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另一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行椎体内植骨。结果所有患者椎弓根钉棒系统无松动,无断钉、断棒。伤椎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Frankel评定标准: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5例,E级16例。结论经一侧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治疗方法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了本院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期间,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方法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21例。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丢失57%(46-75%),Cobb角平均26。(18°-39°),平均在伤后5.7天内手术。结果所选2l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0-6.1年,平均随访时间5-4年。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至96%(87%-100%),术后Cobb角平均为6.5。(0°-10°),复位良好,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89%(81%-94%),Cobb角平均为8.3°(4°-13°)。无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失败。讨论对胸腰椎骨折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有利于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成角,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后凸畸形,减少内固定的失败率.但远期随访仍有一定程度的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附加伤椎的六钉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跨伤椎的四钉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11月至2011年9月,选择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给予附加伤椎的六钉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18例,六钉组)和跨越伤椎的四钉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32例,四钉组),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腰背痛改善等进行比较。结果六钉组与四钉组相比。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以及术后手术伤口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自身成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六钉组术后Cobb’s角、伤椎自身成角、伤椎前缘高度的改善程度与四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内固定失败率(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术后矫正度丢失、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腰背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加伤椎的六钉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跨越伤椎的四钉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常用的手术方式为跨伤椎短节段4枚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内固定,在术中可能存在椎体高度得不到良好复位,椎体内出现"蛋壳"样变化,术后容易出现椎体塌陷,伤椎高度丢失,断钉、断棒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2])。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由Mahar等[3]在1985年提出,它是在邻椎固定的基础上,再在伤椎置入1~2枚椎弓根螺钉,以连接杆连接,撑开复位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 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9例,采用术中附加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手术过程中通过骨折椎体的椎弓根,稍微向前上方撬拨推挤压碎骨片,然后拧入螺钉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前骨折椎体Cobb角为29.3°,并且伤椎前缘平均55.3%的高度丢失.[结果]术后第1~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影像学检查表明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已经恢复,脊柱畸形矫正和复位效果均良好,内固定稳定,骨折愈合良好,没有发生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传统方法比较,复位效果好,内固定稳定,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钉棒系统经伤椎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采用经伤椎钉棒系统节段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12例,其中2个椎体11例,3个椎体1例,伤椎均为相邻椎体,除椎弓根损伤椎体外,所有伤椎及邻近上-正常椎体均置钉.结果 所有置入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结论 使用钉棒系统经伤椎多节段固定胸腰椎骨折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帮助骨折复位和矫正后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SS钉棒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的6钉固定术(经伤椎组)81例,跨伤椎的4钉固定术(跨伤椎组)80例。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7.6±11.08)个月。在伤椎前、后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伤椎后凸角手术前后2组均有明显改善;但经伤椎组的伤椎前、后缘的高度在术后早期及随访6个月以上期间均优于跨伤椎组。结论GSS钉棒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跨伤椎固定能更好地维持矫正效果,是更为坚强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骨折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术后测量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椎体Cobb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05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9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率分别为(36.0±12.1)%、(3.8±2.4)%、(3.8±3.0)%;椎管狭窄率分别为(35.6±9.0)%、(10.9±3.7)%、(10.7±3.4)%;Cobb角分别为33.6°±8.7°、3.1°±2.0°、3.2°±2.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观察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经骨折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对骨折椎椎体复位效果好,减少内固定失败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另一侧椎弓根通道植骨。X线片评价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4(10±2)个月,无内固定物失效,胸腰椎高度和后凸矫正度无明显丢失,骨折愈合良好。结论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减少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的丢失,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叶佳  彭爱民  刘果  方煌 《骨科》2014,5(3):158-160,17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椎体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出现钉棒断裂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应用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6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类型、是否椎管减压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对钉棒断裂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哈氏棒断裂2例。椎弓根螺钉和哈氏棒断裂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6个月。断钉断棒发生率:爆裂脱位型骨折患者(3/10)高于压缩型骨折患者(1/16)(P<0.05);椎板切除减压患者(2/12)高于未切除椎板患者(2/14)(P<0.05);术后卧床时间小于2个月患者(3/19)高于卧床2个月以上患者(1/7),此例因截瘫后一直卧床,但绝对卧床时间未超过2个月。结论 椎弓根钉棒出现断裂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钉棒应力分布不均、脊柱后柱破坏加重、术后过早下床活动有关。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同轴同平面置钉和合理预弯哈氏棒使应力均匀分布、尽量保留脊柱后柱、避免过早下床剧烈活动可有效降低钉棒断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长短椎弓根螺钉的拔持力,探讨伤椎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临床应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结果3种螺钉固定(8钉固定、6钉固定、4钉固定)方式,均能提高骨折失稳后脊柱的各向稳定性。而6钉固定(伤椎固定)与8钉固定对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的加强程度较为接近(P〉0.05),且均高于4钉固定形式(P〈0.05)。临床观察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利于骨折复位和脊柱生理曲度恢复,同时可有效的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可更好的维持骨折的稳定,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2.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36岁。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19例,A2型9例。观察骨折椎的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手术前后骨折椎的复位情况。结果:术后CT示骨折椎56枚椎弓根螺钉均在正常骨性结构内,均未通过骨折线。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从术前平均(42.0±5.6)%恢复至(12.4±1.4)%(P〈0.05);骨折椎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5.8±5.1)°废复至(1.9±1.3)°(P〈0.05)。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3-36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经伤椎置钉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随访手术的效果、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后凸角度的纠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随访6~20个月,均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伤椎固定无椎弓根钉松动及断裂,伤椎复位后无明显高度丢失。影像学测量结果发现,手术前节段后凸角度为(24.4±8.6),°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为(54.7±14.5)%;术后节段后凸角度为(6.4±4.9),°骨折椎体高度为(93.5±9.7)%。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及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采用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有利于术中复位、后凸畸形的矫正,有效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跨伤椎组(A组)34例,经伤椎组(B组)18例。损伤节段:T114例,T1212例,L131例,L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及CT,比较2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A组中有11例发生椎体前缘高度降低,4例发生内固定失败;B组有3例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结论与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经伤椎置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后凸、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以及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65岁以上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椎弓根螺钉稳定性、脊柱融合率、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 32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1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螺钉稳定性及骨融合良好。VAS评分、Cobb角矫正、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位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位置钉(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26例胸腰椎骨折中位置钉及跨过伤椎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6例平均分两组,分别行中位置钉即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及跨过伤椎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经过术后3~24个月的随访,平均12.8个月,中位置钉组病例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前对比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和24个月对与后1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位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很好地对伤椎进行复位,在纠正后凸畸形的同时,也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17例以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相邻椎体,15例以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含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高度、矢状径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有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等指标进行测量并随访。结果所有患者获4~42个月随访,伤椎平均高度由术前(43.2±1.8)%恢复至(91±2.0)%,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4.2±3.0)°恢复至(5±1.0)°,椎管内矢状径占有率由(60.2±8.7)%增到(85.5±12.8)%。神经损伤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无恢复;B级2例恢复至E级1例,1例无恢复;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恢复至E级9例,1例无恢复。无死亡或神经损伤加重病例。1例螺钉松动,1例螺钉断裂。结论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脊柱稳定性好、有效矫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手术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1-09—2013-08行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31例,观察手术前后伤椎后凸角及椎体相对高度变化。结果术后无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伤椎后凸角从术前平均(26.19±2.57)°恢复至术后1周(4.92±1.85)°及术后12个月(4.69±1.70)°;伤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从术前平均(54.00±6.82)%恢复至术后1周(93.50±4.52)%及术后12个月(93.08±4.40)%,术前、术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9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273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方式、是否使用横杆以及内固定取出时间对椎弓根螺钉断裂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2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9.9个月,大多(19/22)在取内固定物前复查X线片时发现。断钉发生率:爆裂型骨折患者(13/76)显著高于压缩型骨折(6/132)和骨折脱位型患者(3/65)(P〈0.01);椎间植骨组(1/25)和后外侧植骨组(7/110)显著低于未植骨组(7/70)(P〈O.05);未使用横杆组(8/49)显著高于使用横杆组(14/224)(P〈O.05);术后12个月以上取出内固定组(9/97)高于6~12个月取出内固定组(6/169)(P〈O.05)。结论:椎弓根螺钉断裂可能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植骨融合不当、未正确使用横连杆、内置物取出过迟有关。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有效植骨融合、合理使用横杆以及及时取出内固定可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  相似文献   

20.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效果。方法对23例胸腰段单节段骨折采用后路经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术后伤椎椎体复位情况。结果23例均取得良好复位及固定效果,伤椎压缩百分比从术前(41.2±9.6)%到术后(4.2±4.8)%。随访1年复查X线片椎体高度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到有效复位,获得良好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