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联合雷帕霉素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和移植瘤组织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①构建裸鼠食管癌ECI细胞移植瘤模型,待肿瘤长出1周后,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雷帕霉素治疗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50ug/(kg·次)]、mTOR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治疗组[腹腔注射mTOR siRNA,3ug/次]和联合治疗组(先腹腔注射mTOR siRNA,第2天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另设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PBS代替药物)和顺铂治疗组[腹腔注射常规化疗药顺铂,1 mg/(kg·次)];每组各5只.连续治疗2周,治疗结束取瘤组织,分析治疗前后移植瘤体积的变化.②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各组瘤组织中mTOR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①单用雷帕霉素(F=185.00,P<0.001)或mTOR siRNA(F=199.01,P<0.001)均能降低裸鼠移植瘤体积;雷帕霉素和mTOR siRNA有交互作用(F=30.30,P<0.001),2者联合应用后,裸鼠移植瘤体积有更大幅度的下降.顺铂治疗后,裸鼠移植瘤体积与联合治疗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6,P:0.682).②单用雷帕霉素(F=395.76,F=550.04,P均<0.001)或mTOR siRNA(F=367.58,F=573.39.P均<0.001)均能降低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TOR蛋白及mRNA的表达;雷帕霉素和mTOR siRNA有交互作用(F=11.68,P=0.004:F=10.23,P=0.006),2者联合应用后,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TOR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更大幅度的下降.顺铂治疗后,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TOR蛋白(7.15±0.56)及mRNA(6.88±0.59)的表达与联合治疗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2,P=0.551;t=0.572,P=0.583).结论: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mTOR基因及应用雷帕霉素治疗均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下调裸鼠食管癌移植瘤组织中mTOR蛋白及mRNA的表达,且2者联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mRNA的表达及K-ras基因突变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4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Ang-2及Tie-2的表达,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Ang-2和Tie-2 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t=39.960、9.490,P<0.05)。K-ras基因突变率达42.5%(17/40),其中12密码子突变11例(64.7%),13密码子突变6例(35.3%)。浸润达肌层、有淋巴结转移和低未分化癌组织Ang-2mRNA高表达率较高(χ2=6.593、10.165、5.974,P均<0.05),Dukes分期C和D期、浸润达肌层、有淋巴结转移和低未分化癌组织Tie-2 mRNA高表达率也较高(χ2=4.365、8.864、8.087和9.086,P<0.05)。K-ras基因突变率在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高于无转移者(χ2=6.320,P<0.05),Dukes分期C、D期癌组织高于A、B期(χ2=13.961,P<0.05)。存在K-ras基因突变的癌组织中Ang-2和Tie-2 mRNA表达水平高于无突变者(t=4.056,7.518,P<0.05)。结论:Ang-2、Tie-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以及早期转移有关。K-ras基因突变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梗阻性结直肠癌中E-cadherin(E-cad)、CD44v6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8例梗阻性结直肠癌、121例非梗阻性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癌旁肠黏膜组织中E-cad和CD44v6蛋白的表达,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梗阻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和CD44v6的标准化阳性率分别为30.2%和81.3%,非梗阻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和CD44v6的标准化阳性率分别为51.8%和5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的表达与肿瘤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P<0.05).CD44v6表达与肿瘤p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梗阻、E-cad和CD44v6表达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E-cad的表达、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cad表达下降和CD44v6表达升高与梗阻性结直肠癌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人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herin、整合素α5β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cadherin(E-cad)、整合素α5β1与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联合检测41例人结直肠癌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E-cad和整合素α5β1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减低(P〈0.0001);整合素α5β1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P=0.0001);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E-cad低表达率分别为70.00%(14/20)和28.57%(6/21)(P=0.0080);整合素α5β1高表达率分别为90.00%(18/20)和33.33%(7/21)(P=0.0002)。在Dukes分期各期之间E-ca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6);整合素α5β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4),Pearson列联系数P=0.51。结论:人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表达减低和缺失,可能导致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整合素α5β1有一定表达,可能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蛋白-1(Mta1)、E-钙黏蛋白(E-cad)基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及其淋巴结组织进行Mta1 mRNA及E-cad表达的检测。结果Mta1 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癌、淋巴结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中Mta1 mRNA为相对低表达水平,30例子宫内膜癌中,13例Mta1mRNA过度表达,表达率为43.3%(13/30)。E-cad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P<0.01)。Mta1 mRNA在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中过度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P<0.05)。E-cad在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中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P<0.01)。结论Mta1、E-cad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变及转移有关,Mtal的过度表达和E-cad的低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变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CC mRNA在淋巴结阴性(pN0)直肠癌患者淋巴结中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检测60例pN0直肠癌淋巴结中GCC mRNA表达水平,并分为GCC mRNA阳性组(pN0(mol+))16例与阴性组(pN0(mol-))4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期(DFS)与GCC 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GCC mRNA阴性组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更低(P0.05),无瘤生存期更长(P0.05);TNM分期中T3~T4淋巴结GCC 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T1~T2(P0.05)。结论:GCC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提示GCC mRNA可作为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分子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RMB5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大肠癌高、低转移潜能细胞系的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抑制肿瘤转移效果.方法 建立人大肠癌高转移和低转移的裸鼠模型,分组给予RAB5A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观察荷瘤鼠的肿瘤体积、肿瘤大小以计算抑瘤率;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组RAB5A的表达.结果 在大肠癌裸鼠移植瘤高转移和低转移组中RAB5A反义寡核苷酸均具有抑瘤效果(P<0.05).反义寡核苷酸组的肿瘤组织中RAB5A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均减少,远隔脏器无转移发生.而正义寡核苷酸组以上指标均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结论 体内抑制RAB5A可抑制裸鼠移植癌生长及推迟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对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只.观察组小鼠植入125I粒子,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检测裸鼠移植瘤体积、瘤重,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内VEGF蛋白表达.采用PCR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内VEGF mRNA表达.结果 观察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及瘤重[(0.658±0.213) g]均明显小于对照组[(1.807±0.625) g],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鼠平均抑瘤率为(68.2±5.3)%;观察组移植瘤中VEGF蛋白表达及VEGF mRNA表达分别为(22.6±5.9)、(98.7±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5±6.4)、(138.7±5.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显著抑制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VEGF表达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RNAi技术沉默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探讨其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Hp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①先转染后成瘤:采用浓度为15 μmol/L体外合成的Hpa小分子干扰RNA(siRNA)转染EC9706细胞72 h,另设无关序列组及空白对照组.然后将转染后的EC9706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构建裸鼠食管癌移植瘤,待瘤体长至足够大时,取瘤组织;②先成瘤后转染:构建裸鼠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待肿瘤长出1周后,依每次3 μg/只腹腔注射siRNA及无关序列,连续3 d,另1组仅注射PBS作空白对照,然后取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各组瘤组织中肝素酶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无论是先转染后成瘤组还是先成瘤后转染组siRNA均可下调裸鼠食管癌移植瘤组织中Hpa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无关序列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RNAi技术沉默Hpa基因可以有效下调裸鼠食管癌移植瘤组织中Hpa蛋白及mRNA的表达,为临床防治食管癌浸润转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加帽蛋白(CapG)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3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CapG mRNA的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CapG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CapG mRNA的表达量(0.240±0.029)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0.130±0.0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6,P=0.241)。CapG 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联性(t=0.591,0.841,-1.420,0.425,-1.366;P=0.559,0.408,0.167,0.674,0.183);而与肿瘤部位、分化、分期相关(F=3.642,t=2.412,t=-2.479;P=0.040,0.023,0.019),其中CapG mRNA在左半结肠癌(0.560±0.002)、右半结肠癌(0.250±0.009)及直肠癌(0.150±0.004)中表达水平存在依次减少差异,而以左半结肠中表达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642,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CapG差异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腔内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所得杨氏模量值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直肠腔内超声(ERUS)联合SWE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并验证其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直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接受经ERUS及SWE检查并测量病灶平均杨氏模量值(Emean)。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采用Point-biserial相关统计法分析淋巴结转移与Emean值的相关性。以Emean值为依据,采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进一步验证SWE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效果。结果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灶的Emean值呈正相关(rs =0.752,P <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Emean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US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71.70%,ERUS联合SWE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6.79%;直肠癌不同T分期的Emean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RUS联合SWE对直肠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同时ERUS联合SWE可提高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王蓓  周娜  牟洋  翟虹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4):147-150,42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声像图特征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0月笔者医院经超声检查和手术病理确诊的19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超声声像图特征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腋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相比,腋下淋巴结转移者在有无边缘毛刺特征、血管指数和腋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等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腋下淋巴结转移与边缘毛刺特征(r=0.351,95% CI:0.246~0.483,P=0.034)、血管分布分级(r=0.402,95% CI:0.193~0.605,P=0.003)、腋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r=0.636,95% CI:0.439~0.824,P=0.00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乳腺癌腋下转移淋巴结在边缘、血管分布分级、皮质厚度等方面有典型的超声声像表现,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癌原发灶、癌旁及胃周淋巴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蛋白表达与各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的癌、癌旁及胃周淋巴结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各临床参数包括肿瘤分化程度、Laure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否等对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2.82士1.66 vs 2.13±1.75,4.81±2.30 vs 3.78±1.94,n=60,P均<0.05).VEGFR-3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的蛋白表达水平(3.77±2.43、2.86士1.95、2.55±2.11,n=44)均高于未转移淋巴结组织(2.25士2.01、1.98士1.73、0.76±1.13,n=59,P均<0.05).关于各临床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VEGF-C、VEGF-D的蛋白表达水平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高于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0.05),H.pylori感染阳性的胃癌组织中VEGFR-3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pylori阴性的胃癌组织(P<0.05).结论 VEGF-C、VEGF-D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上调,且与胃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血管生长因子(DLL4)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32例乳腺癌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中DLL4的表达情况,分析DLL4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中DLL4的高表达率为56.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组(13.8%)。DLL4的高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呈正相关。DLL4高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OR=3.726,95% CI:1.751~7.929,P=0.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DLL4呈高表达的患者的恶性程度较高,更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Coronin3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食管癌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胸中段食管鳞癌三野根治术后80例患者的癌组织进行Coronin3基因检测其表达情况,并与临床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全组食管癌组织中的Coronin3 基因表达阳性率为 38.8%,其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食管病变长度及T分期无关(P>0.05),但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个数及 TNM 分期呈正相关(P<0.05),Coronin3表达阳性者5年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低于Coronin3表达阴性者,分别为29.2% vs 68.0%(P=0.010)和45.6% vs 78.5%(P=0.003)。Coronin3表达阳性者的复发转移率高于阴性者分别为51.4%和28.9%(P<0.05)。结论 Coronin3基因表达阳性率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个数、TNM 分期、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以及复发转移率呈正相关,可能为食管癌预后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Six1(sine oculis homeobox homolog 1)水平,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6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45例)和正常对照者(20例)的血清Six1水平。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ix1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且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Six1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ix1高水平与肿瘤TNM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结论 Six1与乳腺癌的发生及其侵袭转移具有相关性,其变化在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评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娜  刘禄  魏容 《安徽医学》2017,38(11):1417-1420
目的 探究刺猬因子(Hedgehog)信号通路分子超音速刺猬蛋白(Shh)及其下游转录因子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和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1(Gli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宫颈癌患者宫颈黏膜组织作为观察组,选取30例同期收入的宫颈黏膜组织正常的阴道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两组对象宫颈黏膜组织中Shh、FoxM1、Gli1的表达情况,分析宫颈癌组织中Shh、FoxM1、Gli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Shh、FoxM1、Gli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90%、92%,较正常宫颈组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h、FoxM1、Gli1蛋白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hh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FoxM1只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Gli1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hh、FoxM1、Gli1三者之间互为正相关(P<0.05)。结论 Shh、FoxM1、Gli1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Shh和Gli1蛋白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而FoxM1蛋白只与宫颈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此三者的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及音猬因子(Shh)蛋白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笔者医院54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MMP-9、Shh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的MMP-2、MMP-9、Shh蛋白阳性表达比例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MMP-2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0.633),MMP-2与Shh表达呈正相关(r=0.413),MMP-9与Shh表达呈正相关(r=0.527)。胃癌组织MMP-2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转移有关(P<0.05);MMP-9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组织类型、淋巴转移有关(P<0.05);Shh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MMP-2、MMP-9、Shh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均上调,三者可能相互协同或调解对肿瘤的分化、侵袭与转移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7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按是否伴有CLNM,分为淋巴结转移组(CLNM组,45例)与淋巴结未转移组(nCLNM组,10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实验室结果及甲状腺结节超声结果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结节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最大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结节的质地、回声、孤立灶及T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4,95% CI:1.006~1.103)、性别(OR=6.499,95% CI:1.902~22.200)、TSH(OR=1.904,95% CI:1.395~2.598)、TGAb(OR=3.022,95% CI:1.005~9.084)、边缘(OR=11.483,95% CI:3.196~41.255)、纵横径比(OR=4.409,95% CI:1.508~12.890)及最大径(OR=1.894,95% CI:1.250~2.869)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性别、TSH、TGAb、甲状腺结节边缘、纵横比及最大径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一种下咽癌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并与传统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5周龄BALB/c雄性裸鼠,分为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颏下组)和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腋下组)。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分别注射人下咽癌细胞株FADU及HN31,各亚组12只。颏下组于左颏下区注射肿瘤细胞,腋下组于右腋下注射肿瘤细胞,记录4个亚组裸鼠成瘤时间、成瘤体积、体质量。记录裸鼠死亡情况。对8周后仍生存的裸鼠行超声检查,观察局部肿瘤生长、浸润情况及肝、脾、肾等器官转移情况,并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结果 接种后第7天时颏下组裸鼠即有瘤体出现,第9天时腋下组出现瘤体;第33天时FADU腋下组、HN31腋下组裸鼠瘤体体积分别大于FADU颏下组、HN31颏下组(P<0.05,P<0.01)。各组裸鼠体质量至接种后第17~19天基本达到峰值,此后颏下组裸鼠体质量逐步减轻,腋下组仍有所增加;第33天时FADU腋下组、HN31腋下组裸鼠体质量分别大于FADU颏下组、HN31颏下组(P均<0.01)。第8周时FADU颏下组裸鼠死亡8只,HN31颏下组死亡10只,颏下组共存活6只;FADU腋下组死亡6只,HN31腋下组死亡6只,腋下组共存活12只。不同接种部位、接种不同细胞组间裸鼠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颏下组6只存活裸鼠中,4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灶,腋下组8只存活裸鼠中仅1只发现肝脏转移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下组有2只发现肺部转移灶,腋下组有1只发现肺部转移灶;颏下组有1只发现脾脏转移灶,腋下组无裸鼠存在脾脏转移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颏下区成瘤与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各有特点。颏下区成瘤时间短,局部侵害重、远处转移比例高,适用于研究肿瘤在体侵袭性和转移性。腋下区成瘤可形成较大体积瘤体,但邻近器官、组织受累程度轻,裸鼠存活时间长,但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适用于肿瘤细胞自身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