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上三分之一胃癌(upper third of gastric cancer,UTGC)病人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联合化疗UTG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Kaplan-Meier分析确定了OS和单变量分析,并用对数秩检验计算了曲线间差异的显著性。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来确定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UTGC病人1、3、5年的OS分别为81.0%、47.6%和38.6%;单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9)、肿瘤浸润深度(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1)是5年OS的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肿瘤浸润深度(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1)是UTGC病人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UTGC病人,肿瘤大小(P=0.023)、肿瘤浸润深度(P=0.002)和浆膜浸润(P=0.004)是5年OS的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肿瘤大小(P=0.048)、肿瘤浸润深度(P=0.004)和浆膜浸润(P=0.031)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远处转移或肿瘤复发的UTGC病人,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UTGC病人,肿瘤浸润深度和(或)淋巴结转移是5年OS、远处转移和肿瘤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酶(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酶(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癌结节数目及解剖位置分布在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胃癌D2根治手术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病理筛选淋巴结阴性并含有癌结节病例。根据癌结节数目(L1、L2、L3)和解剖位置区分[胃周组(Q1)与非胃周组(Q2)]分组。结果 L1、L2、L3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8.9%、52.1%、31.5%,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69, P=0.008)。Q1组、Q2组患者3年OS分别为58.9%、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10,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T分期、癌结节数目、分布、神经、脉管侵犯情况均与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4 cm(HR=2.460, 95%CI:1.307~4.629, P=0.005)、癌结节分布(非胃周)(HR=3.959, 95%CI:2.077~7.545, P<0.001)、神经浸润(HR=4.299, 95%CI:1.953~9.461, P<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肌酐(ABIC)评分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六合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191例,根据住院后90 d的临床转归分为生存组(129例)和死亡组(62例)。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肌酐、尿素氮,分别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功能评分(CP)、ABIC评分、血清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CLIF-C OF)评分。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不同评分模型对90 d预后的评估价值,应用Medcalc软件进行曲线下面积(AUC)两两比较;采用K-M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ABIC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10.6(8.3,12.6)vs.8.5(6.4,10.4),Z=-5.385、P<0.001]。年龄、CP、ABIC、CLIF-C OF评分均为影响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χ^(2)=6.337、P=0.012,χ^(2)=6.131、P=0.013,χ^(2)=14.531、P<0.001,χ^(2)=7.369、P=0.007)。ABIC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AUC显著高于MELD、ALBI评分(0.741 vs.0.658:Z=3.869、P<0.001,0.741 vs.0.647:Z=9.453、P<0.001),与CP、CLIF-C O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41 vs.0.727:Z=1.078、P=0.281,0.741 vs.0.716:Z=1.441、P=0.150)。进一步探讨不同ABIC水平HBV-ACLF患者的预后,结果显示高ABIC(≥9.9)患者90 d生存率为47.6%,显著低于低ABIC(<9.9)患者(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15、P<0.001)。结论ABIC评分可作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ABIC评分大于9.9提示HBV-ACLF患者90 d的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癌结节对初始可切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期切除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5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同期切除的212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资料,分析癌结节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癌结节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癌结节的阳性率为43.9%(93/212),癌结节和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和神经浸润显著相关(P=0.044、0.001、0.035、<0.001),是低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癌结节阳性患者的OS和DFS明显低于癌结节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淋巴结阳性的135例患者中,癌结节阳性和阴性患者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8),癌结节阳性患者DFS更低(P=0.003);在淋巴结阴性的77例患者中,癌结节阳性患者的OS和DFS均显著低于癌结节阴性患者(P<0.001、0.010)。 结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术后患者,癌结节和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以及神经浸润显著相关,且预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pT 1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患者术后疗效及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pT 1食管癌术后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31例pT 1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理和临床资料。采用SPSS 21. 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止2018年1月,共有34例(25. 95%)患者死亡,27例死于肿瘤本身,另外有7例死于其他原因。随访期间出现28例(21. 4%)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其中局部-区域性复发15例(11. 45%),远处转移9例(6. 87%),出现局部区域性复发合并远处转移4例(3. 05%)。全组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时间(OS)率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6. 9%和90. 8%、86. 3%和80. 2%、71. 0%和69. 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浸润深度和嗜酒史是pT 1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多因素分析发现脉管瘤栓和嗜酒史是本组pT 1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Kaplan-Meier法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嗜酒史、肿瘤长度 2. 0 cm为术后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脉管瘤栓、肿瘤长度 2. 0 cm、肿瘤低分化程度、嗜酒史是pT 1食管鳞癌术后影响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肿瘤长度和嗜酒史是pT 1N0食管鳞癌术后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pT 1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仍有21. 4%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浸润深度、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瘤栓及嗜酒史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这部分患者术后应该制定更加密集的随访策略,而适当的术后辅助治疗或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1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MTC患者资料,根据随访结果计算患者的术后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78例患者中,74例患者获得随访3~189个月,10例死于疾病,其余患者均存活,其1、3、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8.6%、93.5%、88.4%、73.2%、73.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6.873,P=0.009)、颈部淋巴结转移(χ~2=4.047,P=0.048)、远处转移(χ~2=23.530,P0.001)、肿瘤临床分期(cTNM分期)(χ~2=16.067,P0.001)影响患者预后;而多因素分析表明仅远处转移(HR=54.956,95%CI=6.341~476.257,P0.001)及肿瘤cTNM分期(HR=2.214,95%CI=1.061~4.619,P=0.034)是影响MTC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远处转移与高cTNM分期是MTC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患者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RAS、BRAF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结果 26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53.4%,NRAS基因突变率为2.6%,BRAF基因突变率为3.0%,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为6.7%。KRAS基因突变更容易发生在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BRAF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右半结肠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4,P=0.004;P=0.044)。HER2基因扩增更容易出现在RAS、BRAF野生型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22,95%CI:0.117~0.887,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野生型比较,RAS基因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3,P=0.013),而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8,P=0.164)。与野生型比较,BRAF基因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90,P=0.004;χ^(2)=11.125,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3.536,95%CI:1.305~9.583,P=0.013)。结论 BRAF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SEER*Stat软件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2014年病理明确诊断为MTC的602例患者资料。采用aplan-Meier法与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的生存率,用单变量与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602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4.914±1.209)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96.9%、90.8%。单变量分析显示,诊断年龄(χ~2=33.232,P0.001)、性别(χ~2=4.030,P0.045)、原发灶大小(χ~2=37.06,P0.001)、病灶数目(χ~2=6.786,P=0.009)、临床分期(χ~2=116.467,P0.001)、原发肿瘤分期(χ~2=72.482,P0.001)、区域淋巴结受累(χ~2=14.803,P0.001)、远处转移(χ~2=94.976,P0.001)、手术情况(χ~2=80.536,P0.001)以及检出淋巴结阳性数(χ~2=18.700,P0.001)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多变量Cox分析表明,诊断年龄(HR=2.777,95%CI=1.800~4.285,P0.001)、原发肿瘤分期(HR=1.675,95%CI=1.289~2.176,P0.001)及远处转移(HR=5.401,95%CI=2.720~10.725,P0.001)是影响M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诊断年龄、原发肿瘤分期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是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NLR)是一项简单检测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状态的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NLR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在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接受根治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例特点及生存预后。NLR的最佳截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体生存(OS)与无病生存(DFS),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用于评估各临床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研究NLR最佳的截点是2.2。两组患者在组织分级、T分期、TNM分期之间的分别上无统计学差异。高NLR组(NLR≥2.2)的OS(5年OS分别为59.6%和78.9%,P=0.001)及DFS(5年DFS分别为56.7%和78.0%,P=0.001)较差。此外,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别为组织分级、T分期和NLR,而组织分级、T分期和NLR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NLR升高对于接受根治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提示总体预后及无病生存期较差。但其运用于个体化危险评估尚需未来更多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发病年龄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同肿瘤间,甚至在同类肿瘤不同亚型间有明显差异。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预后较差的乳腺癌亚型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分析年龄因素与TNB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并手术的317例I~III期TNBC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诊断乳腺癌时的年龄,将整个队列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局部-区域复发转移生存(L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疾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的差异,分析包括年龄在内的影响TNBC患者DFS和OS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比较早期发生远处转移(DM)(≤2年)与晚期发生DM(2年)患者之间年龄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临床病理特征方面,≤40岁组较40岁组的组织学分级更差、脉管癌栓发生率更高、肿瘤分期更晚、接受化疗与放疗的比例更高(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40岁组的DMFS(64.3% vs.83.2%)、DFS(55.7% vs.79.2%)和OS(71.8% vs.86.2%)均明显差于40岁组(均P0.05),但两组LR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 vs.94.9%,P0.05)。年龄≤40岁与淋巴结转移≥4枚为TNBC患者DFS与OS的独立危险因素(DFS:HR=1.983,95% CI=1.280~3.071,P=0.002;HR=2.064,95% CI=1.091~3.904,P=0.026;OS:HR=1.799,95% CI=1.052~3.076,P=0.032;HR=4.062,95% CI=1.841~8.963,P=0.001)。年龄对于患者DM发生的早晚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年龄是TNB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诊断时年龄≤40岁患者会有比40岁患者更差的预后。因此,对于年轻的TNBC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制定更为严谨的治疗随访计划,实现量体裁衣式的精准诊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在上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UTU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3例不同病理分期的UUTUC患者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癌旁正常上尿路上皮组织中GATA3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对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GATA3在正常尿路上皮、UUTUC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UUTUC组织中的阳性率(P0.05)。在正常尿路上皮及UUTUC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率显著高于UUTUC组织(P0.05)。GATA3表达与患者pT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分化程度是影响入组UUTUC患者术后DFS的因素(P0.05)。分化程度是影响入组UUTUC患者术后OS的因素(P0.05)。GATA3、肿瘤侧别、pT分期是影响肌层浸润亚组患者术后DFS的因素(P0.05)。GATA3是影响肌层浸润亚组UUTUC患者术后OS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侧别是肌层浸润亚组UUTUC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①GATA3在正常尿路上皮、UUTUC癌旁组织及UUTUC中均有较高高表达率,但在癌组织中其高表达率明显下降,提示GATA3可能参与UUTUC的发生;②在UUTUC当中,GATA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T分期明显相关,提示GATA3可能参与UUTUC的浸润过程;③GATA3低表达是肌层浸润UUTUC患者预后较差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Lgr5及E-钙黏蛋白(E-cad)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69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Lgr5及E-cad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的关系。结果Lgr5和E-cad蛋白分别在60例(87.0%)和30例(43.5%)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分别有5例(16.7%)和30例(100%)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二者在不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gr5蛋白:χ^2=45.814,P<0.001;E-cad蛋白:χ^2=11.249,P=0.001)。Lgr5和E-cad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与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Lgr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还与淋巴结转移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P<0.05)而E-cad蛋白阳性表达却与此无关(P>0.05)。Lgr5蛋白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总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9,P=0.117),而E-cad蛋白表达阳性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情况明显优于E-cad蛋白表达阴性胃癌患者(χ^2=5.814,P=0.016)。Lgr5蛋白表达与E-cad蛋白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rs=-0.355,P=0.003)。结论Lgr5蛋白可能参与了肿瘤组织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过程,与肿瘤恶生程度有关,未发现其阳性表达与预后有关;E-cad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肿瘤的肿瘤局部侵袭和进展且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阳性乳腺癌(T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宿迁地区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71例TPBC患者(TPBC组),并与随机抽取的283例HER2阴性Luminal B型患者(LuminaI BⅠ型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结果:TPBC组2年内远处复发转移89例(占32.84%);而LuminaI BⅠ型组2年内远处复发转移有32例(占11.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PBC组5年内远处复发137例(占50.55%),而LuminaI BⅠ型组5年远处转移为52例(占1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方面的比较,TPBC组和LuminaI BⅠ型组1年DFS和OS均为100%;2年DFS分别为64.94%(176/271)、86.22%(244/283),2年OS分别为85.24%(231/271)、95.76%(271/283);3年DFS分别为54.98%(149/271)、81.98%(232/283),P=0.000;3年OS分别为69.74%(189/271)、80.92%(229/283),P=0.002;5年DFS分别为43.54%(118/271)、76.33%(216/283),P=0.000;5年OS分别为47.23%(128/271)、67.49%(191/283),P=0.000。结论:TPBC具有生物学行为差、肿块较大、病理分级多为Ⅲ级、常有脉管或神经浸润、腋窝淋巴结易转移、高增殖指数和高肿瘤负荷等病理特征;且远处复发早,DFS、OS较低。根据激素受体和Ki67表达情况选择个体化、有针对性治疗方案,可使此类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pT1a和pT1b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130例pT1a和pT1b乳腺癌及同期607例pT1c和pT2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其在年龄分布、月经状况、淋巴结状态、肿瘤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和Ki-67 表达指数等临床病理因素上的差异。结果 pT1a和pT1b乳腺癌相比,在各临床病理因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T1a/pT1b相比较于pT1c和pT2乳腺癌,有更多的低组织学分级(G1 59.2% vs 18.6% 和12.3%),低Ki-67增殖指数(<14%者,73.8% vs 57.7% 和55.5%)和阴性淋巴结转移(86.9% vs 62.0% 和47.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激素受体阳性表达较多(76.2% vs 72.3% 和62.2%),但与pT1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08),与pT2组相比则有统计学差异(P=0.006);HER2阳性表达较少(21.5% vs 22.3% 和29.7%),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870和P=0.076);年龄≤35岁者较多(21.5% vs 8.8% 和13.8%),有统计学差异(P<0.001和P=0.042),但在月经状况上与其他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45和P=0.217)。结论 pT1a和pT1b乳腺癌总体上具有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激素受体阳性较多和HER2过表达较少的特点。pT1a和pT1b乳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膜后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PG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5例腹膜后PGL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功能性PGL患者较非功能性PGL患者入院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更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0 mmHg比140 mmHg, Z=-4.807, P<0.001;100 mmHg比82 mmHg, Z=-4.495, P<0.001), 术中更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χ2=8.188, P=0.004)。6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1例行下腔静脉离断, 其余患者无重要血管重建。术后共随访62例患者, 因病情进展死亡4例, 5年生存率为92%。G3级肿瘤和肿瘤远处转移患者预后更差(χ2=4.259, P=0.039;χ2=13.061, P<0.001)。肿瘤直径和肿瘤功能状态与患者预后无关(χ2=0.519, P=0.472;χ2=0.010, P=0.920)。结论腹膜后PGL较少见, 部分可累及腹部大血管;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较好;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和G3级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癌结节对胃癌患者预后及淋巴结分期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90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根据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癌结节阳性组(121例)和癌结节阴性组(786例), 分析癌结节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907例患者中有癌结节12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 癌结节与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肿瘤直径、神经受侵、脉管受侵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pT分期(P<0.001)、pN分期(P=0.002)、pTNM分期(P=0.001)、肿瘤直径(P=0.033)、神经受侵(P=0.017)、脉管受侵(P=0.011)是癌结节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癌结节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显著差于癌结节阴性患者(χ2=77.869, 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脉管癌栓、神经受侵、有无癌结节及癌结节数量均影响患者预后(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神经受侵、脉管受侵、癌结节数量是影...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目前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存在争议,亦无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予以证实。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SII对胰腺癌的预后意义,以期为改善患者预后和个体化治疗提供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SII 与胰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队列研究,总计3 0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SII胰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期(OS)缩短(HR=1.26,95% CI=1.13~1.40,P0.001)、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SS)较差(HR=2.32,95% CI=1.55~3.48,P0.001),而SII与胰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无明显关系(HR=1.27,95% CI=0.95~1.70,P0.106)。亚组分析发现,SII临界值≥600时,高SII与OS缩短有关(HR=1.39,95% CI=1.14~1.69,P=0.001),而SII临界值600时,SII与OS无明显关系(HR=1.22,95% CI=0.97~1.54,P=0.089)。来自奥地利与美国的研究显示SII较高与OS缩短有关(HR=1.40,95% CI=1.07~1.84,P=0.016;HR=1.37,95% CI=1.02~1.84,P=0.004),而中国的研究显示SII与OS无明显关系(HR=1.22,95% CI=0.97~1.54,P=0.089)。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高SII均与OS缩短有关(HR=1.40,95% CI=1.07~1.84,P=0.004;HR=1.38,95% CI=1.18~1.61,P0.001),而混合治疗患者中SII与OS无明显关系(HR=1.09,95% CI=0.92~1.29,P=0.303)。无论AJCC Ⅰ~Ⅲ期还是Ⅲ~Ⅳ期患者,高SII均与OS缩短有关(HR=1.39,95% CI=1.14~1.69,P0.001;HR=1.38,95% CI=1.14~1.66,P0.001);无论是治疗前或治疗后,高SII均与OS缩短有关(HR=1.39,95% CI=1.19~1.62,P0.001;HR=1.37,95% CI=1.02~1.84,P=0.037)。此外,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胰腺癌患者的OS有预测作用,而CA19-9对OS无预测作用;以上4种指标对DFS均无预测作用,而对CSS有预测作用。结论:SII较高可能是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受研究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年龄对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治疗后长期复发及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数据库中回顾性收集1999年12月至2014年12月2778例原发性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病例的资料,中位年龄47岁(范围:21~91岁)。根据发病年龄将患者分为≤40岁组(677例)与>40岁组(210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局部复发率、无远处转移动生存(DDFS)、无病生存(DFS)及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复发及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40岁组和>40岁组的激素受体阳性比例(490/677比1581/2101,χ2=6.981,P=0.030)、腋窝淋巴结阳性比例(314/677比713/2101,χ2=34.966,P<0.01)、T1期比例(301/677比1160/2101,χ2=37.660,P<0.01)、接受新辅助化疗比例(413/677比1010/2101,χ2=34.272,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102个月。≤40岁组和>40岁组10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比1.6%,P=0.147)。≤40岁组和>40岁组10年DDFS率分别为90.6%和95.3%(P<0.01),10年DFS率分别为86.5%和91.1%(P=0.001),10年BCSS率分别为91.0%和93.7%(P=0.105)。年龄不是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淋巴结状态(阳性比阴性,HR=2.73,95%CI:1.94~3.84,P<0.01)、年龄(≤40岁比>40岁,HR=1.73,95%CI:1.24~2.42,P=0.001)、肿瘤最大径(>2 cm比≤2 cm,HR=1.61,95%CI:1.14~2.28,P=0.001)是DDFS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激素受体状态(阳性比阴性,HR=0.54,95%CI:0.39~0.74,P<0.01)、淋巴结状态(阳性比阴性,HR=2.94,95%CI:2.12~4.07,P<0.01)、肿瘤最大径(>2 cm比≤2 cm,HR=1.45,95%CI:1.05~2.01,P=0.025)是BCS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40岁与>40岁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治疗后局部复发风险相似,前者长期生存劣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西安儿童医院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分布特点和耐药现状,以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并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s)的产生。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临床分离的菌株,对菌株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并与全国监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共分离出菌株9044株,检出数居前5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Eco)、化脓性链球菌(Spy)、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分别占14.3%(1291/9044)、10.3%(920/9044)、9.6%(870/9044)、9.0%(822/9044)和5.6%(507/9044)。重点耐药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ERSP)、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e)检出率分别为30.1%、92.1%和14.2%,低于全国水平(35.0%、98.8%和2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9、P=0.01,χ^(2)=75.98、P<0.001,χ^(2)=10.12、P<0.001),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a)检出率分别为81.8%和68.9%,均高于全国水平(76.4%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3,χ^(2)=11.53、P<0.001)。共检出MDROs 920株,检出率为10.2%(920/9044),最常见的依次为Eco[47.4%(436/920)]、Sau[23.7%(218/920)]和Kpn[13.2%(121/920)];主要分离自脓液[46.1%(424/920)]、呼吸道[28.9%(266/920)]和血液[11.1%(102/920)]。分离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部分菌株耐药率与全国监测数据差异较大,其中Sau和CNS对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7.8%(564/832)和65.0%(724/1114),显著高于全国监测数据[30.9%(2645/8561)和25.5%(1409/5524)](χ^(2)=458.8、662.7,P均<0.001);Eco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4.4%(135/935),1.7%(16/935)和1.2%(11/935),显著低于全国水平[22.8%(2181/9567),3.2%(306/9567)和4.2%(402/9567)](χ^(2)=34.62、P<0.001,χ^(2)=6.34、P=0.01,χ^(2)=20.64、P<0.001);Aba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5.2%(88/135)和62.5%(84/135),显著高于全国水平[53.4%(1621/3036)和51.9%(1576/3036)](χ^(2)=7.23、P=0.01,χ^(2)=5.51、P=0.02);Pae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8.6%(20/233),7.7%(18/233),2.7%(6/233)和8.7%(20/233),显著低于监测数据[15.2%(508/3344),14.0%(468/3344),10.2%(341/3344)和20.0%(669/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P=0.01,χ^(2)=7.29、P=0.01,χ^(2)=14.45、P<0.001,χ^(2)=18.27、P<0.001)。结论本院儿童感染性疾病常见细菌分布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如Sau和CNS对克林霉素,Eco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Aba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以及Pae对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与全国监测水平差异较大,需进一步加强对重点耐药菌如MRCNS、CR-Aba的感染防控,针对本地区细菌感染特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感染率和院内感染播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