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常于生后7d左右发病,俗称“脐风”、“七日风”、“锁口风”。新生儿破伤风其病情轻重与发病年龄、体质强弱、接生当时脐部处置有关,发病年龄越小,体质越弱,接生时脐部处理无菌观念越差,病情越重。发病后不及时就诊或不就诊,最终因频繁抽搐造成窒息而死。我院2004年7月-2006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21例,现将急救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邹桢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9):639-639
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在出生后6~7天发病。本病属中医"脐风"、"四六风"、"七日风"、"锁口风"等范畴,系因脐带创伤,感染污秽之毒所致。  相似文献   

3.
针刺八鱼穴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内蒙古托克托县永圣域医院王美张改生王文怀王文英*吕三荣*(内蒙古四子王旗肾脏病研治中心011800)新生儿破伤风俗称小儿脐风、四六风、撮口风。是因破伤风杆菌由带菌器械等物在助产过程的断脐术中或术后经脐部感染。此病是新生儿死...  相似文献   

4.
<正>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近5年来,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25例,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5例,均为新生儿。其中男20例,女5例。出生后7~12天发病者22例。本组病例均有明确的旧法接生病史,断脐带用品及脐带残端均未经消毒处理,亦未予肌注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预防。出生后第5~13天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吸吮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对12例新生儿破伤风安置在专护隔离病房,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痉挛、窒息,注重脐部、皮肤护理以及营养供给等综合护理.结果:治愈4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2例.结论:密切观察病情,细致周密的综合护理,对降低破伤风的死亡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院1985~1998年,共收治经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预防失败的破伤风7例。男5例,女2例。其中新生儿6例,3例老法接生,3例在农村卫生室接生。生后24h内均给TAT1500肌注。发病时间6天1例,7天4例,9天1例。另一例为3岁小儿,因脚外伤清创后当即组TAT肌注,于第8天发病。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症状如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及刺激引发痉挛,结合创伤史及发病时间,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由于新的无菌接生法的应用, 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但在一些偏远山区, 由于医疗条件差, 本症还是屡见不鲜. 笔者于1997-2001年在秦岭山区工作期间, 收治了8例破伤风患儿, 均采用针灸加常规方法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儿脐疝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菊芳  李昌德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133-1134
脐疝又称脐凸,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新生儿脐部残端在 3~ 7d后脱落形成肚脐,部分婴儿脐环未闭或闭锁不全等原因,使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各种原因导致腹内压力升高,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脐部突出较甚而发为本病.因其脐部凸出过高,皮肤娇嫩,如护理不当,衣物或其它物品易于摩擦损伤脐部,可导致严重感染或婴儿破伤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对新生儿脐疝的护理,在儿科中显得较为重要.现就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六三年以来,采用自拟脐风汤治愈新生儿破伤风6例,发病时间在出生后3~7天,疗程最短5天,最长10天。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破伤风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新生儿破伤风病的临床治疗经验 ,以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 对 66例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患儿中 ,治愈 36例占 54 .5 % ,好转 8例占 1 2 .1 % ,无变化 6例占9.0 % ,恶化 8例占 1 2 .1 % ,院内死亡 8例占 1 2 .1 %。结论 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极高 ,应以预防为主 ,积极宣传推广新法接生 ,应及早治疗 ,可予中西药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破伤风又名脐风 ,是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以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为特征。笔者从1995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破伤风 2 1例 ,疗效满意 ,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 2 8例作对比观察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2 1例中 ,男 18例 ,女 3例 ;年龄 :出生后 4天者 3例 ,5天者 1例 ,6天者 8例 ,7天者 7例 ,8天者1例 ,17天者 1例。对照组 2 8例中 ,男 18例 ,女 10例 ;年龄 :出生后 4天者 6例 ,5天者 4例 ,6天者 7例 ,7天者 8例 ,8天者 2例 ,10天者 1例。两组患儿均系旧法接生 ,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婴儿破伤风患儿的护理。方法:本文主要通过阐述了50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在皮肤,口腔,眼部,脐部,呼吸道、营养等方面的护理,总结出破伤风患儿的病情特点以及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结果:治愈为37例,占74%;好转为6例,占12%;死亡为4例,占8%;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为3例,占6%。结论:对新生儿破伤风患儿一定要全方位做好护理工作,容不得马虎,只有通过有效的护理,患儿的治愈率才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破伤风抗毒素系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经胃酶消化提纯制得的球蛋白制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开放性外伤,特别是有感染破伤风危险的损伤后,临床常规用药.临床上注射治疗的病人很多,只有极少数过敏,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使用TAT时,①不但要在皮试前详细询问既往有无过敏史,而且在皮试注射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要根据病情立即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防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②本例患者于皮试后50分钟出现过敏反应,故应延长对过敏体质患者的观察时间,③对条件简陋的门诊部,应加强完善抢救措施,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死亡率较高的一种危急重症,1991年10月24日射洪县柳树镇张某之子,男,17天.因新生儿不吃奶。精神萎摩不振,微咳嗽,时呛奶,呼吸浅快,面色苍白,口唇、面部、双手发绀,到医院就医·患儿父母述23日发病出现上述情况,在当地某医院急诊,诊为“新生儿破伤风”,曾给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后则呕吐,呼吸急促,经抢救缓解。今上述症状加重,来县城就医,被一老者带来余处.述某院医生检查后判已死亡,未作处理。诊时患儿口唇、面部、双手、双足均青紫,呼吸、心跳已停止。余立即叫实习生刘、宋二人配合抢救,迅  相似文献   

15.
玉真散主治破伤风证。笔者用本方治疗一例面瘫患者时,偶然治愈了他的漏肩风(肩周炎),后专治数例漏肩风患者,疗效属佳。病例:邱××,男,48岁,工人。1883年5月9日就诊。二月前因受凉引起双肩关节酸痛,上肢活动不便,抬肩受限,病情逐日加重,服安乃近仅  相似文献   

16.
我科1985~1995年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患者63例;对63例患者全部进行小剂量TAT和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情况及体会简述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39例,女27例,年龄最小3天,最大26天,旧法接生56例,乡村接生员接生7例。潜伏期最短2天,最长25天,平均10.5天,2~10天者最多,共57例,占90.5%。苦笑貌55例,牙关紧闭53例,拒奶47例,面色发绀21例,烦躁哭闹45例,呼吸不  相似文献   

17.
自2000年5月~2005年4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破伤风5例,全部治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0岁,最大50岁,平均年龄38岁;均有锈钉或锈铁片刺伤史,伤口较小,伤后12~18 d发病,就诊时伤口均已愈合.  相似文献   

18.
戴某,女,28岁,农民。1992年8月在家分娩(老法接生)1周后,出现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诊见患者神志欠清,体温38.2℃,苦笑面容,颈项强直,稍遇刺激则发生抽搐,出现角亏反张现象,舌红绛、无苔,脉弦紧。诊断:产后破伤风。证属气血两虚,风毒壅经,营卫不宣,筋脉拘急。治以补血清热...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 138例中,男性97例,女性41例。年龄4~15天,发病最长者15天,最短4天。诊断标准:依据诸福常等主编的第四版《实用儿科学》新生儿破伤风临床表现,凡病史有旧法接生,消毒不严,患儿表现有哭吵不安,口不能张,吮乳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或发绀;刺激时有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等作为诊断标准。治疗方法 (1)止痉:安定开始为10mg 肌肉注射,每6小时1次。若仍不能止痉,临时再加用安定、苯巴比妥钠或氯丙嗪等药物。痉挛减轻后再逐渐减量,或改为口服。(2)破伤风抗毒素 TAT 2~3万 u,1次静脉滴注。(3)青霉素20万 u 肌肉注射,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更适用于新生儿脐部愈合的包扎方法.方法:选取2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0例,A组采用棉布制成的丁字形脐包包扎:B组采用纱块包扎24小时后暴露疗法;C组采用纱块包扎24小时后用一次性脐贴.观察比较三组新生儿脐部残端干燥时间、二次断脐后创面愈合情况和脐周皮肤情况.结果:A组丁字形脐包包扎脐部残端干燥时间、二次断脐后创面愈合情况和脐周皮肤情况明显优B组和C组.结论:新生儿脐部采用棉布制成的丁字形脐包包扎方法脐部愈合有促进作用,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部延期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