无萎缩和回缩。结论:采用腹腔镜技术可以准确诊断高位不可触及的腹腔内型隐睾,并可同时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安全、有效、微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不能触及之腹内隐睾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非腹腔型隐睾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9例非腹腔型隐睾患儿随机分为腹腔镜组(35例)与开放组(34例),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睾丸体积、睾酮(T)、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及雌二醇(E2)水平作为疗效判定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儿睾丸体积与血清LH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T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FSH、E2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儿间睾丸体积、T、FSH、LH、E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8±1.2)ml、(42.5±6.3)min、(4.4±1.1)d,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对于非腹腔型隐睾,腹腔镜手术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精索游离充分、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且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均明显减少,睾丸回缩等严重并发症减少,可作为手术治疗小儿非腹腔型隐睾的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12.5%)术前误诊.诊断正确率B超为52.6%(10/19),CT为75%(9/12),MRI为80%(12/15),B超联合CT为90%(9/10).治疗以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局部剜除术为主.结论应提高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诊断水平,治疗中尽量保留肾单位.  相似文献   

1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2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方法。 方法 总结分析 7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 检验。 结果  13例 (18.1% )术前误诊。诊断正确率B超为 73.6 % (5 3/ 72 ) ,CT为 81.9% (5 9/ 72 ) ,两者同时误诊者 10例 (13.9% )。直径 <4cm的肿瘤误诊率高于≥ 4cm者 ,P <0 .0 5。治疗以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为主 ,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及术中暂时阻断肾动脉可显著减少出血。 结论 应提高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诊断水平 ,采取各种措施保留肾单位。  相似文献   

13.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 (TRA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对 8例TRAS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 结果  8例经彩超检查 ,5例明确诊断为TRAS ,3例提示移植肾动脉可疑狭窄 ,诊断TRAS的特异性为 78% ,阳性预测值为6 2 %。 7例行经皮穿刺移植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PTRA) ,均获得近期临床治愈 ,随访 3~ 12个月 ,血Cr 186 .2~ 12 1.3μmol/L ;1例切除移植肾。 结论 肾移植术后出现不明原因高血压、突发性尿量减少和血Cr升高应考虑是否有移植肾动脉狭窄。彩超检查可作为筛选及随访手段 ,PTRA可作为TRAS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阴茎异常勃起的诊断与处理(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提高阴茎异常勃起的诊治水平。 方法 阴茎异常勃起患者 13例 ,其中血管活性药物所致 9例 ,会阴外伤所致 1例 ,原因不明 3例。经体检、海绵体血气分析、阴茎彩色双功能超声等检查 ,分别行阿拉明海绵体注射及海绵体减压等治疗。 结果  12例为低流量型异常勃起 ,1例为高流量型 ,经上述处理后 ,异常勃起均缓解。随访 3~ 4 3个月 ,勃起功能减退 4例 ,9例患者勃起功能无显著改变 ,无明显阴茎海绵体纤维化。 结论 海绵体血气分析和彩色双功能超声等检查有助于阴茎异常勃起准确及时的诊断。海绵体减压和阿拉明注射适用于多数患者 ,治疗时尽量避免对全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阴茎异常勃起诊治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阴茎异常勃起的诊治方法、病理及预后。方法阴茎异常勃起患者2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海绵体血流成像、血气分析及穿刺活检术确诊后采用保守治疗、分流术及阴茎切除术等。结果低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19例。勃起时间≤12h者8例。病理示海绵体间质轻度水肿,保守治疗后阴茎疲软,随访勃起功能正常;勃起时间13~24h者4例,其中轻度间质水肿1例、中重度3倒,行阴茎头-阴茎海绵体分流术后症状消失,随访3例勃起功能正常,1例发生轻度勃起功能障碍(ED);勃起时间25~48h者2例。病理镜下示海绵体平滑肌局灶性坏死及纤维样细胞,术后2侧均复发。其中1例扩大内瘘口后勃起消失,随访性功能无减退。另1例白血病引起者综合化疗后症状缓解,随访发生中度ED;勃起时间49~72h者3例。病理镜下示海绵体平滑肌广泛坏死、大量纤维样细胞及血栓形成。行大隐静脉-海绵体分流术后勃起消失。随访2例发生重度ED,1例术后2周因肺、脑梗死死亡;2例阴茎转移癌分别于术后12、18个月死亡。高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2例,术后随访性功能正常。结论海绵体损伤程度与异常勃起时间紧密相关。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同时治疗愿发病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提高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中高血压5例,其中4例在排尿时发作;间歇性肉眼血尿3例。5例B超检查发现膀胱肿瘤,6例膀胱镜检查见黏膜下肿瘤;2例尿VMA升高。术前确诊2例,口服α受体阻滞剂2周。7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开放手术,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中血压波动2例。结果 6例经术后常规病理、1例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1-10年,1例术后2年转移,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其他6例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 血尿、高血压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可应用B超、CT、MRI、131I—MIBG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尿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以引起免疫介导的药物不良反应—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临床表现十分危重甚至可以致命.对该病保持临床警觉可以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误诊或者对该病认知不足,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本文就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年来39例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中,38例行肿瘤切除或剜除术,1例仅行活组织检查;30例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其中节细胞神经瘤7例,平滑肌瘤1例,皮质腺瘤10例,髓脂瘤3例,神经鞘瘤1例.肾上腺囊肿8例。随访6个月~7年,临床症状消失,无肿瘤复发。9例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其中脂肪肉瘤1例,皮质腺癌4例,转移癌4例,术后2年内,8例死亡,1例无癌生存14个月。结论: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临床少见,早期诊断困难,CT是首选检查方法,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良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但对恶性肿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1006例肾上腺肿瘤诊治体会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 提高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 总结 10 0 6例肾上腺肿瘤的诊治经验。 结果  10 0 6例中有功能肿瘤 845例 ( 84.0 % ) ,其中恶性肿瘤 12例 ( 1.4% ) ;无功能肿瘤 161例 ( 16% ) ,其中恶性肿瘤 11例 ( 6.8% ) ;180例肾上腺偶发瘤中发现嗜铬细胞瘤 19例。本组例行肿瘤切除 996例 ,手术探查 10例 ,手术死亡率为 0 .3 %。 结论 肾上腺肿瘤好发年龄为 3 0~ 5 0岁 ,库兴综合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对肾上腺肿瘤应行内分泌检测 ,定位方法首选B超和CT。功能性肿瘤和体积大的无功能肿瘤应行手术治疗 ,<3cm无功能肾上腺肿瘤可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嗜铬细胞瘤诊治50年回顾总结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的变迁。方法 回顾性分析50年收治的362例嗜铬细胞瘤临床病例资料。男196例,女166例。年龄7~75岁,平均38岁。病程20d~20年,平均3.9年。根据术前准备用药的变化分为3个时期,对比不同时期的诊断技术、术前扩容方法、麻醉技巧和手术方式,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时期的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第一时期(1955-1975年)6(例,诊断依靠尿VMA和腹膜后注气造影,术前仅应用镇静剂,硬膜外麻醉下经开放手术切除肿瘤,围手术期死亡率为8.3%(5/60)。第二时期(1976-1994年)105例,诊断手段以尿儿茶酚胺和超声、CT为主,术前应用酚苄明常规扩容准备,采用全麻,开放手术死亡率降至1.0%(1/105)。第三时期(1995-2004年)197例,均查尿儿茶酚胺、超声和CT,^131 I-间位碘代苄胍(131^I-MIBG)核素扫描作为诊断该病的特异性手段,术前准备采用酚苄明和乌拉地尔,指端微循环图像判断,常规术式为全麻下腹腔镜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5%(1/197)。结论 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日益丰富和全面。术前扩容准备方法规范化和多样化。微创手术成为切除嗜铬细胞瘤的主要方法,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