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性,43岁,因“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3个月,内漏2个月”于2021年1月16日收入本院治疗。患者2020年10月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外院行TEVAR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单开窗术(图1A~1C),术中行TEVAR+LSA覆膜支架植入(图1D)。2020年11月复查CTA示胸主动脉支架近端Ⅰa型内漏(图1E~1G),在外院经假腔行弹簧圈栓塞后(图1H)12个月再发胸痛,复查CTA示仍有大量造影剂渗漏,呈Ⅰa型内漏,伴远端夹层动脉瘤形成(图2A、2B),遂转入本院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开窗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4月~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81例,根据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方法不同分为开窗TEVAR组(47例)和杂交TEVAR组(34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点、手术情况、并发症及生存结局。结果两组病人均无死亡及截瘫,开窗TEVAR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8±27)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7.5±2.1)天,术后疼痛发生率为17%;杂交TEVAR组分别为(237±47)分钟、(13.3±3.6)天和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脑梗发生率为4.3%、Ia型内漏发生率6.4%、瞻妄发生率10.6%、肾功能不全发生率14.9%,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11.8%、23.5%、2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植入支架的数目、长度、近远端直径与杂交TEVA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90.1%。随访期间开窗TEVAR组全因死亡率为8.5%,夹层近端逆撕裂发生率为4.3%,胸主动脉远端扩张14.9%,二次手术行腔内修复发生率为4.3%,主动脉重塑发生率为74.5%。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5.9%,17.6%,2.9%,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杂交TEVAR组相比,开窗TEVAR组改善远期预后,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保留左锁骨下动脉可优先考虑开窗TEVAR。  相似文献   

3.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评价真腔覆膜支架点状植入联合假腔内栓塞技术(spot stenting combined with 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SS-FLEVOR)治疗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期结果 。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采用SS-FLEVOR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分析病人手术前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假腔血栓化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通畅情况。结果:TEVAR术后远端瘤样扩张病人17例,平均年龄(54.5±14.5)岁,女3例。SS-FLEVOR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1.4±37.9) min。平均随访(24.9±20.7)个月。随访期间内脏动脉分支支架均通畅。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均血栓化10例,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3例,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仍存在部分血流4例。因假腔内血流逐渐减少且瘤体未增大,未予以二次干预。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均较术前增大。术前胸...  相似文献   

5.
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支架重建肾动脉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59岁,因突发胸背部持续撕裂样剧痛,伴左腰胁部、右下肢压榨样疼痛于2005年12月入我院,入院时血压控制在120/70 mm Hg左右,右侧下肢皮温降低,右侧股动脉搏动减弱。主动脉CTA检查提示:Stanford B型夹层,第一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30 mm,主动脉真腔被假腔挤压变细。  相似文献   

6.
Dake等 [1]报道使用支架型移植物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凭借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 [...  相似文献   

7.
<正>病人,男性,46岁。因左肩部及左上肢疼痛、麻木2个月,2022年10月9日就诊。病人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左肩部及左上肢疼痛、麻木,2天后出现左眼睑下垂、左瞳孔缩小并自觉左侧面部无汗(霍纳综合征)。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左眼睑下垂,左瞳孔缩小。左锁骨上窝局部皮肤隆起,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左上肢未见苍白、紫绀,皮温不低。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上肢肱动脉搏动微弱,桡动脉搏动未触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8.
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是近10年开展的治疗主动脉瘤的新技术。与传统的开放式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重建术相比,这种手术不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和致死率低等优点,而且使一些老年和合并全身严重并存疾病的病人有了新的救治机会。近年我院用介人性胸主动脉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成功治疗了5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以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多见,腔内修补是通过封堵内膜裂口而达到治疗目的,但近端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位置成了制约手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被封堵引起的动脉缺血是手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05年2月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repair,EVR)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120例,其中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Dake等报道以微创腔内隔绝术治疗了13例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真性、假性降主动脉瘤及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从此将首先用于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拓展到了治疗胸主动脉病变。在国内,我院于1998年报道了我国首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至今已经完成200余例。近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已成普及之势。今天,对于慢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腔内隔绝术已经成为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我们仅结合本单位经验对目前在手术指征方面存在争议的问题作一讨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外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2月—2020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腔内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89例,其中试验组利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44例,男36例、女8例,平均年龄(58.02±13.58)岁;对照组利用烟囱技术重建,45例,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10±12.3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126.16±7.53)min vs.(96.49±6.52)min,P<0.01]。中位随访时间31(13~48)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内漏发生率(4.7%)低于对照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患者在脑卒中、心肌梗死、假腔血栓化、逆撕性主动脉夹层、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u QS  Jing ZP  Bao JM  Zhao ZQ  Feng X  Zhao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23-425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998年9月至2004年2月间施行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均在DSA监视下完成。其中28例出现导丝进入真腔困难,4例出现导丝误入假腔再入真腔。术中使用的进入真腔的方法有:导管沿途造影法,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导丝上下贯通法。结果导管沿途造影法应用于32例患者,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应用于12例患者,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应用于10例患者,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应用于28例患者,导丝上下贯通法应用于2例患者。32例患者均成功导入真腔,支架型人造血管成功隔绝夹层裂口。结论导丝进入真腔困难及误入假腔,会导致手术失败及支架型人造血管误放假腔的灾难性后果。利用多种血管腔内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二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例 1 男性 ,5 8岁 ,高血压史 10余年 ,胸部闭合性车祸伤 ,MRA检查示 :动脉瘤最大直径 8 4cm ,自升主动脉至右髂总动脉共 9处裂口。经左股总动脉造影示升主动脉裂口和弓降段裂口为夹层的入口 ,其余为出口 ;选择直径 3 4cm ,长 10cm的Talent覆膜支架 ,分别封闭上述 2裂口 ;封闭升主动脉裂口时 ,输送器退出困难 ,经反复试探最终撤出 ,手术耗时 6h。植入后造影显示 :假腔缩小 ,但仍有血流自远端裂口返流。术后 1周因肺部感染并呼衰而死亡。例 2 男性 ,34岁 ,无高血压病史 ,背部闭合性重物砸伤 ,MRA检查示 :动脉瘤最大直径 6 8cm ,11胸椎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astor单分支支架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系统性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至2022年9月发表的关于应用Castor单分支支架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供的文献,分析技术成功率、术后早期Ⅰ型内漏发生率、围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30 d死亡率及左锁骨下动脉分支通畅率等临床结果。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的77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9.66%,术后早期Ⅰ型内漏发生率、围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30 d死亡率和左锁骨下动脉分支通畅率分别为1.28%、0.02%、0.02%和98.18%。结论应用Castor单分支支架技术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成功率和分支动脉远期通畅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自1999年Dake等首次报道应用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封堵主动脉夹层的近端破口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以来,大部分病例真腔血供改善、假腔逐渐血栓化、远端主动脉重新塑形,但是仍有部分病例支架远端主动脉假腔持续增大形成夹层动脉瘤,影响真腔供血甚至破裂。  相似文献   

16.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损伤小、适应证广、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 ,符合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1~ 3]。我们于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采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2例 ,现就其基本方法和初步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4 3~ 6 5岁 ,平均年龄 5 5 .3岁。均为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出现胸背痛症状至接受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的间隔时间为 1~ 2 4周 ,平均 7.2周。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史 ,发病时均伴剧烈的胸背疼痛。入院后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17.
Li C  Li YL  Wang ZG  Zhang Q  Gu YQ  Bian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84-1186
目的探讨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降部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采用血管腔内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14例。14例均为Stanfor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13mm,平均8.7mm。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段支架和分支段支架组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大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应用定位导丝、在透视下将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送人并连续释置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14例患者共放置14只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和2只可弯曲型支架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裂口,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适合于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  相似文献   

18.
<正>覆膜支架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始于1994年,美国Dake等[1]首先报道应用直筒覆膜支架覆盖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端裂口,使真腔恢复正常血流,假腔血栓化,从而实现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随着应用的推广和随访的延长,传统覆膜支架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问题逐步显现,如近端逆行撕裂(逆撕)、内漏,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覆盖而导致脑梗死、截瘫,支架移位,支架远端新发破口等[2]。为此,由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和相关公司共同研发的Castor单分支支架,  相似文献   

19.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9  
Jing ZP  Feng X  Bao JM  Zhao ZQ  Zhao J  Lu QS  Qu LF  Ye B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483-486
目的 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对146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 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145例,1例移植物无法释放而转行开胸手术。119例仅使用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26例同时封闭夹层近端及远端裂口,46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围手术期死亡6例,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1个月猝死1例,2例分别于术后14、24个月再发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Bentall手术),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术后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应用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开展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的22例胸腹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9例,主动脉瘤6例,腔内隔绝术后内漏4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局限性夹层合并主动脉瘤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共重建87支内脏分支动脉,其中采用三开窗5例,四开窗17例。2例患者在围术期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1例,再干预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0±7.6)个月,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3例患者接受再干预,包括Ⅰb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结论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短中期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