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意义 制定与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发展相适应的智慧急救平台顶层设计,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调研组走访院前急救中心、分中心、急救站及院内急诊,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北京地区急救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用户需求,构建智慧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顶层设计。结果/结论 顶层设计包括总体架构、数据架构和支撑平台,围绕调度指挥、医疗服务、应急保障、决策管理、公众服务等7大急救职能提出系统功能规划,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朝阳区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朝阳区进行了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的建设和探索.本文从院前急救网络体系的发展概况、发展的三个阶段阐述北京市朝阳区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的发展过程,提出通过深化朝阳区院前急救机制体制建设、加强社区-急救-网络医院一体化研究、加强社区急救能力的建设、完善管理标准、流程以及质量考核分配体系、加强紧急医疗救援机制和体系建设来促进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院前急救领域信息化建设也在持续加强。研究5G与院前急救场景深度结合,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信息化水平,以及院前、院间、院内业务协同效率。方法/过程 分析院前急救业务痛点,按照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3层架构阐述基于5G专网的智能院前急救方案,提出5G智能急救专网实现方法、基于5G智能急救车的急救平台改造实现方法、5G智能院前急救场景应用模式等。结果/结论 基于5G实时传输医疗设备信息、高清音视频画面,在急救人员、急救车、应急指挥中心、医院之间构建5G智能院前急救专用网络,相较传统模式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就医效率,优化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可进一步提高应急反应速度,提供有效的医疗技术支持。信息化可确保数据资料的即时存储,语音、图像等信息的回放,以明确医生责任,保证医疗救治质量;分析急救信息化实施前后医疗资源的利用情况,评判信息化对资源利用率的影响,保证急救信息链的完整与连贯,增强急救体系的协同工作能力,提供可借鉴的急救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院前急救7525例病例进行了总结评估,认为军队医院加盟地方急救网络是适应医疗市场竞争需要,也是适应信息化建设、保障现代化战争的需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开辟院前急救通道,提高了急诊综合救治水平,锻炼培养了急诊专业队伍;探索联勤体制下三军急救的新路子.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拓展军地合作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6.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体系的前沿阵地,而院前急救护理贯穿院前急救的全过程,其质量是决定院前急救成败的关键之一.培养一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院前急救护理队伍尤为重要.本文从护理队伍资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急救技能、沟通能力、护理文件书写等方面阐述院前急救护士综合素质建设和培养.  相似文献   

7.
院前急救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其成为高风险的医疗行为。通过分析院前急救风险的伦理学原因,即基于疾病特点的分析、社会因素的分析、急救部门职能变化的分析等,提出对于急救人员,做好院前急救工作需要做到加强医德修养,严守医疗规则;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强急救知识宣传、统一院前急救伦理规范;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急救流程。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救医疗是城乡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医疗业务建设,提高急救业务水平,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要提供优质的院前急救医疗服  相似文献   

9.
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我院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经验,探讨依托医院型120急救分站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分站急救资料,结合院前急救工作体会,提出优化工作流程,赢得急救时间与效果的最大化。结果 针对工作流程中可能出现影响院前急救的意外情况,加强工作流程管理,强化各级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了院前急救应急反应速度。结论 依托医院型120院前急救分站各地、各个医院模式大同小异,为了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必须从优化工作流程入手,做到接警,出车,现场急救和转运伤病员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把握好每个细节,才能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2009年我院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探讨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急诊科院前急救共2488例,呼救时间、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及出诊距离,计算出车准备时间、应急反应时间、急救半径。结果 2009年院前急救共2488例,出车准备时间平均1.26min,应急反应时间平均10.55min,急救半径平均6.15km,最远35km,最近0.5km。结论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取得了一定成绩,需要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介绍区域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目标,阐述其系统架构和患者、120急救中心、中心医院、基层医院各自的应用流程,分析其在院前接诊、急诊调度、急诊转运等阶段的实践效果,以期推动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医科大学本科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和对院前急救的态度,探讨适合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急救知识教育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等比例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医科大学共1 219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院前急救愿意施救的人数占各年级调查人数的百分比:2013级83.72%,2012级80.57%,2011级81.54,2010级74.75%,2009级88.46%,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不同年级一般院前急救知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级创伤救治要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心肺复苏技术要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结论 目前医科大学本科学生基本上掌握院前急救知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医科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解决院前与院内急救数据的传输稳定性问题,提高急救信息互联互通水平。方法: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院内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对院前院内急诊系统进行标准化数据传输、医联体院前急救模式改造和统一调度平台建设,打通院前和院内急救系统。结果:院内医生可提前查看院前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诊疗信息,并通过5G网络与患者或医生进行实时视频沟通或指导。结论:5G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可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实现院前院内信息资源共享、院前院内急救系统信息互联互通,为院前急救、智慧医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使急救半径缩短,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加快,急救站建设加强,服务质量提高,有效改善疾病预后,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培训对心肺复苏技术的影响。方法对比首钢医院院前急救站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与2011年1月~2012年12月院前心肺复苏技术。结果两组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球囊面罩给氧开始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和心电监护开始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提高协作能力是缩短心肺复苏技术开始时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开展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院前急救的及时性、院前急救的水平和质量对挽救生命和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而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推广和普及是院前急救成功与否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在时间、精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人群,因此,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可以带动全民急救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9年度绵阳市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待征。方法依据事先确定的人组标准,以2009年度经绵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受理的城区急救患者为调查对象,以疾病谱、性别、年龄、时间、季节等为观察指标。将资料建立数据库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7873人次接受院前急救,男女性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0~50岁的属好发人群,创伤所占比重较大,全年无急救高峰季节,一天中急救的高峰时间段是9:47~23:15。结论绵阳市城区院前急救有自身流行病学特点,应按照其特点加强急救系统建设,合理安排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团队综合演练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模拟人"复苏安妮"对宜春市紧急救援中心10个院前急救小组进行CPR团队综合演练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的考核成绩。结果培训后1个月后,10个急救小组在模拟院前急救CPR考核中的技术操作成绩和团队素能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综合演练有利于培养急救小组实施CPR的技术操作能力、团队指挥能力、默契配合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及心理素质,能有效提高急救小组的整体绩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前实施过院前急救者为院前急救组(n=110),未实施院前急救而由家属送入院的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院前急救组在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t1)、急诊科接诊后进行初步处理时间(t2)、发病后送达科室并得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t5)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压控制率、有效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院前急救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抢救有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过程管理方法运用于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中,提高院前护理质量.方法:对每位急救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电话回访、问卷调查,护士长配合护理部将反馈信息总结.结果:两组院前急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院前护理实施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后,急救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院前护理实施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后,相关工作人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的第一阶段.结论:过程管理引导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步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提高了院前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