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采用颧骨种植支抗后牵引上颌骨,观察在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和颧骨周围相关骨缝的组织学变化。方法:生长发育期恒河猴4只,3只用于研究(1只牵引1.5个月、2只牵引3个月),1只作为对照;HE染色和活体骨标记染色,观察上颌骨周围的颧颌缝、横腭缝、翼腭缝、额颌缝以及颧骨后部的颧额缝、颧颞缝、蝶颧缝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上颌骨周围4条骨缝发生明显的以吸收为主的组织学反应。由于骨缝的位置和走向不同,横腭缝、额颌缝表现为骨突顶部吸收为特征的楔形交错性反应;翼腭缝表现为骨突一侧骨表面沉积、另一侧表面骨吸收的位相性反应;颧颌缝兼有2种反应。颧骨后部骨缝呈现牵张状态,观察到骨沉积增加,破骨活动较弱,同样表现出3种不同的骨缝反应。结论:颧骨种植支抗后牵引使上颌骨和颧骨周围骨缝发生了有别于生理性生长改建的明显变化,但未发现破坏性改变。上颌骨周围骨缝组织学反应以吸收为主,不同骨缝组织学反应有所差异,上颌骨因此向后移动并伴有一定的旋转。颧骨后部骨缝发生了与传统口外弓作用不同的牵张成骨反应。  相似文献   

2.
颧骨种植体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颅颌面三维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螺旋CT三维重建评价颧骨种植体支抗向后牵引猴上颌骨对颅颌面三维方向的矫形作用。方法:选用生长发育期恒河猴4只,3只用于研究(1只牵引1.5月、2只牵引3月),1只作为对照;实验前后分别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各标志点的变化,分析颅颌面三维方向的矫形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5月组主要表现为上牙弓矢状向的变化,后移约2.5 mm,垂直向、水平向均无明显变化;3月组上牙弓矢状向变化更为明显,后移约3.8 mm,上颌骨后移约2.5 mm。硬腭平面相对于前颅底平面发生轻度顺时针旋转,1.5月时为0.98,°3月时为1.39°。结论:颧骨微钛板种植体支抗能有效后牵引上颌骨及上牙弓、抑制上颌矢状向发育,垂直向及水平向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含微钛板支抗和牙支持式前牵引装置的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其前牵引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选取1例恒牙早期唇腭裂男性志愿者,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构建模型,模拟加力,分析位移变化及应力分布.结果:建立了含微钛板支抗和牙支持式前牵引装置的单、双侧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前牵引时,上牙弓内缩;微钛板支抗模型上颌中上部位移量大于牙支持式模型,后者上颌前部及上尖牙位移量大于前者.微钛板支抗模型应力集中于上颌骨中上部,牙支持式模型的应力集中在上颌尖牙点,且前者应力值及分布范围均大于后者.双侧唇腭裂模型上前牙牙槽嵴处位移小于单侧唇腭裂模型,后者患侧位移和应力分布范围均大于健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模型生物力学仿真性好,为唇腭裂上颌骨前牵引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微钛板支抗上颌骨前牵引以骨性作用为主,牙支持式上颌骨前牵引以牙性作用为主,前者更有利于效果稳定和侧貌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在不同状态相同载荷条件下健康人上颌骨复合体的应力分布情况,探讨其生物力学行为。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和ANSYS软件模拟张口位和正中咬合时上颌骨复合体的边界条件,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功能尖及中央窝节点上分别加载100N平行于Z轴的集中压力,计算并分析上颌骨复合体的应力。结果在正中咬合和张口位时双侧第一磨牙均受垂直向集中压力作用时,正常上颌骨复合体各部位应力值均较小且大小不相等,正中咬合时等效应力最大值(6.497N,位于咬肌附丽处)小于张口位(8.969N,位于左侧颧骨额蝶突)。结论上颌骨复合体具有使集中压力分散的作用,其中口颌肌系统发挥重要的协调、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种植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颌面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用生长发育期雄性恒河猴3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只,实验组2只。于双侧颧骨植入钛板,通过镍钛拉簧牵拉上颌骨种植体,向后牵引上颌骨。牵引力值每侧2.94 N, 时间3个月。对比研究治疗前后面像、牙牙合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数值。结果 实验期间,种植体稳定;实验组前牙覆盖及上牙弓长度均显著减小,上牙弓宽度增加;实验组SNA、ANB减小,A点均后移2 m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颌平面角都增加,上颌骨轻度顺时针旋转。结论 口内种植支抗后牵引上颌骨能抑制上颌向前生长,为治疗生长发育期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种植体支抗向后牵引上颌骨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建立种植体支抗向后牵引上颌骨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混合牙列期雄性恒河猴为实验动物,以种植在双侧颧骨体部的微钛板作为支抗,通过连接在钛板与上牙弓夹板拉钩之间的钛镊拉簧对上颌骨施加150g/侧的向后牵引力,持续作用4个月;通过模型测量和头影重叠描记的方法观察矫治结果.结果实验期间,颧骨种植体保持稳定;实验动物的双侧磨牙关系由Ⅰ类变为Ⅲ类,切牙由切(牙合)变为反(牙合);上颌骨矢状方向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下颌骨及下牙弓则持续向前下生长.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颧骨种植体支抗向后牵引上颌骨的动物模型,其结果表明颧骨微钛板种植体可为正畸颌骨矫形治疗提供有效而稳定的支抗.  相似文献   

7.
上颌骨及上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建立上颌骨及上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其生物力学性质提供一个标准数学模型.方法采用修改后的可视化人数据为基础,构造上颌骨有限元模型;用传统片磨法建立上中切牙有限元模型.在Ansys程序中将两者进行整合,并作分析处理.结果建立了较理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上中切牙、牙周膜、牙槽骨(皮质骨、松质骨)及上颌骨,共56357个节点和41278个四面体单元.结论该模型有较好的力学和几何学相似性,所包含的数据量可以作初步的颌骨牙齿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种植体支抗后牵引上颌骨对颅颌面的矫形作用。方法生长发育期恒河猴4只,3只用于研究(1只牵引1.5月、2只牵引3月),1只作为对照;采用颧骨微钛板种植体支抗后牵引上颌骨,铸造固位夹板粘接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第二乳磨牙及切牙上,牵引力值每侧1.47N(150克),方向与(牙合)平面平行;对实验前后X线头影测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动物A点后移,1.5月组1mm,3月组平均2.5mm;SNA减小,1.5月组1°,3月组平均3.5°。1.5月组前牙覆盖减小3.5mm,其中骨效应大于牙齿效应(2.5:1);磨牙关系改变为3mm,骨效应大于牙齿效应(5:1);上颌效应大于下颌效应(2.5:1)。3月组平均前牙覆盖减小6.25mm,其中骨效应大于牙齿效应(1.8:1);磨牙关系改变为5mm,骨效应大于牙齿效应(4:1);上颌的作用大于下颌(5.7:1)。结论颧骨微钛板种植体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抗后牵引上颌骨,不仅抑制上颌骨向前生长,而且使上颌骨向远中移动,同时伴有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支持式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中颅面部各解剖部位的位移情况.方法:建立骨支持式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手术方式采用腭中缝联合侧方皮质骨切开术,模型上选取24个解剖结构,加载横向7mm扩弓量,比较分析颅面部各个解剖部位在矢状向、横向、垂直向的位移分布情况.结果:矢状向观,上颌骨各解剖结构都有明显的向前位移的趋势,而面上部解剖结构都有向后移位的趋势.横向正面观,颅上颌复合体呈金字塔样打开,鼻腔底部明显扩大约4.5mm;殆面观,支抗牙的牙根位移(第一前磨牙为2.92mm,第一磨牙为3.26mm)小于相应区域颊侧牙槽骨的位移(第一前磨牙区3.76mm,第一磨牙区3.93mm),腭板前部比后部扩开更大.垂直向观,上颌骨正中区的腭板有向下位移的趋势,颅面部其余解剖部位都向上移动.结论:骨支持式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时,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有不同程度的移动、旋转和侧方倾斜,利用这些变化,可以辅助矫正轻度颅颌面畸形.骨支持式扩弓器将扩弓力直接传导到骨骼上,因此可以很好地避免牙支持式扩弓器扩弓时引起的牙及其周围支持组织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上颌骨牵引延长时上颌骨的应力分布状况,探讨上颌骨牵引器的安放位置与方向的最佳选择。方法 在发育性上颌后缩畸形和腭裂继发上颌后缩畸形的上颌模型上分别加载不同方向及大小的牵引力。分别计算上颌骨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及颌骨内部的位移情况,并比较两种加载方式对上颌骨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 在非腭裂上颌骨,当牵引力方向与正中矢状面平行时,双侧上颌骨前壁应力主要为压应力,但应力较小,当牵引方向与正中矢状而成30°角时,对上颌骨前壁的压应力显著增大;在腭裂继发上颌后缩畸形牵引时,裂隙双侧上颌前壁的压应力显著增大,健侧颌骨的位移显著大于患侧。和牵引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时相比较,当腭裂上颌骨斜向牵引时,上颌骨前壁及硬腭的位移均较平行牵引时显著增大;腭裂上颌骨在两种牵引力牵引时均出现上颌前部压应力集中,颌骨内部位移增大,牙槽突裂隙两侧位移增大明显。结论 上颌骨牵引时,应尽量使牵引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在上颌骨牵引时应注意防止上颌牙弓缩窄,牵引阻力增大时应戴(牙合)板至稳定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正颌外科技术在髁突骨软骨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利用正颌外科方法治疗12例髁突骨软骨瘤患者,进行Le Fort Ⅰ型截骨术修正上颌骨,采用口内入路患侧升支垂直截骨术切除病变髁突,健侧行升支矢状切开术及颏成形术矫正咬合及偏斜。结果 12例患者术后面型均得到矫正,随访2年以上无1例复发。结论 利用正颌外科技术治疗髁突骨软骨瘤,可以避免常规口外切口面部留有的瘢痕,并在切除肿瘤的同时矫正了面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颜面不对称患者头颅定位后前位片测量指标的非对称性。方法 选取不同程度颜面不对称患者45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进行测量,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治疗前测量指标的非对称率与个别正常人群的非对称率进行比较,通过相关系数的分析,归纳出颜面不对称患者倾向于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测量指标,并得出其参考值。同时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测量指标非对称率的差异。结果 有14项指标治疗前的非对称率与个别正常人群的非对称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中与Me[X]具有较高直线相关关系的指标为Ag[X]。28例患者以下颌骨体部不对称为主,15例患者以下颌升支不对称为主,2例患者同时存在下颌体部和下颌升支的不对称。Me[X]等15项测量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颜面部的不对称主要集中在面下1/3,以下颌体部不对称为主要表现。当与Me[X]具有高度直线相关关系的指标Ag[X]的非对称率大于参考值下限11.31%,Go[X]的非对称率大于参考值下限9.79%,且Me[X]大于参考值下限5.2 mm时,该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倾向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前段骨折(包括正中联合及旁正中的骨折)是下颌骨骨折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且常常与髁突骨折同时发生。受解剖因素的影响,这类骨折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出现包括面下部增宽,咬合紊乱,甚至关节强直等多种并发症。本文就这类骨折的特点、常见并发症、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骨化性纤维黏液样瘤是一种少见的、组织来源不明的肿瘤,常表现为四肢皮下组织或肌肉内小的无痛性肿块。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下颌骨的骨化性纤维黏液样瘤,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牙体预备方法对重度楔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后抗折特性的影响,为临床修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64颗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按不同的牙体预备和修复方法分组,按照颊侧楔状缺损方悬突牙体去除与否(不去为A,去除为B)和颊侧楔状缺损下方是否制备牙本质肩领(未制备为C,制备为D),以及铸造桩核修复(设为E)或纤维桩核修复(设为F)随机分为A1-1(A+C+E)、A1-2(A+C+F)、A2-1(A+D+E)、A2-2(A+D+F)、B1-1(B+C+E)、B1-2(B+C+F)、B2-1(B+D+E)、B2-2(B+D+F)共8组,每组8颗,建立重度楔状缺损牙模型,各组按分组内容进行桩核冠修复,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加载,测试各组的抗折载荷,观察折裂模式。结果 1)抗折载荷的比较:A1-1组>B1-1组,A1-2组>B1-2组, B2-1组>B1-1组, B2-1组>B2-2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1-2、B1-2组可修复性折裂比例均为37.5%,其余各组均为0,A1-2组和B1-2组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重度楔状缺损患牙桩核冠修复时保留颊侧悬突牙体对承受抗折载荷有利,修复时不建议颊侧设计牙本质肩领;纤维桩较铸造桩更有利于牙体折裂后的再修复。  相似文献   

16.
口腔健康教育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学生口腔健康宣教能力,巩固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方法 选择潍坊医学院2006-2008级口腔医学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将学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讲出去”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试验组的课堂、课后评价以及两组的期终考试和实习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试验组的课堂、课后评价结果表明,“讲出去”教学方式被学生普遍认可,能提高学生口腔健康宣教的能力;期终考试和实习考核成绩均显示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讲出去”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口腔健康宣教的能力,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栓塞是骨科、妇科和产科的常见并发症,然而口腔颌面部术后引起深静脉栓塞的病例少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术后并发左下肢静脉栓塞的患者,并结合文献对下肢静脉栓塞高危因素和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双生子儿童口腔微生物群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双生子儿童中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口腔微生物群组结构的差异。方法 选取双生子儿童20对,其中同卵双生子10对,异卵双生子10对;乳牙列10对,混合牙列10对;有龋者17人,无龋者23人。采集唾液样本后,提取细菌DNA,经通用引物扩增16s rRNA基因和PCR-DGGE分析后,计算PCR-DGGE条带数及多样性指数。结果 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均表现出明显的聚类分布,但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乳牙列组中,有龋儿童的PCR-DGGE条带数(11.00±1.56)及多样性指数(1.05±0.36)低于无龋儿童(14.00±2.74,1.44±0.37),两者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牙列组中,有龋儿童的PCR-DGGE条带数(11.88±4.05)及多样性指数(1.18±0.36)低于无龋儿童(14.31±5.71,1.28± 0.47),但两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亲缘之间口腔微生物组群结构更为相似,环境的影响可能大于遗传的影响。有龋儿童的微生物种类较无龋儿童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切断大鼠下牙槽神经后,牙周组织中P物质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分为正常组(0 d)和术后第3、7、14、21、28天组。在下颌孔处切断大鼠左侧下牙槽神经,分别在相应的观测时点取材,常规制备大鼠牙周组织石蜡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物质的表达情况,同时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分布,并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和破骨细胞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切断大鼠下牙槽神经后牙周组织中的P物质在第3天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第7天达到最低值,第21天恢复到正常水平;破骨细胞的变化趋势与P物质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结论 切断大鼠下牙槽神经后,牙周组织中P物质与破骨细胞的变化呈正相关。P物质可能具有刺激并调节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参与牙槽骨的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