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三维超声在肝门胆管癌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确诊的肝门胆管癌患者,分别运用二维和三维超声进行分型,使用表面光滑模式和最小回声模式对肝门部肿瘤及肝内胆道树三维重建.以手术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确定的分型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维和二维超声对肝门胆管癌分型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11例经手术证实,包括Ⅰ型、Ⅱ型各1例,Ⅲa、Ⅲb型各2例,Ⅳ型5例,9例经MRCP证实,均为Ⅳ型.20例均成功重建出肝门部肿瘤及邻近胆道树的空间结构.二维超声分型诊断正确13例,诊断错误7例,其中手术证实4例,MRCP证实3例,包括1例Ⅱ型误诊为Ⅰ型,1例Ⅲa型及1例Ⅲb型误诊为Ⅳ型,3例Ⅳ型误诊为Ⅲa型,1例Ⅳ型误诊为Ⅲb型.三维超声分型诊断正确19例,1例Ⅲb型经手术证实误诊为Ⅳ型.三维和二维超声对肝门胆管癌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5.0%(19/20)、65.0%(13/20),三维超声对肝门胆管癌分型诊断准确率高于二维超声(χ2 =3.91,P<0.05).结论 三维超声成像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对了解肝门胆管癌与胆道树的空间位置关系、明确肝门胆管癌的分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表现,以提高对术前分型的认识。方法参照Bismuth分型法,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MRCP表现。进行术前分型,并与手术探查结果对照。结果MRCP分型:BismuthⅠ型5例,Ⅱ型3例,ⅢA型2例,ⅢB型6例,Ⅳ型2例。与手术结果对照,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型准确性达94.4%。结论MRCP可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较准确的术前Bismuth分型,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胆管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痛Bismuth分型中的准确性和有用性.方法 纳入30例经手术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接受了二维超声、声诺维经皮超声胆道造影(PUSC)和泛影葡胺经皮经肝X线胆道造影(PTC),并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Bismuth分型的准确性.结果 普通超声分型的准确率为23.3%(7/30),PUSC和PTC分型的准确率均为73.3%(22/30).普通超声分型准确率与PUSC及PTC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胆管造影提高了超声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能力,对肝门部胆管癌进Bismuth分型的效能与PTC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静脉联合经胆道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增强CT或增强MRI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常规超声、经静脉超声造影与经胆道超声造影表现,比较常规超声、经静脉超声造影、经胆道超声造影、经静脉联合经胆道超声造影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诊断准确率.结果 30例患者中,常规超声、经静脉超声造影、经胆道超声造影、经静脉联合经胆道超声造影的分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3% (22/30)、90.0%(27/30)、86.7%(26/30)及96.7%(29/30).其中,经静脉联合经胆道超声造影的分型准确率优于常规超声(P =0.011),经静脉超声造影或经胆道超声造影单独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和0.197).结论 经静脉联合经胆道超声造影能够全面评估肝门部胆管癌胆管腔内腔外病变情况,提高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超声评估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均行彩超检查,并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26例(87%),其中结节型13型(50%),弥散型8例(31%),乳头型5例(19%)。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26例中,24例(92%)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侵袭、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  相似文献   

6.
超声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手术确诊的45例肝门部胆管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34例(75.6%),其中乳头型8例(23.5%),团块型17例(50.0%),弥散型9例(26.5%);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34例中,29例(85.3%)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40%、50%.结论: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是可行的,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实时谐波超声造影(CEUS)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46个肝门部胆管癌。采用χ^2检验比较肝门部胆管癌常规超声与CEUS回声分布差异;以手术确定的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诊断门静脉受侵的准确率、对肝门部淋巴结的显示率差异。结果 在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82.6%(38/46)及91.3%(42/46)的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低回声,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晰,而常规超声63.0%(29/46)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回声,病灶清晰显示率在常规超声、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为37.0%(17/46)、84.8%(39/46)、91.3%(42/46)。肝门部胆管癌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回声分布与常规超声回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4、53.939,P=0.000)。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为100%(46/46),高于常规超声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80.4%(37/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2,P=0.005)。术中证实9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常规超声诊断7例患者门静脉受侵,CEUS诊断8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常规超声与CEUS均未发现肝动脉受侵。术中诊断8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及CEUS均发现6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与常规超声相比,CEUS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灶清晰显示率及对胆管侵犯范围的评估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管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胆管癌患者的MRI表现,MR检查包括轴位SE T1WI、FSE序列T2WI、T2FS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其中25例做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清除和探查、病理证实。结果本组病例肝内胆管癌4例,肝门部胆管癌44例,中下段胆管癌13例,壶腹部胆管癌3例。MRI对胆管癌定性准确率达96.8%,MRCP定位准确率达100%。结论胆管癌在磁共振成像上有较特征性的表现,且能提供病变的准确部位,根据MRI表现较易做出诊断,胆总管末端壶腹部胆管癌须与其他低位梗阻性胆道疾病鉴别,认真分析MRI和MRCP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后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影像特点及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直接征象分为乳头型(1例)、团块型(5例)、截断型(4例)和狭窄型(2例)四型, 并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及肝门肿大淋巴结等间接征象。结论 超声显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早期诊断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0.
对我院1996—04~2006—12肝门部胆管癌45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2~81(平均55.6)岁。按Bismuth临床分型法:Ⅰ型24例(52.7%),Ⅱ型3例(9%),Ⅲa型9例(20%),Ⅲb型2例(3.6%),Ⅳ型7例(14.5%)。病理类型:腺癌35例,胆管腺鳞癌10例。  相似文献   

11.
肝门胆管癌超声影像学检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肝门胆管癌(Klatskin's肿瘤)作出综合评价。方法:回顾性研究111例Klatskin's肿瘤术前超声图像表现与同期开腹探查手术及病理图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Klatskin's肿瘤声像图表现与分型在获得病变检出率97%和超声诊断符合率94.5%基础上,大致分为中等回声肿块型(含乳头或结节型)63例;强回声浸润型(含截断狭窄型)43例。按Bismuth分型,肿瘤部位判断符合率:Ⅰ、Ⅱ型为98%,Ⅲ型或Ⅳ型为81%;肿瘤浸润范围判断符合率,包括肝实质、门静脉、肝动脉、肝门淋巴结分别为87%、83%、69%、41%。术前进行了切除可行性判断。结论:评价Klatskin's肿瘤,就单纯运用而言,超声检查仍然是目前最好的影像学方法之一。然而,提高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超声影像医生与外科医生将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2.
经阴道三维超声对间质部妊娠和宫角妊娠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间质部妊娠和宫角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a来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诊断为间质部妊娠23例和宫角妊娠42例的患者经阴道二维超声及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对间质部妊娠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91%(17/23)、95.65%(22/23),对宫角妊娠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42%(30/42)、92.86(39/4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对间质部妊娠和宫角妊娠的诊断价值优于二维超声。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癌并肝脓肿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合并肝脓肿(CHA)的声像图特征。方法:CHA患者11例。其中男2例,女9例,平均年龄52.2岁。使用仪器为Aloka-650、12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超声探查肝内胆管有无扩张及胆管内有无实体回声,肝内有无异常回声区等,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本组CHA超声诊断符合率81.8%(/11)。11例肝内胆管癌声像图表现为团块型8例(72.7%),栓塞型2例(18.2%),厚壁型1例(9.1%)。脓肿位于肿瘤内的占45.5%(5/11),均发生于团块型胆管癌;脓肿位于肿瘤外的占54.5%(6/11),于团块型、栓塞型、厚壁型胆管癌均见发生。结论:提高对CHA的声像特征的认识,对提高胆管癌的超声诊断率有重要的意义。超声检查时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肝脓肿的声像表现,尤其是合并胆道结石时,应高度注意是否患有肝内胆管癌,以便及时正确诊断并使患者得到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64例,采用MRI平扫、MRCP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64例肝门部胆管癌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软藤样扩张"(MRCP),肝门区胆管狭窄、中断或腔内充盈缺损;42例MRI肝门区可见稍长T_1、稍长T_2的肿块影,22例未发现明确肿块;增强扫描42例可见肿块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22例表现为管壁增厚强化,管腔狭窄。结论增强前后MRI可以显示肝门胆管癌的特征性改变,如联合应用MRCP则有助于提高其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超声诊断价值及漏误诊原因。方法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分析肝外胆管癌的声像图特点,总结其超声漏误诊原因。结果86例肝外胆管癌,位于肝门部39例,其中肿块型25例,非肿块型14例;超声诊断正确36例,诊断正确率为92.3%。位于胆总管47例,其中胆管逐渐变窄型21例,管壁不规则增厚型18例,肿块型8例;超声诊断正确41例,诊断正确率为89.3%。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癌共77例,诊断正确率为89.5%,漏误诊9例,漏误诊率为10.5%。结论超声能较准确地判断胆管癌的形态、大小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回声,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MRCP与LAVA技术联合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动态增强扫描(LAVA)联合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MRI、MRCP和LAVA检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肝内胆管受浸润范围,了解肿瘤与肝门部血管尤其是门静脉的关系及淋巴结受累情况并与术中探查结果行对比分析。结果: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MRCP和LAVA显示癌肿未侵犯邻近组织、血管者37例,癌肿压迫邻近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者15例,侵犯或浸润邻近血管者23例,远处器官转移者12例。与术中探查结果相符者72例,准确率达92%。结论:MRCP和LAVA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周围组织浸润和术前肿瘤转移,尤其是对肿瘤血管浸润可明确显示,其影像学结果对病变程度的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graphy,MRCP)在恶性胆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4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恶性胆道梗阻性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所有病例均做MRCP检查,采用单次激发放射状自旋回波序列技术。其中胆囊癌2例,肝门转移癌7例,胆管癌49例,胰头癌16例。结果本组74例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肝内外胆管显示率100%。MRCP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3.2%,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9.2%。结论 MRCP是一种无创性的有效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正常或异常的胰胆管结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高,能为临床提供十分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8.
MRI及MRCP在先天性胆管囊肿及合并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PCP)对先天性胆管囊肿及其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的MRI及MRCP影像表现。结果29例先天性胆管囊肿,10例Ib型,7例Ic型表现为仅限于胆总管局限性扩张,MRCP示扩张胆总管与胆管树相通。10例IV型,2例V型表现为肝外和/或肝内及仅限于肝内多发胆管扩张,MRCP示胆管树呈多发大小不等囊柱状。合并结石7例,Ib型4例,IV型3例,表现为胆管内单发和/或多发边界清楚无强化灶。合并肿瘤3例,IV型及V型合并胆管癌各1例,表现为扩张胆管壁内强化结节;1例Ib型合并胆囊癌伴肝内多发转移。1例V型合并闭锁表现为扩张胆总管远端中断。1例VI型合并胰腺炎。MRI及MRCP能准确地做出胆管囊肿的诊断并能进行准确的分型,定位,定位准确率达100%,并能清楚显示胆管囊肿的合并症。结论MRI及MRCP检查在先天性胆管囊肿的诊断及显示其合并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CT、MRCP及ERCP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8年4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CT、MRCP及ERCP在诊治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0例患者均行CT及MRCP检查,CT检查肝门部淋巴结确诊率为53.8%,浸润肝脏或胆囊确诊率为61.5%,肝动脉受侵确诊率为68.4%;门静脉受侵确诊率为61.1%;门静脉内瘤栓形成确诊率为62.5%.误诊为结石2例,误诊率为5%.MRCP术前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型准确率达91.3%.其中2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5例患者行支架姑息治疗.结论:CT、MRCP可作为术前评估的常规方法,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ERCP作为不能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超声造影在肝门胆管癌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门胆管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肝门胆管癌的诊疗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按Bismuth分型,先由2位阅片者分别就超声造影对肿瘤分型作出判断并作Kappa统计.然后,2位阅片者共同阅片并取得一致意见后与临床诊断相比较.结果:2位阅片者之间判断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802.对照临床结果,超声造影分型准确度为86.1%(31/36),Kappa值0.808.结论:超声造影用于肝门胆管癌分型是可行的,可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