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钱学贤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2):77-7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而导致严重心肌缺血所产生的一组进展性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对其早期危险分层,及早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对防止、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1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其漫长的病程中,常会由于冠脉内不稳定性AS斑块破裂或糜烂引发局部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冠脉部分或完全堵塞,产生一系列由于心肌缺血所致的临床急症,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系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或破裂 ,引起冠状动脉 (CA)内血栓形成致严重心肌缺血再产生的一组严重进展性的疾病谱。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ACS的主要发生机制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或破裂 ,同时合并血栓形成。斑块破裂的因素包括有高血压病、高血糖 (糖尿病 )、高血脂、高体重 (肥胖 )及吸烟。不稳定斑块的特点为 :①脂质含量多 (占斑块 40 %以上 ) ;②纤维帽薄 ;③胶质与血管平滑肌少 ;④炎症细胞多 ,易于破裂。不稳定性心绞痛与AMI血栓形…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2003~2008年入院诊疗的7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诊断后立即积极治疗,及时处理并发症,临床治愈38例,好转22例,死亡11例.结论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初诊时应快速诊断,并进行危险分层,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10.
心脏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1 1 透壁梗死、非透壁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透壁和非透壁本来为病理诊断 ,但却使用心电图判断 ,如心电图出现QS波 ,则认为是透壁梗死 ,如果仍有r(R)波 ,则为非透壁梗死 ;如果没有Q波形成 ,紧紧表现为明显的ST段压低或者T波倒置 (>2 4小时 ) ,一般认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此分类方法与病理实际情况非常不符 ,后被抛弃。1 2 Q波心肌梗死 (QwMI)和非Q波心肌梗死 (NQ MI) 正在使用的定义方法。实际上在心肌梗死病人 ,能否形成Q波是回顾型的 ,对于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和再灌注治疗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可发生斑块裂隙、糜烂、溃疡和破裂,继而使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于血流中,引起血流中血小板在受损斑块表面粘附、活化和聚集,形成不同类型的血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E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ACS患者经股动脉途径施行急诊或择期PCI,13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治疗,补救性PCI治疗4例STEMI,延迟性PCI治疗11例STEMI,择期PCI治疗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UA/NSTEMI)。结果PCI操作成功率100%,随访1~31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血栓形成,无血小板减少症,无再次心肌梗死、心衰和猝死。结论直接PCI扩大了治疗刚、EMI的适应证,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可提高高危患者生存率。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STEMI患者的延迟性PCI和UA/NSTEMI患者的择期PCI对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EMI) [1 ] 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亦称之为急性冠脉事件。ACS发病凶险 ,后果严重 ,为心血管病急重症 ,若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近年成为心血管病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在ACS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ACS诊断方面的主要进展1 1 ACS的实验室检查1 1 1 心肌肌钙蛋白 (cTn)传统的ACS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清心肌酶学指标的测定 …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急性Q波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 ,随之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 ,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ACS是主要发病机制。但近来已肯定炎症也是ACS发病的重要因素 ,炎症的致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鉴于AC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用单一的线性思路不可能完全预测治疗措施的影响。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是一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 ,所有的抗栓治疗策略因影响这一反馈系统 ,应被认为有多重作用。为便于临床工作 ,对静息缺血性胸痛… 相似文献
16.
17.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入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59例,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亚组和对照亚组,比较各亚组间48h心电图改变、住院期间及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出血的发生率等。结果示两组中替罗非班亚组心电图均明显改善(P〈0.01);内科保守治疗组中替罗非班亚组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亚组显著降低(P〈0.05),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S患者使用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及时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于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诊治的意义。方法:对临床诊断为ACS的183例患者进行CAG检查,并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CAG证实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为22.4%。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恶化劳累性、自发性和混合性心绞痛以多支病变为主(P〈0.05)。142例有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ACS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干预组(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随访6个月,药物治疗组死亡为11.5%,再次出现ACS为61.1%。干预组分别为6.4%、2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临床诊断ACS患者及时进行CAG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程度,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治疗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无Q波心肌梗死(NQMI)和Q波心肌梗死(QM)为冠心病(QAS)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它们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松动、裂纹或破裂,使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的物质暴露于血流中,引起血小板在受损表面黏附、活化、聚集,形成血栓,最终使心肌血流灌注受损,因而常将三归为统一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ACS)已成共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