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颌面部骨折伴有全身其他部位多发性损伤的患者采用同期或延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85例颅颌面部骨折伴有全身其他部位多发性损伤的患者,根据患者本人、家属意愿及实际情况,将患者按照颅颌面部骨折与全身其他部位是否同期治疗分为2组,同期组48例行同期手术治疗;延期组37例行延期手术治疗。比较2组伴有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后咬合、张口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根据神经外科评分标准,2组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5,P=0.122);术后同期组患者的咬合优良率(93.75%)高于延期组患者(75.68%)(c2=5.630,P=0.018);术后同期组患者的张口度(34.5±3.6)mm高于延期组(28.9±3.3)mm (c2=7.370,P<0.001);同期组住院时间(28.5±5.2)d,短于延期组(40.1±5.7)d(c2=9.778,P<0.001);术后同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低于延期组24.32%(c2=4.124,P=0.042)。结论在患者创伤严重程度适宜的情况下,对于颅颌面部骨折伴多发性损伤患者可以采取多科室联合手术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颌面部外观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微型接骨板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微型接骨板治疗颌面部骨折的效果。方法 应用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45例,对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咬合关系、张口度、张口型、体重等进行观察。结果 42伤口Ⅰ期愈合、咬合关系良好44例,术后6个月张口度均在3.0cm以上,张口型无明显偏斜,体重无明显和田结论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有利于伤口愈合和咀嚼功能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脱位性髁突矢状骨折(DSFMC)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将22例28侧DSFMC分型,总结各类型DSFMC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咬合关系、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髁突术后形态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①DSFMC以Ⅱ型骨折最多,占57%;其次为Ⅲ型骨折和Ⅰ型骨折,分别占25%和18%。②5侧Ⅰ型骨折均行骨折片摘除术;16侧Ⅱ型骨折中,9侧行骨折片游离再植加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5侧行骨折片摘除,2侧切除髁突;Ⅲ型骨折中有5侧行骨折片游离再植加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2侧行摘除骨碎片,修整髁突残端。③22例患者术后6个月平均张口度为33.9 mm,平均张口偏斜1.5 mm,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17例,5例术后仍有1~2 mm的前牙开!,经调!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④术后再植髁突未见明显吸收,微型接骨板无明显变形。结论DSFMC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张口度、张口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再植髁突无明显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老年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0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98例老年颌面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创伤原因、骨折部位、合并伤、系统性疾病、治疗方法等临床特征。结果 198例老年颌面部骨折患者,男女比3.95︰1,平均年龄66.15岁;交通事故伤(78例,39.39%)、摔伤(49例,24.75%)、高坠伤(33例,16.67%)是老年人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下颌骨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120例);60例患者同时伴发颌面部以外的创伤,四肢损伤最多(28例);66例患有系统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50例)。198例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小型或微型接骨板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结论 坠跌伤和交通事故伤是老年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F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辅以1周颌间弹性牵引,术后X线片检查和临床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检查。结果:38例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咬合关系均恢复到伤前的状况,术后张口度≥37min,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术后辅以1周颌间弹性牵引能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手术方法简单,治疗效果满意,是目前治疗下颌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上颌骨骨折开放复位坚固内固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取开放复位,通过上颊沟和冠状切口显露骨折部位,沿原骨折线撬开,移动上颌骨至正常位置,再通过颌间牵引恢复伤前咬合关系,然后在鼻上颌、颧上颌支柱折断部位用微型接骨板和螺钉固定。对合并下颌骨骨折者,在上颌骨骨折复位手术同时应先予以解剖复位和加压内固定。治疗上颌骨骨折38例,术后面形及咬合恢复满意。基本上不需要颌间固定及颅颌悬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治疗颌面部骨折,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35例颌面部骨折病例,均行坚固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共使用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67块,下颌骨颏孔区骨折术后辅以牙弓夹板固定。术后观察并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固定稳定,咬合关系良好。其疗效评价:优22例(62.86%),良13例(37.14%),无效果较差病例;远期随访未出现骨折移位、瘘管形成和固定材料排出等现象。结论 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可广泛应用于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正中线性骨折;颏孔区线性骨折需辅以牙弓夹板固定。  相似文献   

8.
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提高颌面部骨折复位后固定的可靠性,总结颌面部骨折坚固内固定治疗的经验。方法 采用微型钛夹板对86例颌面部骨折进行坚固内固定。结果 86例坚固内固定术后,84例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及张口度,占97.7%。结论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面部骨折较传统方法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1例(共36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患者,穿腮腺入路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观察面型、张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有无唾液腺瘘及复查颌面部CT观察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等。 结果24例(共29侧)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7例(共7侧)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随访6 ~ 18个月(平均11.3个月);通过穿腮腺手术径路骨折断端复位准确、固定良好、咬合功能恢复正常、面部外形均满意;4例患者早期出现Ⅰ~Ⅱ度张口受限,经过张闭口训练后恢复正常;5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麻痹,8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唾液腺瘘,经过加压包2周后扎后创口愈合;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紊乱症,有关节弹响、疼痛等。 结论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治疗髁颈及髁突基底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5例(21侧)髁颈及髁突基底部骨折患者选择穿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5例患者,21例侧髁突骨折行手术治疗。19例侧髁突骨折选择2块接骨板固定,2例侧选择1块接骨板固定。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复查全口曲面断层片或三维CT示骨折断端对位良好。除1例患侧后牙暂时性轻度开外,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复查,张口度32~45mm(平均38mm)。3例侧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永久性面瘫。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涎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相对于髁突骨折的颌后及颌下入路,穿腮腺入路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容易暴露,可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是治疗髁颈和髁突基底部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颌间结扎钉进行颌间牵引固定的疗效。方法:对63例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随机采用牙弓夹板或颌间结扎钉进行颌间牵引固定,比较操作时间、治疗后牙周指数、张口度、咬合关系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采用颌间结扎钉治疗的患者咬合关系、骨折愈合及张口度与采用牙弓夹板的患者无明显差别,其操作时间较采用牙弓夹板明显缩短,牙周健康指数明显好于采用牙弓夹板的患者。结论:颌间结扎钉操作简单省时、易于保持口腔清洁,是较理想的颌间牵引固定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和总结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坚强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复诊,根据外形、咬合关系、开口度的恢复及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确定临床效果.结果:85例中84例软组织创口一期愈合(98.82%);1例创口感染,治疗后愈合.除1例颧骨粉碎性骨折外形欠佳外,其余84例外形、咬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方式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就诊的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13例19侧。治疗过程包括常规手术切开、暴露并复位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后,根据下颌骨髁突骨质断端情况利用2~4根克氏针固定,伴发其他部位骨折时同期手术治疗。术后1周通过CBCT评估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复位精准度及稳固性,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对位良好,克氏针无扭曲、折断和松脱;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恢复良好。结论克氏针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效果确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髁突颈部骨折时进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 及术后效果。方法 对髁突颈部骨折出现髁头脱位突破关节囊、髁突和髁突颈下骨折移位成角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 mm的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前绕耳轮脚向上后耳颅沟切口,行翼外肌-髁突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方法 治疗。术后1、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牙合关系、咀嚼力、面神经功能,三维CT重建上下颌骨,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月,所有患者面型对称、牙合关系好、开口度均较术前增大;无骨折移位、患侧咀嚼力减弱、8例额纹变浅。3月后,所有病例面型对称、开口度≥3.5 cm、开口型无偏斜、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6月后观察所有项目同术后3月。结论 髁突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修复措施.方法:对38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采用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第二天、1月、3月X线片示全部骨折病例复位良好.伤口Ⅰ期愈合36例,另2例出现软组织伤口局限性感染延迟愈合,经对症处理抗感染治疗后痊愈.6例病员少量调磨咬合,1例病员因关节受损、面...  相似文献   

16.
头皮半冠状切口在面中份复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中份复杂骨折手术切口设计和坚固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6例面中份复杂骨折病例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和坚固内固定,术后对骨折复位、面形、咬合关系、张口度、面瘫等项目进行评估。结果:运用该方法治疗面中份复杂骨折86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6个月复查,面部外形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张口度全部恢复正常,X线或CT复查骨折段均达到解剖复位。结论:头皮半冠状切口隐蔽安全,不影响美观,术野暴露清楚,便于直视下操作,坚固内固定稳定,组织相容性好,是治疗面中份复杂骨折的一种理想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